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调歌头》: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苏轼任职山东密州时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所作。因与当权的王安石等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辗转任职于杭州等地。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他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经常相会。但到密州后,因各自疲于公事,此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转眼之间,苏轼兄弟已是五年未曾见面。恰值这一年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悬中天,苏轼欢饮达旦,酒后心潮起伏,诸般感慨油然而生,当此情与境会之际而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之开篇“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又上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永恒追问;而其源头,则恐怕是《楚辞》中之《天问》篇。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同样的关切如何萦绕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心头并出现在他们的笔下。

大哉此问!表面上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其实是追问宇宙开端的终极关怀。由有限性的时间意识而来的是对超尘世之彼岸“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回归,这种向往之产生既由于尘世名利欲望追逐之徒劳无益,也因世网对心灵的诸多牵绊而不得自由之感,更因形而下世界之短暂虚幻而慕永恒。尘世本为异乡,我们来自于天,最终亦回归于天。只是超凡脱俗的仙界缺乏了人间的温暖,终归是人间温情能给人心灵予慰藉呀!转瞬之间,苏轼的精神已经在尘世-彼岸-尘世之间走了一遭。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建基于此岸人际伦理的儒家文化对苏轼的巨大影响。

可是人间亲情的慰藉又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正当中秋月圆之际,亲人之间却天各一方,人间怎能寻求到圆满呢?于是苏轼给出了哲理的解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不完满把握为宇宙的真相,从而接受不完美就是接受命运的必然。只是面对此无情的必然,终究意难平而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来自我安慰,只是人皆有死,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而千里共婵娟,虽借同一个月亮而实现了沟通和共情,也不过聊胜于无而已。苏轼回到人间亦难寻安慰,更无法求得完美的理想境界,儒家的日常伦理亲情是无法给苏轼完全的满足的,所以他还是要自道禅寻求解脱,直到在《前赤壁赋》中顿悟本体之后,这种纠结才得以化解。而此词其实反映了苏轼精神世界中本体现象断为两截而无法打通的困境。

这首词之所以家喻户晓广受欢迎,其根本秘密在于:儒家化的此岸归宿契合了中国人于人伦亲情中寻求慰藉的集体无意识,而对此岸世界的残缺不足之感又用哲理化的思索进行了开解。至于苏轼无法化解的矛盾纠结,一般人则无意中加以忽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仙妙笔话中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书法作品欣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写月的词,美得难以置信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