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

名老中医经验集-陈超

时间:2010-07-30 17:46点击:195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陈  超
 
 
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
 
刘彦荣张军整理
 
编者按:陈超,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又曾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根基雄厚,博古通今。崇尚东垣、景岳学说,对中医理论有较深刻造诣,临床经验丰富。本文系统介绍陈氏在学术思想上,对病机注重调理脾胃;治法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因注重七情所伤的观点。临证特色方面重点介绍陈氏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重视脏腑辨证,尤重先天后天;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的经验。名案评析记载陈氏治疗慢性肾炎、骨痹、血虚头痛、肺寒咳嗽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独特见解。医论医话论及伤风感冒,小儿发热,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紫癜、血瘀与活血化瘀法都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经验方中的生发饮、胃痛灵、健儿散、气管炎方、双解退热散、榴连汤、中耳炎散、龙柏洗剂,均是数十年经验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学习本文,除能系统了解陈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外,还能学到陈氏临证中的独到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诊疗有所启迪,获益匪浅。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其间轻重疾徐,酌其盈,剂其虚,补其偏,救其弊,审察乎毫厘之际,批导乎谷阝窥之中,盖戛乎其难哉。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序》
 
陈超,男,字钅享教,生于1925年10月,湖北省嘉鱼县人。其家三世业医,秉承家技,学有渊源。弱年读书之暇,常随诊于叔父,令其诵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濒湖脉学》等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年长从师于嘉鱼县内科名医李季峰先生,先生临床经验丰富,尤精于温病。通过数年刻苦学习和跟师随诊,并进一步攻读吴鞠通、叶天士及金元四大家之论著,对内科杂病和温病有了较深功底。学成后,1947年即悬壶市肆,临证之初由于缺乏经验,每遇疑难重症,即感棘手,常自勤求古训,或寻师长求教,或访同窗切磋,以求解决患者痛苦之术,不数年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积累了临床经验,求医者甚众,深受广大乡里患者之赞誉。
 
解放后,参加湖北省孝感地区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4年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重点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部分现代医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毕业后返乡里参加县人民医院工第二卷351作。1956年应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此后又拜儿科名中医赵心波为师,侍诊其左右,亲聆其教导,获益匪浅,使学术思路大为豁达。赵师尝云:“学习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步骤,书要一本一本地读,要钻进去,吃透书中要旨精华,不要怕困难,要有钉子精神,以求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学有所成,如果这本书没看完又去看另一本书,像蜻蜓点水一样,必然枉费心机,半途而废,学焉有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重新精读了四部经典著作,浏览了各家学说,其中重点学习了东垣脾胃论和景岳全书,体会到,李杲以《脾胃论》为代表作,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及张元素的学术影响,总结出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东垣在论脾胃方面提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因此,东垣在病机方面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枢纽作用。在病因方面,强调饮食劳役,情志失度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百病丛生。张介宾积一生临证经验和心得辑成《景岳全书》,全面反应了他的学术观点,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为依据,认为阴无阳无气则不能生形,阳无阴无形则无以载气,故物生于阳而成于阴。进而阐述了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真阴之象是为精是为形;真阴统藏于肾(命门),是为真阴之脏,“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阴精不亏,则元阳有载,阴平阳秘。故命门与肾为真阳真阴所在,为五脏六腑之本,凡阴阳诸病变,当责之肾与命门之水火阴阳平衡失调,故病必求其本也。由于对东垣、景岳学说的钻研和崇尚,对陈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
 
1972年调至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医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临床工作中更加重视脾肾。认为“五脏之根本乃脾与肾,而五脏之枝叶乃心与肺”,“根本不固,枝叶焉有不凋之理”。因此强调脾肾心肺不论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治病必求于本。
 
在学术思想治学态度方面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博采众方而不偏执一端;处方求精练,既用经方,又用时方,灵活运用,师古而不泥古,因而临床疗效显著。在医德方面,尊崇孙思邈之大医精诚的观点,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辨治,从不苟言,既不炫耀自己,大包大揽,亦不轻讥同业。在教学方面,除带教中外学生外,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启发后学,深受学生尊敬。
 
在对待现代医学知识方面,深感到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不断进步,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方面,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更好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为病人服务。因此,他在西医确诊后的一些疾病探索中医的辨证分型施治,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深刻的体会。
 
在40余年的临床、教学、科研过程中,悉心钻研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并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理、法、方、药严谨,用药轻灵,在中医内、儿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小儿急性传染病和内科咳嗽、哮喘、心脑血管病、肾炎、癫痫、胃肠病等,尤其对哮喘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在治则治法上注重肺肾同治,标本兼顾,强调寓防于治,寓治于防,并创建了补肾平喘汤,对哮喘病的研究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陈氏还在临床上,每遇涓滴体会或一鳞半爪,则随时记录收集,以便系统地进行整理,曾在杂志报刊发表论文和医案等20余篇。近年来已将毕生心得临床笔记、医案、医论整理成册,近20万字,定名为《陈超医案医论集》待出版,并参加编写《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著作。
 
第二卷352学术精华
 
一、病机注重调理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在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饮食通过脾胃的作用,生为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人之一生,无不赖于脾胃后天之养。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云:“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陈氏注重调理脾胃,不仅对脾胃病以治脾胃为主,特别是对其他脏腑的疾患亦强调兼顾脾胃。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本固而枝叶才能繁茂,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体现其学术特点。
 
(一)治咳喘当兼扶脾咳喘为肺气上逆之病,外感、内伤均可致之。外感者或风或寒或热或燥,多与表气不固,肺卫失守有关;内伤者或气虚、或阴虚、或痰湿内生、或肾气失纳,又多与气、血、津液亏乏有关。
 
脾胃为生化之源,生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升降有序,水精布化有常,循环往复,使五脏得养,元气得充,是以肺气上升而为固。而且他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若脾气虚,则水谷游溢之精气无以上供于肺。正如东垣所云:“脾气一虚,则肺气先绝。”所以陈氏在治疗咳喘病中,尤其在咳喘后期,每兼以扶脾燥湿化痰而收意外之效。可见其对“脾为后天之本”和脾肺同治的理论颇有见地。
 
(二)补虚损首重后天凡虚损之证,不外五脏六腑、表里阴阳气血之虚。陈氏多根据《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理论来指导临床。对于虚损的成因,常以病久阴阳失调及阴阳互根的消长变化来分析病机、判断预后和转归的重要论据。其治疗多受东垣学说的启发,常应用补益脾胃之法。如东垣认为“虚证之形成,是人体元气不足之故,元气不足,又是脾胃之故”。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指出了元气与胃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其治则当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故对虚损证,
以调补脾胃为主。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水谷之精微得以濡养脏腑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说“肝生于左”,错了么?
温脾补肾不生病 四穴位是灵丹妙药
一味能够温脾、固肾、强精、止遗的良药---益智仁。
女性养生—女人美丽先要养气
李可老中医:捍卫阳气不生病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辅仁( 共3页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