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末武人之祸的终结,后唐战神李存勖为什么必须死

被误解千年的“戏子”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撰写的伶官传序是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范文。是语文课文里面为数不多涉及到五代人物的课文。

欧阳修对五代战神,后唐的开创者李存勖用非常儒家道德批判的思路进行了功业的总结。北宋一朝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是儒家士大夫,专以道德文章为晋身之阶,对皇帝宠幸伶人那叫一个嗤之以鼻。但是只做道德批判只不能真正说明这位一时之明主李存勖身死族灭的原因。

胖壮大汉李存勖,虽然是个沙陀人但是画像上容貌气质还真的神似唐太宗

唐太宗

李存勖,沙陀族人河东军阀,山西沙陀军事集团的首领。在和河南的后梁政权对战中,以弱敌强一战灭国。之前还打服了横行百年的河朔藩镇,70天灭前蜀。在唐王朝灭亡十几年后就以一人之力打造出了一统天下的趋势。可惜仅仅三年时间就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后唐终结乱世的时机也转瞬即逝。

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923年称帝到926年身死这几年,李存勖似乎从一代英主一下子变成了昏君。不但宠幸伶人,让伶人处理政务,还把两个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政治势力,宦官和门阀重新请进了朝堂。最后是放任皇后干政,把早就没人玩的外戚干政都干出来了,引来了巨大的政治反弹。

沙陀人,晚唐五代非常重要的军事集团

从记载看我们感觉这个皇帝失心疯了,但是仔细分析历史细节我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李存勖希望以自己之力终结乱世的,可是他的参考答案里面没有找到更高级的辅助工具,只能把臭大街的宦官、门阀、外戚请出来。而他在扫平北方后其实真正要做的是削弱自己最得力的武器,也是他发家的基础——沙陀军事集团。

但是藩镇割据后,武人军事阶层遍布全国,武人集团的权力授予惯性,和武人治理地方的架构持续了150年,不是他一个人和几个宦官能扭转过来的。

李唐终结,碎成一地的华夏大地

后唐是五代武力最强的中原政权

李存勖一战灭后梁,打服一百多年不服中央河朔藩镇。但是藩镇割据+武人治国的政治架构他没有搞定。

923年灭掉梁国以后,对后梁所属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史等武臣,只要肯归附后唐,李都会予以承认。如宣武节度使袁象先、镇国军留后霍彦威、宣义军留后段凝、耀州刺史王晏球、国军节度使温韬,不但赦罪留任,还被赐以国姓(李姓)。

李存勖用没有政治基础的伶人也是病急乱投医,他身边没有可信任的政治力量

这好比收购了一家公司,除了公司名字换了,公司组织架构分管领导一点没改。李存勖这废了这么大力气打下来的江山还是一堆节度使管着地方,那他累死累活冒着脑袋落地风险干什么。

所以灭梁以后,李存勖像换了一个人,他要想尽办法削弱武人的势力。但是以他的政治智慧也只能从历史垃圾堆里面把宦官、门阀、外戚这些“僵尸”手段找出来。最后不小心动了自己发家的沙陀军人利益,结果身死族灭。

唐末的武人之祸的延续

李存勖几年时间就想摆平绵延上百年的武人集团,还是太心急了。政治上有的时候需要等待,等待大势将成再推一把,也许需要几代人时间。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兵戈不止。军阀做事毫无底线,这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段时期。乱世终于在宋太祖登基后逐渐平息。这场绵延百年的兵祸虽然始于王仙芝黄巢起义。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就埋下了祸根。唐朝当时能控制住局面除了有郭子仪这样公忠体国的人体恤大局安抚了多次兵变,还在于中央后来掌握了神策军这支彪悍的野战部队。但是跌跌撞撞维持了100多年半稳定状态终于被黄巢撕的粉碎。

上源驿朱温夜袭李克用,双方结下世仇

公元884年,本来两支要剿灭唐末农民军起义的队伍,朱温和李克用。因为琐事发生矛盾,朱温在夜里试图刺杀李克用。好在当时天降大雨,李克用在亲兵的掩护下杀出重围。这两人代表的河东和河南军事集团的冲突是唐末五代的第一轮淘汰赛。种子选手已出,小藩镇将悉数出局。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重塑中央禁军,外重内轻格局的逆转

朱温建立后梁与李存勖建立后唐的过程,是藩将夺权样本。朱温起家于宣武军节度使,其称帝前的核心势力范围是唐代河南地区。沙陀族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则起家于河东节度使,其主要势力在唐代河东,即今天的山西地区。

中和四年(884年),朱温袭杀李克用失败后,唐朝的河东与河南地区自此彻底分裂,开始了长期军事对抗。中晚唐小打小闹的藩镇战争被全体动员的灭国战取代。

两位藩镇起家的皇帝掌权时期,天下其他藩镇的实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

答案是被削弱了。李克用李存勖,朱温朱友贞等主导的梁晋争霸。背后是大藩镇吞并小藩镇,大鱼吃小鱼的暴力破解唐末乱局的过程。

朱温成为皇帝后,将自己所辖藩镇之兵带入中央,组成禁军。这使得中央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升。《通鉴》曾提到,在朱温死后的乾化三年(913)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袁象先所率的禁军,在杀死皇帝朱友珪后,“诸军十万大掠都市”,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已经明显优于地方。

与其争霸李克用父子在也在加强直属的禁军,数量在3~4万人。数量虽然比不上朱温,但是对比其他藩镇军队还是大大胜出,此时地方军事势力对中央已不构成根本威胁。

除了收编被击败藩镇的部队,两个军阀出身的统治者也非常注意稳定地方秩序和断绝藩镇的兵源。

朱温治下的河南,非常注意安排境内的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忧民重农,尤以足食足兵为念……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

五代的军阀在恢复农业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如果只看记载还以为是哪一个宅心仁厚的皇帝。唐末河南的遍地尸骸千里无人烟的境况得到了改善。汴河附近的市镇也逐渐繁荣。

李存勖继承父业初期,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实现“境内大治”。虽然后唐后梁的统治区域不如唐末,但是在境内的生产秩序和中央可集中资源远远优于晚唐。

有了坚固的统治力,那么对治下的州县直接征兵也就成了必然。

朱温统治期间已有在地方上征募军队入禁军的做法。《旧五代史·郭言传》记载,朱温曾派郭言统领数千人,到河、洛、陕、虢等地“招召丁壮”,自夏至冬,半年时间得锐士万余。中央甩开地方直接到乡间募兵,必然达到强干弱枝的功效。

而且朱温专门设置了行营都统、行营招讨使、都招讨使等将职,代表中央统帅藩镇军队。面对比自己强得多的中央部队,地方上也说不出啥。晚唐以来桀骜不驯从来不鸟中央的藩镇部队也慢慢听话了。

后梁、后唐政权的建立者虽然出身藩镇,但其上位后通过兼并战争削弱其他藩镇,并在内部重新塑造中央到地方的权利体系。可以说,朱温、李存勖的政治经营,迈出了天下由割据重回一统的第一步。

收其精兵,制其谷物

“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

自唐末乱局开始后,枭雄们就不断开始削弱节镇。消灭和吞并其他藩镇的部队,加强直属于中央的的野战军力量。

唐玄宗时期飞龙禁军,此时禁军已经不能野战。要在安史之乱后后唐朝中央加强了直属中央的神策军才能野战

唐代的藩镇士兵很多都是有产的小地主,除了平时习武练剑还要从土地中获取田赋。所以唐代中期开始很多节度使的威信是自下而上的,很多节度使都是有藩镇士兵推上去的,中央任命的节度使如果得不到士兵的承认根本发不出调令。节度使甚至会被士兵做掉,骄横的士兵让这句话颇为流行——长安的天子,魏博的牙兵。

藩镇牙兵

和这种情况相近是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很多皇帝称帝前必须是军队统帅,否则根本应付不了这个集团的挑战。现在英语里面皇帝的单词(emperor)最早的意思就是军队的统帅。

所以除了干掉藩镇,收编和消灭藩镇的牙兵也是五代统治者要进行的政治手段。

唐明宗李嗣源在李存勖被杀后继位。他也吸取了李存勖的教训,不急于一时,而是用钝刀子割肉的方式削弱武人集团。

慢刀子割肉,一点点铲除骄横藩镇的李嗣源

很有意思的是,李嗣源是五代时期第一位被手下军士拥立为君的大将。他的经历被后来的郭威、赵匡胤等人复制。

司马光说他“性不猜忌,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欧阳修说他其“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似乎北宋的政治家都把他看成一位不愿随意发动战争的仁君。

李嗣源除了本人性格比之前的帝王温和以外。我更愿意相信是他的前任李存勖冒进的改革导致自己尸骨无存的悲剧给他敲响了警钟。这个时候再发起统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打下来的新地方还要继续晚唐那套委任节度使,武人主持地方的状态。这样大动干戈养出一堆小军阀有什么意思。所以后唐最后一段时间没有扩张,而是转向内部。

五代武士彩俑,河东沙陀武士

李嗣源出身沙陀族,自13岁起跟随李克用之父李国昌征战,后被李克用收为养子。他辅佐李国昌、李克用、李存勖祖孙三代,舍生忘死,为后唐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经过唐末到五代几十年的战争,他也发现藩镇武官能这么深入的掌控地方,是100多年来,已经在一地形成了统治惯性。藩镇可以不经过皇帝,做当地的人事任免,藩镇的财源自己留着不发给中央。那么加强中央集权自然是把地方的人事、经济、政治权力都收归中央政府,等这些权力最大限度的收归中央政府后,军人集团再想和中央政府抗衡时,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好在现在这会中央就是最大的“藩镇”,有刀在手政策就好推了。今天割一城,明天拿一地,一点点把地方的实权架空。

天成元年(926)8月,一刀砍下藩镇的人事任免权。李嗣源先后向藩镇下达诏令。第一份诏令旨在限制藩镇的用人权。规定了节度使离任时,其自行选拔的僚属也应去职,避免老的节度使将权力私相授予;还对不同级别的藩帅在举荐属官的数量和流程进行严格限制。

不久后又下发第二份诏令。这里是一刀砍下藩镇的小金库。中央直接把征税权插入了最基层,不经过藩镇。重点限制藩镇的苛政及不法行为,朝廷允许县镇官吏拒绝上级节度使的加赋要求。

藩镇的政治体系,这会中央可以拿捏。但是广大中低层的众多牙兵怎么办。虽然后梁后唐都兼并不少藩镇的士兵。但不是所有士兵愿意抛家弃子跟着中央走的。

不少藩镇的牙兵在当地过的非常滋润,有田有产社会地位高。往往有极强的保卫家乡的战斗意愿。在家乡作战时悍不畏死,这些人藩镇里的精兵,不是那么好收买的。而且这些人抢了东西往往会把战利品带回老家,也调不动。

魏博牙兵

李嗣源这会儿的办法可就一点也不温柔了。既然政策搞不定那就肉体毁灭吧。

927年魏博的银枪效节军被李嗣源“物理删除”。其实15年前的公元912年,骄横的魏博牙兵就已经被朱温屠杀了一次。这次被屠的银枪效节军是后面的节度使杨师厚重新创立的,还是难逃被血洗的命运,骄横了150年的魏博牙兵从此消失。

历史就是这样,物理手段尽管残酷但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五代时期政治人物道德下限低,大家对这种办事手法见怪不怪了。那些牙兵的无主土地正好成了皇帝的红利,可以发放给普通自耕农耕种。

李嗣源在位时间仅七年,这使得他没有机会看到他的改革在足够长的时间中开花结果。他去世后,其养子李从珂与亲子李从厚争位,天下重回战火。一场大火甚至把从秦代传下来的传国玉玺都烧没了。

藩镇之祸似乎在慢慢消弭了,但是混乱的五代还在继续。后面的皇帝突然发现,不听话的地方可以收拾,可是身边的禁军造反了怎么办?(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盘真正的大棋:唐朝消亡史
你真的了解五代十国吗?从朱温设鸿门宴入手,谈“五代”兴衰更替
(1)中国通史:52五代十国
五代:变乱中的新秩序
中国古代兵制14-五代兵制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释只是传说,藩镇兵权在五代就被解除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