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缅战争:乾隆十全武功最惨一仗,大清铁骑折戟中南半岛
userphoto

2024.03.25 广东

关注

导语

公元1762年,缅甸贡榜王朝为争夺清缅边境土司控制权,悍然出兵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点燃了清缅战争的导火索。

此前缅甸向西吞并印度东北地区,向北收服掸族土司,向东吞并南掌(老挝),向南灭掉四百年历史的暹罗(泰国)大城王朝,这次缅甸的目标是大清帝国。通过战争,彻底将满清势力逐出中南半岛,实现独霸东南亚的目的。

此时,清朝历经康雍乾盛世,国家积累大量财富,帝国版图达到极盛,乾隆挟平定准噶尔之余威,调集重兵挥师西南,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正式爆发。

中缅百年恩怨与贡榜王朝崛起

中缅之间的恩怨情仇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确立统治,不久派遣大军南下征伐缅甸,并于次年设立征缅行省,缅甸正式被纳入中华朝贡体系,并一直延续到明朝。

到嘉靖、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崛起,再加之明朝国势中衰,明朝在西南边陲的统治受到挑战,缅王莽应龙趁机扩张,蚕食中国的西南边疆,并不断骚扰进攻云南等边陲省份。

1583年万历派刘綎、邓子龙率军出征缅甸,经过两年浴血拼杀,最终以缅军被打败,刘綎收复所有失地而胜利告终。

但当战争结束后,明朝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重整边防,对缅甸事务再无过问,直到清朝统治前期,中缅关系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1781年康熙平定吴三桂叛乱后,秉持稳定西南边疆的国策,开始经略东南亚。

到康熙晚年,老挝、安南、暹罗等国纷纷被接纳为藩属国,与清朝建立朝贡体系。唯有缅甸,鉴于此前关系冷淡,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慎重。

直到乾隆前期,因内陆商人吴尚贤在中缅边境开采银矿,和缅甸宫廷有交往,中缅边贸的兴起才导致两国关系出现转机,1750年,缅甸初次奉表称臣纳贡,清朝和缅甸的宗藩关系终于正式建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752年,缅甸国内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贡榜王朝推翻东吁王朝,在全缅建立统治。

此后贡榜凭借强大军事力量,灭亡老挝、暹罗及印度东北部的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几乎横扫中南半岛。

作为崛起的新兴帝国,贡榜王朝不甘心屈居人后,决定把矛头对准大清。

从1755年,贡榜军队北上,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并不断在云南边境寻衅滋事,一些不服从贡榜的土司逃往云南境内寻求庇护。

此时乾隆正忙于平定西北准噶尔叛乱,无暇南顾,更不愿节外生枝,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贡榜一直采取绥靖政策。

直到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抽出身后,才开始对缅甸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

此时,清朝处于康乾盛世巅峰时期,人口接近三亿,国土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版图臻于极盛,国库存银高达五千多万两,乾隆更是自信满满,开始酝酿远征西南。

极盛时期的大清版图

清缅六年血战,清军三战三败,两任总督谢罪殒命,外戚勋贵战死疆场

公元1762年,缅甸以边境土司不缴纳贡赋为借口,出兵两千人侵入云南孟定和耿马两内陆土司的管辖区域,点燃中缅边境冲突的导火索。

当地土司率本族团练武装,联合清军绿营兵奋起反击,斩杀200人,将缅军赶回滚弄江边界。

不过缅甸并没有因这点小挫折退缩,反而气焰更加嚣张,派遣更多军队北上,骚扰规模不断升级,尤其是西双版纳地区被勒索大量钱粮和民众。

远在京师的乾隆决定用兵西南,教训缅甸。在乾隆看来,骚扰西南边境的不过是缅甸的流寇贼匪,只要天朝大军一到立即搞定,根本没预料到对手是一支强大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在乾隆的局势误判下,云贵总督刘藻派当地小股绿营兵追剿,刘藻为一介书生,不知兵法,和乾隆一样,没有将它当成是一场战争,而是普通的剿匪。

一场围剿下来,除擒获5人外,别无战果,而刘藻竞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捷报。

不过缅甸丝毫不给刘藻面子,1765年十月,数千缅军入侵西双版纳,刘藻匆忙派三千绿营兵追击,却惨遭埋伏,被打死六百余人,其余清军四散奔逃。

缅军完全占领西双版纳并发文清廷宣布其为缅甸领土,乾隆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

当年十二月,清军参将何琼诏、游击明浩率军迎敌,但遭缅军埋伏,包括何在内的指挥将领全部阵亡,只有一百余人生还。

清军战败的消息传回京师,朝廷哗然,乾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对手绝非散兵游勇,于是开始重新部署,而刘藻也因畏罪,于1766年三月自刎身亡,第一次清缅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

1766年二月,乾隆发起第二次对缅作战,这次他派出的是较为器重的边疆大吏,时任内阁大学士、陕甘总督杨应琚。

战前杨应琚调任云贵总督,到任后一改被动防守的消极做派,迅速出兵攻入缅甸,当年4月,占领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

不过缅军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无多大战果。但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胜利所蒙蔽,主战热情高涨。

连杨应琚也认为缅军不过是一群莽匪,不足为惧,幻想凭借云南的绿营兵即可征服缅甸,至于缅甸内部局势和兵力情况一无所知。

当年9月,杨应琚不等乾隆谕旨,便调集一万四千军队进攻缅甸。缅王孟驳闻听后,立即调遣一万缅军沿缅都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兵对抗。

清缅双方在新街一带相遇,新街作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阿瓦,是双方必争之地。

在形势如此危急之下,杨应琚却只派先头部队一千人前往,九月末,缅甸派三千人马乘船抵达新街,随即对清兵发动攻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清军坚持两日一夜,即全军覆没,只剩小股残余部队逃回。

此后缅军主力继续北上,云南提督李时升率三千军马阻击,两军在铁壁关再次发生激战。

缅军部分装备的是通过英法东印度公司购买或缴获的燧发枪,无论从射速、火力还是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清兵。

双方大战四天,清军虽奋死拼杀,但伤亡惨重,只能坚守不出,缅军则一路北上,到1866年末,先后在边陲重镇陇川、猛卯、木邦战胜清军。

在缅甸的凌厉攻势下,清军几乎全线崩溃,游击、都司等高级将领阵亡十余人,后备绿营兵几乎没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战力薄弱,再也无法组织有效反攻。

杨应琚也由之前的雄心壮志转为胆战心惊,不得不主动与缅军求和。

1867年初,被派往云南的御前侍卫福灵安将前线真实情况汇报乾隆,乾隆震怒,于二月将李时升、杨应琚全部逮捕进京赐死,至此清缅二次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经过两次对战,清廷意识到单靠云南绿营兵已经完成不了对缅战争的任务,乾隆慎重考量后,于1767年四月调富察明瑞为云贵总督,组织对缅战事。

明瑞,大学士傅恒之侄,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立下军功,是一员悍将,此前担任伊犁将军。

当时不管是乾隆还是明瑞,认为清军战败不过是绿营兵战太差,并非缅兵战力强大,只需要调集二、三万主力军就可征服缅甸。

乾隆甚至还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还命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殊不知此时暹罗已经灭亡。

在盲目乐观的情绪支配下,1767年九月,明瑞调集五千满洲八旗主力,两万绿营兵出征,深入缅甸六百余里。

由于清缅边境屡经战火,人烟断绝,再加上缅军一路坚壁清野,明瑞进展顺利,期间遇到多股缅军骚扰,但均将其击退。

缅军一向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地决战不是八旗铁骑对手,缅人也说,交战时候,最怕的是清军彩甲骑兵(即满洲八旗兵)。

在此后的蛮结之役中,清军全歼缅军主力两千余人,到十二月末,明瑞进至距缅都阿瓦七十余里处。

但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已无力组织攻城,缅军看准时机,组织军队大举反击,清军被打措手不及,一路败退,缅军趁机收复全部失地。

到1768年初缅军重新逼至清缅边境木邦,并将万余清兵团团围困,弹尽粮绝之下,清军冒险突围,明瑞率身边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

在突围过程中,清军阵亡一千余人,满洲骑兵及明瑞亲近侍卫全部战死,明瑞本人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二十多里,面对追赶缅军,再无逃跑之可能,明瑞自缢身亡,史载:

“明瑞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

至此第三次清缅战争以缅军惨胜宣告结束,明瑞战死的消息传回京师,乾隆无比震怒,终为其不明敌情,盲目轻敌付出代价,不得不对缅甸的国力军力重新评估。

清缅终局之战,两败俱伤,力竭议和

乾隆从前线传回的情报和藩属国打探的消息得知,缅甸并非分崩离析,而是一个新兴的军事强权。

乾隆画像

于是重新进行战略部署,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1769年二月,派遣其最为宠信的外戚勋贵,富察皇后之弟,军机大臣、大学士傅恒为经略,任命经验老道的阿里衮、阿桂为副将,鄂宁为云贵总督,统率一万满洲铁骑,三万绿营兵,两千福建水师出征。

七月清军抵达缅甸边境,清兵名义上动用满汉兵五万,但因为后勤限制,实际前线参战部队只有两万人。

傅恒兵分两路,亲率八千人渡大金沙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但出征之时恰逢雨季,缅甸境内多丛林,闷热多雨,毒蛇猛兽横行,瘴气疾病肆虐,史书记载:

“惟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

相比傅恒的坎坷行军,由阿桂、阿里衮率领的一万五千人马进展相对顺利,他们打造战船,水陆并进。

九月份顺水南下与缅军发生激战,以火炮击沉缅十三艘战船,不久即到达新街附近,与傅恒主力汇合。

缅甸则调集三万主力在新街一带与清兵对峙交战,先是双方水师发生战斗,清水师指挥得当,在陆军配合下,击败缅水师,杀敌两千余,夺得战船六艘。

陆战方面,由于双方在平地展开野战,清军骑兵发挥极大优势,阿里衮率正白旗满洲九百骑破缅三个营寨,杀敌一千五百余人,此战后,缅兵退守数十里外的老官屯,清军占据新街。

此后缅甸吸取野战不利的教训,沿江扎下坚固大营,调集大量火炮枪械,清军亦毫不示弱,与缅军进行火炮对轰,并组织骑兵冲锋敌营。奈何缅军枪炮火力极猛,清兵一日内连续多次攻势都被击退。

同时两军水师在江上也进行激烈搏杀,清军击沉缅军二十艘战船,并接连三日以火攻、大炮等方式试图摧毁缅军木栅,但均告失败。

不过清军凭借组织优势始终保持攻势,缅军虽火力强大,但只有防守之力,就这样,双方打了一个月后均已精疲力尽,战士厌战情绪高涨。

到十一月,除了零星小战,双方事实上已经停战,缅方还主动来信要求停战,清军方面,从阿桂以下的将领都不想再打。

清军军营内更是损失过半,大部分是染病等非战斗性减员,副将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

而缅军损失虽然略大,但以逸待劳,适应丛林气候,所以战场形势占优,只是无力支撑与中国的长期战争罢了。

傅恒深知清军窘境,只能同意求和,就这样,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取得各自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主要为缅甸称臣纳贡,双方互释战俘,缅甸永不犯境等。

1769年十一月末,在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后,老官屯清兵全部撤走。至此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战争影响

战争结束后,清朝和缅甸双方国君都对这份和约不满意,缅王孟驳甚至撕掉和约文本,罚缅兵统帅及其家属头顶清军馈送的礼物在王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还将清廷使者扣押起来。

乾隆因为缅甸没送贡表而十分不满,双方打起漫长外交战,不过乾隆清楚再次动兵很困难,最器重的傅恒在回京不久病情加重,于1670年七月病逝,乾隆只能暂时将此事押在一旁不理。

傅恒剧照

不过清缅战争倒是在中南半岛上造成重大政局变动,当初缅甸刚灭了暹罗就爆发清缅战争。

为了对抗清朝,缅甸只留下三千兵力驻扎暹罗,其余全军被调回国,暹罗则利用这一空档击退缅军,重新建国,而缅甸被战争削弱,直到十年后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皇帝时期清缅之战
(2)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八年鏖战,仅仅为的是宗主国的脸面
缅甸帝国的高光时刻:第三次清缅战争,缅甸诱敌深入,全歼八旗精锐,阵斩清朝公爵
清缅战争:极盛的缅甸碰上极盛的清朝,却让泰国捡了便宜
乾隆朝的清缅战争四战皆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