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戛尔尼访华的背后:大清帝国乾隆盛世表象下的肮脏不堪
userphoto

2024.03.25 广东

关注

导语

公元1793年,大英帝国派遣马戛尔尼伯爵访华,以此开拓中国市场,扩大海外贸易,马戛尔尼使团不仅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更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双方围绕通商、贸易、关税及外交礼仪等方面展开交锋,但中英两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历史传统和利益互不妥协,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从深层次来讲,马戛尔尼访华是中西方文明的首次交流,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清朝封建农业文明的激烈碰撞。

只可惜大清帝国繁华景象的背后已是危机四伏,陶醉在十全武功的乾隆还未意识到所谓的大清盛世不过是落日余晖。

马戛尔尼访华背景:欧洲“中国热”的实践和扩大通商的利益需求

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各大洲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刚刚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欧洲开启了思想觉醒。

彼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处于一片繁荣盛世之下,中国的强大吸引欧洲一大批政治精英和学者的崇拜,并掀起了一股向中国学习的热潮。

伏尔泰毫不掩饰的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天才数学家莱布尼茨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慢慢的,中国人在欧洲人眼里逐渐成为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民族,而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马戛尔尼画像

所以多年后英国政府找到他,并把出使中国的任务交给他时,马戛尔尼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不过驱使英国派使团访华的真正目的还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制度的进步极大的解放社会生产力。

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实力极度膨胀,他们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材料产地来消化大量的工厂产品,并实现扩大再生产。

放眼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大清帝国媲美,这个拥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三亿人口且高度中央集权、社会结构十分稳定的统一国家实在是一个完美的市场。

而当时广州的一口通商显然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只有通过与清政府谈判取消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才能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另外,当时清帝国在强势君主乾隆的指挥下与尼泊尔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廓尔喀爆发战争。

1792年清军在名将福康安的带领下翻越喜马拉雅山,重创廓尔喀军,逼近至首都加德满都十公里,迫使其称臣纳贡。

此前清军在七年清缅战争中大大削弱了缅甸最强盛的贡榜王朝,成为东南亚唯一霸主,清军的一系列赫赫武功极大刺激了英国。

要知道,此前英军在与廓尔喀的数次战争中屡屡落于下风,结果廓尔喀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清军迅速击败。

这使英国政府意识到发展东方贸易必须与中国合作,最终在清朝战胜廓尔喀的第二年,英国正式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令人失望的天朝上国,华丽外表下的破败不堪

马戛尔尼出发前颇费心思的为乾隆准备礼物,他从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学习过的耶稣会士口中得知,清朝对天文非常重视,于是特意准备了一个能够模仿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天体运行仪。

同时还准备了象征英国最新发明的棉纺机、织布机等工业文明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

说到底,马戛尔尼除了投乾隆所好,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英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强大海军舰队。

但即便如此,英国对清朝还是充满敬畏,内务部长敦达斯特地告诫马戛尔尼:

“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仪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

其中含义不言自明,为了贸易和商业利益,不可因小失大。

1792年九月,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出发,同时委托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预约函交给清政府,马戛尔尼经过近一年的奔波,于1793年六月抵达浙江舟山。

马戛尔尼使团越过半个地球到达广州

此时正值乾隆八十岁寿辰,马戛尔尼带着上百件礼物前来,地方官员认为他们是与朝鲜、安南等藩属国一样来给乾隆祝寿的,而马戛尔尼为了顺利见到乾隆,干脆将错就错。

当马戛尔尼来访的消息传到清廷时,乾隆对这个未曾听说且远渡重洋的“藩属”的到来十分高兴。

不仅破例允许使团从天津上岸,还命令沿海各省官员做好接待工作,马戛尔尼初到中国非常兴奋,这个心驰神往的天朝上国终于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切却令其大失所望,首先是普通百姓惊人的贫困。

农舍大多破烂肮脏,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而这往往是两三代人拥挤在一起的住所。

人们的衣着更是简陋单调,条件好一点的穿棉袍棉裤,大多数人全身真正只有一条衬裤,有的还是光腿。

马戛尔尼笔下的清朝百姓

此后马戛尔尼从舟山北上,一个月后至天津大沽口,据船员记载,由于船上的许多猪禽牲畜在运送途中死去,他们把牲畜丢入海中,清朝百姓却忙着把它们捡起来,洗干净,用盐腌上,等过年再吃。

更可怕的是从天津至北京的路上,当时已是枯水期,船只无法在运河中行驶,地方官员们从附近乡村强征劳动力担当纤夫。

他们一边吃力的用绳子拉着巨大的船只在河道中前行,另一边忍受着差役们的鞭笞杖打,一路上官吏们总是任意处罚和凌辱他们,而这些可怜的百姓只能跪地哀求放过他们。

英国使团日记中写到:

中国船夫一天只吃两顿饭,主食只是一点米饭,蔬菜和炒过的葱,使团常把吃不了的食物送给中国船夫,他们千恩万谢之外,甚至连喝剩下的茶叶,都要过来,煮开接着喝。

马戛尔尼在经过这一幕幕震撼的情景后,除了大失所望,更多的是对眼前这个东方超级帝国从心底里产生轻视。

1793年七月,马戛尔尼抵达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在这里接待了英国使团一行。

从外交礼仪之争到毫无价值的“贡品”,清朝科技差距初现端倪

此时的清廷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茫然不知,仍把西方各国视为“海夷”,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

因此在外交接触尚未开始时,关于礼仪的冲突便已发生。

清朝官员要求马戛尔尼等人行三跪九叩之礼,作为当时西方第一强国的子民,整个使团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几经折腾,在会面几近破裂之时,双方决定各退一步,即马戛尔尼单膝跪地,但不扣头。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漫画

虽然在会面过程中,乾隆接受了这种礼节,不过内心不悦,这也为中英接下来的谈判造成负面影响。

觐见后,乾隆命福康安陪马戛尔尼参观行宫,在这里到处摆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与英国使团带来的似乎无异,而清廷对这些也不感兴趣,马戛尔尼内心甚是扫兴。

不过他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倒是感觉很亲切。

福康安见其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便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来的时候,感到十分扫兴。

随后福康安在陪同使团检阅清军时,马戛尔尼惊讶的发现,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枪,而英军早已装备连发枪。

另外清军大部分官兵还在使用刀枪弓弩,且军纪涣散,有几个士兵的手里除了武器之外,还拿着扇子,至此英使对清朝更加鄙夷。

而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英军使团操练时,却被福康安傲慢的拒绝道:

“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

几日后,清廷认为祝寿已结束,英国使团该打道回府了,而马戛尔尼在急切要求谈判未果后,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如: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以及税收优惠等。

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但诸如割让海岛等则具有明显殖民主义侵略性质。

乾隆本就对西方抱有敌意,如今英国人提出如此多要求,自然不能接受,于是将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全部回绝,并催促使团赶紧上路。

马戛尔尼要求举行谈判,暂缓回国,亦遭到拒绝。于是马戛尔尼在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便于1793年十月踏上归程。

天朝梦碎,乾隆盛世不过是落日残阳

马戛尔尼离开北京后,由军机大臣陪同其沿运河南下,英国使团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腹地,而马戛尔尼则进行了一路上的情报观察搜集,尤其是清朝军队、关隘、武器、经济等。

比如:马戛尔尼发现清军普遍缺乏训练,主要武器不过是刀枪一类的冷兵器,即便是装备的少量火绳枪也是葡萄牙淘汰的产品,更没有专门生产火药的工厂。

至于中国的水师也极为脆弱,海防年久失修,武备废弛,仅有的几艘战船仍然是木质帆船,与使团乘坐的装有64门大炮的“狮子号”炮舰远远不可比拟,而这一炮舰不过是当时英国三等军舰。

在马戛尔尼看来只需要几艘三桅炮船就能彻底将其摧毁。

至于清朝的科技,马戛尔尼更是评价极低,并在日记中写到:

“至少在过去的150年没有发展和进步,甚至在后退,而我们科技日益前进时,他们和今天的欧洲民族相比较,实际变成了半野蛮人。”

1794年一月,马戛尔尼抵达广州,在踏上归国之路时,更是断定清王朝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整个帝国虽然上层建筑庞大,但根基已空虚。

他把清政府比作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官僚军官们的支撑,而他胜过邻国的地方,只在体积和外表。

马戛尔尼访华结束,也是欧洲人对中国印象改变的开始,曾经的天朝上国到如今不过是泥足巨人,看似强大的身体早已虚弱不堪。

而中国则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改变封闭状态的机会,并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

五十年后,谈判不成的英国撕下伪善的面孔,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国门,至此中国开始了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血泪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戛尔尼访华,表面的盛世掩盖不了衰落的事实
​饥饿的盛世、虚弱的大清,英国使团眼中的所谓“康乾盛世”
落后不一定挨打,但盲目炫耀,不打你打谁
乾隆给英国国王写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昏聩,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让人啼笑皆非的乾隆写给英国人的“圣旨”
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是假象?在乾隆时期,英国使团乔治·马戛尔尼访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