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疗新技术落地遭遇困难,手术机器人已启动控费
原创 烟酰胺 健识局 2022-10-05 19:37 发表于北京

一项欣欣向荣的现代医疗科技,在一场医疗公众事件过后,结束了好运。

9月20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规范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使用和收费行为的通知》,打算进一步规范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和医疗服务收费行为,确保医疗服务和收费质价相符。

这则《通知》恰巧赶在国家医保局“推动创新医疗器械进医保”的提法出来之前,被认为会影响今后手术机器人的支付。原因很简单:《通知》严格限定了手术机器人的收费,这与医保局的“价格谈判”如出一辙。

《通知》指出,医生通过手术机器人来操作手术,完成手术目标部分核心操作步骤,可加收80%的费用;完成全部核心操作步骤,可加收300%的费用。

健识局查询当下主流机器人手术的价格发现,湖南规定的收费上限,远低于各地实际的收费标准。如果全国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即使医保给予报销,手术机器人企业也很难“以价换量”。

湖南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手术机器人“限价”,或许与近期发生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翔峰事件有关。

8月份,刘翔峰被查后,舆论依然没有停歇。不少人指出刘翔峰“频繁对急诊病人进行机器人手术”。第一财经报道时曾指出,相关医生在用机器人做不完全性肠梗阻手术,由于找不到梗阻段,便把正常肠管切下给家属看……

手术机器人的收费很高,无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刘翔峰事件让患者对手术机器人的滥用产生怀疑,可能助推了湖南限价的诞生。

这一限价策略会不会被其他省份参考?

医保明确限价,低于现行收费

实际上,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鼓励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并推动纳入医保;至于各地如何规范使用收费,尚未有明确指导。

昂贵,是人们对于手术机器人的第一印象。手术机器人创口小、安全性高,先进性都与精准治疗挂钩,成为各类医院追求手术精度、证明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的标志,受到各地知名三甲医院欢迎。

此次湖南发布的限价通知,直指手术机器人及其配套应用。

想在手术中实现精确治疗,就需要可视化技术,来深度还原治疗情景,还需要灵敏稳定的手术操作。而这些技术,均被湖南省医保局纳入了限价规定,包括并不限于应用人工智能、全息影像、裸眼3D等各类数字化、可视化或智能化等新技术,进而辅助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等服务,不再另立项收费。

AR、VR辅助医疗技术,是前几年非常热门的投资创业风口。在科幻电影般的宣传片里,医生眼前会出现患者3D的心脏影像,能看清每根血管的走向,以便拟定手术方案。

如今,在湖南的医院,这些技术都不许收费。

另一类应用可视化来发挥导航作用的手术机器人,每例手术可加收40%的费用,加收额封顶2000元。算下来,利用手术机器人导航功能的手术,总费用不得高于7000元。

最重磅的当属医生通过手术机器人来操作手术:完成手术目标部分核心操作步骤的,可加收80%的费用;完成全部核心操作步骤的,可加收300%的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明确:符合多种加收情况的,按加收比例最高情形收费,不得相互叠加收费。这意味着,使用手术机器人的费用天花板是普通手术收费的4倍。

4倍普通手术收费,就能覆盖手术机器人的费用?

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达芬奇机器人做一场手术费用不低于3万元。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骨科专家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曾表示:“眼下手术收费很低,高级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价格也不到3000元。

也就是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费用是一场普通手术的10倍以上。

如今,湖南政策将机器人与人工的费用差从10倍直接打到4倍,而且明确要加强对手术机器人使用的监测,规范收费行为。

医保明确不报,患者大多不选

限制收费之余,湖南医保局并未放开医保支付的口子。

湖南医保局《通知》文件中明确表示,相关加收费用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进入医保的前提是进入当地的收费目录,然后需要有三年以上的使用数据,包括地区的病例数,费用等,在测算之后,才能够申请纳入医保。

没有医保支持、收费不能太高,对于患者来说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医院来说,就不容易接受了。手术机器人的引进动辄需要花费上千万元,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医院必然不愿接受这一新技术,这意味着手术机器人的推广普及也将面临困难。

总体上看,目前手术机器人的性价比并不高。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手术机器人的唯一优势是可以精确完成医生的指令,并不能提供医生经验外的额外价值。很大一部分患者也无法承受那些需要用机器人来做的手术。而且,“毫厘之间、天差地别”的手术,其实并不算多。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推广开,是因为它解决了前列腺手术中的痛点:这类手术人工操作稍有差池,便有可能造成患者终身的残疾,机器人操作就可以万无一失。在这类病症的手术上,一部分患者宁愿支付昂贵的价格,也不愿承担手术风险。

但当下的不少手术机器人,仅是人工手术的简单翻版,区别只是好与更好的差距,费用却翻了几番。

和睦家医疗北京区医疗副总监、大外科主任朱刚对健识局表示:“从手术本身要解决的问题上来看,手术机器人和人为手术的差别不大。而从患者遭受的痛苦,以及恢复时间上来看,手术机器人会有一定的优势。”

这一点点小优势,会让医院反复斟酌,也会让患者犹豫起来。医保成为这一类新技术应用的最大推动力。

如今,湖南已经决定了,不准备将其纳入医保。

技术仍有风险,接受程度不高

有多少患者愿意出高价购买新技术?

北京和睦家医院是国内较早推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高端私立医院之一,截至目前,该院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的手术达到800例以上。朱刚告诉健识局,与患者沟通后,患者基本选择的都是手术机器人。

这需要患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公立医院的患者就不太买账。据健康界今年4月份报道,北京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骨科主任曾表示:在患者自费的情况下,愿意支付2万元以上进行机器人手术的患者并不多。

有些地区将机器人纳入了医保,也没能获得太好的推广。

2021年10月起,北京将辅助骨科手术的机器人服务纳入北京甲类医保目录,单次价格定为8000元,可全额报销;一次性专用器械进入到北京的乙类医保,可按70%的比例进行报销。

这项政策几乎就是为北京本地企业天智航量身打造的。专做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上市两年,持续亏损,股价跌至发行价之下,已经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技术先进,但没人买单。

然而,就算纳入了医保,北京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使用频率变化也并不明显。

而且,手术机器人也不意味着百分百安全。

据此前美国FDA发布数据,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应用中曾出现过术中拉弧或打火造成患者烧伤,脱落零件至病人体内,系统错误等不良事件……中国目前手术机器人应用法规的并未健全,使用手术机器人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后,追责会比较复杂。

毫无疑问,手术机器人肯定是国内医疗器械发展的方向之一。然而,完整的专利保护、健全的产业链条、完善的应用法规等,都将需要时间来搭建。

撰稿 | 烟酰胺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贾赛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术机器人收费标准出炉,一批科室将受影响
开一次机3万起步,昂贵的机器人做手术,真的更好吗?
机器人手术还是腹腔镜?怎么选择?
本周六,手术机器人正式进入北京医保,100%全额报销
单次4.4万的手术机器人,百万医疗险能报销吗?
安徽首台手术机器人完成第700例手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