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败亡与朝臣纷争不无关系

     美国史学家魏斐德在他的《洪业——清朝开国史》一书中,着重指出了明朝的败亡,在于皇帝不能统御臣子、而文武朝臣又常常两不相下之故。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倘若崇祯皇帝,南明福王、桂王等能够有一时的明断,文武大臣能放下纷争、戮力同心,明末的局势都不可能成为后来的那个样子。

            那么,崇祯朝的文武不谐,言官争锋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被瓦解后,明朝的政局并未向好的方向转变呢?这个要从明末言官争胜说起。由于万历朝皇帝懒政,臣子们的章奏时常搁置,以至于诸多重要的事长时间没有定论。这样,朝臣各自主张,便就走向了标新立异的路子,慢慢地,这种风气就演化成了一种小群体、小集团的纷争。对此曾深有感触的熊廷弼曾上疏皇帝,指出朝廷大臣们不懂军事,却喜欢瞎吵吵,敌人攻势缓了的时候,就起哄催战、鼓动进攻,结果一旦战败便不再言语,等好不容易重整旗鼓了,又开始起哄——这还让带兵的怎么指挥?熊的困扰到了崇祯朝,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满朝荐传》载,虽然国事糜烂,可朝臣们整天还在结党纷争,清谈空议,“全不以国事为急”。卢象升也头疼的跟皇帝发牢骚说,那些朝堂上的言官和管事文臣不问事情难不难办,将士们是死是活,只知道求全责备,这个样子,即使带兵之将再能干,又怎能发挥得出来?

可是,反映虽然强烈,牢骚虽然大,崇祯却是无能为力。即便到了南明阶段,依然如故,甚至在小朝廷挣扎在滇黔一隅的时候,文武不谐、党派纷争也仍然没有任何改变,对此,曾与丁魁楚拥立永明王的吕大器叹息说,朝廷都到了危如累卵、火烧眉毛地步了,文武大臣们还是“树党相倾”,这样的局势,怎么还能看到希望?

再说东林党,东林党分子虽说参与者大多是标榜正直的人士,可是“党同伐异”的习气,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小集团、小团体的政治特征没有分别。所以,尽管崇祯早早收拾了魏忠贤,剪除了阉党,可非东林人士与东林人士(门生、故旧等等)的纷争,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从天启年间就形成的“与东林忤者,众共指为邪党”的成见,即使到了崇祯自缢,桂王出奔,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也丝毫没能改变。可见,倘文武不谐,又值皇帝庸弱,江山真是难保不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兴亡录「5」
魏忠贤让崇祯小心这股黑势力,崇祯不以为然,结果加速明朝灭亡
魏忠贤死前对崇祯说了一件事,能延长明朝寿命,可惜崇祯没有听从
明朝灭亡原因 | 从崇祯厚葬魏忠贤说起...
葡萄牙曾发现2封信,揭露了明朝灭亡原因,许多人表示崇祯做得对|袁崇焕|明朝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明末党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