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喜迎中秋话月饼

喜迎中秋话月饼

文/刘玉文  图片/网络


中秋,也写作“仲秋”。“仲秋”一词最早见于古籍《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是月也,日夜分”。古人习惯用“孟、仲、季”命名四季中的三个月份,如春季的三个月(农历1~3月)分别叫做孟春、仲春,季春;秋季的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则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因此八月被叫做“仲秋”,也写作“中秋”。《月令》中上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但是有天子“乃命宰祝循行牺牲”的祭天大典准备和“天子乃傩”的驱除鬼邪的傩祭,以及“以犬尝麻,先荐寝庙”的祭祖活动。《月令》中没明确记载天子的“祭月”典礼,但是古代帝王确有“祭月”活动,北京的“月坛”就是祭祀月神的场所。

人们刚刚度过了酷暑难耐的“三伏”热天,进入到一个秋高气爽的“中秋”季节,自然大有心旷神怡之感,精神文化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基础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必将不断丰富,于是民间就有了“中秋节”。据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纪》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但中秋节是在宋朝开始盛行起来的,到明清两朝,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赏月”,其实起源于古人的月亮崇拜。农历的12个月,就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确定的,所以叫做“月”或“月份”,“老皇历”中对“月相”有明确的记载如“朔、望、既生魄、上弦、下弦”等,皇帝的祭祀活动,也要严格遵循“朔望”规定进行。八月是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之“中”,这个“‘中’中之‘中’”又恰逢月相之“望”即月圆(我国历法在计算农历大月、小月时,确保“八月十五月亮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其它月份可以“十五不圆,十六圆”,但八月十五的月亮必须圆),所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中秋节时,云淡风清,月光皎洁,人们望着月球上的环形山阴影,又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民俗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们也会诗兴大发,大展风采,所以留下了诸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等之类的赏月佳句。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团圆节”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明刘侗、于弈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我们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不同的节令,就有不同的饮食风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能就是赞美月饼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或许中国月饼的始祖。还有一种说法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传入的烙制的西域“胡饼”,当时汉宫内就制作这种胡饼,这大概是月饼的源头之一。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 一到中秋,月饼是必备的节日美食和礼品。但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蒸作饮食》,记载“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该书提到月饼是中秋必食之品,不过那时的月饼是用蒸笼蒸制的。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已有确凿资料证明,中秋节正式产生于唐朝,中秋节吃月饼的食俗也应起于唐朝。中秋唐朝已有“吃饼”的习俗,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此中的“饼”是否名叫“月饼”,尚不得而知。食饼庆中秋,说是起源于唐高祖为军队祝捷食品,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京城一片欢腾,当时有个住在长安的西域商人向唐高祖李渊敬献礼盒祝捷。高祖接过华丽的礼盒,打开一看,全是精致圆饼,高祖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中秋之夜,梦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以样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以后相沿成习。在众多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还有“八月十五杀鞑子”一说。相传元朝未年,蒙古统治者对汉族人实的残暴统治压迫,为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合用一把切菜刀,用铁链锁在一棵大树下,切菜时到树下排队,而且每十家子还派一个鞑子(当时汉人称蒙古人叫“鞑子”)严密监视各户的动静,这个鞑子奸淫杀掠,无恶不作,激起汉人的极大愤恨,各地都酝酿着起义活动,但是人们的串联活动受到鞑子的严密监视,难以进行。一年,中秋节前夕,刘伯温扮做道士,把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纸条夹在月饼馅内,走街串巷,把这种月饼分送给各家各户,并叮嘱“中秋晚上要掰开吃”。道教被成吉思汗定为“国教”,所以道士的行动不受限制。等到八月十五晚上,人们掰开月饼一看,见到“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感到奇怪,悄悄一打听,家家都如此,人们认为送月饼的老道是位“神人”,“杀鞑子”是天意。于是不约而同地就纷纷拿起菜刀、棍棒,一夜之间把住在民间的鞑子统统杀光,随即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起义高潮,很快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建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纪念这次起义,所以规定每年八月十五吃带馅的月饼。

  月饼象征着团圆、圆满和吉祥,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月饼发展到今日,不但品种更加繁多,而且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在中秋之夜,人们除了月饼之外,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如果亲人们不能团聚在一起过节,但当吃月饼时总是举头望月,默默地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如何过中秋?
中秋节不能不知道的四个传说
中国古代怎么过中秋节
中秋节快到了,了解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及传说
谁吃了中国第一块月饼?月饼之前叫啥饼?别说是胡饼啊
月饼引发了元朝的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