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河碣石忆禹功

刘玉文

      上古时候,黄河流域曾有过一次特大洪水泛滥。据《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这是说滔滔洪水正在到处为害,汹涌的洪水包围了山岭,冲上高岗,浩浩荡荡,骇浪蔽天,百姓们都在叹息。洪水危及到华夏先民的生存,“时势造英雄”,就在在危机关头涌现出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大禹联合了东夷首领伯益、商族祖先契、周祖先人后稷一起治水,经过多年的治理,消除了水患,划定了九州,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千古不朽的功勋!

山东无棣县古属《禹贡》兖州之域,史籍所载的“禹疏九河”的故事就发生在无棣及其附近地区。无棣北部的《禹贡》碣石仍然峥嵘特立,九河遗迹从横其间。

《禹贡》历来被认为是大禹治水的完整记录,被选入《尚书》尊为经典。《禹贡》中关于“九河”的记述有两处。《禹贡》“导河”云:“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禹贡》“九州”云:“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

“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表明大禹治理黄河下游是从冀州的大陆泽疏通多条河道进行分流的,这是“禹疏九河”的初始阶段;“兖州,九河既道”表明九河入海段的疏导工程主要是在兖州大地上进行的。经过治理洪水沿九河泄入渤海,兖州的百姓从高丘上迁到平原上定居,开始种桑、养蚕、制丝、制漆,经过十三年的不懈治理和辛勤劳作,兖州才有向帝都贡赋漆、丝的义务,因为灾情严重,人们生活尚未安定下来,生产力也尚未恢复,故此前是免除贡赋义务的。其中“作十有三载”,与《史记·河渠书》所记载:“禹抑鸿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的记载相符。说明兖州是大禹治水的重灾区。

沈长云先生说:“古代洪水发生的主要区域就是河济地区(即古兖州)为中心的今黄河下游平原,这里正是传说中的尧舜禹部落联盟生息繁衍的故居地。”(沈长云《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 2002 45页)徐旭生先生的结论是:“洪水发生及大禹施工的地域,主要是兖州。”(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文物出版社 1985

九河的入海口就在无棣碣石山附近。《禹贡》中也有两处记载,一处是《禹贡》“导山”云:“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段记述是说经过疏导,古黄河穿越太行山、恒山,一直到海滨的碣石山流入大海。“至于碣石”这与“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是同一个意思。唐代张守节在《史记·夏本纪》【正义】注曰:“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48页)无棣,唐宋时隶属沧州且濒临渤海,海滨处有一座玄武岩孤丘孑然而立,形似碑碣,且是沧州以下唯一的高山,毋庸置疑,这就是《禹贡》中所记载的碣石。

还有一处关于“碣石”的记述是“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这是描述,通过“禹疏九河”,水患消除了,居住在沿海岛屿上的东夷人从海上进入黄河时需要把碣石放于右舷的位置,才能进入黄河的主航道。“皮服”是岛夷人的服饰或贡品,抑或是用来与陆地人进行交换的土特产。

大禹治水,从九河碣石开始。有人认为大禹与治水是先开凿龙门、壶口,其实不然,大禹治水是先从九河、碣石开始的。宋代学者朱熹就说:“今人说禹治水,始于壶口,凿龙门,某未敢深信。……禹只是先从低处下手,若下面之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方可下手。九川尽通,则导河之功已及八分。故某尝谓禹治水,必当始于碣石九河。”(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 中华书局 北京1994年出版)

滨州杜堮(17641858),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杜堮是一位高寿诗人,是山东文坛的盟主。其传世之作《遂初草庐诗集》,他在游无棣碣石时,留些《九河》民国版《无棣县志·艺文·诗歌》诗一首,诗曰:

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

汉家分土名犹在,宋氏传经说竟讹。

自昔洪流归海澥,岂容别派混滹沱。

岛夷尚识来时路,万丈潮头奈尔何?

  作者自注云:“九河古道,在德州、河间、棣州之地,与《禹贡》大陆北播为九河之文合。”“自天津南尽棣州数百里内,惟海丰(今山东无棣)旧河岸有马谷山,趾顶皆石,周围三里许,形如碣石。盖即同为逆河处,与《禹贡》‘夹右碣石’之文相合。”“北则天津滹沱入海处,九河在其南明矣,岂得越入平州乎?”

诗人把碣石、九河与无棣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对“禹疏九河”最好的诠释。

清代道光进士,饶州知府张衍重,无棣人,他的《望碣石》》(民国版《无棣县志·艺文·诗歌》)诗曰:

一发贴天点黛螺,玄圭曾此奠洪波。

周移汉决无良策,那向荒墟觅九河。

诗中的“黛螺”指孑然特立的无棣碣石山;“玄圭”指大禹(《尚书·禹贡》有“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句);“曾此奠洪波”指在这里治理洪水。

在古人的心目中,大禹也无棣一带疏通九河,治理水患,是毋庸置疑 的事实。

现代研究也证明无棣县境正处于九河下梢,“禹疏九河”是在无棣及其附近进行的。

 周光华先生在《华夏文明起源与融合发展》(周光华《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 12期)一文中说:“现代环境考古研究认为,禹治黄河的地域,大致从河南省新乡地区滑县地界往北到海河流域,往东到山东的古无棣、利津地界(滨州市、东营市),禹治九河在这个地界内。”

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文中论述道:“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

这进一步证明“禹疏九河”的历史真实性。

大禹治水不单单是夏部落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黄河中下游部落的生存利益,大禹是联合黄河中下游相关部落共同平治水土,这在当时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史记·夏本纪第二》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34页)这里的“”即东夷人的领袖伯益,“后稷”即周人的先祖。《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61页)“契”,是商人的祖先,也是东夷的一个分支。《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史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1196)吕尚即姜太公,是“东夷之士”(《吕氏春秋·首时》)。说明夏部落的大禹是联合了黄河中下游的伯益的东夷部落、后稷的周部落、契的东夷部落和诸侯百姓的众多小部落共同治水,经过十三年的共同奋斗治理了水患,在共同的治水过程中加强了各部落之间的团结融合,由此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包括九河在内的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关于大禹治水建立了华夏文明史上的奇勋,古今多有评说。

孔子说:“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禹)自己住着很低矮的宫室,而却致力于兴修水利的事业,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意即大禹功德近乎完美,没有任何可挑剔的。这是对大禹极高的评价。”

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 .滕文公上》)即大禹疏通了九河,消除了水患,华夏才可有田地可耕種並收穫糧食,如果没有大禹,华夏族群就难以生存下去。

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还有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刘定公的评价,《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意思是说,禹的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圣明的德行将流芳百世!如果没有大禹治理洪水,我们大概早就变成鱼虾了。我和您都穿着朝服戴着礼帽,治理百姓,与诸侯来往,都是大禹的功劳啊!  唐代诗人周昙有“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全唐诗》卷728)的诗句,与刘定公之义略同。

九河之名始见于《尔雅·释水》,其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九河。”旧志云无棣为“九河下梢”,即九河从无棣及其附近入海,解放前夕无棣境内仍保留着钩盘、马颊、覆榑、鬲津、徒骇等河流的名称,虽然这些名字所命名的河道不一定是“九河”故道,但证明无棣大地与“禹疏九河”有毋庸置疑的历史渊源。大禹治水在无棣大地上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旧时碣石山上修建有“禹王庙”“禹王亭”等建筑祭奠大禹。现在,这些建筑经过重修更加肃穆壮丽,无棣人永远缅怀大禹疏导九河,奠有九州的万世奇勋。(文/2011-03)

【山东无棣《禹贡》碣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侃侃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无棣县复名碣石山
大禹治水
10 史记卷二
宇闻的日志碣石丛谈
禹封九州始有兖,至圣诗贤荟文风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里的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