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于水养于火而最终死于寒

  人禀天地,命属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人身有四火,一曰少阴心火,二曰太阳小肠火,三曰少阳三焦命门火,四曰厥阴心包火。人赖此四火而生,火熄则血凝而不流,人命休矣。

  火, 阳也,乃生命之源泉,万物之本也。地得之而载万物,失之则下陷。人得之而生,失之则亡。

   何谓之阳?见之于无,感之于热,如浴炙日之下,如近薪火之旁,如在蒸腾水气之中,如所食之温热,如遇火烟。所感之热,此中皆存阳也。其微难察,游离于万物之间也。此阳,人能感触之。

   无极有言,其大无极,难察也。其小无极,难察也。视之不见,亦难察也。阳亦如此。天地万物皆藏阳也。何不存乎?

   春时,草木得之阳而生长,夏时,人得之则病易自愈,皆因春夏得天地之阳而固其身。秋冬天地之阳少,人皆俱失阳焉,故衰亡者愈多。何以秋收冬藏之象,皆是如此,万物皆裹阳以自存。

   阳,欲动也,乃动之源也。物,载也,为阴,欲静也,乃静之源也。万物乘其阳而动,阳遇阴方静也。阳极,复归为阴。复归方始,方始复归。静,力之均衡也,动,力之失衡也,阳,乃行力之源。

   阳不足者,行者缓。阳行于五官,故能示之以听,故能示之以明,故能示之以闻,故能示之以觉触。阳凝于气血之中,周行而不殆,其内达于髓,其外透达于皮毛之间,此行暗合天地至理也。知此道者,可逆官器之衰竭,可逆人之生死。

   易理有言,时时易变,得时而变,变而有备,过而能补。以中道行之,则近中道焉。其变起于微末,积小方成广大。此变何来?从天地之理也。

   天之道,高也,远也,明也,大也,日月星辰,亘古长存而万变也,行有为法,即天理也。  

   地之道,厚也,广也,深也,暗也,承载万物,山川河流,鸟兽虫魚,生生不息,周而复始,行无为法,即自然也。

   人之道,法天地而行,行天之道,存天理,无人欲。行地之道,存自然,常有欲,此三者相交,亦有不同。

   人之道,生也,命也,心也,情也。时彼有为,时彼无为,有为中亦无为,无为中亦有为,行之中道焉。

   生,本自然也。命,可为也,心,本自然也,情,心之眼也,亦可为也,以情养心,大善焉。生也,命也,示之以身,心也,情也,示之以心。常人皆以身心为本,而阳又乃身心之本也,阳之变化,关乎身心之变也。故此不可不察。

   人之衰,始于皮毛,人之亡,始于器官,人之衰亡,皆阴阳之衰也。

    凡是所见,皆为表象。象变万千,及里归一。表者,在外,护里也。里者,在内,护心也。心者,在明,护神也。神者,在藏,护灵也。灵者,在空,护极也。入极复里,已致虚无,焉有尽乎?

   故重里亦不轻于外,重阳亦不轻于阴。心,官感直达之所。心亦有器,其心不常在器内。阳成心之体,心亦乃行力之源。达于心者,可以感通万物,可无所不往。

    圣人之行,同其三者之力,以苦利行,以乐乐心,心下自然,自成天地。花有归期,物有尽时,万物皆有消亡,从天地而生,死时复归天地,岂不快哉!

   凡精此道者,以行生生之法,人皆可长生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索天图(中)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养气、炼气解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不盈章第四
《李筌注阴符经》
《理数合解》北海老人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