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胶东 日军 扫荡
  日军自占领胶东后,“扫荡”的主要目的在于消灭抗日武装,因此特别强调所谓“消灭战略与消灭战术”。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因而不得不以“分散配置,集中突击”、“分区围攻”作为其“扫荡”的基本形式。在这一基本形式下,又经常辅之以“小股出扰”、“突然袭击”和“长途奔袭”。随着斗争的发展,由于大量的国民党军队纷纷投敌,伪军数量速增,这样日军就有了在各地区进行轮番“扫荡”的机动兵力。
  日本占领军欢庆胜利
  这期间,日军“扫荡”的战法也在不断变化:1939年至1941年10月,主要是采用“分进合击”;1941年11月至1942年9月,由“分进合击”发展到“铁壁合围”;1942年10月,又由“铁壁合围”进而发展到“拉网合围”。由于胶东系沿海丘陵地带,日军“扫荡”中主要使用步兵轻装部队,重武器较少,后方补给和兵力运输多用汽车,并常以飞机、舰艇配合陆地作战。开始阶段,日军既“扫荡”八路军根据地,也“扫荡”国民党占领区。1940年后,日军“扫荡”的锋芒则集中指向八路军抗日根据地。
  1939年下半年,日军增兵胶东,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是年10月,日军独立第5混成旅团一部,在旅团长秋山少将和大队长木村大佐率领下分两路经平度、即墨向胶东抗日根据地“扫荡”。这是日军入侵胶东后直接出兵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开始阶段,日、伪军先是沿公路推进,10月15日后,再次占领掖县,继占龙口。11月中旬伪绥靖军攻占莱阳,旋即离去。12月3日,日军再次占领莱阳、栖霞,然后集中兵力合击平、招、莱、掖边区 。日军找不到八路军主力,便极力破坏根据地后方留守机关及兵工厂、被服厂和粮库。12月10日,在掖县郭家店河南村包围了向掖、招边区转移的中共胶东区委党校和“大众报社“,杀害校长李辰之和社长阮志刚等73人。
  “扫荡”的日军破门入户
  从1939年到1940年,日军基本上是使用盘踞在各地的兵力,进行小规模的“分进合击”、“分区扫荡”。至1940年已全部占领沿海所有重要港口和县城,并逐渐向重要乡镇渗透。1940年6月1日,日、伪军纠集9000余人,到平、招、莱、掖边区及蓬莱等地进行了20余天的麦收“扫荡”,屠杀根据地军民,制造了多起惨案。
  1941年1月,正当八路军第5旅、第5支队的主力在胶东东部的昆嵛山区围剿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秦毓堂等部的时候,日军乘机于1月14日,集中日、伪军2000余人,再次向胶东西部的平、招、莱、掖边区和大泽山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遭到了八路军第5旅的痛击。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敌我斗争更加激烈。仅1942年一年,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就有3次,其中万人以上的两次。随着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扩大,逐渐引起了敌人的恐慌。从3月22日开始,日军以其驻胶东独立混成第5旅团之大部,并调集混成第4、第6旅团各一部,配合以伪华北绥靖军、胶东各县伪警备队共约10000余人,由日军山东管区司令、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分别由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地出发,在胶东的莱阳、掖县、栖霞、牟平、文登等县集结后,随即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梳篦”式的“铁壁合围”春季“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最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
  在日军的“大东亚圣战” 战略计划中,一直把胶东作为它来往于海上和华北的重要通道和“以战养战”的补给地之一。1942年,日军组织春、夏季“扫荡”的失败,迫使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于11月8日,秘密由北京飞抵烟台,调兵遣将,亲自指挥日军第12军所属独立混成第5旅团的主力、第59师团、独立混成第6、第7旅团各一部,计15000余人,加上伪军和赵保原投降派的5000人,共20000余人,于11月17日至12月底,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40多天的“拉网合围”大“扫荡”。 11月17日,日军开始用汽车从青岛、潍县、高密向莱阳、栖霞、福山、海阳等地大量增兵。19日沿青烟公路构成“隔断网”,开始向东推进。21日,日军突袭栖霞、牟平、海阳边区,以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组织首次合围。25日,日军攻占马石山,惨无人道地将500余名手无寸铁的群众残杀。12月16日,日军在荣成崂山屠杀群众300余人,又制造了一次惨案。
  “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日军
  在此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和各分区部队在烟青路以西,不断从侧背打击敌人,牵制日军的兵力。12月20日,日军兵力西移,将“扫荡”中心转向烟青路以西的平、招、莱、掖边区。12月21日,西海军分区遭敌人合围,政治委员于寄吾、参谋长于一心等遇难。此后,日军连连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伤亡严重,不得不于12月24日草草收兵。 在40多天的时间里,日军对牙山、马石山、大泽山等地轮番“拉网”8次,合围5次。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以机动灵活的战术,避开日军锋芒,保存了有生力量,选择有利时机,与敌搏斗多次,终将胶东战史上日军发动的规模最大、兵力最多的一次“扫荡”粉碎,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蚕食”成为日军进攻胶东抗日根据地和边沿区 的主要形式。当时,胶东八路军共14000余人,日、伪军27000余人,再加上日军可以利用的国民党投降派、顽固派30000余人,总兵力仍数倍于八路军,占绝对优势。日军正是依仗这种军事上的优势,才得以采取分割封锁的“蚕食”、“囚笼”政策,以扩大“面”的占领。在边沿地区安设大量据点,以小规模的分区“扫荡”配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伪化活动,逐步向抗日根据地推进,变根据地为伪化区。
  从1941年夏天开始,日军乘八路军在海莱边区反击投降派赵保原之机,大力向平、招、莱、掖等地区进行“扫荡”和“蚕食”。加之 1942年冬季大“扫荡”之后,日、伪军又在大泽山地区新建了大量的据点。至1943年,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只剩下了一条东西只有5华里宽的南北山脊,并且完全处于日、伪据点的包围之中。平、招、莱、掖边区平均每5平方公里有日伪据点一处,南海基本区只剩下平度以南的4个村庄和莱阳以东的13个村庄。在此情况下,抗日武装机动回旋区域越来越小,财政经济资源濒于断绝,军需物资极端匮乏,八路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日军烧杀抢掠
  1944年初,侵华日军从华北抽兵南调,加强正面战场,驻胶东正面兵力有所减少。再加之抗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之后,日军受到了很大消耗和削弱,敌占区日趋缩小。日军一方面收缩战线,由分散配置,转入“重点守备”,以重兵驻守主要城镇、交通干线及工矿资源区,以巩固其战略支撑点,加强对资源基地的控制。据此,八路军胶东军区抓住有利时机,于1944年开始,有计划地向日、伪军发起了局部反攻作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胶东王”赵保原(八)
许世友回忆中的胶东人民抗日,与莫言笔下的'抗日'事迹,对比明显
马石山惨案和马石山突围战
张裕早期负责人张巨烺:全家抗日 屈辱中燃斗志 科教文体 烟台新闻网 胶东在线 国家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
为打掉胶东八路司令部,日军发动“掏心”战术,被一挺机枪破解
1942年马石山惨案:日寇刺刀剐杀老百姓,10个勇士的反抗惊天动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