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鱼鳖类养殖技术之稚幼鳖培育注意事项

稚幼鳖培育

稚幼鳖培育是指将当年孵化出壳、体重仅3~5克的鳖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饲养,达到50~250克的鳖种阶段。

因稚幼鳖体质嫩弱,活动能力差,极易受到疾病和敌害的侵袭,如果饲养管理不善,死亡率极高,因此稚幼鳖培育过程是中华鳖养殖的最关键时期。

亲鳖的产卵期很长,稚鳖孵化出壳有早有晚。

每年9月份以后出壳的稚鳖,自然条件下当年的生长期不足 2个月,冬眠时体重只有 5~10克,对不良环境的适应力比较差,难以度过达半年之久、不能摄食的冬眠期,死亡率高达70%~90%,即使侥幸存活下来的个体,苏醒后短时间内体质也难以恢复正常,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养殖,但如培育得当,使其在进入冬眠前体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体质增强,越冬成活率就会提高。

一、稚鳖的室外培育

1.稚鳖池的清整和消毒

(1)新建水泥池的处理

如果稚鳖池是新建的水泥池,则在放养稚鳖之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处理,具体方法为:

先注满水浸泡7天以上,然后用刷子刷洗池壁和池底,以防水泥的浮灰对稚鳖产生毒害。

若需急用,可在水中加入适量醋酸,以缩短浸泡时间。经过脱碱处理后,在池底铺上5厘米厚的细沙,经清洗、消毒,药性过后即可使用。

(2)老水泥池的处理

若原有水泥池空闲时间较长,在稚鳖放养前,需对其进行检修和整理,检查是否渗漏,防逃设施是否完善,还要去除杂物和清洗等。

(3)消毒或清塘

新建水泥池脱碱和老池清洗后,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进行消毒,1周以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养稚鳖。

若室外稚鳖池是土池,或是水泥池壁、土质池底的池子,先要进行清塘。

常用的清塘方法有两种:

一是干池清塘:放干池水,清淤,日晒3~5天,在池的四周挖坑,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之后翻动池底一遍。

隔天注入新水,1周后即可放养。

二是带水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0~250克或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20~25克,加水化成石灰浆或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1周后即可放养,最好在放养前先试水。

另外,露天的稚鳖池要在池的上方搭建遮荫棚,防止太阳暴晒使水温升得过高;

由于稚鳖幼小体嫩,容易遭受鼠、蛇、蚁等敌害生物的伤害,因此稚鳖池要有很好的防敌害措施。

2.稚鳖的消毒

从孵化房内捕出的稚鳖一定要进行消毒,消毒一般放在内壁光滑的大水盆中进行。

消毒的常用药物有高锰酸钾、食盐等,用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或2%~4%食盐水浸泡消毒10~15分钟,浸泡时以消毒水没过稚鳖背部为宜。

3.稚鳖的开食

消毒后将稚鳖放入盛有清水的暂养盆中,密度以盆中稚鳖能自由游动、互不叠加为宜,此时即可开食。开口饵料应精、细、软、嫩、鲜,营养全面而又易消化。

鲜活饵料以水蚤为最好,可用空闲池塘专池培育,或从池塘中捞取。刚开始投喂时,可将水蚤直接撒布到暂养盆中供稚鳖捕食;

出壳3~5天后的稚鳖可将水蚤滤去水分,做成团块放到暂养盆水面的木板上。

也可用煮得很透的动物血、蛋黄等搅成浆作为稚鳖的开口饲料,2~3天后可拌入少量小鱼虾、贝肉、蚯蚓、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这些动物性饲料在投喂前先要煮熟、剁碎后用绞肉机绞成肉糜。

全价的稚鳖专用饲料营养全面,使用方便,也可作为稚鳖的开口饲料。

开食时,取少量稚鳖专用饲料用水溶解后放入盆中,然后用手沿盆壁搅动水体,使盆里的水形成漩涡,再将稚鳖随水流缓慢放入,这时含有饲料的水就会进入稚鳖口中。

也可在稚鳖池中直接开食。在放养前7天把池水注到标准水位并培肥,使水呈黄褐色或淡绿色,透明度不超过25厘米(此时浮游生物较多)。

稚鳖暂养24小时并经消毒后直接放养到稚鳖池里即可。

放养后在池中的食台上撒上鳖体重4%~6%的适口软颗粒饲料(直径1~2毫米),同时在食台的周围泼洒少许浓度为1%的饲料浆。

这种直接开食法不但鳖苗适应快,吃食好,成活率也较高。

4.稚鳖的放养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①培育水质:在稚鳖放养前7天即应蓄水施肥,培育水质,在注入新水前,在每平方米池塘底部先铺已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0.5~1千克,然后注入新水40~50厘米;

到稚鳖放养时,尽量使池水的透明度达到25~30厘米,水色呈嫩绿色或黄褐色,此时池水中有大量的饵料生物,可为稚鳖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促进稚鳖快速健康生长。

②栽植水草:主要是增加稚鳖的栖息空间和藏身场所,减少稚鳖互相嘶咬的机会,减少病害的发生。水草的品种主要是水浮莲、水葫芦和水花生等,种植的面积为池子面积的1/4~1/3。

(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视培育方式、换水条件及保温条件等而有较大差异。水泥池每平方米一般可放养80~100只,露天的、较大的稚鳖池,或换水条件差的稚鳖池,放养密度应适当低些。

土池或水泥池壁、土质池底的池子,每平方米放养20~30只。

无论用哪种类型的稚鳖池,都要给稚鳖建晒背场所和食台,池水温度昼夜变化尽量不超过3℃,将稚鳖从暂养池转移到稚鳖池时,一定要保证水体间水温相差不大,否则会因水温急剧变化使稚鳖发病死亡。

5.培育管理

合理的日常管理是提高稚鳖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关键,包括投饲、水质管理、分级分池饲养及防病等几个方面。

(1)投饲

在温度适宜(30℃左右)的情况下,稚鳖生长快慢和成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喂的饲料。

稚鳖体弱,觅食能力差,营养需求高,对饲料要求严格,应选用新鲜、优质、营养全面、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尽量投喂稚鳖专用饲料或仔鳗饲料,也可搭配投喂水蚤、水蚯蚓、黄粉虫、摇蚊幼虫、蝇蛆、小杂鱼虾、动物内脏等一些鲜活饲料。

搭配投喂时,先将动物性饲料煮熟、剁碎后用绞肉机绞成肉糜,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做成饲料饼或用颗粒饲料机压制成直径为2毫米的软颗粒饲料。

饲料要投在食台接近水面处,严格按照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进行投喂,使稚鳖养成定时定点的摄食习性。

夏季一般上下午各投喂1次,入秋后温度下降,视水温和摄食情况每天投喂1次。

投喂量要相对固定,一般为全池稚鳖总体重的5%~8%,具体要根据摄食情况、天气、水质等情况灵活增减,每次投喂量以稚鳖在1~2小时吃完为佳。吃剩的残饵要及时清理,以免败坏水质。

(2)水质管理

稚鳖喜欢清新、无污染的水域,要特别注意稚鳖池水质变化。稚鳖池一般体积小、密度高,残饵和排泄物较多,水质容易变坏,使稚鳖食欲下降,影响生长,甚至引起中毒死亡。

稚鳖池的水质要求是: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0~8.0,透明度25~35厘米。

可用换水的方法调节水质,每周换水1次,放养密度偏高时可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

换水水温要与养殖池内水温保持一致。养殖池内种植一些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为稚鳖提供隐蔽场所,减少稚鳖间的互相撕咬。

平时还可在稚鳖池内施加光和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水质,抑制病菌繁殖。

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也能调节水质,每10~15天泼洒1次,泼洒浓度为15~20毫克/升。

水温对稚鳖生长影响很大,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稚鳖行动活跃,摄食旺盛,生长快,应尽量使水温保持或接近30℃。

高温季节若水温超过35℃时,应加深池水,或在水面多放一些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温;水温若低于20℃时,可降低池水,以利升温。

(3)及时分级分池培育

由于稚鳖出壳时间的差异,其个体大小不一,而且出壳时间大致相同的稚鳖,饲养一段时间后,个体规格相差也很大。

因此,要注意及时分级分池培育,将规格相同的稚鳖养在同一池中,以利于鳖的摄食和生长。

分池时,要适当减少饵料投喂量,操作要轻,时间尽量缩短,大小规格分开后,用2%~4%食盐水浸洗消毒10分钟,立即放回鳖池继续培育。

(4)防病措施

稚鳖的病害要以防为主,坚持生态防病与药物预防相结合。

生态防病就是改善稚鳖培育池的生态环境、科学投饵、控制放养密度,利用鳖与水生植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创造出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

药物预防就是在放养前,对培育池和稚鳖进行药物消毒。

另外,稚鳖培育还要特别注意防止鼠、蛇、鸟等敌害的侵袭。

(5)越冬管理

当年出壳的稚鳖,尤其是出壳较晚的稚鳖,生长期短,越冬时体重轻,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若越冬管理做得不好,死亡率较高。因此,在秋末应设法保温,以延长稚鳖的生长期。

加强饲喂管理,投喂的饲料脂肪含量可略高些,以利于稚鳖体内脂肪积累,增强体质,安全越冬,还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提高抗病能力。

室外自然越冬,要把水位提高至1.2米以上,并保持池塘周围的环境安静。

但室外自然越冬的死亡率高达70%~90%,最好在越冬池上搭盖密封良好的塑料保温棚,棚顶和四周搭放一些稻草,棚的两头留通风口,严寒时封严,晴天中午通风半小时左右。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水温低于15℃时,将稚鳖转入室内越冬池越冬。

室内越冬池的池底铺泥沙 2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稚鳖 100~150只,水深0.8米以上,适宜水温4~8℃。

越冬期间要严防水温时高时低,以免稚鳖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不利于冬眠。

池水可不用更换,如水位降低可适当添加,但注意添加的水要与越冬池内的水温基本一致。在天气变化较大时,要及时采取防冻措施。

二、幼鳖的室外培育

稚鳖越冬苏醒后即进入幼鳖饲养阶段。幼鳖的适应能力加强,食谱范围更加广泛,已能吞食和咬碎稍硬的食物,如剁碎的螺、蚌、鱼肉等;呼吸和运动机能得到提高,已能适应较深的水环境等,捕食和躲避敌害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1.放养密度

幼鳖培育是紧接着稚鳖培育阶段进行的,由于越冬时稚鳖个体差异较大,幼鳖阶段也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大的已达50克左右,小的只有10克以内,所以在放养时,应按体重大小进行分级分池放养,个体大的放入幼鳖池,个体小的仍留稚鳖池,待自然水温较高、继续培育一段时间后再放入另外的幼鳖池。

放养密度视幼鳖规格大小和池塘条件而定。一般水泥池每平方米水体放养稚鳖20~30只,土池每平方米放养5~10只。

放养时还需要根据池塘条件、水质情况等适当调整放养密度。幼鳖放养也要对池塘、鳖苗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稚鳖。

2.投饲

幼鳖对饲料的要求及投饲技术要比稚鳖低一些,饲料来源也更广些,但随着个体的长大,摄食量不断增加,因此对饲料质量的选择及投饲技术的要求仍不能掉以轻心。

在春季水温18℃以上时,可用幼鳖喜食的动物性饵料开食,如畜禽内脏、去壳或压碎的蚌、蚬、螺、鱼虾等,投喂量为幼鳖体重的3%~5%,每天投喂一次,中午投喂。

6~10月份水温25℃以上时幼鳖的活动能力增强,逐步进入最佳生长期,食量相应增大,投喂量逐渐加到总体重的10%左右,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1次。

秋后水温下降时期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参照春季的做法,该时期气温多变,有时气温降低,幼鳖停止摄食,但一旦气温升高时又能摄食,这时应充分利用气温反跳加强投喂。为使安全越冬,越冬前多投喂动物性饵料。

配合饲料可选用幼鳖全价配合饲料,春秋季投喂量为幼鳖体重的1%~2%,夏季投喂量为3%~4%,也可把动物性饵料经煮熟绞碎后拌入全价配合饲料混合投喂。

投喂按“四定”原则进行。每次投喂要清除残饵,并随时调整投喂量。

3.日常管理

(1)注意保持适宜的池水深度

春、秋季池水深度为0.5米左右,夏季池水深度为0.8~1.0米,冬季池水浓度为1.0~1.2米。

(2)注意池水颜色的变化

若发现池水颜色变深,透明度低于25厘米,应及时换水,一般换水量为1/4~1/3,并加注等量的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水调节水质。

(3)注意观察幼鳖的活动情况

体质健康的幼鳖行动敏捷,稍有惊吓便会迅速逃入水中潜伏;

若发现有的幼鳖活动缓慢,管理人员靠近时仍停留在原地不动,或将身体埋进泥沙中不动,这样的幼鳖可能患有疾病,应马上将其与其他幼鳖隔离,确定病情,查明病因,及时治疗,并采取池水消毒、饲料中拌入药物等疾病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传播蔓延。

(4)注意幼鳖的摄食量变化

幼鳖摄食量受天气、水温、病害等的影响较大,大风降雨天气、水温骤降、患病等均会引起幼鳖摄食量减少。养殖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这些引起幼鳖摄食量减少的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要及时分级分池饲养

同等条件下养殖幼鳖,雄鳖的生长速度比雌鳖快20%~30%,体质弱的个体也会因得不到充足的饵料而生长缓慢,因此,经饲养一定时间后,幼鳖个体间大小差异明显,若不及时采取分级分池饲养的措施,就会出现个体大的幼鳖生长得更快,个体小的幼鳖生长得更慢,最终影响了单位面积的养殖产量,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稚幼鳖的塑料采光保温大棚培育

塑料采光保温大棚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使大棚内的池水与外界空气隔开,通过合理的采光和积温,减少棚内热量的散发和棚外冷空气的侵入,有助于延长稚、幼鳖的生长期,同时可以减轻稚、幼鳖越冬期的冻害,成活率提高50%以上。

鳖池的修整和消毒、鳖体的消毒与放养、培育管理措施等与稚、幼鳖的室外培育基本相同。越冬期保持水温5~7℃,若遇寒流温度过低,可在室内燃炉升温,但切忌升温过高,以免冬眠的稚幼鳖苏醒,消耗体内营养而死亡。

四、稚幼鳖的加温温室培育

1.温室的准备与消毒

新建水泥池需先用清水浸泡1~2周,最好泼洒一定量的醋酸以消除水泥池的碱质,然后用20~3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1~2周;老水泥池则先用20~3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1~2周,然后用生石灰50~100毫克/升浸泡1~2周即可。

在此期间需将饲料机、进排水设施、供气、供电设施检查维修,准备就绪。食台、网片需用清水浸泡,然后用20~3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1~2周,用工具磨去食台(石棉瓦)的尖锐部位,以免刮伤稚鳖。

放养前7天,将池水放干,并用清水冲刷,开始给温室预热;放养前5天开始向池中住入30~31℃清水10~15厘米,将食台摆放好,食台以在水面下1~2厘米为宜,用生石灰150~200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泼洒消毒。

2.稚鳖放养

(1)鳖苗要求

要求平均规格在3.5克以上,大小规格相差不超过1克,最好孵化出壳的时间前后不超过3天。

(2)鳖苗消毒

稚鳖消毒药物与使用方法与稚鳖的室外培育相同。

(3)放养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稚鳖30~35只。将残次、弱小的稚鳖分开、单独放养,有利于残次、弱小稚鳖的体质增强,提高成活率。

(4)放养时注意室内外温差

要注意室内外温差,特别是水温温差。一般要求水温温差不超过2℃;若温差过大,可将稚鳖连盆一起放入温室,向盆中慢慢添加部分池水,直至两者水温相近,然后再将稚鳖放入池中。

(5)放养水位

放养时水位10~15厘米,以后随着稚鳖的生长逐步加深水位。

3.饲养管理

(1)水温、气温控制

水温控制在30~32℃范围内,气温应高于水温1~2℃为宜。切忌水温、气温大范围波动,以减少鳖的应激反应。

(2)鳖苗开食

放养后在池中的食台上撒上鳖体重4%~6%的适口软颗粒饲料(直径1~2毫米)。为增加诱食效果,饲料中可以预先添加部分新鲜猪肝浆,同时在食台周围泼洒少许浓度为1%的饲料浆。

(3)投饲管理

①投喂方式:采用水下投喂方式。食台浸没水下1~2厘米为宜,太深不仅饲料浪费大,而且不容易观察吃食情况。制成的软颗粒饲料应表面光洁、软硬适度、粒径合适。每个池的饲料应该分别称量并做好记录,这样能够较准确地了解稚鳖的摄食情况和稚鳖的存塘量。

②投喂次数:一般在稚鳖期宜一日三餐,幼鳖期一日二餐即可,每次投喂应控制在鳖0.5小时内吃完为宜,这样既能保证饲料在水中不变质,同时可以最有效地掌握鳖的投饲率(投饲量占鳖体重的百分数)并减少饲料浪费。

投喂0.5小时后检查鳖的摄食情况,若发现食台上有饲料剩余,应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减少下一餐的投喂量,否则会有更多的饲料剩余,导致水质变坏。

食台上剩余的饲料最好用皮管以虹吸的方法全部吸出。

(4)水质管理

①增氧:

每500~600平方米的温室需要配备1.5千瓦的增氧泵1台,每4~5平方米需设1个曝气头,曝气头应该均匀分布在养殖池中,尽量减少养殖池中的充氧死角。

②排污与换水:

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一般每2天排污1次。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式,但频繁换水一方面成本费用较高,另一方面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容易引起鳖的应激反应。

因此应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换水量多少,一次换水量不超过1/3,避免大量换水。

③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不但能将养殖池中不断产生的有机废物分解成无机物,而且微生态制剂中有益菌的大量繁殖还会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能够预防鳖疾病的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鳝养殖用水池,池塘,稻田养殖哪个养殖效益高
小龙虾养殖技术
黄鳝的养殖技术-黄鳝的生物学特性-养殖商务网
幼鳖在池塘养殖管理中的六大注意事项
蟹类-大闸蟹养殖技术-蟹类尽在阿里巴巴-黄海荣(个体经营)
梭子蟹养殖技术(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