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变渔业“靠天吃饭”的历史,幕后大佬竟是这些箱子?

作者:小致

当今世界的渔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渔获量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这主要利益与科学技术的推进。

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中国渔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科技为中国渔业的全面升级注入了强力推动剂。在面对渔业生产中的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科学技术让每一步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有两位中国渔民,试图打破渔业“靠天吃饭”的历史,他们要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命,实现提质增效,让渔业这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多了另一个可能。

故事一:

中国渔民挑战海南风浪

12天成功织出不惧风浪的网

 1986年3月,一份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驻地中南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里边提到,新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必须从现在抓起。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之后确定的计划被称为国家“863”计划。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863”计划持续实施到2016年。

2001年9月的一天,黄达灵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当时的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找到他,鉴于黄达灵在深海网箱养殖方面的技术优势,被邀请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

“863”计划是当时我国正在实施的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那黄达灵一个普通的渔民,怎么会参与这么重要的计划,这还要从他干的一件事说起。

黄达灵从13岁就跟着父辈出海,做过木材和水产生意。有一天,黄达灵听说挪威人要带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网箱,到自己的老家海南省临高县发展水产养殖。

当时,挪威是全球深水网箱养殖的典范,养殖及捕捞的鱼有90%用于出口。能在家门口就见识到如此先进的养殖技术,黄达灵和本地同行们都很兴奋,等着看挪威人露一手。可海南周边海域情况多变,风浪很大,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挪威人只养了一年,就鱼死网破,悻悻而归。

挪威人败北,却引得黄达灵心痒。

他知道,网箱养鱼的效益是普通鱼排的好几十倍,但是,连经验丰富的挪威人都没养成,他就能行?

一切想法不能只停留在脑海里,要付诸行动。黄达灵花61万元,连租带修缮的搞来了八口网箱,为了转变养殖方式提高收入,黄达灵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要冒险一试。

维修八口网箱的过程中,黄达灵发现,最费钱的就属浸泡在水里的网衣。当时,市面上买到的渔网根本达不到抗风浪的标准,挪威人在这里养殖失败,就是因为网箱不平衡,一拉就破,鱼就跑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黄达灵就要制造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海洋养殖装备,耐磨耐腐蚀的网衣和水下固定系统。自此,一场关于深海网箱的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

他第一时间购买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聚乙烯无结网,原料一到,黄达灵给自己团队下了死命令,一个月内必须把网箱搞出来。耗时12天,黄达灵带着大伙以地为图纸,分毫不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规格的网衣,全程自主设计、制作,纯手工打造的网衣,终于出山了!

很快,一张张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网衣陆续下水,每一张都能重复使用十年以上。

海上换网,需要先把干净网衣固定在主体圆环上,再解开旧网,用吊机从中间把旧网吊起来,像是套一个塑料袋一样,十几个人,不到20分钟就操作完毕。网的重量从入水时的500斤涨到了两吨,期间再通过高压水枪清洗网衣。就此在水下给鱼打造了一个安全、干净的生活环境。第一年,就有了171万元的收益。

自此,黄达灵成功加入国家“863”计划项目。之后,“863”计划还把其他几个课题交给他完成。紧接着,黄达灵继续扩增网箱,然而,更加棘手的难题再次降临。

一步步科技创新 装备升级

打破渔业靠天吃饭的命运

2011年9月,17级强台风“纳沙”登录海南,一夜之间,200多个网箱被吹上岸,养殖的金鲳鱼全部死光,损失达8000万元。

一夜之间所有的努力和投入全都化为乌有。可黄达灵根本不惧困难,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次,他要研究出更稳定的装备,往水深20米的大海进军。

过去的网箱底部,都是用十几个石块固定,根本抵抗不住十几级台风。黄达灵决定用水泥墩巩固深海网箱固定系统来做试验。

120米的网箱需要24个水泥墩,再加44个石块,16级台风都拉不动它。等到2015年和2018年的台风,黄达灵顺利度过。

靠着“水泥墩式”固定系统等一系列设备的升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获得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一等奖,每口网箱的效益也比过去翻了一倍。

Tip:

深远海抗风浪网箱养鱼方式是近20多年来,国际上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海上设施养殖技术,拥有超大的养殖空间,能减轻近岸养殖污染等问题,是海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三高”是它最大的特点。

和当地很多渔民相比,黄达灵的网箱总要比别人放的更远,但养殖时间能缩短一个月,产量更高,周长80米的网箱从早期的四万斤,变为现在的八万斤。黄达灵在全国的700口网箱,年产一万多吨金鲳鱼,产值2亿多元。

自此,他决定公司每年30%利润投入研究新技术。如今,他设计出了一个360度旋转的自动投料船,直接解决了人工喂料的问题。将来还有自动换网、水下机器人洗网等设备等。

黄达灵说,自己之所以愿意不断在技术上突破,解决养殖的难题往深海发展,都是因为自己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盾。那就是国力的强大,只要你在大海有什么事,政府第一时间都会到,保护好老百姓的安全,这是黄达灵的亲身经历。

故事二:

打破传统 改变养鱼方式

升级工业化养鱼 品质更好

2013年,广东省的舒锐开始养鱼,他想打破常规,研究可以工业化养殖的方式,集装箱是他选中的载体,生产效率高,寿命长,也不会改变土地属性,在箱子里养鱼,供氧、供水都好解决。

但和土塘养鱼一样,如何排污,让舒锐犯了难。鱼在这里面排便,还会在里面去吃食玩耍,环境不好,这就很难去能呈现一个比较好的品质。这是养鱼人都发愁的问题。

舒锐试过潜水泵吸,放水换水等几种方式,效果都不好,四处找专家支招,只要有方法就尝试。

可是,鱼的粪便非常柔软,一遇水就可能融化掉,很难收集,曾在文莱理工大学任教的郭教授,也在帮舒锐想办法,在箱体外部,把原本方正的箱子,底部改成了有度数的斜坡,在箱子内部,设计了大量的圆孔,并通过饲料,改变鱼的粪便形状。利用斜坡让污染物往一边滑进,等要出鱼的时候,把水放掉,鱼就从斜坡划到另一边来,直接解决了养鱼人的难题。

这个技术从第一代升级到如今的第十代,可舒锐还在不断的优化,创新,更新迭代。用集装箱养出来的鱼没有了土腥味,让更多人爱上了吃鱼。

创新智慧养殖、起网模式

降低成本 提质增效

舒锐认为,只有探索更多的数据出来,才会有更多的进步空间。每个月,舒锐都要把箱子里的鱼抽样选30条鱼称重。主要就是看,投了多少饲料,鱼长了多少肉,然后计算饲料系数比是多少,是否满足之前设定的目标。

当时,第一批鱼养出来,舒锐一算账,吓了一跳。别人几元钱就能养出来的鱼,自己最高的时候需要二十多元,想要坚持高品质,又想降低成本,舒锐准备再次迎接这个两难全的挑战。

没想到的是,舒锐在箱子外,用两个创新,找到了新突破。

创新一

他在箱子周围,以三个箱子配一亩池塘的比例,对养殖用水进行分级,将箱子里排出的养殖用水逐级净化,每隔两个小时回到养殖箱里往复循环,并在池塘里种上水草,利用滚筒式的设备,搜集粪便,做到干湿分离。

创新二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起网捕捞,需要多人协作拉网,分鱼时候也得快,怕鱼缺氧死亡,最后再一桶桶抬上岸,十个人一上午大概能捞两万斤。而舒锐在养殖箱的面设计了一个双保险的盖子,需要起鱼的时候,只要打开盖子10分钟就能放出5000斤鱼,需要多少斤,就开多少。

这两个创新突破,成功把每一斤鱼的成本从二十多元降到了十多元。

舒锐的陆基箱式推水加生态池塘循环养殖模式,降低了70%能耗,机器人监控,机械化叉车,一系列行业创新,让舒锐获得了水产学界的最高荣誉,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

设施渔业是将工程技术、机械设备、监控仪表等现代工业技术用于渔业生产,实现高密度、高产值、高效益的标准化养殖模式,这样可以在养殖过程中节水、省地、不受环境和气候影响,能常年连续生产。

舒锐认为,只有把传统的渔民变成产业工程师,那渔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年轻人愿意干的行业,才是有未来的行业。如今,舒锐在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基地,这样的模式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他的团队。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突破传统,引领创新,像舒锐和黄达灵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在出谋划策,大家朝着一个目标,从量向质的大步迈进,这些努力也终将被写进历史!

下集预告

《大地渔歌》第三集:渔业芯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各级主体纷纷响应。从减少进口种源的依赖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中国农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产出一个个中国方案,使我国的水产种业迈上新的台阶。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渔业种苗培育的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有这样两个人在种苗培育的道路上探索出了新的道路。

肖娜思利用生物安保技术养殖南美白虾,为了保证种虾和虾苗的安全,建立了好几道消毒杀菌防线,贯彻了自己“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培育理念。蔡春有给石斑鱼建起了“精子库”,这样就可以解决不同种类的石斑鱼性成熟时间不一致,无法进行杂交的问题。他们是怎样攻克如此繁琐的技术呢?又是怎样提高了成品鱼的质量呢?

今晚CCTV17《致富经》21:30

敬请收看《大地渔歌》第三集——《渔业芯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达灵:深海网箱养鱼年赚4000万
SalMar“海洋1号”爆出事故,部分养殖三文鱼逃逸
养鱼基础知识之--成鱼养殖
世界最大的全潜式大型网箱 “深蓝1号”建成下水
标准目录----渔业行业标准(一)
“网箱养鱼”走到历史尽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