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临床发挥 (内经学术及临床意义)1.1. 简介

第一章《内经》学术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期存世的医经有7部,经方11部,但除《内经》外,其余均已佚亡。为什么《内经》能够历尽劫难而硕果仅存,且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原因在于其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而且确立了中医基本学术理念和思维方法,是中医学术的渊源和根本,同时,其理论亦切于实用而对临床辨证论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故历来为医家所尊奉和重视,得到不断继承发扬而传世不淹。

第一节《内经》简介

《内经》的全称为《黄帝内经》,现在所见到的版本是由其分化而成的《素问》和《灵枢》两书。

一、书 名 取 义

经,经典。《内经》为医学之经典,故以“经”名之。内,则相对于“外”而言。古人写书,多以“内、外、旁”分部或分篇,如《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存世的医经,即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晋·葛洪著《抱朴子》,亦分其书为内篇、外篇。“内经(篇)”一般常是其学术的核心内容,“外经(篇)”则为其学说的引申发挥,"旁经(篇)"则为相关旁及的内容或后学所附会增入者。至于冠以“黄帝”之名,系因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同时亦带有伪托为黄帝所作,以提高其知名度的因素。

关于“素问”书名的含义,历代有不同解释。全元起释为∶“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意为黄帝和岐伯君臣间关于医学基本问题的问答,从该书的内容及其写作方式看,这一解释颇有道理。林亿在《新校正》中则据《易纬·乾凿度》“太素者,质之始也”之说,解释为∶“形气质具而痢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则认为以讨论医学的本质问题为内容故以为名,持论亦与全元起之说颇相类同。

《灵枢》书名,为王冰所立,其前称“九卷”、“针经”,亦称“九灵(经)”、“九墟(经)”等。关于《灵枢》取名之义,张景岳解释为∶“神灵之枢要,谓之灵枢。”认为该书主要讨论气血精神、经络腧穴、针刺术法等内容,针刺经络腧穴以治病,有如用针拨动人体枢机,至为神妙,故以“灵枢”为名。但王氏以带有浓厚道教气息的“灵枢”命名该书,亦与其为笃信道教的“羽者之流”不无关系。

二、成书年代与作者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争议甚多,成书于上古之说固然不能成立,但有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者,有认为成书于汉代者,亦有人据书中有“黔首”等秦人称谓及“日映”、“下哺”等记时用语,认为乃秦人所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

应该说,《内经》是一部经过纂集、整理的医学文献总集,成书年代,必须分其各篇的撰写年代和全书的整理、成编年代来考究。《内经》的零散篇章,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是古代多位医家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著录而成,其成篇有先后,理论观点亦参差有异,且各种不同理论常可并见共存。而从其中一些文字章句引用自汉初文献如《淮南子》、《春秋繁露》看来,不少篇章当是写成于西汉初年以后。但作为一部完整的医学专著并以《黄帝内经》之名行世,则是某一医家对这些零散篇章做了系统的加工整理而成。从其理论较诸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史记》所载汉初淳于意(仓公)医案更为精确、完整,特别是其已经全部应用汉初董仲舒所确立的“今文经”五行学说(仓公尚用古文经五行学说),以及其他大量考证资料看,其成编行世不会早于西汉前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黄帝内经》是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医学文献总集,它汇集了汉初以前不同学派、不同医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该书在西汉时期经过某一医家的系统整理、编纂而成书,其成编时期应在汉文帝之后、汉成帝之前,即公元前2~公元前1世纪之间。

(二)《内经》的作者

《内经》题名为黄帝、岐伯等所作,其实是作者之伪托。在印刷术,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书籍靠竹帛刻写、传抄,传播困难。作者编著书籍的目的和动机在于使自己的学说能为世人所了解接受并能行世传播,因此书成以后,每每托名于先圣前贤,以提高其知名度,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淮南子》所说的“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古医经之《本草经》托于神农、《难经》托于扁鹊,均是其例。同样,《内经》的编撰者为了使该书能够行世流传,故托名为黄帝这一创建中华文明之祖先所作,而其真实姓名亦就淹没不可考见。

三、《内经》的沿革

古籍由于兵燹战火、自然灾害、政治焚毁、保管不善等诸多因素的破坏,大多数在传世过程中毁灭佚散,现存者不及1/10。《内经》虽然历尽劫难而得以幸存,但亦经历了代有佚散、代有增补的艰辛沿革过程。

刘向等在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6年)校书时,征集到并整理了《黄帝内经》等多部医籍,使该书得以面世。到了东汉时期,《内经》已经分化成为《素问》、《九卷》两书,并以此两书行世而原本渐趋淹没。

(一)《素问》的流传沿革

首先提到《素问》书名者,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嗣后,《素问》一直作为《内经》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行世并称为《黄帝内经素问》,但在流传过程中几经佚散、增补和整理。

魏晋以次,《素问》已经“有所亡失”(《甲乙经·序》),《隋书·经籍志》载南北朝梁代目录学著作《七录》所言,“止存八卷”,而隋代全元起整理、注释的《素问训解》中亦阙第七卷。到了唐代,王冰对当时已经散乱、残缺的《素问》版本做了系统的整理校正并详加注释,同时将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认为是久已佚亡的《素问》佚文,补入第七卷中,使之以成全帙。王氏所补入内容,即现见到的专论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近人经过考证,多数认为七篇大论当非《素问》所原有,亦非林亿等所认为的《阴阳大论》佚文,而是后世所作。由于王冰的整理注释并补入七篇大论,《素问》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因而得以流传保存,作为中医独特理论的运气学说亦得以面世,故王氏之于《素问》,厥功至伟。其后宋代刘温舒又补入王冰注本中仍然缺失的《刺法论》和《本病论》等两篇,但该两篇一般均认为是刘氏所伪托增入者。而宋·林亿等则在王冰整理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再做校正补注(世称《新校正》),并刊刻行世,遂成现在所见到的《素问》版本,其中以明代顾从德的影宋刻本流传最广。

(二)《灵枢》的流传沿革

现在所保存下来的《灵枢》一书,其流传沿革更带有传奇性。

学者认为∶东汉时期,由《黄帝内经》十八卷分化出《素问》一书后,余下部分称为《九卷》。《九卷》之名,同样见于《伤寒杂病论·序》,皇甫谧《甲乙经·序》则认为《九卷》又称《针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又以《九灵经》、《九墟经》之名收载于道教总集中。唐代王冰整理《素问》的同时,亦对《针经》做了整理编次并取名《灵枢经》,但未加注解,因而未能广为流传,至宋代林亿校书时,该书已经佚亡于中国。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高丽国使者黄宗慰朝见时贡献的一批书籍中有《黄帝针经》一书,学者检出后遂由政府刊刻颁行天下,但未久又佚亡于世。迄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55年),成都人史崧献出校正并增音释的家藏旧本《灵枢经》,才得以重现行世至今。按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所言∶“《黄帝针经》九卷,与《灵枢》同。《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间有详略。”则史崧所出之《灵枢经》,很可能是高丽使者所献来的古《针经》传本。但该版本一直以《灵枢》之名行世,现在行世较广者为明赵府居敬堂影宋刊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籍流传
绪论 第一节 《 内经 》 的成书和沿革
中医事典|唐代道士大医家王冰
世界记忆遗产----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介绍——2017年2月1日——丁酉年正月初五日
黄帝内经 第二讲 书名由来、作者、成书年代背景及流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