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20概要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20概要

(二)《内经》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历代医家将《内经》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运用于临床,在不断积累经验和理论传承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与命门学派相对应的重要学术流派——补土派,脾胃学说亦作为这一学派的理论经验而得以确立,并广泛运用于内伤、外感以至外、妇、儿等各专科临床之中。

1.脾胃为后天之本

这一理论是对《内经》重视脾胃学术思想的直接继承和演绎。《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强调指出∶“……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薛己在《明医杂著·医论》“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篇注中亦谓∶“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之橐箫。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这些都是秉承《内经》学术而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的倡立和阐发,这一理论亦成为与“肾为先天之本”相持并论的两大学术要论。薛氏在《明医杂著》中尚载有不少温补脾胃的治疗验案,兹选两例于下∶

《明医杂著·医论》“一儒者,每劳役则食少,胸痞,发热,头痛,吐痰,作渴,脉浮大。余谓此脾胃虚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陈、四物、黄柏、知母之类,腹痛作呕,脉洪数而无伦次。先以六君子汤加炮姜,痛呕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明医杂著医论》“一妇人崩漏,面黄或赤,时觉腹间脐下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行先发寒热,两肋如束。此脾胃亏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下迫所致。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芍药、炒黑黄柏,煎服归脾汤而愈。”案举X

上述两例,一为内伤脾虚发热误治,一为妇科崩漏,薛氏均从脾胃论治,用补脾益气升阳治法以取效,于此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的临床效用。

2.《伤寒论》重视胃气的存亡

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外感热病六经辨证论治法则,其中阳明病、太阴病以调治阳明胃、太阴脾为主治,自不待言,而其他各经病证的论治亦多处体现了固护胃气的重脾胃思想。例如,治太阳病的桂枝汤类、葛根汤类,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类,均用生姜、大枣、甘草以和胃护胃,治少阴病的四逆、白通诸回阳救逆方均用温脾之干姜配合温肾的附子以救欲亡之阳等,都是对《内经》重脾胃思想的实际运用。而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借助胃气以发挥药效的服药方法同样亦出于对脾胃功能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厥阴篇论除中证“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复去也”,同样秉承《内经》以胃气有无决死生的方法。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其四》附列姜佐景治验“本年(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六月二十四日起,天气突转炎热,友人沈君瘦鹤于其夜进冰淇淋一客,兼受微风,次日即病头胀,恶风,汗出,抚其额微冷,大便溏泄,复发心悸宿恙,脉遂有结代意。与桂枝、白芍、炙甘草各钱半,生姜一片,大枣六枚切。夜服此,又次早醒来,诸恙悉平,唯心悸未愈,乃以炙甘草汤四剂全差。又越日,孙椒君以进梅浆,病下利,恶风,冷汗出,头胀胸闷,骨酸腿软,不欲食而呕,一如沈君,给方与沈同。唯孙君以午夜市药,药肆不备红枣,任缺之。服后一时许,热汗禁桑遍体,不知病于何时去。”

按  本案二例,皆夏月外感伤风,兼内伤饮食生冷,姜氏用桂枝汤治疗,即以其有鼓舞胃气、助阳发汗以疏风解表之效。原案中对桂枝汤用生姜、大枣、甘草的作用做了颇为深刻的阐发“炎暑之日,汗流浃背,诚能畅进冰制饮料,汗乃遂止。所以然者,冰能凉胃故也。然则凉胃既可止汗,今欲出汗,又何不可温胃于是温胃之良药,兼可以止呕之生姜为必需之品矣。又恐汗出过多,将伤胃液,于是用大枣以摄持之。又虑肠居胃下,胃失和则肠有受传之虞,于是预用甘草以安之。要之,姜也,枣也,草也,同为温和胃肠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故云。胃肠既受三药之扶护而和,血液循环又被桂芍之激励而急,表里两合,于是遍身热热汗出。”亦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在外感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周寨举

XW

3.李东垣《脾胃论》倡“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秉承《内经》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倡立脾胃学说,为补土派之前驱,其代表著作《脾胃论》在继承《内经》学术的基础上,对脾胃的重要生理功能、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均有深刻发挥和独到见解,卓成一家。

《脾胃论》中大量引用《内经》原文阐发胃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病变多样性,其在首篇《脾胃虚实传变论》中即谓∶“《内经》之旨,皎如日月”,“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又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营气也,运气(运行的精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分而言之则异,其实则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书中并以“肺之脾胃虚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等专门篇章,深入论述脾胃虚弱、功能失常的致病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方立法。其所创立的以参芪术草补中益气、以升麻和柴胡升举中阳的系列方,特别是补中益气汤,至今仍为临床广泛运用。兹引书中“调理脾胃治验”篇所举病案二例于下∶

以补脾益气为主要功效的“强肌健力饮”等方药,用之临床,获得显著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中西医均感棘手的医疗难题,挽救了不少危重患者的生命,该研究课题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东垣《脾胃论》【译文】
补中益气汤,你真的理解吗?
关于中医名方剂介绍之一:“补中益气汤”治“百”病初识:
临床常见脾胃病的治则心得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健脾与抗衰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