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五蕴皆空”的空性解析

​       我们大都知道,宇宙万物是因缘际会合和而生的。作为个体生命,究竟是由哪些因缘聚会而构成的呢?这可以从佛法经典《心经》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心经》中讲述了佛陀对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开示的:人只有达到“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认识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找到解放思想的方法,度过了苦海,才能到达彼岸。五蕴聚会,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条件。所谓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因缘合和聚会了,就构成了一个生命体。

       其中,“色”的意思非常广泛而深远,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讲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它既有形状、也有颜色,既有肉眼看得见的、也有肉眼观察不到的。色的意思是有质地障碍的!所谓有质地障碍,就是透不过去、被遮挡住了。比如,我们用肉眼看东西,如果一下子就透过去了,那么什么形状也看不清,是一片空白。正因为光线透不过去,空气中有尘埃,我们才看出空中有这个形状来:是长的方的、是圆的扁的;同理,颜色也是这样,如果都透过去了,什么颜色也看不见,还是一片空白;透不过去,才可以看见它是红颜色的、蓝颜色的、黄颜色的、绿颜色的。色的定义就是质地障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物质。色也可以说是一个生命体的物质层面,也就是我们有些时候讲的色身、物质体。

       受、想、行、识,都是指生命体精神层面的活动。“受”就是接受、领受、接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相当于一种感觉。比如说,一个人有眼、耳、鼻、舌、身五官,眼睛能够看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颜色,耳朵能听各种各样的声音,鼻子能够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舌头能够尝各种各样的味道,身体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感觉它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些就是感受。

      “想”,就是把这些感觉综合、集合起来,相当于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感受。我们慢慢把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了,就会在脑子里面形成这个东西是一个圆形的、是一个红色的、有一点微微的香味的,去摸摸它是硬的,这样一个整体的感觉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想。

       “行”,就是一种行动,采取一种动作。比如,我们对外在的东西看到的这个东西去对它采取一个动作,就叫做行。

      “识”,就是一种分辨、分别。这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那个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我,那是你,那是他,作为一种区别、分别。

       到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出来了,就是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世间的所有事物。其实,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的聚会合和而成的,从而构成了“苦,灭,集,道”四圣谛的古代哲学思想。因缘既然有聚,当然也就有散,有聚就会有散,聚起来我们看出来有那么一个东西、有那么一个人,散了就没有了。因缘的聚会只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对整个世界的时空而言,可以说是物质的东西在这个时空里是非常短暂的,而无形的那个空却是一直存在着。

       我们经常用“刹那”这个概念来形容一个生命的生死或者一个事物的生灭,在整个宇宙中,生命也好,事物也罢,其实都是非常短暂的,都是刹那的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它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广而言之, “无常” 的常是指恒常、永恒,无常就是不永恒、没有恒常性。这个现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生命体或者实物,都是由因缘聚会而有的,都是无常的和无我的。这个无常或者无我,就是“空” 。空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存在的意义,而是这个现象是世界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我们经常说要看破红尘,我们也只有看破红尘,才能冲破障碍。看不破红尘,就只有在红尘里打转转了。佛法是在教化人类众生要认识到世界的根本就是空,它并不是说我们面对着这些现象,世界就闭着眼睛看不到它的存在了,而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现象,它的本质是空的。之所以说它是空的,是因为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而之所以说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是因为它都是有种种因缘聚会才有,而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

       对“五蕴”所集合而有的这个生命来讲,也是空的。也就是说,它是无常的和无我的。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烦恼,就在于人们对于我的一种执著,把我看作是实实在在的、永恒存在的实体去看待了。

      “空”与“有”,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没有“有”就是“空”,还是“空”和“有”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视角、两个方面呢?大乘佛教最初就是讲的般若大觉智,般若就是大觉悟大智慧的学问,般若是一种无上大智慧。这个智慧首先就体现在怎么来诠释空、怎么来诠释缘起和性空上。我们讲的空,是就这个因缘所生的法,本身就是空的。宇宙万物都遵循“空有相依立世界”这个客观规律和生存法则。因此,它并不背离现象世界的虚幻、幻有的存在。这个空是不能离开幻有的,而幻有呢,这个现象幻有也不能够离开它的本质的空来讲,两者是统一的。

       “幻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现象,现象和本质不能分离。对现象的空,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它本质的有,我们就会把这些现象当作是实实在在的有。于是,就破不了这个名相,破不了对这些事物的执着,就不能安稳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所以,一定要看到现象世界的本质是空的。

       现象世界的幻有没有了,从现象世界的没有来说空,那这个空也就变为实实在在的空。性空不能离幻有,幻有不能离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就是不离的意思,“即色空”就是不离色来讲空。所以,佛家教化人是用比喻来讲的,意在引导人类应以出世之心来做入世的事。既然五蕴构成了一个主体,那么人们就很容易把它执著于我。人们之所以破不了我,就是认识不到五蕴的空,认识不到主体的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破我执也很清楚且容易了。我不异无我,无我不异我,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我。对于我的执著也就不会那样地固执了,可以放下了。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破除对于我的执著,破除我执、我慢。人总觉得自我是最了不起的,自我跟别人相比较起来总觉得比别人强或不如别人(优越感和自卑情结都是现象的有在)。要破我执、我慢,就是要让你认识到我的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又不是离开了自我,离开了我这个主体还说什么空和有呢!

       佛法并不是讲的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要落实到我们怎样做人,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上来。这也是宇宙意志在人类众生的一种仁德慈善体现!一切都是相对的,所有的事物有生就有灭,垢就是污垢、肮脏,净就是干净,垢和净也只是相对的,增和减也是相对的,正因为有增才会有减,此增彼减。这在佛教里面就是“中道”思想,不偏于这个也不偏于那个就叫做中道。任何事物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生命有生、老、病、死,最后是死,中间有一个老的过^程,逐渐地老去,还有一个病的过程,病也可以说是一个变异的过程。老是一个存在的过程,病是一个变异的过程,最后就会死去,死而后生,循环往复,体现的就是宇宙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

       所以,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事物有所执著。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现象世界的本性是空,我们才会不被生和灭所牵制,才不会导致情绪的变化。生了就高兴,灭了就不高兴;净了就高兴,有污垢就不高兴;增加了就高兴,减少了就不高兴。如果能够认识到:诸法的本性是空的,那么现象世界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况,也就达到了一种无分别的境界。当生灭、垢净、增减没有分别时,我们就保持了心态的完全平等平静。

       要平等地看待一切东西,众生平等,不仅是众生平等,诸法也是平等。万法自性,本来清净,是没有烦恼的。可是,由于我们放不下这些分别,看不破这些分别,都要辨个清清楚楚,于是我们的烦恼也由此而生。只有认识到诸法的空相,这才能够消除烦恼。比如,我们人类的六个器官,都具有分辨外界现象世界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和六尘(就是六种外境)就称之为十二处,再把人的六根所具有的分辨能力——六识加进去,就称为“十八界”。

      讲到这里,就得说一下“十二缘起法”。它指的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过程,构成了人的生命的形成以及轮回。由于无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颠倒妄想。人怎么会有烦恼呢?是由于人各种各样的行为,是由于人有三种心在指挥它,就是“贪、嗔、痴”三种“毒”心。贪就是各种各样的贪欲、贪念,让人去追求这个,追去那个;嗔是指怨嗔,即一种怨恨心,老是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也不满,对比他强的人就嫉妒,对比他差的人就瞧不起,自己做事情成功了就觉得了不起,没有做成功就总是埋怨周围的环境或者别人。有怨嗔的人一天到晚是怨天怨地,怨人怨事,他的心态是不可能平静的,烦恼也不可能断绝,而且永远是这样。

       由于无明,便有种种颠倒妄想,于是便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所以无明就会产生行,无明缘行,行就来了。行就是种种的行为造作。人通过身、口、意三个方面来造业,身就是你的行为、行动,口就是你的言论,意就是你的思想。身、口、意造下的三业。生命就是每个生命自身的业所造的,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以及命运如何都跟你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关,你造了这样的业,就会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你造那样的业,就会有那样的生命状态。说得简单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造善业就会有善报,有善的这种生命状态;你造恶业就有恶的报,有恶的生命的状态。

       一切都有因果。苦是一个结果,苦来源于人们的种种造作,种种的、通过你的身、口、意造下的业,而支配身、口、意所造业的就是三种心:贪、嗔、痴。四谛里面前两个字就告诉我们,生命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他自己造的业,而之所以造业是由于贪、嗔、痴三心。

      苦有八种最根本的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苦——在母体里生命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老苦——身体老了,处处都要依靠别人,这是佛陀亲自观察到的一种景象,他看到老人生活各种的不便,人生就是充满了这样的苦。病苦——有了病就有了痛苦。死苦——死亡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每个生命至少都有生、老、病、死这四个基本的苦。爱别离苦——死别是个苦,生离也是苦,尤其是相爱的人,喜欢的事物也是一样。怨憎会苦——冤家聚头也很痛苦。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痛苦。五蕴炽盛苦——我执非常的厉害,以我为本、执我为本,放不下这也是一种痛苦。

       这上述八苦是对人类而言的,可以说是八苦缠绕着人的一生。而苦的原因呢,就是因为造的身、口、意三业。会造这些业就是因为你有贪、嗔、痴三心,佛教里又称贪、嗔、痴为三毒。你今天之所以会八苦缠绕就是因为你有三毒在作怪。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生命体是八苦缠绕、三毒攻心。要解决你的八苦一定要从源头上来消灭你的贪、嗔、痴。

       所以,佛法是围绕着怎样来消灭人类众生的“贪、嗔、痴”这三毒心来讲的。针对贪、嗔、痴,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而综合起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用戒来对治你这个贪,戒是靠自己来遵守,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乱、不饮酒,五戒就是自己来约束自己的。然后用定来对治你这个嗔,定就是禅定,禅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你心静,平静下来、安定下来,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方法。

     《心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破除一般人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种种佛所说的法的分别、执著,去掉这些苦厄,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了。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进一步讲,通过六度,来达成破相显性,从而转识成智。我们如果始终不能够破相,而是执著于名相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看不破。我们如果不能够超越知识,我们永远也就会停留在这个分别相上面,也就会分别我你他,会执著于我。执我为本,就会放不下。放不下,就会在苦厄里打圈圈,也就脱离不了苦海,到不了彼岸。(2023.0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无常”
什么是诸行无常?
潇洒以对世间无常!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偶然……
牢记《金刚经》中四大名句,功德无量!
〈因缘观与生命疗愈〉-5- 依法善待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