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道”与“德”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孟之道上。老子提倡的“道”,不仅仅是现代人简单理解的“道路”的那个道,而是指宇宙客观规律那个“天道”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规则的那个“人道”;老子所提倡的“德”,也并不完全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品德”或“德行”的“德”。在老子的道德论体系里,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是天地万物背后的运行规律;人道,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律规则。

老子认为,人道的法则要顺应天道的规律,宇宙的能量才能通过万物的生命意志体现在现实世界中来,从而形成天人之道的和谐共存。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如此,我们理解认知到的正确的人生路径即是道之路径,所谓的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与呈现。道则为体,德则为用。因此,人效法道,顺道而为就叫做“有德”。一个人德行之多少,直接反映了他与道之间距离的远近。德行越充足,也就离道越近。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还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段话说的是真正有德之人是从不彰显自己的,而德性不足的人却总是在展现自己的德性,这恰是无德的表现,这段话是非常典型的老子的辩证思维。

老子始终在诠释着天人之道的规律,天人之道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构建上,就是国家越是强调什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缺失什么。正如现在社会上越是强调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就意味着当下社会缺失了什么,需要及时纠错补缺一样。

《道德经》中还强调指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段话,其实是阐释了五种人格状态,分别对应“仁、义、礼、智、信”这种品德和行为。德者,简单的讲就是做事仅顺其自然而已,该如何就如何,从不刻意;仁者,是指有所作为也仅是出于好心,既不带目的,也没有私心;义者,作为明显怀着心机与目的;礼者,既有私心又有意图,一旦得不到回应,会强迫他人回应;智者、信者,是指人应时刻坚守初心、自省自悟,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理智。所以才强调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社会失了道,就提倡要有德,失了德就提倡仁,失了仁就讲义,失了义就讲礼,这时就代表社会连基本的诚信都开始动摇了,意味着灾难祸乱将起,需要及时拨乱反正。

老子在经文中特别指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前识,代表超前的思想;华,指的是华而不实;而厚与薄,实与华则互为对立。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道与德的本质,那些所谓文明先进的主张,在道的立场来看,往往都是华而不实的,恰恰是愚昧的开始。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可见圣贤治道者都坚持追求朴实厚道的价值观,看中实际,注重本质,而不是沉醉于那些浮华的表面。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能量在世间万物的缘起缘灭,相互依存,能量转化的次第循环…人类世界,唯有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依法依规地生存发展,才有可能让世界在平安稳定的轨道中运行。

(2023.11.19 于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与人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下篇《德经》总结发言
浅谈新之道(德与道)
《道德经》
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智慧
柯云路谈禅:顺其自然即是修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