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如海”喂养“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给钱,第二次给了比钱更贵重的东西

龙应台曾写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林黛玉和林如海就是这样的一对父女。林如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林黛玉有过两次分别,一次相隔千里,一次天人永隔,在这种情况下,他“喂养”女儿,必须有远见卓识,必须不同于一般,所以他“撵”林黛玉的两次,一次比一次决绝,一次比一次伟大,最终让林黛玉走得从容淡定、走得美丽动人。

1.第一次撵黛玉,用巨额财产“喂养”了她的少年生活

林黛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父亲林如海出身列侯世家,又是探花出身,还被皇上钦点了巡盐御史;母亲贾敏出身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侯门小姐,官宦之家。她就是一个生活在蜜罐里幸福小孩。

到了她6岁时,贾敏却突然一疾而终,她的命运就此迎来转变。刚刚守孝几个月,还未到年底,她的外祖母贾母就派人来接她进贾府。这对林黛玉来说是一次考验,对林如海来说更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贾敏死后,他的想法很简单,让林黛玉守在家里,服孝读书。就算贾母派人来接,他可以找出多种理由打发了事。外面千好万好,也不如家里好;亲戚再亲,也不如父女亲。但是盘算多日,最终下定决心送林黛玉离家。林黛玉自然不忍。林如海为了让她走,说出这样一番话: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脂砚斋在此批注: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他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娶妻,却执意将亲闺女送走寄居贾家,林如海是多么的心有不甘,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但为了林黛玉,他却决然地放手。

林黛玉毕竟太小了,虽然贾母对贾敏万般疼爱,贾府家大业大,也不差养活林黛玉一个小女孩,但林如海却还是不放心,如何“喂养”自己。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出发时让一路前去送行的贾雨村,暗中给林黛玉带了一大笔钱。当然书中对此没有明写,而是巧妙地透露出来。林如海在同贾雨村交办注意事项时说过这样的话:

“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这绝对是给贾雨村吃了一颗定心丸。贾雨村当官被免,想要东山再起,虽然有朝廷重新起用旧官的原因,但是想要顺利地重登官位,绝非简单。林如海说得很清楚,一个是替他找了人,另一个是准备了他当官所需的费用。这笔费用有多少?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秦可卿死后,他的丈夫贾蓉找大太监戴权捐官,看着以往的交情还要拿出1200两银子。贾雨村没根没梢,到贾府后,在贾政的帮助下,不出两个月就谋了一个官,花出的钱自然不是个小数目。这笔钱林如海都能替他准备好,对于自己的亲生女儿,林如海更不会在乎钱,甚至有可能是巨额财富。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设,有了钱的林黛玉,进入贾府后自然受到了较高的待遇。贾母在亲自安排她的起居之处时,原打算把贾宝玉从自己身边的碧纱橱腾出来,专门给林黛玉单独使用,只是贾宝玉耍赖皮,才与林黛玉一同住了贾母身边。作为投奔荣国府的亲戚,王熙凤的管家时,一般都是按月提供月钱的,但是林黛玉的零花钱却不是官中的钱,而是由贾母单独派人送。由此可以判定,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林如海悄悄给她准备了一大笔钱。而在这笔钱的支撑下,林黛玉在贾府里不仅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甚至可以藐视号称有百万之巨的薛家母女。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林如海病重,在生命最后的时期,她写信让林黛玉回家,他必须重新设计“喂养”林黛玉的方法,于是有了对林黛玉的第二次放手,也是最后一次放手。

 
 

2.第二次撵黛玉,用充盈的精神财富“喂养”了林黛玉的文人精神

君子不与命争,林如海饱读诗书,应该是从容的面对死亡。

林家世代为侯,自己又为官多年,积攒的家底必定厚实无比。在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一辈子的奋斗,其实更多的是在为儿孙们积攒财富。他身边虽有几房妻妾外,但更放心不下一定会是林黛玉。他会给林黛玉留下什么呢?在即将告别人世间,他必须彻底对林黛玉放手,用什么才能保障林黛玉的幸福呢?

贾琏帮助林黛玉处理完林如海后事,陪同她再次回到了贾府。再见林黛玉,贾宝玉发现林黛玉竟然比以前超逸了很多。而林黛玉也似乎没有更多的悲伤,反而将自己带来的一些纸笔分给贾宝玉、贾探春和薛宝钗之外,就忙着打扫房间,摆放东西了。

林如海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答案直到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才揭晓。

刘姥姥因为第一次打秋风成功,穷苦的生活翻了身。饮水思源,她把农家新鲜下来的瓜果孝敬给荣国府,没想到机缘凑巧,与贾母合上拍,被留下享受了几天好日子。在贾母带她参观大观园时,她有幸进入林黛玉的潇湘馆。她眼里林黛玉的闺房是这样的: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刘姥姥虽是穷人家出身,但是她也知道书是好东西。林黛玉房间的大量藏书,应该是林家历代收藏。林家世代书香,其书籍文本和古本自然价值不菲,估计比得上薛蟠收集的那些古玩字画、金银器物。

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后来引申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林黛玉虽是女孩,但是作为林家唯一的血脉,林如海在最后对女儿放手时,一定会遵从诗书传家的古训,用精神的充盈来保证林黛玉个体的独立。

林黛玉确实如此秉承了他的衣钵。在大观园里,能与她诗词相媲美的只有薛宝钗。但是薛宝钗的房间里有什么?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其余皆无,如雪洞一般,这种装饰让贾母大为不满。除此之外,虽然薛宝钗很有才华,但是却无诗书气质。同她一起居住的香菱学诗,宁可舍她也要绕远拜林黛玉为师。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3.林如海选择“喂养”林黛玉方式的背后故事

其实无论愿不愿意,所有的子女都将最终离开父母。父母能留给子孙什么?短期看是钱,放在一生来看,只有精神。

林如海对林黛玉的第一放手,有过犹豫,但还是将女儿送到了贾府,带去了大量钱财,忍受了父女离别之苦,就是为了能让林黛玉过上安宁的生活。第二次放手,他已走到人生的尽头,能给女儿留下什么,什么能够陪伴林黛玉走过孤独的人生?他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衣食无忧就可以度过一生,但是在读书人世界里,只有精神的富足才最可靠,只有诗书的滋养才最幸福。他死在巡盐御史的官位上,身后也一定留下了不少的银子,但是,他一定告诉过林黛玉,那些金钱与她无关,只要带回那一屋子的书籍,努力从中寻找到精神的富足就可以了。

林如海的做法并不是另类,而是古来有之。熟悉文化、熟悉藏书的人都知道天一阁的故事,相信林家父女对此也心如明镜。

天一阁是由范钦创建的。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做官就是收藏书籍。

范钦无疑是个文化人,在他八十高龄,走到了生命尽头时,他把大儿子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遗产继承事项。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遗产分割法。万两白银立即可以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没有任何享用的可能,因为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不能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大儿子范大冲开口,他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就这样,伟大的天一阁藏书作为珍贵的遗产,代代传承,成为无数文人心中的的圣地。

林如海对林黛玉的最后一次放手明显有这个故事的影子,他们父女生命的最后一次对话,应该是神圣而悲怆的。是钱还是书,是生活的钱财还是精神的富足,中间有多少故事,无人知道,但是林黛玉最终选择做了一个文人,选择了那些让自己精神足够充盈的藏书。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贾雨村说起的那些文人: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

 
 

林黛玉也许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人。漫长的岁月里,她捧起书时,一定会想起他父亲的模样;灰暗的时光里,她捧起书时,一定会看到他父亲的影子。在书籍的“喂养”中,她一定过得很富足,因为知道,父亲的精神与她的精神同在,父亲在永远爱着她。

如此看来,林如海算得上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喂养”林黛玉的方式,算得上一个完美的方式。

作者:大愚小孩,每天陪你品读不一样的红楼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看红楼梦里,刘姥姥与林黛玉之间的这段恩怨,有这样一种解释
于黛玉来说从头到尾都是悲剧,不过对于藏书本身来说,能够留在爱书之人宝钗的手中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里的潜规则,权力,金钱和美色交易,刘姥姥也陷身其中
红楼梦 林如海写信让黛玉回老家一趟, 仅仅只是因为身染重疾
林黛玉为什么能二两月钱活成富豪,随手赏人不眨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