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医学烁古今 ——评《唐宋医方钩沉》(连载三)

唐宋医学烁古今

——评《唐宋医方钩沉》

连载三

樵残


为冷寂古方鸣琴

篇一“风门”大续命汤按曰:“中风一证,自王安道提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医经溯洄·中风辨》)之说,后世翕然相从,皆从肝风痰火辨治,缪希雍主内虚暗风,叶桂主阳化内风,其论其治,迄今学术界、临床界一统天下,未持异议,废弃唐宋古方不用矣,岂古人中风全为外风真中,后人则胥为内风类中;古人发病全在西北高寒地区,后人则恒定于东南之域;古人体质全属阳虚外寒,后人陡变为阴虚内热,宁有其理致哉!因思古人数百年之治病思想值得探讨再认识,古人治风之宝贵经验须加以重视借鉴,而不可一味盲从金元后诸说,自囿门户之中。”(P4)

又在古方三续命汤之不同组成列表之后详按:“唐宋前治中风,主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延绵七八百年,为治风准绳。其风至金元戛然而止,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症结,后世翕然相从,遂论治改观,以为中风乃心火、痰热、肝风之证,断无以火益火之理。迄今又七八百年,医者辄以羚羊、黄芩、钩藤、竹沥辈为治风常规,与古方冰炭迥别,而视续命汤为砒鸩,习俗相沿,无人或稍疑焉。中风为内伤杂病之第一证,续命汤历来为方书治风第一方;第一证,昧其理,第一方,废其用,宁有其理致哉?!”(P10)

接着,《钩沉》作者从诸续命汤流传,用药,再追溯文献,复列河间、天士与当代名中医程门雪先生之议,又借阿斯匹林今夕之用对比,佐证“中药辛味解表、通络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继续阐述道:“籍辛味通血络之佐证是,三续命汤俱用芎、芍药、当归行血活血之品,俾辛味疏通血络之后,由归、芎、芍加强行血化瘀之功。”“用续命汤治中风,辛热耗阴劫液之弊,古人早已觉察,而辛味又不可易,遂制之以诸寒凉之味。(P11)”

其后对所列治积热方按曰:“是清纯育养脾阴方,后世缪希雍、叶天士、吴澄俱补养脾(胃)阴名家,治方不能过此,医史家称金元前补脾好香燥,洵痴人说梦,不知思邈已有“冷补”之谓。”(P13)又在生黄汁饮子方后按曰:“由唐入宋,辛燥结合寒凉已成治风格局······本方用生地黄汁,一则凉血清热生津,以制附、独之燥,二则生地黄入血络通痹,与附、独相合有寒温协同,共奏通络逐瘀之效,金元后诸家罕识其旨趣矣。”(P23)

篇三“虚劳门”列《圣济总录》古方数首,其用今日罕见。如“治脾肾气虚,补骨髓,通利耳目,灵芝丸方。”苍术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枣汤下三十至五十丸。按曰:“苍术补骨髓,本草不载,闻所未闻,殆芳香燥湿,振奋脾气,谷气充旺而化生精微。刘河间称能'明目暖水脏’稍稍近补骨髓矣。近人报道藉苍术粉三克三次冲服治疗结膜干燥症,效果优异,服药4~5日,自觉症状及结膜损害均消失,故本方视苍术为灵芝仙药,能'通利耳目’'补骨髓’当非空穴来风,有待研究观察。”(P111)又举仙术丸方(苍术、枸杞子、生干地黄),按曰:“补肾填精,必脾旺无湿,而脾湿阻滞者,无滋养下焦之理。而河间《保命集》出黑地黄丸(苍术、熟地、干姜)益精、燥湿并行不悖,后世叶天士先生擅用之,本方为先绪。”

《钩沉》作者为冷寂古方鸣不平,追寻推演古方古法之用,值得今日中医药临床工作者重视、研究、实践。

未完待续

《唐宋医方钩沉》

作者:潘华信  王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续命汤——《医方集解》
附:《古今录验》续命汤小议
​《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运用--余国俊
《古今通传医方》
古今通传医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