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十二本|民国医学讲义(一)
第十二本民国医学讲义(一)彭子益作
医学最早初编系统学目录
有系统的学说
生命力与抵抗力
中气与经气
阴阳之由来与中气之由来
中气旋转上下左右升降之图
五行之真理
五行相生之真理
五行相克之真理
风热署温燥寒解
外来的风热暑燥寒解
寒热
燥温
六气自恶
十二经相表里
十二经气升降
十二经升降与主病之轻重
十二经之体用
六气主令与从化
十二经称手足之解释
五行各一火分君相
荣卫分合(伤寒,温病之理在此)
肾气丸理法解释
仲景理法,中气为主,中气左旋右转,十二经气左升右降,内外感伤,百病悉根于此;病名虽多,无非旋转升降四字之病。
左列理中丸明揭中气之功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气以复中气;附子泻心汤泻心气下降,温肾气上升,以旋转中气;大承气汤:寒下土气之实,以承中气之复明。此四方仲景理法之根本得矣。甘草干姜汤温补中气以降肺气之寒逆;麦门冬汤清补中气以降肺气之燥逆;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气之实,兼顾中气;厚朴麻黄汤,橘皮汤正泻肺气之逆;泽泻汤:补土燥湿以泻肺气之逆;厚朴大黄汤下胃间之实以降肺气之逆,降肺之法备矣。
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升肝木、降胆木、补中气,肝胆并治之法备矣。小柴胡汤专降胆经之法。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四逆汤:专温补肝经之法。
薯蓣丸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全体之治法;大黄蛰虫丸明磨化瘀积,以复中气而升降经气之治法;肾气丸:明治肾气之法。能将此数方理,明白了解,融会贯通,一切百病之理法,皆可推而用之,仲景之传如此而已。盖十二经气,六升六降。经虽有六,胆肺胃三经不降之病多,此三经能降。他经之应降者,自无不降也。升经随有六,肝脾肾三经,不升之病多,此三经能升,他经之应升者,自无不升故也。故曰仲景之传如是而已。
总结:左列脾胃二项系举脾胃二经,以概其他各经。言仲景心法全在此足太阴脾己土数字上,此数字系中紧要之根本,不可含混过去。
脾(足太阴脾经己土),胃(足阳明胃经戊土)。
医学丛谭初编终
有系统的学说
讲求医学,本是极难极繁的事。但是一层,只要知了一,注意以贯之之道,也就不难,也就不繁了。譬如一株大树,将底下的根干遮住,只求上边的枝叶,自然不知道哪枝、哪叶,是从哪里升上来的。如先从根本上求起,自然知道那千枝万叶,都是从根本上一个芽儿生起。一分成两,两又分四,四又分八,八又分十六。虽愈分愈多,总是不能离了一个根子,知道根子,自然知道千枝万叶了。今日所贡献于诸君者,既贡献这一贯的意思,一贯者就是有系统三字的意思也。
生命力与抵抗力
人身有生命力与抵抗力。生命力强足的,寿延必长,精神必足;抵抗力强足的必不容易受病,受病也容易痊愈;这生命力如树的根,抵抗力如树的枝干。虽说两事还是一事,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而已,但树的根是在下边,枝干是在上边。人身的生命力,却在人身的当中,抵抗力却在人身的左右上下。那生命力就如轴,抵抗力就如轮。用药治病,若是把生命力伤着了,那轻病立刻转重,重病立刻就死。若是生命力伤着了,那抵抗力就不能抵抗了;故治轻病须顾着生命力,治重病须恢复生命力,若是生命力无法恢复,这病也就无法治了。
中气与经气
所说的生命力、抵抗力,在人身上究竟指什么说呢?那生命力就是人身的中气,抵抗力就是人身的经气。人身结胎之初,先结中气,由中气化生经气,经气完备,十月产生。一结中气之后,中气便左旋右转起来,是为有生之始。中气左旋右转,经气便随着中气的旋转,左升右降,旋转升降,无一息停止的,直到天年尽时。中气的旋转中止,然后人死,那解剖学一月的胎形,有廻纹环绕,就是中气旋转的现象。动干脉、静干脉一升一降,就是经气的升降;不过是气上行、血就下行,气下行、血就上行,故解剖图动静两脉的大干脉是左降右升。经气是左升右降也。
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是为平人。若经气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是为病人,是百病之作,不因经气之当升者不升,即因经气之当降者不降。当升不升,名曰下陷,当降不降,明曰上逆;上逆下陷皆由中气的旋转不灵之故。治病之法,无非查悉某经下陷,用升某经之药以升之,查悉某经上逆,用降某经之药以降之,莫伤中气。中气已败,培养中气,因中气之旋转,是经气升降之根本。若中气的旋转不衰,经气自然当升者升,当降者降,不病下陷,不病上逆也。
阴阳之由来与中气之由来
阴阳二字,不知者多笑为无根之说。殊不知阴阳是极真确的,极现成的;太阳东升,地面上就有阳气,太阳西降,地面上就有阴气。午前为阳盛之时,午后即为阴生之时,因午后则气降,气降即生阴也。子前为阴盛之时,子后为阳生之时,因子后则气升,气升则生阳也。地球在太空之中,这升的气,是从地下升出地面上来,这降的气是从地面上降入地下去,这气升气降之交,就是制造中气的元素。
凡地面上之动物、植物,处于空气升降之交,皆秉这一升一降中间的气,才能生活。人为万物之灵,秉收造化之中气;所以人身之中,也是气降则生阴,气升则生阳,与造化同体。要知人身的阴阳,须先知造化的阴阳,但造化是有气升气降制造出生物的中气来。人的身体确实先受了造化升降制成的中气,然后中气左旋又转,升降起来,左旋则生阳,右转则生阴,这就是太极的理。
那已发芽为出土的核桃,根是由上转下,干是由下转上,做环抱的形象,这就是秉造化中气旋转之气而然。周易,天气上,地气下为否卦;地气上,天气下为泰卦。泰卦者,地气上升于天,天气下降于地,升降交合,中气旋转,是以安泰。否卦者,地气下陷,天气上逆,中间气脱,是以否塞。地气下陷、天气上逆者,中间无气不能旋转故也。
内经有曰,上下者阴阳之定位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后图上为阳位,下为阴位;上为阳极,下为阴极。阳主动,阴主静。动则升,静则降。升极而降,是为阴根;降极而升,是为阳根。不降则阳逆化热,阴根已伤,不升则阴陷化寒,阳根已伤。阳根伤则陷者愈陷,阴根伤者则逆者愈逆。盖升则生阳,亦有阳则升,降则生阴,亦有阴则降,彼此互根,无所起止,亦无所先后,升降如环,一气廻周而已。降由右行,升由左行,上下左右之升降,根于中气之旋转。天道之气化如此,人身之气化亦如此。中气旋转,在胸骨之下,肚脐之上,旋转的中心点,在脾土、胃土之间。人身之气,旋转升降,能常如此图,便无疾病,便能长生。医家本比旋转升降之理以治病,便能头头是道,滴滴归源,救死回生之妙诀也,亦捷诀也。
中气旋转上下左右升降之图
五行之真理
中医闹不明白的缘故,一源于不由中气学起,如寻千枝万叶之木,不见根本,愈说愈纷,愈分愈乱。一原于将五行看成五样物质,愈说愈讲不下去,强为比譬,愈失其真。岂知这五行并不是五样东西,乃是一气升降中五个运行的作用。那金、木、水、火、土者,乃作用的代名词也。
造化之气,升降如环,人身之气,也是升降如环。这升降如环之中,原有动、静二气,这动气是生于下、极于上,这静之气是生于上、极于下;虽是二气,仍是一气。静而极下的气向左拐弯上升,又成动气;动而极上的气,向右拐弯下降,又成静气。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是也。
初动之气其性疏泄,动极之气其性浮宣,初静之气其性收敛,静极之气其性沉藏。然由疏泄而浮宣,由收敛而沉藏,由沉藏而疏泄,全由中央之气,左旋右转运化之力。运化作用谓之曰土,疏泄作用谓之曰木,浮宣作用谓之曰火,收敛作用谓之曰金,沉藏作用谓之曰水,故曰五行者,一气升降的运行,五个运行的作用。五个运行的作用,乃是一气动静所升降,并非实在物质。宇宙间最往上浮者莫如火,最往下沉者莫如水,最能疏泄者莫如木,最能收敛者莫如金,最能运化者莫如土,此五行名词之由来也。
五行相生之真理
一年之气,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由春而夏,由夏而长夏(夏至后),由长夏而秋,由秋而冬,又由冬而春。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冬气生春气,曰水生木;春气生夏气,曰木生火;夏气生长夏之气,曰火生土;长夏之气生秋气,曰土生金;秋气生冬气,曰金生水。春气疏泄,由静极而动;夏气浮宣,由动而极;秋气收敛,由动极而静;冬气沉藏,由静而极;土气运化,主中央而运四时。为升降动静之枢轴。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寅卯属木,而辰属土。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巳午属火,而未属土。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申酉属金,而戌属土。十月建子,十一月建亥,十二月建丑,子亥属水,而丑属土。木火金水四气之中,皆有土气,中气左旋则升而化木火,右转则降而化金水,故又曰土为四象之母也。
五行相克之真理
克者制也。火气浮宣,水气沉藏,水克火者,沉藏之气制浮宣之气也。金气收敛,火气浮宣,火克金者,浮宣之气制收敛之气也。木气疏泄,金气收敛,金克木者,收敛之气制疏泄之气也。惟木之克土,木郁不能疏泄,则盘塞而克土。疏泄太过,则冲击而克土。土之克水,土燥则挟火以克水,土湿则不克水也。
风、热、暑、湿、燥、寒解
人身疾病不外风、热、暑、湿、燥、寒这六项,究竟这六项病气,是人身本来有的呢,还是外来的呢?是本来有的。人的身体,本是五行之气,组合而成,五气组合,不单独发见,相生相克,平匀不偏,是曰胃气。胃气者,生气也;若是偏了,就现出这六个字来了。
木气为风,组合平匀,木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风。火气为热、为暑,组合平匀,火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热、见暑。土气为湿,组合平匀,土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湿。金气为燥,组合平匀,金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燥。水气为寒,组合平匀,水气不单独发见,故不见寒。
一气偏胜则病,一气独见、不见他气则死。故治六气之病,需将组合不平之处,调剂于平,自然病愈。调剂于平,则中气之事也,缘中气旋转,则六气之组合乃平匀也。
外来的风、热、暑、湿、燥、寒解
上说风、热、暑、湿、燥、寒六气,是人身本来有的。中气调和,六气平均,一气不至偏见,故不发见风、热、暑、湿、燥、寒的病。但是人身的六气,亦是有造化的六气禀受来的,缘六气者就是五行之气。人秉五行之气也,如春天风气偏胜,人则病风;夏天热气、暑气、湿气偏胜,人则病热、病暑、病湿;秋天燥气偏胜,冬天寒气偏胜,人则病燥、病寒,所谓天人同气是也。但天时气偏而人就病者,都是人的中气不足的缘故,中气健旺的人,必不随天时之偏气以同病。盖中气旺则本身六气调匀,不至一气偏胜,故不病也。病者皆中气不足,一气独胜之故,风胜则病风,热胜、暑胜、湿胜,则病热、病暑、病湿,燥胜则病燥,寒胜则病寒。病虽起于天时,而实生于本身也。此五行所以贵克制也。
寒热
火性炎上,水性润下。周易火卦在上,水卦在下,名曰未济;水卦在上,火卦在下名曰既济。既济为生卦,未济为死卦,这生卦死卦,是何说呢?火性本是炎上的,能由上下降以交水;水性本是润下的,能由下上升以交火。火气下降故不热,水气上升故不寒;火气之中有了水气,火中有液,所以下降;水气之中有了火气,水中有气,所以上升。既济之卦,上清下温,故称生卦,未济之卦,上热下寒,故称死卦。
火降水升,全赖中气;中气右转,火自下降,中气左旋,水自上升。既济为生卦者,中气之力也。若火升而不降,水降而不升,是中气先亡不能旋转,故热上愈炽,下寒愈盛。中气未亡,能复旋转之旧,不降之火,仍能下降,不升之水,仍能上升,升降复原,病愈人安,可不致死。知人之热,知水之寒,不知人之热由于中气之不能右转,水之寒由于中气之不能左旋,所以热死不解其故也。
燥湿
人有病燥者,有病湿者,有燥湿兼病者,皆中气之虚也。燥湿分离,则即病燥又兼病湿。湿长燥消,则病湿而不病燥。燥长湿消,则病燥而不病湿。土性主湿,金性主燥,若中气旋转,燥能交湿,湿能交燥,燥湿平匀故不病也。
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病热则助热,病寒则助寒,病燥则助燥,病湿则助湿,而贼伤中气,尤为第一。究竟这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动失其正的动气,木主疏泄,其性为风,本来是动,动得其正,则不病风。动而不得其正,其中有三个原因:木生于水者,生于水中之温气也,水气温则木气和,和则不现风气;水中温气不足,则木枯而病风,是一个因也。木主疏泄,金主收敛,金能收敛,则木气不过疏泄,故不病风;金气不足,收敛不住,则木气过于疏泄而病风,又一因也。木主左升,中气左旋则能升,中气不能左旋则郁而不升,郁而不升则乱动而病风,又一因也。
六气自恶
木生风,木恶风;火生热,火恶热;土生湿,土恶湿;金生燥,金恶燥;水生寒,水恶寒。欲养木,贵息风;欲养火,贵降热;欲养土,贵去湿;欲养金,贵清燥;欲养水,贵温寒。缘正气与邪气,皆一气也。六气偏见者,皆正气失调而成邪气也。邪气欲盛,正气欲竭,故曰其虚者;正其实也,其实者,正其虚也。
十二经相表里
脾脏也属己土,胃腑也属戊土,相表里。
肝脏也属乙木,胆腑也属甲木,相表里。
肺脏也属辛金,大肠腑也属庚金,相表里。
肾脏也属癸水,膀胱腑也属壬水,相表里。
心脏也属丁火,小肠腑也属丙火,相表里。
心包脏也属相火,三焦腑也属相火,相表里。
表为外,里为内。这相表里的意思,却非内外的意思,缘一阴一阳乃成一气,这表字即阳字之意,里字即阴字之意。脏为阴,腑为阳,腑主化,脏主藏,一化一藏,一气乃周。人秉造化之阴气而生六脏,秉造化之阳气而生六腑,脏者腑之阴,腑者脏之阳,故曰相表里。甲乙丙丁云者,分别阴阳之名词也。
附表:
肾,膀胱
肺,大肠
脾,胃
心包,三焦
心,小肠
肝,胆
脏腑
脏腑
脏腑
脏腑
脏腑
脏腑
癸水,壬水
辛金,庚金
已土,戊土
相火,相火
丁火,丙火
乙木,甲木
阴阳
阴阳
阴阳
阴阳
阴阳
阴阳
相表里
相表里
相表里
相表里
相表里
相表里
十二经气升降
脾经升胃经降。
肝经升胆经降。
大肠经升肺经降。
小肠经升心经降。
肾经升膀胱经降。
三焦经升心包经降。
经者,经过也。又经者,管也。十二经之升降,中气之左旋右转为之本也。
十二经升降主病之轻重
脾经自足走胸,胃经自头走足。
肝经自足走胸,胆经自头走足。
肾经自足走胸,膀胱经自头走足。
大肠经自手走头,肺经自胸走手。
小肠经自手走头,心经自胸走手。
三焦经自手走头,心包经自胸走手。
足经病重,手经病轻。(起止细目于铜人图考之)
十二经之体用
十二经气有体有用。
阳主升,阳经之降者,阳体阴用也。
阴主降,阴经之升者,阴体阳用也。
阳经之升者,体用皆阳也。
阴经之降者,体用皆阴也。
阳体阴用者,以阴体阳用为配偶。
阴体阳用者,以阳体阴用为配偶。
体用皆阳者,以体用皆阴为配偶。
体用皆阴者,以体用皆阳为配偶。
故曰阴阳一气,升降如环也。
六气主令与从化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手厥阴心包 相火          足厥阴肝  乙木
少阴阴心  丁火          足少阴肾  癸水
足少阳胆  相火          手少阳三焦 相火
手太阴肺 辛金            足太阴脾 己土
手阳明大肠 庚金          足阳明胃  戊土
足太阳膀胱经 壬水        手太阳小肠  丙火
降 升
升 降
降 升
降 升
降 升
升 降
主令  从化
主令  从化
主令  从化
主令  从化
主令  从化
主令  从化
子从母化
夫从妻化
母从子化
子从母化
母从子化
妻从夫化
阳盛则从化者少
阴盛则从化者少
阳盛则从化者多
阴盛则从化者多
阴盛则从化者少
阴盛泽从化者多
十二经称手足之解释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主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主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主降--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主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称手足者,以经行之起止,分别升降之记号。升经降经,左右皆同,但升降的主干力,升经在左,降经在右,在右者无升的主干力,在左者无降的主干力也。
五行各一火分君相
相火者,生土之火也。君火者,丁火也,心经丁火,根于癸水,水中温气,升于乙木,乃化丁火;虽化丁火,而癸水却与少阴君火同居一气。当有克火之势,君火所恃者,相火为之辅也。相火主气,为手少阳三焦,既有足少阳胆经甲木化气于本宫,又有手厥阴心包相火化气于乙木。是君火之力,不及相火之大,所以能生土者,心包相火、胆经甲木,皆随心经丁火下降之故也。
三焦相火居小肠之部,为土气之根,然受气于心包相火与甲木二气,二气下降,三焦相火乃能生土;二气不降,燔心灼肺则病上热;三焦无源,则病下寒,下寒则土气无根,于是湿生而土败。中气居脾土、胃土之间,为相火下降之枢轴,中气者,温则运,寒则停。三焦者又中气之根也,所以上热下寒之家,中土必败,以相火不降之故也。中气运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中气运,中气与相火,交相为用,其机至速。当心燔肺灼之际,只知上热不知中寒,此仲景先师之学所以失传也。
荣卫分合
荣者疏泄发荣之气,卫者收敛卫固之气。荣气秉于木火,卫气秉于金水,荣性上升,其性热,卫性下降,其性寒,此荣卫之分也。荣气疏泄,有卫气之收敛以交之,卫气收敛,有荣气疏泄以交之,则荣气不见热,卫气不见寒。然荣卫之相交,必由中气之旋转。盖中气为荣卫之根本也,如见荣卫之分病,必由中气旋转之偏衰。
胃土者,金水之源;脾土者,木火之源。胃土右转,则气化降而金水生;脾土左旋,则气化升而木火生。脾升胃降,中气冲合,荣卫相交,金水木火,升降调和,不见为热,不见为寒,无所谓荣病,无所谓卫病。
中气不足,升气偏胜,于是荣气离却卫气,而现其本性;降气偏胜,于是卫气离却荣气,而现其本性。荣现本性则发热,卫现本性则恶寒。当荣病见热之时,腑阳未动。则荣气之热,只病在表,而不入腑。当卫病见寒之时,脏阴未动,则卫气之寒,只病在表,而不入脏。中气复元,荣卫相交,一汗而解。
荣病热盛而卫不收敛,卫病寒盛而荣不疏泄,是以不交荣气之疏泄,复则交卫而寒退,卫气之收敛,复则交荣而热退也。如荣病发热而腑阳动,荣热内陷,由表入里,脏阴尽则人死,脏阴复则人生。卫病恶寒而脏阴动。卫寒内陷,由表入里,腑阳尽则人死,腑阳复则人生。荣热入腑者半死半生,卫寒入脏者九死一生。半死半生者,去热救阴,阴复则生,九死一生者,因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寒气灭火,易于消亡也。
这荣卫的道理,不可不明白,如不明白,便不能学伤寒、温病时症了。伤寒等症只分表里,在表者荣病、卫病,在里者腑病、脏病。仲景伤寒六经的经字,须分别荣卫脏腑去看。仲景伤寒之乱于后人者,未将表症全属之荣卫,里症全属之脏腑也。
五脏分主表
形体
主筋荣爪
主脉荣色
主肉荣唇
主皮荣毛
主骨荣发
五官
总结
木、火、土、金、水,名曰五行。木气者疏泄之称,火气者宣发之称,土气者运化之称,金气者收敛之称,水气者固藏之称。甲乙丙丁云云者,分别五气阴性阳性之称。只须将五行的行字,认为气字,便明白五行也。只须将六气主令从化表查记分明,便知气化的本原也。六气者,五行之所生也;木生风,君火生热,相火生暑,土生湿,金生燥,水生寒。五行六气,不可不玩味明白,明白后,即可按着上说升降如环的圈之。贴着自己身子的上下左右,将各经升降切实体会,体会之法,有分开体会,合并体会两法。分开体会者,将各经升降,一一分开去想;合并体会者,将各经升降共同组合,合并去想。其中又须先将某经与某经相表里,一经一经的想;再将主令从化按照六气主令从化表,一气一气的想。由升体会降,由降体会升,由分体会合,由合体会分。守住中气的旋转以看四维的升降,气合则无病,气分则有病。
能将五行六气明白之后,仍然将五行六气摆开,只归到中气的旋转,十二经气的升降上说话,然后论病、论方药、论脉象,自然跟着系统,无一系落空,无一系统错乱,自然处处皆知其所以然。什么叫所以然?就是中气旋转,十二经气升降而已,就是中气旋转之力足,升降自然调和。中气旋转之力不足,十二经气当降者不降,当升者不升而已,以上说话,如法学家的总则。明白总则,以下分则自然了解。故曰医学如一贯之道,就简而易也。
方药应尊仲景的理法
仲景金匮、伤寒两书,为中医内科方书之祖,不遵仲景的理法来变通,所以医家各持各论,门户愈分,理法愈乱也。上回所说的上下左右中、阴阳动静、升降如环的圈子,五行的作用,六气的从化,荣卫的分合,即是仲景理法的根据。兹将仲景各方,择其容易证明者,按照人身气化运行的次序,详细说明于后。
理中汤
亦名人参汤,党参一钱,白术一钱,炙草五分,干姜五分土炒。
理中汤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此等病症,医家大概好用破气的药,轻者用香附、橘皮,重者还要用枳实、大黄、川栋子、三菱、莪术等类,殊不知此病是由中气不运之故乎。平人中气左旋右转,上焦之气,随中气右转,降了下去,交于下焦;下焦之气,又随中气左旋,升了上来,交于上焦;气化通调,上焦清虚,故无胸痹,胸满,心痞气结在胸等症。人身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道路,这道路通与不通,亦是由中气运与不运而来。中气不运,然后胁下气逆,上抢于心,此等痞结的症候,必有寒气凝结。
仲景理中汤的理法,即是用参草以补中,干姜以运中,中气在脾胃之交;脾胃属土,土气本湿,中气不运者,土气必湿,故又用白术以去湿气而补土气;名曰理中者,即是理中气之旋转也。若是用破气的药,这病必定要加重的;还有就治死了的,因中气即虚,又遭攻伐,必定益法不能旋转了。
但是一层。也有那中气甚虚的人,吃了理中汤后,胸间发胀,肚腹觉热者,这却有两个原因。一由于平日胃间必有一部分发硬;一由于平日阴分偏虚,木气枯涩的缘故。那胃部发硬必是伤酒、伤色的人,缘脾升胃降全赖津液涵濡,气机乃能活发;伤酒的人,胃脘受伤,津液亏损,所以发硬;伤色的人阴份的津液,一定是亏耗的了。木本生火,津液亏者,木气必枯,木枯而遇干姜、炙草温补的药,所以肚腹发热。此等津液亏耗中气又虚的人,如有必须理中时,可以改用丸药,加以养津液、磨积滞之品,少用干姜或去干姜改用神曲,徐徐调理。庻乎有益无害。
那用理中汤丸,还有地理上的关系也是要知道的。山西的空气多风多燥,在山西的人,中气虚者偏于风燥居多,虽不可一概而论,若是在春秋两季的时候,确实偏于风燥无疑。中气虚者,偏于湿寒者易治,偏于风燥者不易治。若是治风燥的中虚,虚息风敛燥,与理中兼而用之,不可单独猛进也。
理中丸
即理中汤作丸。理中丸治霍乱、上吐下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不渴者。夏月之时,井水极寒,空气极热,地面之上,湿气极盛,当此下寒上热之时,人能中气健旺,旋转升降,无所停滞。上焦火气,降而交于下焦,下焦水气,升而交于上焦,上清下温,不病霍乱。平人不吐者,胃气右降也;平人不利者,脾气左升也;平人夏月不头痛身痛者,中气旋转不生湿气也;平人不发热恶寒者,中气健旺荣卫调和也。
病霍乱之人,中气不旺,食寒饮冷,凝滞不化,再感暑湿之气,于是中气不能旋转,胃气上逆而作吐,脾气下陷而作利。伤于暑湿,于是头痛身痛,荣卫不合,于是发热恶寒,此霍乱之由来也。
此等病症,医家好用藿香正气散,不知此方多系辛散之药,少有顾中之品,中虚之人,辛散最忌。服藿香正气散后,汗出而脱者,即是中气亡脱之故。仲景以理中丸为治霍乱之主方,全是除中焦之湿寒,复脾胃之升降。荣根于脾,卫根于胃,脾胃之升降复,中焦之湿气去,是以吐利止、身痛愈而寒热不作也。
但是一层,理中丸只能治寒多不渴的霍乱,不能治热多而渴的霍乱,若是热多而渴的霍乱遇着干姜、炙草,必定益吃益渴了。而人之治热渴霍乱者,见其热渴,又往往好用清凉之药,这也是不对的。须知热渴霍乱的原因,与寒霍乱都是中气停滞,脾陷胃逆的缘故。不过是热渴霍乱,胃气上逆的很,湿气较重,逆火较盛。其热者胃逆而火不降,其渴者湿气逼住火气也,所以仲景治热渴霍乱用的是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桂枝,猪苓)以除湿而陪土。湿气一除,土气一复,于是胃降而吐与渴俱止,脾升而利亦收。升降复原,上焦浮逆之火,自随胃气右降,而热亦退,其实并无清凉之药。如用清凉,中气立刻就脱了,所以日本认为此证为虎列拉,言其极凶猛也。其实照仲景之法治之,立刻就好。不过此等症候,在盛暑湿生之时,病一发作,中气脱的很快,再不知道顾中,所以死人甚多且速也。
热渴霍乱也有吃井中新吸凉水而好者,此理亦是降胃逆的原故。盖逆则气热,凉则气降,无非使胃气凉降,中气旋转复原而已。但吃新吸井水的热渴霍乱,一定是吐而不利,如其下利,是中寒必矣,中寒再遇寒凉,不死者甚少也。
还有一事,可以互相发明,夏月热蒸之时,吃了寒凉的东西就病霍乱,为何能吃西瓜?还有泻肚吃西瓜而好者,此又何说呢?凡夏月泻者,由于湿气者多,人身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上升则为雾,水下注则为渎。沤者气中有水、水中有气,水气将化未化,将分未分之意也。如渎之水,注于下焦,而降于上焦,肺主皮毛,而司收敛,肺气收敛,则上焦如雾之气,乃能降而为水。肺与大肠相表里,本是气所升降,湿热熏蒸肺气不能下降,大肠之气,遂不能上升。升降倒行,中焦如沤之水,遂入大肠而为热泻。肺气清降,收敛令行,汗洒于皮毛,小便注于膀胱,气水分清,热泻自止。西瓜极清肺气,解热润燥,而不寒中。炎暑之时,常吃西瓜,而神爽者,清肺之力也。中气之理,右降则左升,西瓜直接助右降之气,即间接助左升之气。升降相维,中气乃治。以广义言之,谓西瓜能调中气,亦无不可,理中丸之理中,由内而外也;西瓜之调中,由外而内也,由外而内者,助肺金之降敛。金敛则气收,气收则水道调,而土湿去,土湿去则中调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一钱,黄连五分,麻沸汤渍,少顷,去渣取汁温服。
治伤寒误下后,又误发汗,心下痞,按之濡,有上热者。
上回说理中汤治心痞,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治心痞呢?缘理中汤所治的心痞是由渐而来,属于中气虚寒,旋转无力之故。这大黄黄连泻心汤所治的心痞是由误下、误汗,中气骤然被伤,热逆不降,因而痞塞之故。中气的旋转升降,本是极平匀的,中气被汗下伤了,逆而作痞,君相二火无路下行,故生上热。这痞系骤然而成,其经气已有结塞之象。若仍用理中汤温补之药,结塞必加,痞降更甚,上热更逆,中气益法不能旋转矣,所以用大黄以通其结,黄连以降其热,热降结通,中气旋转复元,是以痞去而人安也。中气如轴,经气如轮,轴运轮就行,却轮滞轴亦停。
理中汤之治心痞,轴运轮行之义。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治心痞,即去轮之滞以复轴运之原之义也。医道极易偏执,各说各有理,知轴轮的意思,平心体会,自然不偏了。此方渍而不煎,又只渍须臾,取味最轻,便见运轮复轴之意。若是取味重了,中气必被攻破了,因痞系由中气被伤,旋转不灵,因而上逆之故,与大承气汤之攻下完全实证不同也。
附子泻心汤
大黄一钱,黄连五分,黄芩五分,以麻沸汤渍须臾去渣取汁,附子二钱,另煮取汁合和温服。
治伤寒误下、误汗之后,心下痞硬、恶寒汗出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中气被伤热逆不降而下寒未生的心痞。此方系治中气被伤,热逆不降而下寒已生的心痞。何以知道下寒已生呢?因上热而下寒未生的心痞,痞而濡,按之不硬,不恶寒;上热而下寒已生的心痞,则痞而硬,又恶寒也。痞濡者脉必浮,痞硬者脉必沉,缘中气旋转,上焦之火降入下焦,故上焦不热、下焦不寒。痞而硬者之心痞,即由痞而濡者之心痞而来。盖上热不降则下焦水中无火,水中无火,于是寒生而硬现。此病汗出者上热之蒸腾,恶寒者寒水之本气,非表症也。故轻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味以降上热,重取附子之味以温下寒,温则生,清则降,升降复元,中气治而痞硬消。热退于上而汗收,温复于下而寒去。痞濡者,上热中痞而寒未生;痞硬者,上热中痞而寒已生者也。
大承气汤
大黄二钱,芒硝一钱,枳实一钱,厚朴二钱。
治伤寒阳明病,胃家实、日暮潮热、谵语、手足澈然汗出,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长、次数加多,以小承气汤一合试探,失气大便硬者。
承气者,承中气也。中气左旋化阳,右转化阴,阴阳平匀,中气乃治。阴进则阳退,阳盛则阴消,阴阳偏胜则中气伤而人病。阴阳偏绝则中气亡而人死;死者,死于阴阳偏绝,中气不复也。
大承气汤证,阳气偏胜,阴气将绝。当此之时,阴阳平匀的中气,几乎有阳无阴了。日暮潮热者,阳明燥金气盛,申酉之时,燥金司令也。谵语者,胃经燥极,君相二火不能下降,烧灼燔蒸,神志不清也。手足濈然汗出者,四肢兼气于脾胃,胃热之极故手足热而汗出也。此时如不用大承气汤,下其燥粪以回阴液,则燥极阴亡,中气无恢复之极,人随死矣。
但是一层,大承气不可随便轻用,须俟六七日不大便,又虚小便清长,次数加多,大便方硬,便硬乃可言下。又须先以小承气汤少许试探(小承气汤,大黄一钱,枳实五分,厚朴一钱)。如大便已硬,服小承气汤,必然失气,乃可言下。若前日昨日,小便清长而多,今日小便减少,是津液续复,自将大便,不可轻下。如服小承气汤试探不失气,是大便必先硬后溏,不可言下。轻于攻下,中气随之亡脱矣。
理中汤去中土之湿寒,以理中气的旋转也。承气汤下中土之燥结,承中气之续复也。但承气汤证,除伤寒阳明腑病,全属实证外,其余外感内伤,绝无仅有。缘伤寒纯是气化之病,阳明燥金一气独胜,一气独胜,则诸气皆并入燥金,故燥热如此之烈,燥粪如此之硬,非下燥粪不能复阴,以回中气也。
后世医家一见大便燥结,即用寒下,不知先硬后溏,乃是中虚使然;先硬者,大肠之燥,后溏者,胃家之湿。平人燥湿调停者,中气之旋转旺也。肠燥胃湿,中气已虚,再遇寒下,中气被攻,旋转终止,则人死矣。此等错误实在太多,不可不猛省。若非完全阳明实证,虽大便燥结,先后皆硬,亦不可下。因只系大肠的燥结,脾胃之间并无燥结,轻下伤中,亦易致人于死也。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二钱,炮干姜一钱。
治湿寒之肺痿,吐涎唾,不饮不渴,头眩,遗尿,小便数者。
平人肾水温升则上腾而化气,肺气清降则下行而化水,水升化气故不便数遗尿,气降化水故无涎唾,肺气清降故不头弦。那交秋之后,天气清肃者,金气收敛而下降也。肾气上升、肺气下降,全有中气旋转、脾升胃降而来;盖中气旋转为各经升降之根,而脾胃则又为各经升降之门。胃气不降、肺气亦无降路,脾气不升、肾气亦无升路,病此病者,全由中气虚寒,不能旋转。脾胃凝滞,肺气不能下降,故肺气上逆,水郁而成涎唾;肾气下陷,水不化气而便数遗尿;气郁涎生,肺气不能降敛,浊气上逆,故觉头眩。方用炙甘草、干姜,温补中气,复旋转升降之旧,故下则尿不遗便不数,上则涎唾不生头部眩也。
此方并无除痰、止眩、收缩小便之药,而见效如此,可见仲景理法,不过根据中气的旋转,推及脾胃的升降,由脾胃的升降,推及各经的升降而已。若是只用降痰之药、收涩之药,不用中气之药。一定要将病治重了的,因中气虚的人,最忌重坠、最忌收涩。盖收涩则中气更难旋转,重坠则中气更易脱亡,如知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的道理,便不轻易单独用重坠与收涩的药了。
麦门冬汤
麦冬六钱,半夏二钱,党参一钱,粳米二钱,大枣三枚去核,炙草一钱。
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
前方治的系肺逆不降,此方治的也是肺逆不降,但前方系肺气湿寒之病,此方是肺气燥热之病。医家治肺气燥热的病,多半用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汤重用凉药以清燥热,本来极好,但是一层,只知清肺气之燥热,不知凉药伤了中气。尝见有肺燥之人,服了养阴清肺汤,热反增加,腹泻神昏而人死,这是不知肺燥的根源之故。平人肺气清降不生燥热,肺气清降,全赖中气之右转。肺金本气为阳明燥金,又化气于太阴湿土,故肺金曰手太阴经。金主燥,土主湿,五行之理,病则现其本气,肺气逆则病燥也。
此方治肺燥而多补中之品,正是因肺逆由于中虚之故。参草米枣补中生津,半夏降逆,麦门冬润燥,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上焦之气不能下降之故。上焦不降,由于中气虚弱旋转无力之故,此仲景立方之微旨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三钱熬令黄色捣,大枣五枚去核先煎,枣去渣,内葶苈煎服。
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脉数而实者(肺痿脉虚)。
肺主下降,平人肺气下降,痰涎不生,气降生津,故不发喘,口亦不燥,气降胸舒,故安卧而胸不痛。要皆中气之治也,中气旋转,肺胃右降,故不病肺痈。病肺痈者,中虚而胃上逆,逆久瘀塞,气不降而发喘,津不生而口燥,气郁不降,故不能卧而胸痛。此方用葶苈下肺家之逆气停痰,用大枣大补中气以生津液。不用炙甘草而用大枣者,葶苈下痰力猛,极伤津液,大枣津液最多也。古人谓此方用大枣以和药力,这句话与甘草和百药的话是一样的意思,其实甘草并非和百药也,人身十二经皆根源于中气,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升降不乖,是为平人。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是为病人,经气的升降失常,由于中气的旋转不旺,要升降经气,必调助中气,所谓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是也。甘草、大枣补益中气,治各经的药有中气的药在内,则轴运轮行,气化自和;甘草和百药的话,其实就是甘草和中气的话。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不用大枣单用葶苈,一定能将人泻死了,何也?中气泻脱了也。仲景方中,凡事用炙甘草者,皆此意也。大凡肺病总要调中补土,与肝肾之病不同,肝肾病者水涸木枯、津液耗亡,中土之药最助木热,而增木滞,甘草、大枣颇不易受。若肺病而肝肾未病,湿气方盛,津液未伤,甘草等调补中气之药,实为治肺病之主药,缘肺为手太阴经,与太阴湿土同气。胃土之气降则肺气亦降,湿气中虚则胃逆而肺亦逆也。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二钱,麻黄二钱,杏仁四钱,半夏三钱,石膏五钱,干姜一钱,细辛五分,五味子二钱,小麦一两。
治水气咳喘、脉浮者。
平人肺胃右降,水气下行,胸膈清虚,不病咳喘。肺胃不降,水气停瘀,胃阳被格,是以咳喘。胃为阳明戊土,阳明本属燥金,胃阳逆则见燥,故用石膏、小麦以清胃燥,胃之燥由于逆,胃逆由于中寒,水气停瘀。故用干姜温中,细辛逐水。胃逆则肺气郁阻,故用麻黄、杏仁以舒肺郁,五味以降肺气,厚朴半夏以降胃气,脉浮者,水气阻住胃阳也。
泽泻汤
泽泻三钱,白术六钱。
治心下有水饮、其人苦冒眩者。
平人心神清虚,不病冒眩,而心神之清虚,由于心气之清降。心下有了水饮,中气旋转不灵,阻隔心气清降之路。浊气上逆,是以冒眩。白术补土燥湿,泽泻利水下行。水去则中气旋转,升降调和,心气降而神清,故冒眩愈也。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三钱,大黄一钱,枳实一钱。
治水饮胸痛者。
平人中气旋转,水气下行,胸无停水,故胸不痛。中气旋转不旺,水停于胸,久而不下,则气结而胸痛。方用厚朴、枳实以下气,大黄以下水,水去气舒,中气旋转,胸痛自止。此病始因中气之旋转不灵,故水停在胸,而到此时间,则非将积水滞气去了。中气之旋转不能复元,故用厚朴、枳实以去滞气,大黄以去积水气也。但此方须徐徐而进,中病则止,如过伤中,变生不测,非药之咎也。
橘皮汤
橘皮四钱,生姜八钱。
治干呕哕而手足厥者。
手足秉气于脾胃,中气虚,肺胃逆,浊气痞塞,故干呕而哕。脾胃之气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橘皮、生姜降肺胃浊逆,而理中气。肺胃之逆浊降,则呕哕自止,胃降脾升,则气达四肢手足腹温也。
小建中汤
饴糖炒一两焦,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桂枝尖二钱,炒杭芍四钱。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数不咳者。
此病若是咳嗽,多成痨瘵。一成痨瘵,便无法医了,何也?缘人身不病虚劳者,第一要水气温,木气和。水气温者,相火下藏于肾水也,相火下藏,全赖肺气之收敛,肺气收敛,然后胆经甲木之气下行,交于水位。木生于水,水中有了相火,水气温和,木气得根,然后肝经乙木之气舒畅温升,胆降肝升,不克二土,中气调和,不病虚劳。即或木土不和而病虚劳,但不咳嗽,肺气能行收敛下降之令,水气有源,相火易于归根,只调土木二气,亦能痊愈。
建中汤者,木枯克土,津液亏伤,中气被贼,专调土木之方也。人身中气居脾胃二气之中,肝胆二气,行脾胃二气之外。木本克土,胆病则克胃土,肝病则克脾土。脾胃为肝升胆降之开门。肝胆即病,则肝气下郁于左,胆气上郁于右,土被木克,中气败矣。
此病,里急而腹中痛者,肝木之郁也。悸者,胆木不降,木气拔根也。衄者,胆胃俱逆,肺气不降也。梦中失精者,木主疏泄,胆经不降,相火不能归根,肝木不能升达,木郁则益肆疏泄。子半阳生,阳生则动,木本动气,故疏泄而失精也。四肢痛者,脾胃土气之困也。手足烦热者,胆气不降,手厥阴相火上逆,故手心热;肝气不升,木气下陷,故足心热也。火不归根,上逆而耗津液,故咽干口燥也。然使土气之津液不枯,中气损伤不甚,病亦不至如此之重。故用桂枝以调木气而升肝经,用芍药以调木气而降胆经。芍药重于桂枝者,胆逆之过,较肝陷之过多,相火外泄而耗津液,芍药降相火滋津液也。炙草、姜、枣补调中气之旋转以复肝胆之升降也。饴糖能生土中津液,炒过则不凝滞,和以降胆经之芍药,舒木陪土,恰到好处。
此病所以能治者,不咳之故也;不咳则肺金收敛,未被火刑,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阴平而阳秘,阳秘则木气得根,和荣不郁,木不克土,中气自复也。如其加咳,金气不收,水气不藏,相火全泻,木气拔根,枯涩盘塞,津液干枯,木枯土败,四维瓦解,中气无复旋转之望,故人死也。
此种病症,后世医家多用清凉之药,又用收涩之药。用意未尝不善,孰知愈治愈坏,这就是不从中气旋转升降学起之故。浮逆之热,乃水中生木之温气,乃土气之母。不知降之使其下藏,只知清而去之。火去则水寒而木更枯,土更败也,中气不能旋转,再用涩药,木气愈滞,中气愈不能旋转也。
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二钱,炒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龙骨三钱,牡蛎三钱。
治梦中失精、少腹眩急,阴头寒,目眩,发落。遗精之病,人多以为肾虚,肾本藏精。谓为肾虚,本来不错。但是一层,肾为何不能藏精?则是木气疏泄之过也。木气为何过于疏泄?胆经甲木之气郁而不降,肝经乙木之气郁而不升之故也。
肝木生于肾水,而肝木之根,却在胆水;水中温气,为木生之根,而温气之来源,全在胆木之下降。缘胆经以阳木而化气于相火,胆经甲木之气降,则相火下蛰于水气之中,此木中温气所由来也。中气为甲乙二木升降之枢轴,而甲乙二木又为水火之中气,相交则治,相离则病。水交火,由于乙木之左升。火交水,由于甲木之右降也。
遗精之病,多在半夜,子半阳生,阳生则动,动则上升,升则精不下遗,而水以交火。乙木不升,则动气下郁,所以遗精,乙木不升于左,必由甲木不降于右。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以升肝经乙木之下郁,芍药以降胆经甲木之上郁。甲木降,则相火下蛰于水位,而乙木得根;乙木升,则精化气,气化神,而不下遗,此治遗精之大法也。甲乙不能升降,由于中气之虚,故用炙甘草以补中,姜、枣以和中,用龙骨、牡蛎者,镇胆经甲木之逆气,助肾经癸水之藏气也。木气之升降和,故少腹之眩急愈。目者,肝所开窍。肝木上升,故不目眩。阴头寒者,肾为宗筋,而筋属肝,胆不降,肝木寒生,阴头乃寒,胆降肝温,故阴头不寒。发属肾,精亡则肾气败,故发落也。
小建中汤治虚劳失精,不用龙骨牡蛎者,木气已枯,枯则滞塞,故不再用龙骨、牡蛎以益木气之枯涩,以防害中气之旋转也。此方用龙骨、牡蛎者,木气未枯也,何以知木气未枯?木枯者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木气未枯者,手足心不热,口不干咽不燥也。此病之遗精轻,建中汤之遗精重耳。大概虚劳之病,总不离小建中汤之理。而医家之治虚劳,以为虚则用呆补,以为火则用寒凉,以为精泻则用滞涩。轻病治重,重病治死。如知仲景小建中汤调和中气,升降木气之理,自当药到春回也。此方须与小建中汤合看。
小柴胡汤
柴胡三钱,黄芩一钱,半夏二钱,党参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五枚去核。
治伤寒少阳症,目眩,耳聋,口苦,呕吐,胁痛,寒热往来者。小建中汤治中气虚,胆气逆,肝气陷,相火不降,灼伤胃液而成虚劳者。小柴胡汤治中气虚,胆气逆,无肝经病者。足少阳胆经自头走足,其性本降,其经自目,循耳挟舌本,环胃口,下胁肋,降则不病;病则不降,目眩、耳聋皆胆经之不降也。胆属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火味为苦,胆气逆则口苦也。胆经循环胃口,胆气逆则胃气亦逆,故呕吐也。胆经循胁肋下行,胆经逆,故胁痛也。寒热往来者,胆经附于肝,而通于胃;肝为厥阴,胃为阳明,阳莫盛于阳明,阴莫盛于厥阴,足少阳居半阳半阴之间,病则阳盛而发热,阴盛而恶寒,阴阳互为消长,故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也。然胆经之不降,实由中气之虚,中气旋转则胆经右降,自不病此。
小柴胡汤用柴胡降胆经之逆,胆逆则相火不降而生热,故用黄芩以降热;胆木克胃土,胆逆则胃逆,故用半夏以降胃逆;参、草、姜、枣所以补中宫而复旋转之旧也。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此古训也。但表字易认为表证之表,与脏腑相表里之表字,同一易生误会,此曰半阴半阳,即是古训半表半里之真义也。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一钱,生姜二钱,羊肉半斤。
治寒疝,胁痛,腹痛,里急及产后腹痛。
肝经木气者,生气也,温暖滋润则生气充足,调达上升;如不温暖滋润,则生气下郁,而病生焉。足厥阴肝经,下络睾丸,肝木寒郁,故病寒疝。胆经循右胁下降,肝经循左胁上升,肝家生气郁而不升,是以胁痛。肝木之气,生于左而发于右,循行腹部全体,生气郁而不舒,故病里急腹痛。产后腹痛者,产后血中温气消失,肝经生气不足也。当归、羊肉温润肝经,以益生气,加生姜以行寒滞,故诸病愈也。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芍药三钱,通草三钱,细辛五分,炙草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五枚去核。
治厥阴伤寒脉细,手足冷者。
厥阴肝木,喜温恶寒,厥阴脏病,温气消亡,中气亏伤,故脉细而手足逆冷。当归、芍药温调木气,通草、细辛通经逐寒,炙草、姜、枣温补中气也。
薯蓣丸
薯蓣即山药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熟地黄十分,当归十分,阿胶七分,芍药六分,川穹六分,桂枝十分,大枣五十枚熬膏,党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六分,炙草二十分,神曲十分,柴胡五分,白芨二分,豆黄卷十分,防风六分,蜜为丸。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虚劳须早治,如日久不治,干咳不已,一成劳疾,便是无药可治的死症。此方是治未成劳疾之虚劳也。此方要点,即是在风气百疾的风字。这风字并非伤风咳嗽的风,这风字就是木气不和,动而不得其正之气,但容易看见的只有口眼歪斜、手足抽筋、肉瞤动,觉得是风,此外的风都就看不见了。其实只要归到根子上,肝木不和、动失其正之气的一句话来,就知道风气百疾风字的理了。动失其正之原,皆是郁而不舒之故,木主疏泄,其气本动,郁而不舒,故动而风生也。
风木一动,第一克土气,第二耗水气,第三煽火气,第四侮金气。第一克土气者,木本克土,土气旋转,须木气调和;木郁风生,则盘塞冲击,土气便不能旋转了。第二耗水气者,就同有水气的物件,一被风吹,水就干了。肾主藏精,精者,津液所成,风木动则肾气不藏,津液枯耗矣,所以遗精之病,只责木气不调也。第三煽火气者,乙木上升则化君火,甲木下降则化相火,火下降则藏于水气之中,木郁则乙木不升而甲木不降,不升不降,君相火气飞腾外越。火气者,动气也,再遇风气煽动,愈不下藏,故愈煽愈热了。第四侮金气者,金本克木,木主疏泄,金主收敛,金气能敛,木气疏泄,然后得宜。金气之收敛,虽随中气之右转,亦须木荣风静,方能行起收敛之令;今木郁风动,横击直冲,金气随欲收敛而有所不能矣。故曰:风者,五脏之贼也。
虚劳之病,其初皆由于木气之妄动,其后皆成于金气之不收;盖金收则水藏,金收则甲木下降,相火归根,水藏则相火下蛰,乙木温和,甲降乙升,土气松和,中气旋转,病去人安。是金收二字,责任实在不小,金气能收,则风木四害皆可自然消除,所以虚劳之病,最忌咳嗽也。
此方重用山药,山药最补肺金而助收敛,加桔梗、杏仁以降肺逆,麦冬以润肺燥,则金气收也。当归、地黄、阿胶,养血润木,芍药、柴胡降甲木,川芎、桂枝升乙木,甲降乙升,枯木得润,则风自熄也。金木之病全由中土旋转之衰,故用参、枣、术、苓、炙草以补中土。金逆木动经气不和,乃生积滞,故用曲、姜以行中土之滞,用白芨、豆黄卷、防风以疏木气之滞也。此病此方,于中气旋转、阴阳升降、五行生克、一气回环之理,可以概括,苟深思而明之,便入仲景之室矣。
大黄蛰虫丸
大黄一钱,炙甘草四分,杏仁一钱,芍药二钱,干地黄二钱,桃仁一钱,干漆三分,虻虫一钱,水蛭十枚,蛴螬二钱,黄芩二钱。蜜丸小豆,大黄酒调每服五丸。
治劳伤赢瘦,腹满不欲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
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灵通流利,一气回环,百病不生,是曰平人。若是内有干血,则血脉不通。脾不能升,胃不能降,故腹满而食少。血干不润故赢瘦,而肌肤甲错。肝窍于目,肝血干枯,故两目黯黑。此时中气滞涩极矣,如不将干血磨化,则中气愈滞而愈减,中气消尽,人遂死矣。但磨化干血,宜缓不宜急,更宜顾着中气。方中用炙草顾中气也。大黄、桃仁、干漆、虻虫、水蛭、蛴螬磨干血也。血干则气滞,杏仁以疏气滞也。血干则生热,黄芩、芍药以清血热也。血干则枯结,地黄以润枯结也。干血磨去,经脉自和,中气旺而生降复其常,斯病去而人安也。治病之要不可偏补,不可偏攻,不当补而补,固然不合,当攻而不攻,亦必误事,惟在慎审明确,然后定方,即服之后,尤宜随时诊视。已定加减,庶乎可也。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山茱萸四钱,粉丹皮三钱,薯蓣四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一钱,附子一钱。
治虚劳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消渴,小便反多者。
此方名曰肾气,其实全是木气的事,只附子一味,是肾气之事耳。缘木气生于水者,生于水中之温气;木气之郁者,郁于土中之湿气,风木之敛而不妄动者,敛于肺金之收气。而肺金之收气,又为水中温气来源,盖辛金收则甲木相火随之下降,金收则水藏,水藏则木和,木和则疏泄适宜,不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亦不病消渴,小便反多也。
小便不利者,木气之疏泄无力;小便太多者,木气之疏泄太过,皆木气失根、郁而不舒也。少腹拘急者,亦风木之郁。消渴者,津液为风木耗伤,渴欲饮水,水气为风气消去,故愈消愈渴,愈渴愈消也。
此方重用地黄以息风,丹皮以清风,茱萸以敛风,薯蓣以助肺金之收气,苓泽以泄土湿,盖土不湿,则中气旋转而木不郁也。用桂枝以调木气,用附子以温水气,木静风恬,疏泄适宜,故小便不过长,亦不过短,故病愈也。
此丸以肾气为名,肾主藏精,风木动则水不藏,水不藏则津液枯耗,木枯贼土,中气消亡,所以人死。世以此方去桂附加黄柏、知母为阴八味,在土燥火炽之人,服之润燥滋阴,甚为相宜;如火炽而土不燥者,服之则寒凉伤中,未有不生他变者也。盖火炽土不燥者,乃中虚不能旋转上部之火,降不下去,火逆即因中虚,又用寒凉以败中气,中气亡故,人死耳。当见中虚火逆之病,医家用黄连、黄芩以清火,病无培中扶土之药,连芩下咽,热反大加,大便滑泄,医家见了热加,以为药轻病重,又将连芩加重用之,热又更加,昏迷而亡。医家谓黄连系苦从热化之性,所以愈吃愈热,此真古今奇冤。中虚火炽之家,服了黄连,中气更败;未服黄连之先,火虽上逆,尚未全然上逆。尚未全逆之火,还在下降以生土,所以上虽热而不泻。一服黄连,寒凉伤了中气,中气到此,益法不能旋转。在先尚在下降之火,到此全然上逆,所以连芩加重,热益大增。火全上逆,下部成了寒凉,大便滑泻,中气无根,故人死也。服黄芩、生地等寒凉之药,而热反加者,全是此理。中气旋转,水升火降,本是唯一无二、现现成成的医理,人都不大往中气学起,所以此理都就沦亡了。
总结
人身十二经,惟脾、胃、肝、胆、肺之病最多,肾经次之,此外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与心包六经之病,皆由脾、胃、肝、胆、肺、肾六经直接间接而来。如大肠病寒者,脾肾之阳虚也。大肠病热者,实症由于火土之盛,虚证由于肝木之陷也。三焦与小肠之病热者,实证由于土气之燥,虚证由于木气之枯也;三焦与小肠之病寒者,脾肾之阳虚也。心与心包之病热者,由于胃土与胆木、肺金之不降,皆虚症无实证也;心与心包之病寒者,水气寒盛而克火,皆虚证无实证也。膀胱之病热者,肝木下陷,郁而生热,皆为虚症;其有实证,惟伤寒太阳膀胱腑症,热结膀胱抵挡汤证一症也。膀胱之病寒者,肾中之火虚也。
故仲景方中,大半皆中气、脾、胃、肝、胆与肺、肾之病。心火之病惟伤寒,误下、误汗中气被伤火逆不降,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至于内伤杂病,心火单病者,亦惟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一症,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心气虚而不足。不能下降,故火上逆,火恶热,泻热以养火也。然泻心汤取味极轻,只降心火,不下大便。如遇中虚胃逆而亦用之,益泻益热,火尽人死矣,此外泻热之药,多与养中培土调木之药同用;盖中气旋转,木土升降,则心火下降,归于水位故不病热,名曰心火,其实皆心包相火,因胆经甲木不降,合并为殃耳。心经丁火根于肾水,由肝木左升所化,只见不足,不见有余也。这泻心汤亦治干呕、汗出、发热、胸腹绞痛而不大便的霍乱,缘胸腹气结胆胃与心包之气上逆而生热,故用大黄以泻结而降胃,黄连、黄芩以泻胆经心包之相火,胃降则中气和舒,是以病愈。但只将上焦逆气泻到中焦,断不可重用,将中焦之气泻动为要。先知理中丸之义,自知泻心汤之义也。
至于肾经的药,惟附子、细辛二味,附子温寒气,细辛则降寒水之上冲也,并无滋补肾水之药。盖水源在肺,金降则水生,水耗于风,阿胶、地黄皆息风以救水,并非滋水之药。知仲景之法,自知降肺金、息风木以生水,自不用熟地等药以滋水。仲景之法,失传已久,故非先明五行生克旋转升降之理,不能言仲景经方之法也。
仲景各方,凡方中,
有炙草、姜、枣者,皆兼中虚之症。
有术苓者,皆兼土虚土湿之症。
有黄芪、山药者,皆兼肺虚之症。
有橘皮、生姜、杏仁者,皆肺气逆滞之症。
有当归、阿胶者,皆肝枯生风之症。
有地黄、黄芩者,皆肝热胆热之症。
有芍药者,皆降胆木之症。
有桂枝者,皆调达肝木之症。
有干姜者,皆中寒之症。
有附子者,皆水寒之症。
有黄连者,皆心包相火上逆之症。
有大黄、厚朴、枳实者,皆土实之症与经气结塞之症也。
上列各方系取中气、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之病,以明旋转升降之理,以揭仲景之法。方虽不多,仲景先师之道已可概括,深思熟记,应用无愧矣。金匮方全部下编解释。
人身十二经,六经升,六经降,升降无乖,是为平人;当降不降,当升不升,是为病人。脾经升胃经降,肝经升胆经降,大肠经升肺经降,肾经升膀胱经降,小肠经升心经降,三焦经升心包经降,这升降已经说明白了,而说脾必要说足太阴脾己土,说其他各经也是如是。是已经说明白的话,又反说不明白了,殊不知这医学之坏,就是坏在在只愿说脾,不愿足太阴己土之故。
十二经不过十二句话,一句话不过六七个字,并非难事,这六七个字的十二句话,就是百病的根子,后人都不愿从根子上探求其所以然,反将根子看成末梢去了。学医单学末梢,已大错误,又将根子也看成末梢,更是坏上加坏。就如现在学国语的,不学字母,只学拼音,当然辩不好也。
脾,足太阴脾经己土。如单曰脾,是指肉体而言;曰己土,己为阴土,是兼五行作用生克而言;曰太阴,太阴气湿,是兼六气主令从化而言;曰足太阴经,脾经自足走胸,是兼升降而言,故曰足太阴脾经己土也。
胃,足阳明胃经戊土。如单曰胃,是指肉体而言;曰戊土,戊为阳土,是兼五行作用生克而言;曰阳明,阳明气燥,是兼六气主令从化而言;曰足阳明经,胃经自头走足,是兼升降而言,故曰足阳明胃经戊土也。(他经仿此)
大概吾人学医的心里,只想记个汤头,记个药性,何病吃何药才好;至于此病的所以然,此药能治此病的所以然,大概都不去考求。所以同是一病,同吃一方,有吃了好的,有吃了不好的,原因为何?就莫名其妙了。这就是不将十二经六七个字的那一句话,研究个清楚之故也。这六七个的一句话,本是上古三皇考求明白传下来的一个医学根子。既学皇帝之学,反将他的学理根子当作问话,几乎举世同风,可叹也夫。
这十二句话与那旋转升降、回环一气的一个圆圈子,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传,不过如此。将这十二句话,安放圈子里头,旋转升降起来,医家之能事毕矣。费半天功夫,便可将十二句话记熟;费一天功夫,便可将十二句话与那个圈子旋转升降记熟。古今所视为极繁极难闹不明白的道理,由这十二句话与一个圈子,简简易易明明白白的揭出,此医学复明之机会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79)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升降生阴阳
《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理论的应用
阴虚阳虚就要滋阴补阳?让黄元御告诉你如何阴阳平衡!
《彭子益医学丛书》脉法篇
读书——黄元御理论,贵阳贱阴,补火泄水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反逆”之动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