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九本|伤寒篇(四)

九本系统医学伤寒篇(四)彭子益作

阳明经下篇虚证

吴茱萸汤、四逆汤证

阳明哕呕尿不利,不食肢汗胃阳去,名为阳明实太阴,茱萸四逆温补进。

茵陈蒿汤证

发热头汗尿又秘,渴饮懊恼发黄必,无汗尿秘亦发黄,热瘀土内茵陈宜。

阳明少阳合病、小柴胡汤证

潮热便溏或不便,胁痛而呕舌白现,此病不可治阳明,小柴胡汤为正解。

麻黄汤证

身面患黄难小便,嗜卧脉浮不得汗,去太阴湿麻黄汤,如兼少阳不可散。

欲衄盗汗面赤

衄盗赤皆热在经,同时脉浮表贵清,经热里虚莫误治,误作实治祸即生。

郑声

阳实谵语虚郑声,虚实证脉自易分,阳明篇内列虚证,为何虚处要留心。

阳明上下篇总结

中土热实表证入,有表发表兼清郁,表净三承轻重施,下篇虚寒太阴目。

阳明经下篇虚证

吴茱萸汤四逆汤解

呕哕者,胃气虚也;尿不利者,胃土不燥而脾土湿也;不食者并无燥屎,却不思食,胃阳败也。肢汗者,胃阳盛则热蒸而手足出汗;今不热蒸而亦出汗,胃阳虚而四散也。此为阳明气退,太阴气进之证,名虽阳明,实系太阴,宜吴茱萸汤,茱萸、生姜温胃降逆,人参、大枣温补中气也。四逆汤姜甘温中,附子温水以复脾胃之阳也,若服汤转剧者,此胃间有痞热,中下仍是虚寒也。

既是阴证而列阳明者,初本有身热、脉大之阳明证,胃阳不实,阳一现而即退也。

此证胃中虚冷,大便必溏,误为阳明,必杀人也。

茵陈蒿汤解

头汗者头上出汗,颈下无汗,发热而见头汗,是阳气只宣泄于头颈,下无汗则阳郁为热,小便若利则热从尿出,不为湿瘀,不发黄色也。若小便又不利,则热瘀湿内,必发黄也。渴而饮水,心中懊恼,与食难用饱,饱则眩烦与不出汗,小便又不利即发热者,此亦湿热无所出路,皆必发黄色也。木主五色,木气不能疏泄则郁而现土色黄,木热郁于上则现黄色也。方用茵陈蒿清利土湿,栀子、大黄清热、除瘀也。黄证乃太阴湿旺、土气虚弱之病,既有瘀热,不可不用此方,如不用此方,热伤脾阴必肿也。务必审明脉象,中病则止,因脾虚而用栀子、大黄,败土寒中,甚危险也。

阳明、少阳合病小柴胡汤解

潮热阳明病也,便溏胃间有胆经之邪,胆胃气滞也,不便亦胆胃气滞也。肠痛而呕,胃经被胆经横塞盘郁也。舌白胃气不降,津液凝瘀也,也有阳明实热舌现干黄苔。今阳明病虚,故舌现白滑苔也,此木邪克土之病,不必治阳明,单以小柴胡汤解少阳可也。凡少阳病中气必虚,参草枣姜补其中气,柴芩解胆经横热,半夏降胃逆也。

麻黄汤解

身面患黄而小便难者,土湿也;嗜卧者,胆木克胃土也,不得汗者,湿无去路也。若脉不浮,当用利小便之法;今脉既浮,非太阳表邪,乃湿胜于表也,用麻黄汤泻表发汗以去太阴之湿,如有少阳他证,便不可发汗,宜解少阳兼利小便也。

欲衄盗汗面赤解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经热里虚肺气不敛必衄;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亦经热里虚,胃经不降必衄。太阳之衄为表热外泄,里气不虚,阳明之衄经热里虚也。

盗汗者,寐则阳生,土虚胃逆,里湿外燥,阳生不敛,故泄于外而为汗也。阳明而有此证,脉必浮紧,浮为外热,紧为里寒也。面赤者,腑阳实则热蒸汗泄故;面不赤,腑阳素虚,中虚胃逆,经热上浮则面赤。腑阳实者面垢而不赤;垢者,热结于中,赤者,热浮于外也。里虚脉浮,宜清表兼温补中土也,如发汗或用凉药则坏矣。

郑声解

郑声者,重语不自知,阳败气微之证,与谵语之胡说气盛不同,阳明篇本是胃家实之证,而下篇之证皆阳明阳退而入太阴之虚证,可见土气易败也。仲景之法以中气为主,中气在二土之间,阳明土实尚防其虚,况他经乎?伤寒六经六气,太阳病则寒作,阳明病则燥作,少阳病则热作,太阴病则湿作,少阴病则水克水而寒作,厥阴病则下寒上热而风作。太阴病湿不病燥,阳明病燥不病湿,太阴证列入阳明,示人以阳易退也,非示人以阳明反能病湿,如认阳明亦病湿,是不知六经之气,便失仲景之法也。

阳明上下篇总结解

伤寒之病,只分表里,表属荣卫,里属脏腑,三阴脏证皆统于脾,三阳腑证皆统于胃。胃病则中土阳实而热,故用承气汤泄热、攻实也。表病不解,阳盛之人里热内动则由表而入阳明之腑,若入腑而兼表证,总宜先解表,邪不可先下,亦不可表下并施;不比三阴脏证下利而兼表邪,以四逆汤之温补先救里,后以桂枝汤救表也。因表邪总宜外发,里气陷则不能发。腑阳下后,表邪内陷则经气里束,遂成结胸也,故宜有表发表兼清胃热之郁,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之法是也;表净之后,如有腑热,视热结之轻重宜用三承气汤也。至于阳明下篇,则皆阳明之阳虚,而成太阴之证矣。伤寒百病,惟阳明一经是实证,而尚有初实终虚。如下篇之证,医者用药不知保中土可乎?医家多谓伤寒多热证,不知人身之气三阴三阳,阴阳本是平的;表病不解,平日阴盛之人多入三阴,平日阳盛之人多入三阳,不得谓伤寒多热证也。伤寒真热,证惟承气汤证而已,承气汤证不过全部伤寒论中十之一二耳,其他外则现热,内则现虚寒者正多也。阳明病虚寒且多,况他经乎?

少阳经上篇二十二

少阳本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经病小柴胡汤证一  少阳二

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肠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洗、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证二  少阳三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证三  少阳四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证四  少阳五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证五  少阳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桂枝证六  少阳七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三升温服。

小柴胡证  少阳八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方在太阳二十)。

小柴胡汤证八  少阳九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  六十七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证九  少阳十

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甜故也。

属阳明证十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黄芩半夏证十一(少阳十二入阳明去路)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  六十八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十九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大柴胡汤证十二(少阳十三入阳明去路)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  七十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证十三(少阳十四入阳明去路)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患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者,得屎而解。

调胃承气汤证十四(少阳十五入阳明去路)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少阳传经一  少阳十六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传经二  少阳十七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传经三( 少阳十八入三阴去路)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也。

妇人热入血室一  少阳十九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热入血室二  少阳二十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虐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热入血室三  少阳二十一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之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则自愈。

少阳解期  少阳二十二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上篇本病

小柴胡汤证(少阳经兼入脏)

寒热不食满烦呕,渴痛痞硬尿少有,

心悸微热咳数条,按条加减小柴守。

身热恶寒颈项强,肋满肢温渴异常,

项强乃是本气枯,解经莫汗小柴良。

小建中汤证

阳涩阴弦腹中痛,木枯法宜建中用,

不痊仍用小柴胡,此因脉涩加慎重。

大柴胡汤证(少阳经兼入腑)

发热汗出病不退,心中痞硬呕利最,

热汗乃由内热蒸,解经攻热大柴贵。

数日头汗微恶寒,肢冷心满饮食难,

便鞭脉细为阳结,小柴不了大柴痊。

调胃承气汤证

太阳过经十余日,温温欲吐胸痛实,

便溏腹满郁郁烦,先自吐下调胃持。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少合病自下利,和解经热黄芩剂,

呕加半夏与生姜,保中清热仿承气。

柴胡桂枝汤证

伤寒七日微热寒,心结微呕肢疼烦,

表证犹存两解之,柴胡桂枝并用贤。

麻黄汤证

十日嗜卧脉浮细,胸满腹痛小柴愈,

但浮解表仍麻黄,少阳忌汗莫大意。

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妇人病,胁满谵语如虐应,

昼了暮谵经水因,小柴(得)当用须慎。

传经

传经莫与脏腑混,六日六经荣卫论,

脉静身凉食不烦,方是不入脏腑证。

少阳经上篇本病

小柴胡汤解

寒热者,胆经居脏腑之界,胆经郁则脏阴动而作寒,腑阳动而作热,互相胜负,故寒热往来也。不食者,胆木逆克胃土也;满者,胆经逆故胁满也;烦者,少阳为相火之气,足少阳胆经不降则相火逆而心烦也;呕者,胆经逆则胃经逆,呕则甲木之气泄,泄而暂安,又逆而欲泄,故呕而又呕也;渴者,相火逆则伤津也;痛者,腹痛,甲木上逆,乙木失根,木气郁也;痞者,胆经自头走足,循胸胁而下,胆经逆则胸胁痞胀也;小便不利者,木郁则疏泄不行而湿生也;心下悸者,甲木不降则乙木不升,心火失根而悸动也;有微热者,相火外泄也;咳者,甲木上逆相火浮升,水中无火,肾经寒气随冲脉而上冲也。小柴胡汤,柴芩降甲木而清相火,半夏、生姜降胃逆,参草大枣补中气而和升降,并补土气而扶脏中之阳也。加减者,凡烦呕等条皆宜遵守小柴胡汤加减法也(加减法详小柴胡汤下)。

身热、恶寒、颈项强者,太阳病也,但少阳木枯筋急亦有项强之证,胁满故知为少阳寒热,乃少阳半表半里互争之气也,亦宜小柴胡汤,若误为太阳而发汗则坏矣。手足温而渴为阳明之病,少阳相火外泄亦手足温而渴也。

小建中汤解

阳脉在关上,阴脉在关下,上焦相火不降灼伤胃液,荣卫枯滞故关上脉涩;相火不降,下焦水寒,故关下脉弦。乙木下寒,甲木上热,甲乙脱离则中败,木郁而腹痛。胆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肝经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循行腹部全体,故木郁克土,则胸腹痛也。

小建中汤芍药、饴糖降甲木相火而滋胃液,桂枝达乙木以降甲木,炙草补中,生姜大枣养中通经而和荣卫也。如不痊则中气甚虚,木热较重,不宜小建中之桂枝,饴糖仍宜。小柴胡补中而清解。少阳之热,一方有参无芍药,一方有芍药无参,虚实轻重之妙法也。脉涩则木枯较重,故慎重而先用小建中也(芍药能败脾胃)。

大柴胡汤解

外证发热汗出必解,今出汗发热并见,此内热之蒸发,非外证也。吐利痞硬,阴脏之证,但阴脏之证不发热出汗,今既呕且利,心下痞硬,却与发热出汗并见,此甲木相火上逆克贼戊土,胆胃之经里束不舒,升降不顺,故上则痞硬而呕,下则协热而利,内则热蒸而汗出也。呕与吐不同,吐者有物无声发于胃,呕者有声而大并无食物,发于两肋,吐为胃气之败,呕为胆气之逆。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清降少阳甲木之逆热,半夏、生姜降胃气,枳实、大黄下腑气之热也。不下其热,热益盛汗益多,汗益多热益盛,故不可不下也。阴脏之利不协热,吐而不呕;此呕乃甲木之逆,有非呕不快之意。阴汗不热,此则热蒸,阴证脉弱而微,此则脉洪而盛,阴证、阳证神气亦大不相同也。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脏腑之界,小柴胡汤之柴芩与大柴胡汤之柴芩芍药,皆解少阳经气之药,小柴胡汤之人参、炙草则少阳入脏之药,大柴胡之枳实、大黄则少阳入腑之药。脏阴动则宜温补,腑阳动则宜清泄也;此与表病寒热入脏入腑之理相近,表病乃由表入里,此则由经入里也。

数日者,少阳病之日期,在得病数日后也;头汗者,阳明之阳盛也;微恶寒、肢冷者,阳结于内,格阴于外也;心满饮食难者,戊土被甲木克贼也;便硬者阳明之热;脉细者,少阳之木邪也;阳结者,少阳与阳明热气内结也。少阳之脉细而有力与少阴之细而微者大异,少阴之恶寒肢冷、头上无汗,此则恶寒、肢冷、头上有热汗也,此虽阳结宜下,宜先以小柴胡汤解少阳而补里气,少阳解则胆胃降而心满消,津液生而大便自润,阴阳和而寒冷自除,其结自通。如小柴能解而遽用大柴必伤里气而成坏病也,如小柴不愈再用大柴则大便下而解矣。凡可下之证,先补胃气无妨,若忌下当补之证,先反攻下则中下阳脱,恐难挽救矣。仲圣立法之严,处处皆是保护中气之意。

调胃承气汤解

胸痞欲吐与腹满便溏乃太阴虚寒之证也,忌用大黄、芒硝。但欲吐而有温暖之意,腹满而有郁郁之烦,又加胸痛而不痞,此阳明腑之实热,而少阳之经证已罢也。何以知少阳经证已罢?太阳证数日不解则传少阳,今自太阳证时计之已过经十余日,故知少阳已罢。又何以知此系阳明腑热?因今日之先,曾自已吐下也,自已吐下者,少阳阳明之邪热也。既是阳明胃腑已有实热,以故日久不解,当以调胃承气调胃去热,如此日之先并非自已吐、自已利,而用他药吐利者,此非实证,则不可用大黄、芒硝也。此证乃大柴胡之余波也。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少合病者,太阳之表证未解,兼见少阳之经证也。自下利者,相火热泄、胆经郁结不舒也。胆经横塞胃气不顺,水谷不分,经热妄行,故自然下利也,此虽由太少合病而来,太阳之表证轻,少阳之经热重。方用黄芩、芍药解胆经而清少阳之热,炙草大枣补中以和胆胃;少阳之病,中气无有不虚者,若呕者加半夏、生姜以降胃逆也。此病呕利伤津,阳明燥作,亦能入阳明之腑而成承气证也,此证用清火降逆之药而利止者,经气通调,气降则升也。

柴胡桂枝汤解

七日者六七日也,伤寒至六七日尚有发热恶寒与肢节痛之太阳表证,又有心下痞结、微欲作呕而烦之少阳经证,宜小柴胡解少阳,桂枝汤解太阳也。

麻黄汤解

嗜卧,脉浮细,胸满,胁痛皆少阳之证。嗜卧者,胆经之热,十日者,十日以外也,宜小柴胡汤。若但脉浮不细而无少阳诸证,仍宜以麻黄汤解表,不必拘十日以外也。细属少阳,故不可用麻黄发汗,因少阳乃木枯之证,汗伤津液故也。

热入血室证解

热入血室为妇人之病,胁下满,谵语,寒热发作应时如虐,此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而受外感,邪热随经水代谢之气即入血室,血热故神昏而作谵语。阳气日出于阴,夜入于阴,则血中热气增加,故昼了了夜则谵语也,宜小柴胡汤解其少阳以清血中之热,少阳热解血自下而病愈。如仍不下,然后用抵挡汤攻下其血,此证所以用小柴胡者,以血藏于肝胆,与肝同气,故属少阳胆经之病。

传经解

《伤寒论》曰: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言三日已过阳明,如入阳明,必见阳明之大脉。今已三日,应过少阳,如已入少阳之经,少阳之脉必见。今三日而少阳之脉小,小者气静也,此脉静则不由少阳之经入腑,为欲已也。

又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言伤寒六经三阴三阳,三日之后,应传阴经,如入阴经之脏,其人必不能食而吐,今不然,是不入阴脏也。

又曰: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为阳去入阴也。言六七日为六经荣卫表气已过经尽应解之期,其人无大热而烦躁,此为入阴脏之候也。以上各条,皆入里之事也。一日一经之经字,乃六经之经兼表里而言,无论何日,应传何经,只要仍是荣卫表证,皆荣卫之事;传脏传腑乃入里之事,说到脏腑,须是入字,不可仍说是传字。必脉静、身凉、能食、不烦,方是不入里之证也。传经之字万不可混,传则不入,入则不传也。

前人谓伤寒病只传三阳不传三阴,三阴脏证为直中,可谓不求甚解。

太阳入里者,由荣卫入脏腑也;少阳入里者,由少阳之经入阳明之腑,入三阴之脏也。

少阳经下篇十六章

少阳坏病

少阳坏病提纲一   少阳二十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谵语烦悸证一   少阳二十四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小建中证二  少阳二十五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在少阳九)。

炙甘草汤证三   少阳二十七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七十二

甘草四两炙,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去心,麻仁半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入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烦满惊悸证四   少阳二十七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惊。

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五   少阳二十八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七十二

柴胡四两,半夏二合洗,人参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铅丹一两半,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大,便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小柴胡汤证六   少阳二十九

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大柴胡证七  少阳三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在少阳十二)。

大柴胡证八  少阳三十一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   七十三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生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芒硝六两。

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不解更服。

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柴胡桂枝干姜证一   少阳三十二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七十四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牡蛎二两,栝楼根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汗出便愈。

误下身黄证二   少阳三十三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少阳坏病结胸初证一   少阳三十四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结胸初证二   少阳三十五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结胸证三   少阳三十六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结胸证四   少阳三十七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谓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在百十一)。

结胸痞证五   少阳三十八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方在太阳百十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七十五

半夏半升洗,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阳下篇坏病

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证  以下少阳经证坏入阳明腑

脉细头痛误发汗,土木干枯烦悸现,

结代而悸炙草汤,滋补土木法最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耳聋目赤烦满胸,惊谵身重尿不通,

此因吐下伤木液,柴胡龙牡镇温攻。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证

柴胡误下仍柴胡,发热蒸蒸战汗出,

呕烦心下郁郁急,大柴双清病可除。

柴胡加芒硝汤证

再经不解胁满呕,日晡潮热微利否,

下过小柴解外先,再加芒硝经腑走。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以下二歌少阳经证坏入少阴脏

数日已汗又下之,满结尿癃渴烦时,

往来寒热但头汗,柴胡桂姜温解施。

误下身黄

不食胁满面身黄,小便不通头项强,

小柴下重饮复呕,小柴不中另商量。

结胸

太少并病如结胸,切莫汗下刺即松,

头汗无热为水结,攻水仍宜大陷胸。

痞证

复与柴胡汗则解,心满硬痛结胸在,

满而不痛痞之征,半夏泻心温清採。

少阳篇总结

少阳经脏解补息,经而兼腑解下宜,

坏病中伤与木枯,脏腑牵连结痞急。

少阳经下篇坏病

坏病,太阳少阳二经有之,太阳由表入里,少阳由经入里,里气阳实则腑病,阳虚则脏病不坏也。惟应不入里,误治之后,太阳表气与里气紊乱,少阳经气与脏气、腑气紊乱则坏也。

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解

脉弦细而发热头痛乃少阳证也,不可发汗,乃误发其汗,则土木二经津液干枯,木郁风生,心下悸动,相火失根,胃逆生烦,宜小建中汤。芍桂润木,达郁熄风止悸,饴草、姜枣补土生液,重用芍药于甘枣之中,胆胃俱降,相火下脏则液生烦止也。若脉结代而悸烦则津液干枯尤甚,中气受伤尤重,应不用建中汤苦寒之芍药,而用炙甘草汤草参姜枣温补中气,地胶麦麻润木生津,桂枝、生姜调和血脉,于润药之中加生姜、桂枝化凝滞为和达,血复则脉复,结代自愈,烦悸自消,此汤亦名复脉汤,以其皆少阳入阳明坏病,津伤故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误吐、误下,伤其木液,胆胃二经逆结不降则耳聋、目赤、心烦、肠满、心惊神扰,木气枯竭不能疏泄则湿停身重而小便不利,此病胆胃二经逆结较重,方用人参姜枣温补中气,铅丹龙牡镇敛神魂,桂枝、茯苓疏泄湿气,柴胡、半夏降胆胃之逆,大黄攻胃家之结滞也。此病复杂至极矣,胆胃既逆,肝脾又陷,中气既虚,邪结又实,难治也。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解

柴胡证误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者,仍与小柴胡汤,必发热蒸蒸战而汗出而病解,此少阳阳郁而解不为下伤故也。若误下后呕而烦,心下郁郁而烦急,此少阳经气不解,阳明腑热已作,宜用大柴胡汤解少阳之经而下阳明之腑热也。

柴胡加芒硝汤解

伤寒一日传一经,六日经传尽,十三日则再经矣,而胁满兼呕,此少阳经证犹在,日晡潮热,此阳明腑热犹在,此为大柴胡应有之证也。服大柴胡汤必证解而不微利,今证不解而微利,必是未用大柴胡而用他项丸药轻剂下而未尽,宜先以小柴胡解经,经解之后再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以清阳明腑热,已服丸药下过,故不用大黄之攻下,而用芒硝之滑下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解

伤寒数日已发汗又下之,中气大伤,胆胃热逆而胸胁结,肝脾寒陷而小便不利,胆火刑金而渴,相火不降而烦,阴阳互争而寒热往来,相火上熏肺金被刑而头上汗出,渴烦而不呕者,胆经之气过伤,无力上冲也。方用柴芩降胆经、清相火,桂枝、栝楼温升肝经、清降肺金,干姜温脾脏之湿寒,炙草温补中气以培升降之原,牡蛎除胸胁之满结也。以下两项皆少阳入太阴之坏病。

误下身黄解

太阳证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而手足温,手足温是少阳证;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满痛,此中气伤而胆胃逆也;面身俱黄、小便不通,此中气伤而肝脾郁陷也;头项强,胆胃之浊气逆也,此中气伤甚,上逆下陷,服小柴胡汤必因黄芩之寒中而下重也,饮水复呕,此土湿中寒,亦不宜小柴胡汤,此宜另商温而兼清之剂也。

结胸解

太少并病者,有太阳之脉证,又有少阳之脉证也,如结胸者,头项强痛或时眩冒,心下痞而硬,有如结胸,此不可发汗攻下,宜刺肺俞穴以泄太阳,此肝俞以泄少阳也。若有热结在里之证,复寒热往来者,宜大柴胡汤双解经腑之邪,若已误下成结胸,但头上微汗并无大热,此为水结,宜大陷胸汤攻水也。太阳结胸必有胆经之逆,兼有停水,少阳结胸亦然。

痞证解

柴胡证呕而发热,医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必蒸蒸汗解,若心满硬痛,此为结胸,照结胸法治之;若满而不痛则非结胸,而为痞,应用半夏泻心汤。参草干姜大枣温补中气以复升降,黄连、黄芩以清上热,半夏以降逆也,重用半夏者,以原有呕证,下后胃气愈逆也。

少阳篇总结解

伤寒之病,荣卫主表,脏腑主里,三阳腑病统于胃,三阴脏病统于脾,在脏温补之,在腑清下之,在荣卫汗解之,惟病在少阳则不在太阳之表,不在三阴之脏,不在阳明之腑,而在少阳之经。少阳之经居脏腑之界,阴阳之交,以甲木而化相火,小柴胡汤和解本经而兼补者,兼防入脏也,大柴胡汤和解本经而兼下者,兼防入腑也。如本经而兼太阳表证,仍兼解表之方,则病不解于太阳者,必解于少阳矣。如其不解,阴胜而入三阴之脏,阳胜而入三阳之腑,入脏而用四逆,入腑而用承气,不成坏病;惟病在少阳而误汗误下中伤木枯,脏腑连经,遂成坏病。太阳证居表而通里,少阳证属经而连脏腑,三阳三阴本是平列,其不平处惟有此点,只要将太阳证属诸荣卫,将少阳证;则由太阳而入脏腑是两条路,由少阳而入脏腑亦是两条路也。阳明病只在本腑,三阴病只在本脏,不似少阳之病在本经兼连脏腑也,如此则三阳三阴平列之理明,伤寒之理法清矣。阳明三阴之里病,由太阳传入少阳之经病,亦由太阳传入阳明,三阴由太阳传入,系入本腑本脏,少阳由太阳传入,乃入经而又连三阴之脏,连阳明之腑。平列中又极不平知荣卫为三阳腑、三阴脏之公共表气,知三阳腑皆统于胃,

三阴脏皆统于脾,知少阳病只属本经而又能由本经以入脏腑,自知平中何以不平,不平中何以平也。是要系统学理先明白者,乃可与谈到此也。

太阴全篇

太阴脏病

太阴经提纲一   太阴一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经病桂枝证一   太阴二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此太阴经病)。

太阴脏病四逆证二   太阴三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四逆汤   七十六

甘草二两炙,干姜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脐破八片

下利清谷证三   太阴四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四逆桂枝证四   太阴五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

四逆证五   太阴六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黄连证六   太阴七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   七十七

黄连三两半,半夏半升洗,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干姜二两,桂枝三两。

桂枝芍药证七    太阴八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

桂枝芍药汤   七十八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芍药六两。

桂枝大黄证八   太阴九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大黄汤   七十九

桂枝三两,甘草一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二两,芍药六两,大黄一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芍药大黄证九  太阴十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暴烦下利证十   太阴十一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茵陈蒿证十一   太阴十二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八十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三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麻黄连翘赤豆证十二  太阴十三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豆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豆汤   八十一

麻黄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二两,生梓白皮一升,连翘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赤小豆一升。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栀子柏皮证十三  太阴十四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八十二

栀子十五枚劈,甘草一两炙,黄柏皮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寒湿发黄证十四   太阴十五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中风欲愈十五   太阴十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解期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全篇 ///

四逆汤证

太阴为病寒湿虚,利吐腹胀自痛俱,

脉沉身痛利不渴,炙草干姜附子医。

桂枝汤证

发热脉浮为有表,不见里证桂枝了,

表证如兼里气寒,温里为先四逆好。

黄连汤证

病在太阴胃有邪,腹痛欲呕胸有热,

温中清热黄连汤,此系土虚被木贼。

桂枝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

表病反下满实痛,病入太阴木邪重,

解表攻木救太阴,胃弱芍黄减轻用。

暴烦下利证

脉浮而缓手足温,尿难必黄系太阴,

尿利不黄太阴实,暴烦下利自安宁。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证

尿秘腹满黄如橘,湿热在里茵陈除,

黄而发热表热多,栀子柏皮方莫忽。

麻黄连翘赤豆汤证

湿热在里身发黄,不得汗尿湿非常,

麻黄连翘赤小豆,汗尿清热补中良。

寒湿发黄

不因尿秘热瘀里,汗后忽然黄病起,

此属湿寒忌下攻,温寒去湿理中取。

太阴篇总结

阳明阳败病太阴,水木合邪向土侵,

实痛热黄非阴土,少厥死证在是经。

太阴全篇 ///

四逆汤解

太阴病,脏病也,寒者,肾水之中少阳气也;湿者,脾土虚而现本气也;虚者,中气虚也。利吐腹胀者,肾寒脾湿,中虚则下焦陷而作利,上焦逆而作呕,中焦不运而作胀也。自痛者,木郁克土也;木气以升降调达为顺,水寒土湿则木气失根,升降不通,故郁而克土而腹自痛也。脉沉者,表病则气郁于表故脉浮,里病则气郁于里故脉沉也。身痛者,阴气主闭、阳气主通,阴寒盛而阳微也。利而不渴者,三阳自利、津伤则渴,太阴自利、中下皆寒故不渴也。方用附子温水寒,以复肾中之阳,以回土气之根;干姜温运中气除湿补火;炙草补中土也。太阴与阳明,对于荣卫皆属里,脉皆应沉,但阳明之沉必兼见中部,因阳明乃腑阳,土旺之气也。阳明之沉沉而实大,太阴之沉沉而虚濡也;太阴为湿土,脉缓而濡大,虽沉而中部亦见,此沉字不可太沉,不过浮部则不见耳。

附子乃寒水之药,附子补阳,其性沉重故温水寒,太阴湿土之病乃用附子,可见土生于火之理。

桂枝汤解

太阴病宜见腹满、吐利诸里证,如不见诸证而发热脉浮,此脏证未成,仍是表证,仍宜桂枝汤发汗以解表;不见太阴证而曰太阴,必已微见腹满,但既脉浮而发热,自应解表也。如表证而兼下利腹胀,是里寒已作,宜先以四逆汤急温里,后以桂枝汤解表也。如发热头痛身疼而脉反沉,证虽太阴而里寒已作,亦宜四逆温里也。里寒已去,脉已不沉而发热头痛仍在,然后以桂枝汤解表也。有里证先温里后攻表者,因解表必赖中气内充,有里证则中气内陷也。

黄连汤解

太阴病,中下虚寒,己土下陷,乙木贼之则腹痛,但太阴病只有吐而无呕,今乃欲呕是胃间有胆经上逆之热,宜黄连、半夏以清降胆胃之热逆,桂枝以和木气,干姜温己土,人参草枣补中气也。吐者有物无声,呕者有声无物,吐之后不再吐,呕则接连不已,由胁冲胸而上有非呕不快之意,此中气虚而胆逆也。太阴之病,热非太阴本气之病,太阴本气之病,四逆汤证也。

桂枝芍药汤、桂枝大黄汤解

表病反下而腹满实痛者,病入太阴而木郁风燥也,应用桂枝汤解表,加芍药润风木而除痛,如满痛而大且实,是木邪结于太阴之中,非用大黄泻去结邪不可,应用桂枝加芍药汤,少加大黄润木而泻结也,此证须认明实痛,是木邪之结太阴之理,乃不混太阴只有寒补无寒下也。若胃气素弱之人,有须用芍药大黄之时,宜减轻之,胃弱不受寒泻也,若不用炙草姜枣,则芍药、大黄必立将中气寒败而至于死也,因阴寒已动,不可再用寒泻故也。

暴烦下利证解

脉浮而缓手足温热,小便又不利,是湿热郁蒸太阴,内则虚寒,外则实热之病也;必定发黄,若小便利是湿气不瘀,虽有热气必不发黄。如七八日暴烦而下利,此利乃脾家腐秽当去,虽日下十数行,必然自止,因脾家有实滞,滞去则气通,故自止也。如无实滞而利,则太阴虚寒之利,宜四逆汤温之矣。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解

太阴腹微满而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此湿气瘀住热气,茵陈除湿,栀子、大黄清泄里热也。如黄而发热,外热多者,里热必少,以炙草保其中气,栀子、柏皮清解外热也。太阴之黄乃土湿郁住木邪,益小便不利,故木郁热生湿热,无路可出,木热遂传入脾家,故热非太阴自家之病,如湿热不清,热瘀日重,热伤太阴之脏则病难治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

凡治黄病须先寻湿气出路,小便与汗皆湿气之出路也,湿去则热无所瘀,热亦自去,如小便不利、又不出汗则病矣,宜麻黄、杏仁泄卫气以出汗,连翘、小豆泄湿热而利小便,炙草姜枣补中气而保脾精,生梓白皮清热而疏木气;此方汗尿兼通,全赖中气之力,故重用中气之药,去栀子之寒中,用梓皮之清调也,此发汗、利水、清热、补中以去黄之法也。茵陈蒿汤乃热结在里,清热攻结之法也。

寒湿发黄解

黄病总因小便不利,热瘀湿内而起,此则小便本利,因表病发汗之后忽然发黄,此系向来里气湿寒,发汗之后阳泄湿动,有寒无热之证,不可仍用寒下,宜于理中、四逆方中取其法也。

太阴篇总结解

伤寒之病,中气虚而阴阳偏胜也。阳胜则阴败,阳明腑证是也,阳败则阴胜,三阴脏证是也;三阳之腑统归阳明,三阴之脏统归太阴。以三阳腑病治法皆以寒下胃实为主,三阴脏病现证皆以肢厥下利为归故也。故平日阳明阳旺之人,表病入里则阳明病;如平日阳明阳败之人,表病入里则太阴病。太阴之病土气虚也,而水寒木郁土病乃危益,水寒则土气无根,木郁则克贼土气故也,所以仲圣以四逆汤立太阴之法,而少阴厥阴之义亦含在四逆之内也。

至实痛热黄,非阴土本气应有之病,皆木气之邪也。少阴、厥阴之病不食,下利利不止而手足厥则死,四肢秉气于脾胃,脾家无阳,故不食、下利、手足厥冷;死者,死于脾阳绝而中气亡也。故伤寒理路,在里者全归脾胃,在表者全归荣卫。脾病寒、胃病热,卫病寒、荣病热,伤寒论之法无非将偏胜之阴阳调归于平而已。

阴阳偏胜者,中气之虚;调归于平者,中气之复也。太阴病证本

篇不多,阳明下篇虚证皆太阴也,以阳明病阳实为阳明,阳虚则太阴也。少阴、厥阴两篇,凡少厥之证皆兼太阴,以土旺则少厥不病,土绝则少厥乃死也。学伤寒能将里病之主脑认定,在阳明胃腑、太阴脾脏上,将表病之主脑认定,在荣卫上则一百一十三方,只是四方耳。一百一十三方自然都听运用,不然则一百一十三方竟成一百一十三个主脑,将一方也不能运用,其实乃一方,并不了然故也。用力少而成功多,惟知系统学理者能之。

少阴经全篇四十六章

少阴脏病

少阴提纲一   少阴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脏病连经麻附细辛证一   少阴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   八十三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八片,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甘草证二   少阴三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   八十四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八片,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脏病忌汗证三   少阴四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四逆证四   少阴五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

附子证五   少阴六

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八十五

附子一枚去皮脐,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证六   少阴七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咳利谵语证七  少阴八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发汗动血证八   少阴九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咽痛吐利证十   少阴十一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甘草桔梗证十一   少阴十二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   八十六

甘草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桔梗汤   八十七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半夏散证十二   少阴十三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   八十八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苦酒汤证十三   少阴十四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八十九

半夏十四枚破,鸡子一枚(去黄内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鐶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服之。苦酒即醋也。

猪肤汤证十四   少阴十五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九十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猪肤即猪皮,能清热润燥,白粉即铅粉,能止泄断利)。

四逆证十五   少阴十六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

下利烦渴证十六   少阴十七

少阴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吴茱萸证十七   少阴十八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

真武汤证十八   少阴十九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九十一

茯苓二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利汗出证十九   少阴二十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猪苓证二十   少阴二十一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

四逆散证二十一   少阴二十二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   九十二

甘草炙,枳壳破水渍炙,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自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通脉四逆证二十二   少阴二十三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脉即出者愈。

通脉四逆汤   九十三   此即四逆汤而分两不同

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汤证二十三   少阴二十四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   九十四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以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猪胆汁证二十四   少阴二十五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   九十五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人尿一合,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桃花汤证二十五   少阴二十六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   九十六

粳米一升,干姜一两,赤石脂一斤 一半煮用、一半筛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石脂大方寸匕,七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汤证二十六   少阴二十七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下利脓血症二十七   少阴二十八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身热便血证二十八   少阴二十九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亡阳死证一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死证二   少阴三十一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死证三   少阴三十二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死证四   少阴三十三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死证五   少阴三十四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死证六   少阴三十五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阳回不死证一   少阴三十六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阳回证二   少阴三十七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阳回证三   少阴三十八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卧蜷,手足温者可治。

阳回证四   少阴三十九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土盛水负证一   少阴四十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土胜水负黄连阿胶证二   少阴四十一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九十七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少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三   少阴四十二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四   少阴四十三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

土胜水负大承气证五   少阴四十四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

少阴中风欲愈一   少阴四十五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少阴解期   少阴四十六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全篇

附子汤证

少阴寒卧痛沉微,火灭土败木风随,

附子苓术参芍药,火土当先木是陪。

四逆汤证

心中温温吐不吐,肢寒弦迟热延阻,

胃无实邪干呕生,内寒急温四逆主。

真武汤证

腹痛肢重尿不利,自下利者有水气,

扶土泄水真武汤,亦与急温同一例。

通脉四逆汤证

下利里寒而外热,又见肢厥脉欲绝,

不恶寒而赤痛呕,利止不出服通脉。

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下利脉微白通宜,仍利无脉又厥逆,

热药下咽干呕烦,加猪徐出乃为吉。

吴茱萸汤证

少阴吐利肢又厥,烦躁欲死胃阳绝,

参枣茱姜回胃阳,寒水侮土四逆别。  

此汤温而降,四逆温而升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附甘草汤

少阴始得无里证,脉沉发热头痛甚,

麻黄发表附辛温,麻黄甘草同一论。

(如脉沉而微细不可发汗)。

桃花汤证

腹痛尿秘利不止,人便脓血湿寒事,

既是寒湿桃花汤,若稍生热经穴刺。

身热便血证

少阴一身手足热,八九日间必便血,

木火双陷非少阴,肾仍是寒膀胱热。

四逆散

少阴四逆咳或悸,腹痛泄利尿不利,

下重四逆散主之,复土疏木另一义。  

(此证脉沉必弦细而硬,如四逆汤证而用姜附,必不硬而微弱也。)

猪苓汤证

少阴下利咳呕烦,渴而欲饮不得眠,

土湿木涩阳不归,阿胶二苓滑泽贤。

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汤证

少阴咽痛津液伤,心火不降逆为殃,

培中降逆下冲法,甘草桔夏共三汤。

苦酒汤、猪肤汤证

少阴咽痛咽生疮,声音不出苦酒汤,

下利咽痛胸烦满,涩滑润燥猪肤方。

火劫谵语发汗动血证

利咳谵语被火劫,无表强汗则动血,

血从口鼻目中出,是为下厥与上竭。

亡阳死证

沉细但卧睡不熟,不烦自吐汗自出,

忽然自利烦躁生,四肢不厥亦死徒。

恶寒身踡利又厥,不烦而躁又无脉,

虽不下利亦难生,此是微阳已消灭。

下利虽止而头眩,时时自冒阳根断,

六七日后忽息高,俱是死证不可犯。

阳回不死证

吐利不厥反发热,脉不至灸少阳穴,

恶寒而踡时自烦,利止寒踡温可得。

土胜水负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负趺阳者顺,过燥克水阳明论,

阿胶连黄润阴液,莫谓少阴有土胜。

大承气汤急下三证

口燥咽干痛青水,腹胀不便阳明累,

少阴寒水病则寒,归入阳明得原委。

少阴篇总结

少阴主气君火当,克火侮土水为殃,

阴脏沉皆真寒病,有热之处另相商。

少阴篇

附子汤解

少阴病手足寒,踡卧但欲寐,骨节疼,脉沉而微细,此寒水灭火,火灭则土败,水寒土败则木枯而风生,方用附子温寒水而补火,白术、茯苓泄水而补土,人参回阳气,兼用芍药清风木也。六经六气,少阴君火,其气为热,五行之理,病则见其本气,少阴本应病热,惟癸水与丁火同在少阴,病则癸水显其本性,水性为寒,寒水灭火,故少阴病寒也。平人癸水不灭丁火者,中气旋转,癸升丁降而水火交也。土生于火,火灭故土败,土败则中气亡,故人死也。少阴病火灭土败,木无生机,郁而克土,此时土气有木来克,无火来生,故少阴土败人死较太阴速也。

四末秉气于中土,土中阳实则手足热,蒸而出汗,土中阳灭则手足寒冷也。阳降入阴则寐,水寒无阳故踡卧但欲寐而不寐也。肾主骨,水寒、土湿、木郁风生则骨节痛也,肝主血,脉者血之波,肝木寒陷而风生气沦亡,故脉沉而微细也,凡少阴、厥阴之死,皆火土双败之故,与太阳腑、阳明腑、少阳腑之下证,皆胃家实之故,为对待的关系,故曰三阳皆统于胃,三阴皆统于脾也。

四逆汤解

少阴病,心中温温欲吐又不能吐,此必有痰涎阻住火气不得下降,热痰凝聚胸中,阻塞清阳四达之路,故四肢寒冷而脉迟且弦;弦者痰凝,土湿木气郁也,此宜吐去其痰也。若胸中并无温温欲吐不吐之意,乃是干呕,此胸无热痰之实邪,乃中下寒极、胃气逆败,不可吐也,宜以干姜、炙草温补中焦,附子温补下焦也,少阴脉沉即宜急温。

真武汤解

腹痛者,木郁克土也,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自利者,水寒土湿风木克土也,方用附子温水补火,术苓泄水补土,芍药、生姜润木达郁,凡少阴病则寒水灭火,皆宜用附子多温里阴。利而腹痛,宜于附子中加芍药,一面温水寒以培木气之根,一面润风气以保附子温回之阳。如用附子不用芍药而利不止者,即是附子益增风木之燥,故木气不宁,而泄动不收也。

通脉四逆汤解

下利里寒外热,中气虚寒,里阴盛格阳于外也;肢冷脉微欲绝,里气欲脱也。如其外不见热而复恶寒,是阳已脱根,主死。今不恶寒,反见外热,热为阳气主生,宜重用炙草、干姜温补中气,用附子以回肾中之阳也。如面赤者,加葱九茎以达阳郁;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以调风木;呕者去芍药加生姜二两以降浊逆;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以开结滞;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以充阳气。也方名通脉而重用姜草,中气复则血脉复也。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解

少阴下利中下寒而阳陷,故脉微如无,宜用白通汤,姜附温寒回阳,葱白升达阳气。如服白通汤利不止,脉不出又厥逆,而反干呕心烦,是中下寒格上焦火逆,姜附热药不得下行,反增上焦逆热,宜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以清上焦之火,以引姜附之热性下行,中下得温,阳气得升则利止、脉出矣。但服汤后,脉宜徐徐而出,不宜爆燃而出,爆燃而出是阳已脱根,必死。

吴茱萸汤解

吐利、肢厥、烦躁欲死,此中气虚、土气败而胃阳欲绝,宜参枣补中气,吴茱萸、生姜回胃阳。脾以升为顺,故用附子,胃以降为顺,故用茱萸、生姜。此汤与寒水侮土而用四逆有别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甘草汤解

少阴始得,背恶寒、踡卧、脉沉,此里证也,如无里证何以知为少阴?既有此里证,何又谓为无里证?此必因有发热、头痛之表证,而脉又沉,却无下利之里证,故如此云尔。此方系少阴里证而兼太阳表证之方,发热头痛故用麻黄以解太阳,脉沉故用附子以温少阴,细辛以下寒水之上冲,炙甘草补中气也。三阴不可发汗,因兼表证故用麻黄于附子之中,以舒表气,并不发汗也。

桃花汤解

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又便脓血,乃水寒土湿木气郁陷,宜用干姜温寒土湿,赤石脂以固脱陷,粳米以补津液也;湿寒既去,中气回复,木气升达,是以病愈。若便脓血而有热,可刺少阴经之穴以泄之也。

身热便血证解

少阴病八九日间,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定便血,膀胱虽热,肾水仍是寒也。盖少阴水火同气,少阴病寒水灭火,则病纯寒,四逆汤证是水火分离,则病下寒。上热内寒,外热上热者咽痛之甘草汤,猪肤汤是外热者,则本证是也。膀胱属壬水,肾属癸水,癸水温而壬水清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壬清癸。温者,中气旺而上焦之火降入癸水也;癸寒壬热者,中气败而下焦之火陷于壬水也。肝主藏血,癸水不寒则乙木上升、血不下陷,故二便无血;肾寒木陷则二便下血,木气陷于大肠则大便下血,木气陷于膀胱则小便下血也,木火皆陷,故少阴病。而一身手足尽热者,必膀胱热而便血也;膀胱之热乃木火之气,非膀胱之气。如系膀胱本气病热,膀胱为腑,腑气属阳,乃太阳之抵挡汤证,少阴无此证也。

四逆散解

少阴病,或手足厥逆,或咳,或悸,或腹痛,或泄利,或小便不利,或下重,皆水寒而木郁,木郁而克土,土气被克升降不顺,则见诸证。方用炙草保其土气,枳壳、柴胡、芍药泄其木气,木疏然后土复,此与太阴证之用芍药、大黄泄木结,以舒土气之义同,于少阴证用附子、干姜温补火土之法中,另是一义也。少阴本意乃水寒也。

猪苓汤解

土湿下陷则利,土湿上逆则咳,而呕烦,而渴,土湿中虚,阳气不得下降则不得眠;此土气湿滋,木气枯涩不能疏泄湿气,故阳不得下降而烦渴不眠也。方用二苓、泽泻泄土湿,阿胶润木气以调疏泄,滑石清水道以利小便也。少阴病,水寒灭火,因而土湿,土湿因而木郁,此方则土木兼治,不可温水,因渴不可吃附子、干姜也。

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汤解

少阴病,水火分离,水离火则下陷而病寒,火离水则上逆而病热,火不下降伤及津液则咽中痛,甘草汤培中气以降火气,咽中逆塞加桔梗以开塞,或加半夏以降逆,桂枝以下冲也。火气上逆者,中气必虚,故三方皆用甘草,甘草补中,中气旋转则火降而痛消也。如以咽痛为火,不知中气之虚,一用凉药,中虚而用凉药,中气愈败,人遂死矣!近时治咽痛都犯此病。

苦酒汤、猪肤汤解

心火上逆必伤肺金,肺气逆结则浊瘀咽中而生疮声哑,方用半夏降浊逆,鸡子白清肺润燥,苦酒酸收肺气以发声音。如下利、咽痛、心烦胸满者,下利乃肝脾之湿陷,咽痛、心烦、胸满乃胆胃之燥逆,方用白粉以收湿气而涩滑陷,白蜜、猪肤润燥以降逆也,用润燥药不用清火药,仲圣之法也。

火劫谵语发汗动血解

少阴病下寒则利,寒水上冲则咳,虚寒之病不应谵语,谵语者以火取汗,劫其心液,阳随汗泄,神明扰乱也。此证津液被火劫去,必小便难也。少阴里病而兼表证,于附子中用麻黄,只轻泄卫闭之气,并不大发其汗,以里阳虚少,不可再向外发以竭其津液,以败亡其中气也。今并无表证而强发其汗,汗即血,血即汗,中虚阳微,汗从何来?强发汗则发动其血矣,此血乃从口中、鼻中、目中而出,此为下无阳气而厥逆,上无阳气而津血尽竭,中气行将败尽,为难治也。

亡阳死证解

少阴病阳微而火土俱败,故脉沉细但欲寐而有寐不着,阳气外泄故自吐、自汗,然不至于烦躁,是阳气外泄而阳根未断,未至死也。若忽然自利而又烦躁,中气亡而阳根断矣,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而手足厥者死,此则四肢虽不厥冷亦死。

恶寒,身踡卧,下利,手足厥,阳气微也,然不燥有脉,中气未亡、阳根未断,不至于死,若心不烦而燥又无脉,虽不下利亦死,况兼下利必死。烦者,热也,不烦而躁是毫无热而微阳欲断;炫目者,阳根下断而上飞也;利者,阳气下陷,如利止而冒是不脱于下而脱于上,中气亡也亦死。息高者,一呼一吸为一息,呼息不在中而移于上,有呼无吸,中气亡,也亦死。

阳回不死证解

少阴病阳亡则死,阳复则生,若吐利而手足不厥反发热,此阳回也;若脉不至者,灸少阴穴而脉至,亦阳回也。若恶寒踡卧,有时自烦欲去衣被,亦阳回也。下利自止,虽恶寒踡卧而手足转温,亦阳回也。少阴病脉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而手足反温,脉紧转缓而心烦利将止,亦阳回也,阳回则中气有根,故不死也。

土胜水负黄连阿胶汤解

伤寒论曰少阴负趺阳者顺也,少阴水气,趺阳土气;寒水胜则火灭土败为逆,燥土胜则火足阳旺为顺,故少阴死证皆火灭土败而阳亡。但土阳过剩则克伤少阴,阴液亦能消亡,土阳过胜,伤及少阴乃阳明之过,非少阴之过也。黄连阿胶证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与少阴病但欲寐乃对的关系。但欲寐者,心静踡卧而睡不着,此则心烦而卧不下也,踡卧但欲寐为阴寒旺而阳微,心烦不得卧为火旺土躁而阴液伤,连苓芍药清君相之火,阿胶、鸡子黄润燥而保阴液也,此病乃阳明伤少阴,非少阴本气之病,少阴只有癸水克火之寒证,与丁火上逆之咽痛证也,少阴水火同宫,一则寒旺于下,一则热逆于上故也,黄连阿胶证云云正以证少阴负趺阳之太过,重在趺阳也,不然岂有一气之病,忽此忽彼之理。

大承气汤急下三之证解

口燥咽干者,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阳明燥土克水,宜急下也。痛者心下痛也,青水者肝色青,阳明燥土克及厥阴故热利、青水;厥阴之经布胁,循喉咙而环唇,燥土克及厥阴故下痛而口干,宜急下也。腹胀不大便者,阳明燥盛则腹胀而便结,太阴湿盛则腹胀而下利,今腹胀便结乃阳明燥土克及太阴,宜急下也。少阴提纲曰:脉微细但欲寐,岂有微细之脉而可下者?所以此三证仍属阳明也。

少阴篇总结解

少阴主气,君火当之,病当应热,但与水气同宫,病则寒水气现,克火而侮土,此自然之理;况乎腑阳脏阴,腑气病则阳热,脏气病则阴寒,何至有脏阴病真寒而出,可下之证乎?真寒阳复亦不过如,便血之热不至用承气汤也,仲景于少阴篇以附子各证为重,此理已显然明白矣。

厥阴经全篇十五章

厥阴脏病

厥阴经提纲一   厥阴一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又主久利方)  九十八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人参六两,桂枝六两,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去白(注:书中少附子、黄连、黄柏)。上十味共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上饭熟,捣成泥,合药令均,内舀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手足厥逆证二   厥阴三

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厥热胜复证三   厥阴四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厥热胜复证四   厥阴五

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多热少证五   厥阴六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厥少热多证六   厥阴七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热胜便血证七   厥阴八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彻热除中证八   厥阴九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热胜痈脓证九   厥阴十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厥胜下利证十   厥阴十一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热胜喉痹证十一   厥阴十二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热胜便脓证十二   厥阴十三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脉促发厥证十三   厥阴十四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当归四逆证十四   厥阴十五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九十九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一百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一升,生姜半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煎五升,分温五服。

瓜蒂散证十五   厥阴十六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需吐之,宜瓜蒂散(方在太阳百三十二)。

少腹满痛证十六   厥阴十七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脉虚厥逆证十七   厥阴十八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水渍作利证十八   厥阴十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方在太阳四十二),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腹痛欲利证十九   厥阴二十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也。

当归四逆证二十   厥阴二十一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在厥阴十五)。

四逆证二十一   厥阴二十二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

四逆证二十二   厥阴二十三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证二十三   厥阴二十四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在少阴二十三)。

干姜连芩人参证二十四   厥阴二十五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百一

干姜三两去皮,人参三两,黄连三两去须,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吴茱萸证二十五   厥阴二十六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

痈脓作呕证二十六   厥阴二十七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麻黄升麻证二十七   厥阴二十八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百二

麻黄二两五钱去节,升麻一两二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株,石膏碎棉裹、干姜、白术、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甘草六株。

已上十四味,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四逆证二十八   厥阴二十九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

热厥下利证二十九   厥阴三十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厥阴阳绝死证一   厥阴三十一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至者死。

死证二   厥阴三十二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死证三   厥阴三十三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死证四   厥阴三十四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死证五   厥阴三十五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死证六   厥阴三十六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死证七   厥阴三十七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厥阴阳回不死证一   厥阴三十八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阳回证二   厥阴三十九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阳回证三   厥阴四十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阳回圊脓证四   厥阴四十一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阳回圊脓证五   厥阴四十二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阳回自愈证六   厥阴四十三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阳回有热证七   厥阴四十四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百三

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阳回饮水证八   厥阴四十五

厥阴病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阳回热利证九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谵语证十   厥阴四十七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二)。

阳回生烦证十一   厥阴四十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方在太阳八十九)。

厥阴欲愈十二   厥阴四十九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解期   厥阴五十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全篇

乌梅丸

厥阴脉细热厥还,消冲热疼饥蛔烦,

水火土木都作病,温清收敛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阴肢寒脉细绝,浮革肠鸣归四逆,

其人平日有内寒,当归四逆加姜萸。

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

肢寒腹痛为冷结,汗出热在内拘急,

腹痛转气趋少腹,下利恶寒皆四逆。

干姜人参连芩汤证

自利又经吐下伤,虚寒原属四逆当,

食入仍吐寒格热,热用芩连寒参姜。

茯苓甘草汤、吴茱萸汤证

厥而心悸先治水,茯苓甘草法为姜,

干呕头痛吐涎沫,温中降逆吴茱裨。

瓜蒂散

饥不能食脉乍紧,胸中烦满手足冷,

胸中有邪当吐之,瓜蒂散方用宜审。

麻黄升麻汤证

下后寸沉尺不至,咽痛吐脓又泄利,

胆肺肝脾不降升,表里风燥伤中气。

厥热胜复

先厥后热必自愈,先热后厥病增剧,

热少厥多阳将亡,厥少热多便血例。

先厥后热热有余,反汗出者必喉痹,

不痹必定便脓血,总是因热皆为吉。

热除欲食病将澈,若厥呕烦满胸胁,

虽厥已见胆热生,肝胆同气必便血。

虽然厥逆脉见促,阳为阴格不下合,

可将阴穴重灸之,助阳胜阴气即和。

诸四逆厥下之死,厥深热深热宜止,

不下反发其汗焉,口伤烂赤阴伤已。

阳绝死证

发热利甚厥燥残,反喘无脉灸不还,

汗出不止与脉实,厥阴阳绝活命难。

阳回不死证

沉弦浮革转弱数,面赤郁冒汗微出,

弱数而渴热微微,利皆欲止是阳复。

阳复白头翁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证

热利下重白头翁,下利谵语燥屎攻,

利后烦濡栀豉汤,皆非厥阴本病中。

厥阴篇总结

厥阴一病木克土,热为子气寒为母,

阴极之脏阳生生,热吉厥凶中气主。

六篇总结

荣卫脏腑寒热耳,表里分清是真理,

先将六经病划清,提开温病眉目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聊城宋广景:上午嗜睡、大便溏医案
嗜睡、大便溏医案 – 经方派
《脉经》
丙申讲记 发烧的原因与条理思路之三
《伤寒悬解》少阳篇提纲七
仲师门人蔡长福大师学术思想文集(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