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诊笔记10-舌形4

这一篇我们接着看舌质形里面的第四个内容:点刺舌。就是说舌头上有点点或比点点更严重的芒刺,点刺舌包括红点舌、芒刺舌和白点舌、黑点舌。

白点舌和黑点舌不常见我们先简单说一说。在五版教材中,讲无论红点、黑点和白点,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不过红点多主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白点多是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黑点多为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

我们重点看看红点舌和芒刺舌。红点舌和芒刺舌这两种,实际上也可以归为一起来讲。

总的来说,点刺舌就是指舌上面有现代医学所称的蕈状乳头的不正常病变,尤其是芒刺舌又俗称草莓舌,就像草莓一样有很多小乳头突起。所以点刺舌的表现就是指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一般来说蕈状乳头的体积越大、数量越多,点刺舌的情况就越严重。红点舌与芒刺舌的区别就是蕈状乳头增大、高突的程度不同而已:红点舌用肉眼还看不出明显的增大和高突,只是在舌上看起来有一个个的红点;而芒刺舌就不一样,蕈状乳头有明显的高突,甚至可以想象一下,这种芒刺舌会有点像砂纸,抚之棘手,所以这两者的程度是有不同的。

下面我们看一下许家佗老师书中提供的舌图:

红点舌

芒刺舌

不论红点还是芒刺舌,实际这种舌头的病因病机多反应了脏腑热盛,主要是由脏腑的热盛造成的。对于点来讲,以红点舌多见,但它有可能还会有白色,即所谓白点舌虽然不多见,但是呢一般来讲,它的指向是水肿或者是将要糜烂。如果是芒刺舌,舌上的蕈状乳头就更加增大和高突,形成了尖峰,感觉就很剌手。一般红点舌、芒刺舌合称点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舌边,在舌面上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形态。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点刺舌,是点刺为青紫或紫黑,这种介于点刺舌与前面看的瘀点舌之间,体现了热入血分、血行不畅、甚至瘀血的表现。总之,舌上有点刺多体现了脏腑热毒炽盛或湿热蕴于血分,一般点刺越多,颜色越深,邪热就越厉害。如果是比较鲜红的点刺,有点像我们前面讲的红舌了,表示血热、阴虚火旺,但要注意与红舌的不同:红舌是整个舌头都红,而点刺只存在于局部。如果点刺向酱紫发展,代表热入营血、气血壅滞、血行不畅,这个时候就要向瘀血发展了,时间再拉长可能就要成为瘀点舌或瘀斑舌了。

同时根据点刺出现的位置,我们是可以推断哪个脏器热盛。比如说舌尖有点刺,因为舌尖主心,故多为心火亢盛。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我们前面看到的舌尖红的情况,实际上仔细看一下就会看到舌尖上有点刺,所以心火亢盛导致的舌尖红、和舌尖点刺基本一样,只不过如果芒刺非常明显,要比只是舌尖红的热,要更深,更重一些。如果是舌中央有点刺,我们看过,舌中主中焦脾胃,所以这种情况多主肠胃的热盛,但是这种现象并不多见,有的是舌尖点刺延伸到了舌中,实际上就是心火、胃火并见了;再有一种就是舌边生点刺,舌边主肝胆,那多为肝火旺或肝胆火旺

对于点刺舌基本就是这样了,其中90%以上都是红点的点刺,一般不着重说明即就是红点的点刺,如果是白点,那就主水肿或者是要糜烂,或者真的是舌头自己局部的病变。多见的还是红点舌,红点多见于舌尖、舌边,不严重是零星红点,严重的会形成密集的芒刺。

总结一下,点刺舌多提示脏腑热盛或者热入血分,治疗上要以清热为主,当然也要分清不同的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去清对应的脏腑的热,然后再根据红点、芒刺的严重程度去选择清热的药,如果点刺向紫色发展,我们还应考虑活血的药。

仲景小故事

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

    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分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

   司徒丁鸿见到这种情况,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

    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任何事情,在开始萌芽时容易制止,等到其发展壮大后再去消除,则十分困难。”

   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在医学上,防微杜渐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中医十分重视早期诊治疾病。《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内经》还生动地比喻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把一个医生是否能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作判断这个医生医技是否高明的标准,提出“上工治末病”。上工,即高明的医生。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隐患要及时清除,以免酿生更大祸端;疾病应及早治疗,以免给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

三折之肱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

      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他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

     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零开始学舌诊10-舌形4
“中国疾病”还是需要中医医治
第三章 舌诊
舌诊|点刺舌
舌诊
舌象分析:舌尖及两边色红,舌尖有红点。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