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病因学说--痰饮(病理性因素)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发生,故又称“继发性病因”。

痰饮一、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致病因素,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痰得阳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黏;饮得阴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1.有形与无形:

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而言,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之水饮痰浊等。

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性的痰饮,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饮。其作用于人体,可表现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语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床特征。

2.狭义与广义: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外痰。

广义的痰饮泛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易被人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内痰。

总之,痰饮不仅指从呼吸道咳出来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饮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这两方面,前者易于领会而后者却难以理解,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二、痰饮的病证学含义

痰饮作为病证学术语是指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这类病证,称为痰饮病证。

凡痰停留于体内导致的各种病证,皆称为痰证,如风痰、寒痰、热痰、湿痰、老痰、燥痰、气痰、膈痰等。

饮主要根据《金匮要略》所载,因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称之为“四饮”。

《金匮要略》立专篇论述四饮的辨证论治,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迄今仍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准绳。

(二)痰饮水湿的关系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动因,四者皆为阴邪,具有阴邪的一般性质。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中痰、饮、水、湿的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弥漫黏滞者为湿。

三、痰与饮的关系继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后,历代医家对痰饮学说又各有发挥,并提出痰与饮之分说,逐渐发展了痰的理论,提出“百病兼痰”之说,以区别于饮。

1.痰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质地黏稠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致病因素。

痰常与寒、热、湿、燥等邪气相合而成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

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杂病源流犀烛·痰病源流》)所谓“百病兼痰”'百病兼有痰作祟',因其病变怪异,又有“怪病多痰”之说。

2.饮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质地清稀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

水谷不化,停聚于胃,留而为饮,故饮多停蓄肠胃。

“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唯积肠胃而痰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治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也。”(《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因痰为病,谓之痰病(证);由饮而病,谓之饮病(证)。

四、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宜或七情劳欲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因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1.外感六淫六淫之邪外袭,如风寒外束,肺气失宣;或感受燥邪,损伤肺津;或湿邪碍脾,水湿不化;或火热熏灼,津液凝结等,都能导致痰湿内生。因于寒者,痰质清稀,量多易咳;感受燥热者,痰质胶黏,量少难咳。若兼有肺络受损者,还可见痰中带血。在六淫之中,尤以寒湿之邪为最,寒湿之邪,易伤阳气,尤易伤及脾阳,使水湿停聚而成痰饮。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或恣食肥甘辛辣等,皆能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湿不化,聚而为饮,变生痰浊。嗜酒之人,湿热内蕴,脾胃受损,亦可郁结成痰。

3.七情内伤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气行则水行。若忧思、郁怒、惊恐、喜乐无度等七情内伤,可引起气机紊乱,经络阻滞,气化失司,水湿停蓄而为痰浊。尤以愤郁不伸,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湿聚成痰者,最为多见。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肝阴亏虚,肝火旺盛,亦可炼液成痰。即所谓“气郁生痰”,“气积生痰”,“气结为痰”。

4.五脏失和人体水液代谢是由五脏系统共同调节而实现的,痰饮多由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故五脏系统功能失调,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聚为痰饮,故可谓五脏皆生痰饮。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

肺为贮痰之器: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若肺失宣降,治节无权,津液停聚,变生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但主要停聚于肺,故称“肺为贮痰之器”(《类证治裁·咳嗽论治》)。

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气虚弱,或脾胃失和,运化无权,水津失布,则聚而为痰饮。“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此为脾生痰。脾生之痰有虚有实,湿滞太过,为脾之实;土不制水,为脾之虚。故谓“脾为生痰之源”(《类证治裁·咳嗽论治》)。

肾为生痰之本:“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为水火之宅,肾气不足,气化不利,或水泛为痰,或火沸为痰。此即所谓“肾生痰”,肾生之痰,多虚痰。虚痰之病,其来也渐,其去也迟,缠绵难愈。

肝气郁结生痰:肝主疏泄,体阴用阳,条畅气机,气行则水行。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不畅则病水,气滞而水停,发为痰饮。肝为五脏之贼,肝气郁结,肝病同肝气易郁易亢,易于累及其他脏腑,使之气化失司益甚,如是气不畅则病水,又水不畅则病气,气之与水,交相为害,此即肝生痰之理。

心血不畅病水:心主血脉,津血同源,心阳不振,胸阳痹阻,湿浊聚积而成痰饮。或因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不畅则病水,瘀血即久,化为痰饮。

总之,“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即彼,必与二脏有涉。但家之痰则有虚有实……肾家之痰无非虚耳。”(《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

五、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脉气血痰饮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所不至。若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瘰疬、痰核,或形成阴疽、流注等。“瘰疬”是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结核。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以其肿硬如核大,故名痰核。“疸”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其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阴疽”。“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2.阻滞气机升降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3.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

如寒饮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下,影响肾阳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4.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则会出现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导致胸闷心悸、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从发病部位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

一般说来,痰之为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眩晕、癫狂、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久而不愈。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疼痛、泄泻等。总之,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六、常见的痰饮病证1.痰(病)证痰证是指痰饮内阻,以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眩晕呕恶或局部有圆滑肿块,或神志错乱,苔腻,脉弦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症状: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症状变幻多端。常见有:痰浊阻滞清阳而见头眩、头痛、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则见咽中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阻于胸膈,则见胸闷、憋气,甚则心胸剧痛,每因受凉、饱食、情志刺激而加重;痰浊在肺,则见喘咳吐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停于局部,则见肿胀、结块等等。

体征:痰浊体征,因人而异。常见有表情呆滞,眼周晦黯,其形如肿,体态日趋肥胖,困倦嗜睡,舌体肥大,有齿印,苔白滑润,脉象多见弦滑、沉迟等。

分类:痰证,因兼夹邪气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常见有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等。风痰:风痰指痰盛而有动风症状者。多为素有痰浊内停,又为外邪所感;或肝肾阴虚,肝火旺盛;或内有郁热痰盛等。诸如中风之眩晕昏仆、喉中痰鸣、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猝倒抽搐、口吐涎沫等,均属风痰之证。

寒痰:感寒饮冷,或阳气亏虚,阴寒内生,津凝而成者为寒痰。常见形寒肢冷、胸闷咳嗽、咳痰色白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等症。

热痰:热痰为痰热互结而成,证见身热烦躁、咳喘、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燥痰:燥痰多因燥热之邪伤肺,或肺阴亏虚而致。表现为干咳、少痰、胶黏难咳、口鼻干燥、舌红少津。

湿痰:湿痰指因湿邪阻滞,津液停滞,聚湿而成者。可见胸闷、咳嗽、痰多色白易咳、食少身重、舌苔厚腻、脉滑等。

2.饮(病)证饮证,又称水饮内停证,指水饮停聚体内,以眩晕、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或痰涎,舌质嫩,苔滑,脉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候。

《金匮要略》分为四饮,即“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外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痰饮:痰饮指饮停肠胃者。表现为肠中漉漉有声,形体消瘦,以及头目眩晕、心悸气短、乏力、呕吐清水等。

悬饮:悬饮指饮停胁下者。表现为两胁或单侧疼痛、咳唾转侧加重、气短息促、胸间胀痛等。

溢饮:溢饮指饮溢四肢者。表现为身体困重疼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畏寒无汗等。

支饮:支饮指饮停胸膈者。表现为咳嗽气逆、胸闷短气、喘息不得卧、面部及肢体浮肿等。

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以及寒热虚实性质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辨证只有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实在易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痰饮论(一)
电视剧里经常说的“偶染风寒”是什么病?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百病多由痰作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