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经脉辨证论治方法(五)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及病候意义辨析

一、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意义辨析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岀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岀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岀其端。”


1、“胃”

经文虽首言一“胃”字,提示阅者读此,当首先明知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特点。
(1)主受纳腐熟水谷,主生营血(包括水饮气化生成为津液之卫气):饮食入口,容纳于胃,必须经过胃的腐熟消磨变成食糜,下传于小、大肠,气化之精微变赤而为血,即营养物质,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其精微物质经过脾的运化和输布,“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2)胃气下降为顺:饮食入胃,经过腐熟成为食糜,下降于小肠,小肠承受食糜之精微,再进一步消化提取,泌别清浊。清者为营之精微(含有未吸完净之卫气),由脾气上输于肺,赖宗气以输布,以养全身;浊者(糟粕)顺阳明大肠排出体外,故胃以下降通畅为顺。
(3)胃与脾相表里:胃与脾的经脉互相络属,而构成脏腑的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精气的输布。胃阳腑属表,脾阴脏属里,是从阳交阴,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精气才能上输,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综上可知,胃内涵天阳清气宗气之推动,使营卫精微之物质得以输布,故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特点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升降功能失常, 有在经脉和在腑之别,在经脉的多属血液为病,不外乎虚实寒热,如上实下虚、 郁逆不疏等(详见病候)。

2、“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

足阳明胃经经脉起始在鼻翼两侧大肠经脉终止处,迎香穴为衔接点(胃经接大肠经在鼻中),上行至鼻根,为胃经左、右交叉。起始初行就与膀胱经的睛明穴(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二跷五脉之会)相交会。若本经运行气血紊乱,在经脉开始发生之症,可取此处腧穴治之,如经气衔接不通,或交叉不畅,或流注各经所致面疾、鼻疾,局部刺之,能疏通经气。


3、“下循鼻外”

足阳明胃经经脉向下沿鼻外侧,开始为有腧穴的体表路线。在此分布有足阳明经、阳跷脉、任脉之交会穴承泣,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之交会穴四白,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之交会穴巨髎。若足阳明胃经经脉之气血运行紊乱,如本经气血不足,目不得血养则致眼疾;阳明主肌肉,气血不畅,肌肉失于濡养,纵缓则面瘫,局部刺之,可疏通经络气血,为治疗面瘫之常用穴


4、“入上齿中”

胃经经脉进入上齿内,与督脉的龈交穴(督脉、任脉、足阳明经之交会穴)、水沟穴(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相交会,协调任督二脉。若营血受卫气所阻,则发酒糟鼻;经气受蕴热所扰,可见上牙痛,局部刺之,以协调平衡。


5、“还出挟口环唇”

胃经经脉回绕出来,挟着嘴唇环行口角两旁,在此分布有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之交会穴地仓。此处三条经脉,足阳明经从头面下行,手阳明经、阳跷脉从手足上行至头面。若营卫不和,使阳跷脉失衡,三经经脉阻滞,面肌经气不畅,易成面瘫,局部刺之,调节经气,使气血通畅,为治疗口咽的主穴效穴


6、“下交承浆”

胃经经脉绕过唇下到颏唇沟,与任脉的承浆穴(手足阳明经、督脉、任脉之交会穴)左右相交会,协调任脉。
由上可见,手足阳明经在面部相行相会,足阳明经脉主运营血,手阳明经脉主运卫气,卫气剽悍滑疾,营血则较迟缓。故大肠经在头面部多见卫气邪热之症,胃经在头面多属营血不畅,或旁流他经之症,局部刺之,以协调经气。


7、“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胃经经脉退转颏后下边,出于下颌“大迎”穴处,在这里有两条支脉分出。营卫交争,经气壅滞,可见流涎之症,宜取承浆治之。


8、“循颊车”

这是指胃经经脉从大迎穴沿着下颌角经过的一条分支,在此分布有“颊车”穴。若营血旺盛,向上循面至额所发生的疾患,可取此处穴。若温热上扰营分,则肿胀热痛,如炸腮必兼寒热,局部刺之,以决壅开郁。


9、“上耳前,过客主人”

足阳明胃经在此分布有本经与足少阳经之交会穴下关,本经经脉从耳前上行,经过颧弓上足少阳胆经之客主人(上关,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相交会。若客邪传经,经气不舒所致齿痛、噤口、头痛,局部刺之,以疏阳明经筋之气,散邪开郁。


10、“循发际”

胃经经脉沿着头发边际,历足少阳胆经的悬厘、颌厌(均为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之交会穴)到本经与少阳经之交会穴头维。若客邪循经上扰阳明经,则见头昏流泪之前额头痛,局部刺之,驱除客经风热,使本经之经气不受邪扰。


11、“至额颅”

胃经经脉折下至眉上,到足少阳胆经的阳白(手足阳明经、少阳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复止于督脉的神庭(督脉、足太阳经、阳明经之交会穴)。若胆胃经气不足,睑肌失养,则上眼睑下垂,刺阳白;若客热迫血妄行,单侧鼻出血者,刺神庭。


12、“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

这是指从大迎穴直下人迎,沿喉咙下走,进入缺盆的胃经另一分支经脉。足阳明胃经在此分布有本经与足少阳经之交会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四穴。颈部为诸经气血必经之路,故此处腧穴能平衡阴阳营血升降,如刺之可治疗高血压。从缺盆又有两条分支经脉分出,向下向体内、体表分行,输运营血,一支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为无腧穴的体内路线。


13、“下膈”

膈为经脉运行途径和疾病反应限界,足阳明胃经向下通过横膈,而属胃络脾。所以胃气以下行为顺,若传降不利,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出现吞酸、恶心,胃气上逆通过横膈而呕吐;胆火炽盛犯胃,则呕吐苦水;脾胃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病。


14、“属胃络脾”

这是说入属于胃经(腑),联络于脾经(脏),是从阳交阴,在体内腑与脏密切属络表里关系的联系。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脏腑经脉阴阳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中焦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由于脾与胃在生理功能上是互相联系,所以它们的病变也常相互影响。胃经向外与任脉的上脘穴(任脉、足阳明经、手太阳经之交会穴,胃之募穴,腑会)相交会,刺之能协调阴阳、平衡升降,使营血从中焦升发,输送人体内外。


15、“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足阳明胃经分支从缺盆处向外旁走,然后直下乳中线的乳部(任脉旁开4寸),为有腧穴的体表路线。足阳明胃经在此分布有气户、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五穴,如两条经脉营气失调,郁逆不舒,可出现咳嗽、乳少之症,刺此处腧穴,使营气内外畅通。


16、“下挟脐”

胃经经脉向内下折行,距任脉两旁2寸处,分布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六穴;再向下挟脐两旁,分布有天枢(大肠之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五穴。这些腧穴和上面的腧穴有同样的疏调二条支脉营气的功能,局部刺之,治疗经脉所过之处疾患,如胃肠病、妇科病等。


18、“入气街中”

至此是胃经体表路线与体内路线会合之处,在此分布有气冲穴,为两条支脉营气不能循经向下,反而相互汇聚于气街之途径。如经脉阻塞,气血凝滞,可出现腹部串珠样硬结,局部刺之,以开决塞,使营气下行,濡养下肢。


18、“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这是在体内路线的另一支脉,从胃的下口发出,下沿腹里,到气街(冲)中和前面体表路线会合。若食积停滞中焦,或外邪侵袭腹里,则出现腹内胀痛,循经远道刺之。食积者,取胃之募穴、腑会治之;寒邪者,取胃之合穴治之。


19、“以下髀关,抵伏兔”

上面二支经脉汇合后,下行到股前侧,足阳明胃经在此分布有髀关、伏兔二穴。若经气不足,或协调失职,经气不能循经向下经过此处,则发生股肌瘫痿麻木;经气循经向上反应体内,可见腹部之疾,刺此处腧穴,能加强本经经气在该部的疏调运行。


20、“下膝髌中”

足阳明胃经经脉向下至膝盖部,在此分布有阴市、梁丘(胃经郡穴)、犊鼻三穴。若经气闭塞,血瘀痹阻,则膝关节肿胀,局部刺之,以疏经化瘀,通利关节。


21、“下循胫外廉”

足阳明胃经向下沿着胫外侧前缘循行,在此分布有胃经经气所入之“合”穴足三里、大肠腑下合穴上巨虚、条口、小肠腑下合穴下巨虚、别走足太阴经之络穴丰隆五穴,主要是体内病变反应于体表之处,其功治在腹治在脏,属于远道取穴。若胃肠受邪,或营气阻滞,出现腹胀、胃痛、肠鸣、泄泻诸疾,可刺此处腧穴。另外,局部刺之,还主治腿肿、膝胫胀痛。


22、“下足跗”

足阳明胃经经脉向下循行,入足背部。在此分布有胃经经气所行之经穴解溪、胃经原气所留止之原穴冲阳、胃经经气所注之输穴阳谷、胃经经气所溜之荥穴内庭四穴,主治头面之疾,属于远道取穴。本经营气初行,若部分受阻于上,则发生头面疾患,可刺此处腧穴,以疏调胃经之经气,迫使头面营气舒散,向下畅行,所谓“病在头者取之足”是也


23、“入中指内间”(应作次趾外端)

这是本经有腧穴体表路线的终止处,在此分布有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出之井穴厉兑。若情志抑郁,营气内闭脑窍,则梦魇不宁,刺厉兑能疏郁开闭。


24、“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胃经在胫部有一条支脉,为无腧穴的体表路线,一直向下循行,进入足中趾外侧,使多气多血的胃经气血输注于胫足,濡养肌肉,故痿证多取阳明经


25、“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这是指胃经又一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相衔接,“阳经交阴经在足”,即由阳经转化为阴经。


二、足阳明胃经经脉病候意义辨析


脏腑组织经络气血,某一方之营气、卫气所发生之疾病,不外乎“是动”与“所生”两大类。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附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1、“是动则病”

指胃腑之原气、经脉之营血,感邪动乱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在外在表、邪盛正实的阳、热、实证。在机体内外反应下列病候。


(1)“洒洒振寒,善伸数欠”

胃阳郁闭于内,无以卫外胜邪,则见后背恶寒发抖;胃阳郁闭于内,欲伸而外达,故作伸展;气复胜邪,阳欲引上,故作呵欠,此阳明经受邪,阴阳变化之症也,宜取阳明经原穴、络穴治之。


(2)“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

阳热内炽,蒸腾营气于外,则面色黑红;阳热内炽,阳明经气厥逆,不能达表,故怕人怕光怕热,此阳明经受邪,表里变化之症也,宜取阳明经络穴治之。


(3)“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营郁土畏木克,则闻声惊慌;营郁心怯独在,故喜处清静清凉之地;热盛于上,则欲登高而歌;热盛于外,则弃衣乱跑。此阳明经受邪,寒热变化之症也,宜取阳明经井穴、荥穴治之。


以上临床表现,均是足阳明胃经实热反映于外的证候。


(4)“贲响腹胀”

阳明热盛,腑气不通,气机失调,逆其经气,则膈下鸣响;阻滞运化,则腹部胀满,宜取阳明经俞穴、募穴治之。


(5)“是为骭厥”

足阳明经脉受邪,经气厥逆于下肢的体表路线。营气凝滞不行,则下肢厥冷;营气流畅失和,则下肢胀痛;营气不足化气,则下肢麻木,宜取其经穴、原穴治之。


以上是举本经营气受邪动乱所表现于体内外的轻重之症,治疗主要以“祛邪”为主。


2、“是主血所生病者”

指胃腑、经脉、营气所自发的病理变化。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营血,胃腑有病,则营血不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1)“狂疟,温淫汗出”

卫气充实,并入营血,阳并于阴则发狂;气血不调,营卫失和,则发疟疾;卫不共营谐和,则发温热高热;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常自汗出,此皆营卫失和,营运无常于外也,宜以调和营卫之法治之。


(2)“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

营气热盛,迫血上出,则鼻中出血;经循挟口,营气被阻,则口角㖞斜;脉行环唇,营热外淫,则唇生干疮;营热阻滞气血凝聚于颈,则颈肿喉痹。此皆营血逆行头窍也,宜以泄营之法治之。


(3)“大腹水肿,膝膑肿痛”

脾运失司,浸渍胃腑,则腹部膨胀水肿;营气挟水,向下流注,则膝髌肿痛。此皆水渗营血也,宜以健脾之法治之。


(4)“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

本经经脉所过之处,营气郁滞,则胸、乳、腹股沟、股前、胫外、足背皆可发生疼痛,宜局部循经刺之。


(5)“中指不用”

此为足阳明胃经在体表路线,营气运行不畅的表现,中趾是足阳明胃经经脉终止之处,营血不足,不能运于四末,则中趾麻木不仁,宜局部刺之。


(6)“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营气过盛,反应于外,则胸腹发热;营热胃腑,消化增强,则消谷善饥;营气热极,下移小肠,则溺色黄。此皆阳气过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也,宜取其荥穴、络穴治之。


(7)“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外寒,故胸腹怕冷;胃腑虚寒,水谷不腐,停滞胀满。此皆阳气虚弱,阴盛则寒也,宜取其原穴、合穴治之。


以上是足阳明胃经营气所自发的“盛”或“衰”之症,治疗以“扶正”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腧穴》十、足阳明胃经——肠鸣腹胀,胃腹痛,病位就在足阳明】
学习贺氏三通必记的 十四经脉循行及穴位歌诀
中医基础理论(朴微整理版)
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走向动态图解与十二时辰表
.[转] 巧记经络穴位数和趣味记法?0?2
原穴 络穴 郄穴 下合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募穴 明细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