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与医案】补益剂之补中益气汤(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谢某,女,42岁。2010年1月15日初诊。患者于2009年10月下旬受凉后始发热,伴畏寒、乏力,未予重视。11月5日测体温39℃,自服百服宁后体温波动于37.5℃左右。11月12日到外地出差3天,偶有低热,未诊治。11月20日体温上升至38℃,伴有明显乏力、喘憋感、汗出,遂至北京某医院急诊,查血常规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26×10/L,嗜酸性粒细胞0.261(正常值0.005~0.05)。静滴左氧氟沙星(利复星)抗感染治疗3天不效,体温38℃~39℃。11月27日至某呼吸专科医院查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2.53×10/L,嗜酸性粒细胞0.426。肝功能:谷丙转氨酶75IU/L,谷草转氨酶53U/L。胸部X线摄片示:双肺纹理重。腹部B超示:肝大,肝门多发肿大淋巴结。予盐酸莫西沙星(拜复乐)0.4g,每日1次,静滴3天后,改为口服。此后以午后发热为主,波动于38℃~39℃。12月4日到某医院热病科查血白细胞33.78×10/L,嗜酸性粒细胞0.655,肝吸虫抗体、肺吸虫抗体、弓形虫抗体均阴性,IgG32.90g/L。12月7日来我院查血白细胞44.85×10L,嗜酸性粒细胞0.796,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35.68×10'/L[正常值(0.02~0.5)×10/L],血沉109mm/h。以“发热、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查”收住内科病房。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4.53×10L,嗜酸性粒细胞0.78,血红蛋白10'g/L,血小板243×10/L。IgG34.5g/L,1gE2398kU/L(参考值≤60kU/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8IU/L,谷草转氨酶66U/L。多次大便查虫卵均为阴性。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显著,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56.5%),且幼稚嗜酸性粒细胞亦增多,中性粒细胞减低,其他各阶段比例正常,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腹部B超示:肝大,回声不均,肝门区多发低回声,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腹部CT示:肝大,肝实质弥漫性病变伴结节灶;脾大,肝右叶囊肿;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腹膜后小淋巴结。PET/CT示:肝脏增大,多发代谢增高区:肝门和胰周淋巴结代谢增高,部分融合成团:左颈后、双锁骨上、腋窝、双肺门、纵隔、心包旁、腹膜后及右髂血管旁淋巴结代谢增高;脾大,骨髓扩张,代谢增高:右侧胸腔积液:肝多发钙化灶。诊断意见:需除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可能。患者12月9日检查CT时应用地塞米松1.5mg后体温高峰逐渐下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5.74×10/L,嗜酸性粒细胞0.7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0.09×10/L。肝功能正常。12月23日用肠虫清试验性治疗,口服2片后当晚体温再次上升至39.6℃,且停药后无明显下降,加用洛索洛芬钠片(乐松)退热,体温一过性降低。其间多次监测血常规示:白细胞16.32×10/L~22.57×10/L,嗜酸性粒细胞45.7%~60.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6.88×10/L~17.93×10/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202×10'/L~236×10'L。患者拒绝肝穿刺或腹腔内淋巴结活检等有创检查,自动出院求治于中医。出院诊断: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肝大原因未明,淋巴瘤可能。刻诊:先有恶寒,继则发热,口服西药洛索洛芬钠片(乐松)退热时则大汗出,数小时后复发热,面色苍白,乏力明显,神疲纳差,恶风畏寒,夜间盗汗,口不干,二便如常,月经量少,舌质淡暗,舌体胖大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白细胞19.78×10/L,嗜酸性粒细胞69.3%,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3.71×10/L,红细胞3.35×10/L,血红蛋白91g/L,血小板173×10”/L。辨证:脾胃气虚,营卫失和,外感风邪。治法:补脾益气,调和营卫,疏风散邪,甘温除热。处方:生黄芪50g,党参10g,白术1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0g,陈皮10g,防风3g,葛根10g,熟地黄15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5个。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1月22日):服药1剂体温即正常,停用乐松,未再发热,纳食增加,仍乏力面白,夜间盗汗明显,舌淡暗,苔白,脉细滑。查血常规:白细胞9.63×10’/L,嗜酸性粒细胞49.9%,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4.81×10/L,红细胞3.34×10/L,血红蛋白98g/L。证治同前,守方加重甘温除热之力。处方:生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0g,熟地黄15g,桂枝10g,白芍10g,防风10g,青蒿15g,地骨皮15g,制附子10g,炙甘草6g,大枣5个。7剂。三诊(1月29日):未再发热,乏力、畏寒、盗汗均减轻。血常规:白细胞7.66×10/L,嗜酸性粒细胞21.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67×10/L,红细胞3.74×10/L,血红蛋白104g/L。原方去青蒿,加红景天15g,生牡蛎30g(先煎)。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四诊(3月5日):患者一直服用上方,体温正常,诸症告愈。查血常规:白细胞6.77×10’L,嗜酸性粒细胞0.06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6×10/L,红细胞4.03×102/L,血红蛋白118g/L。腹部B超示:肝脾不大,肝多发囊肿,最大1.1cm。前方去地骨皮,7剂。五诊(3月12日):上班5天,不耐劳累,余无所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白细胞6.79×10L,嗜酸性粒细胞0.054,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31×10/L,红细胞4.21×102/L,血红蛋白127g/L。处方:生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0g,熟地黄15g,桂枝10g,白芍10g,防风3g,羌活3g,泽泻10g,黄连3g,炙甘草6g,大枣12个。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六诊(4月23日):正常工作,无不适。查血常规:白细胞7.32×10”/L,嗜酸性粒细胞0.16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23×10/L,红细胞4.82×10/L,血红蛋白143g/L。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正常,血沉26mm/h。处方:生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10g,熟地黄15g,桂枝10g,白芍10g,黑附片10g,地骨皮15g,高良姜3g,炙甘草6g,大枣12个。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七诊(8月20日):正常工作,无不适。查血常规:白细胞7.20×10/L,嗜酸性粒细胞0.0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39×10/L。守方配制成丸剂,每丸重约9g,每次1丸,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患者以上方调治近半年。2011年1月20日复诊:病情稳定,无不适。查血常规:白细胞8.10×10/L,嗜酸性粒细胞0.086,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70×10/L。停用中药,一直正常工作。2012年5月19日随诊,一如常人。复查血常规:白细胞8.07×10/L,嗜酸性粒细胞0.01,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8×10'L,均在正常范围;血沉14mm/h,肝肾功能正常,B超提示肝脾不大。病告痊愈。临证体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L,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非独立性疾病,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及肿瘤等,随病因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本例除检查外周血及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外,以持续发热为其主要见症。中医辨发热首先要辨外感与内伤,本例起病于受凉之后,发热伴有畏寒,辨为外感无疑。然汗出热退,辄复发热,热势不因汗衰,病程缠绵2个月之久,且伴面色苍白、乏力明显、神疲纳差、舌淡暗、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脉细等脾胃阳虚气弱之证,内伤发热又证据确凿。董教授经四诊合参,缜密思考,分析患者系因平素脾胃气虚,感受外邪,故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者实乃太阳中风表虚证,后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又伤脾阳,服乐松退热而汗出不解更觉乏力,实际上是在脾胃内伤基础上复感外邪,内伤与外感相互影响,难以截然区分。正如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所云:“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体质较强之人感受外邪引起发热,可以一汗而解:而脾胃气虚之人感受外邪的发热,须用甘温除热法取效。[李琛琛,董振华运用甘温除热法辨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2):31-33]
月经失调

王某,女,20岁,学生。2010年4月4日初诊。患者月经一月二行已半年余,此次又十余天未净。迭经中西药抗炎、止血等疗效不显,今慕名求诊。刻诊:室女,月经一月二行,量不多,色淡,伴头昏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左关脉细弦,右关脉虚大,重按无力。连师认为此乃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月经失调。治拟补中益气,健脾固摄。补中益气汤加减:太子参30g,炙黄芪25g,炒白术、茯苓各12g,当归炭10g,升麻8g,柴胡、炙甘草、陈皮各6g,炒白芍15g,仙鹤草、红枣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2010年4月11日二诊:服药2剂后月经即干净,服完7剂后头昏目眩明显减轻,精神好转明显,苔脉同前,效不更方,守方续进7剂而未复诊。半年后随访,患者月经已正常。

按:连师认为本例患者系因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统摄无权,气虚下陷则月经淋漓不净,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根据其右关脉虚大、重按无力之象。投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中益气,健脾固摄。方中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炒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助参、芪以益气补中摄血:佐以升麻、柴胡,助参、芪以升提下陷之阳气;白芍、茯苓、陈皮健脾理气;当归、仙鹤草补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健脾固摄之效。于辨证准确,而获显效。连师认为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并不局限于脾胃病等内科疾病,只要辨证属于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内外妇儿各科疾患均可应用,此乃其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验之临床,收效甚佳。[陈慧,连建伟,连建伟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12,47(4):238-239]

End

中医药方药数据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白细胞计数高或者低代表什么?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脑病一例临床及病理特征
感冒的血常规怎么看
【案例】嗜酸性粒细胞高?——别想得太简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