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下)》学习笔记八十三

前言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该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常识。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正是增长这种常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其优异者与心有余力者,则可以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

本章内容要点

      1、“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即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2、“膺腧中膺,背腧中背”,即阴经的运行经过膺部,膺腧是散布在胸部两侧的腧穴,取之可以医治病状出现在膺部的、属于阴经的疾病。阳经的运行通过背部,背腧是散布在背部的腧穴,取之可以医治病状出现在背部的、属于阳经的疾病。

      3、“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伸而不屈者,其病在”。

      4、“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5、“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刺诸痛者,其脉皆实”。即脉象坚实的,说明邪气充盛,当取用深刺之法排出邪气;脉象虚缓的,说明正气羸弱,当取用浅刺之法以保存精气、保养脉气,反让邪气泻出。以针刺法医治各种疼痛之病,要一律采用泻法,因为疼痛之病的脉象都是坚实的。

      6、取穴原则,有近刺取穴法、远刺取穴法和求本的医疗原则。

      7、“阴也,深刺之;阳也,浅刺之”。治疗这些阴症时,都应使用深刺之法;阳证,应当取用浅刺之法。

      8、“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即医治这些与四时有关的疾病时,针刺的深浅应当随着季节的不同和发病处的深浅而变化。

      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即用针刺之法医治热厥病时,如果想达到令阴气充盛、阳气衰退的目的,就应以补法针刺阴经二次,并以泻法针刺阳经一次;用针刺之法医治寒厥病时,如果想达到令阳气充盛,阴气衰退的目的,就应该以补法针刺阳经二次,并以泻法针刺阴经一次。

      10、缪刺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只有这样,病人耗散的精气才能收敛,积聚的邪气才能消散。

      11、针刺禁忌:针刺前、后,不可行房,不可醉酒,不可发怒,不可劳倦,不可饱食,不可饥饿,不可受渴。乘车、步行者休之乃刺。

      12、十二经的脉气,将绝之时,其病状各不相同。详细请见注⑨

      下面,随附《终始(下)》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注①:对于阴经邪气旺盛而阳经正气虚弱之病,医治时,要先补其阳经正气,再泻其阴经邪气,如此才能使阴阳调和。对于阴经正气虚弱而阳经邪气旺盛之病,医治时,要先补其阴经正气,再泻其阳经邪气,如此也才能使阴阳调和。(总之,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和足少阴经这三条经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它们所属的位于足大趾附近的动脉搏动情况所反映。施以针刺时,需要先了解这三条经脉的病症是实证还是虚证,然后再确定治疗之法。倘若是虚证而使用了泻法,就会使病人虚上加虚,这叫做“重虚”。“重虚”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只要这三条经脉发生疾病需要针刺时,就应当先按切它们所属的动脉,通过脉象来制定医治之法。倘若脉的搏动实而快,就应用泻法去其实邪;倘若脉的搏动虚且缓,就应用补法补其不足。如果针法使用恰好相反,以补法对实证,以泻法对虚证,那么只会让病人的病情更加恶化。此三条经脉在它们所属动脉上的搏动部位各不相同,足阳明胃经的位于冲阳脉,在足跗之上;足厥阴肝经的位于太冲脉,在足跗之内;足少阴肾经的位于太溪脉,在足附之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注②:阴经的运行经过膺部,膺腧是散布在胸部两侧的腧穴,取之可以医治病状出现在膺部的、属于阴经的疾病。阳经的运行通过背部,背腧是散布在背部的腧穴,取之可以医治病状出现在背部的、属于阳经的疾病。如果肩膊部出现酸麻胀痛等虚症的病状,可以从上肢静脉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因为上肢经脉的运行经过肩膊部。

      对于患重舌病的病人,可以用剑形铍针,刺其舌下大筋脉,放出恶血。

     手指弯曲无法伸直的人,病在筋腱手指伸直无法弯曲的人,病在骨上。病在骨上,应该治疗骨,而不能错误的治疗筋腱;病在筋腱,应该治疗筋腱,而不能错误地治疗骨。)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注③:以针刺之法治疗时,选用补法或泻法,需依据脉象的虚实来定。脉象实而有力的,取深刺之法,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泻去邪气。脉象虚而无力的,取浅刺之法,与保养经脉,令其不会过分耗损,出针后急按针孔,不让邪气入侵,来势凶猛,脉象紧且急;谷气来至,正气旺盛,脉象缓而平。因此脉象坚实的,说明邪气充盛,当取用深刺之法排出邪气;脉象虚缓的,说明正气羸弱,当取用浅刺之法以保存精气、保养脉气,反让邪气泻出。以针刺法医各种疼痛之病,要一律采用泻法,因为疼痛之病的脉象都是坚实的。)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注④:所以说:依据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腰部之上的疾病,都属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围;腰部之下的疾病,都属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依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位于人体上半身的疾病,可选择下半身的腧穴来对其进行医治;对于人体下半身的疾病,可选择上半身的腧穴来对其进行医治;位于头部的疾病,可选择足部的腧穴来对其进行医治;位于腰部的疾病,可选择腘部的腧穴来对其进行医治。病自头部始的,头必然会觉得重;病自手部始的,手臂必然会觉得重;病自足部始的,足必然会觉得重。医治这些疾病时,依据治病求本的医疗原则,需要先针刺最初患病之处,以治其本。)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注⑤:邪气入侵人体,常常会因季节不同而深浅有别。春天时阳气生发,病邪多侵入体表的皮毛;夏天阳气旺盛,病邪多侵入皮下浅层;秋天阳气收敛,病邪多侵入分肉畜处;冬天阳气闭藏,病邪多侵入人体筋骨。因此医治这些与四时有关的疾病时,针刺的深浅应当随着季节的不同和发病处的深浅而变化。此外,针刺的深浅还应当因人而异,就算在相同的季节,倘若病人体质各异,那么对其针刺的深浅就应当有别。如,对于肥胖的病人,不管何时,都应当对其使用通常在秋冬季节采使用的深刺之法;而对于瘦弱的病人,不管何时,都应当对其使用通常在春夏季节才使用的浅刺之法。

      感到疼痛的疾病,多半是寒邪滞留不散而导致的,属阴;按压疼痛之处却无压痛感的疾病,病邪深藏在人体深部,也属阴。治疗这些阴症时,都应使用深刺之法。由于阳主升,因此疾病位于人体上半身的,就是阳症;由于阴主降,因此疾病位于人体下半身的,就是阴症。病人身上发痒,则表明病邪位于皮肤浅表,属阳证,应当取用浅刺之法。)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注⑥:对于起于阴经而传于阳经的疾病,应当首先医治阴经,先治其本,之后再医治阳经,以治其末;相反,对于起于阳经而传于阴经的疾病,应当首先医治阳经,先治其本,之后再医治阴经,以治其末。

      用针刺之法医治热厥病时,如果留针太久,就会使病性从热变成寒;用针刺之法医治寒厥病时,如果留针太久,就会使病性从寒变成热。用针刺之法医治热厥病时,如果想达到令阴气充盛、阳气衰退的目的,就应以补法针刺阴经二次,并以泻法针刺阳经一次;用针刺之法医治寒厥病时,如果想达到令阳气充盛,阴气衰退的目的,就应该以补法针刺阳经二次,并以泻法针刺阴经一次。“二阴”,即针刺二次阴经;“一阳”,即针刺一次阳经。

      患病的时间长了,病邪就会深入体内。针治此类宿疾,应该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如此才能去除深藏于内的病邪。此外还需要隔一日针刺一次,这样连续不断地针刺,一直到病好为止。另外,人的经脉之气是左右贯通的,因此医生需要审视病人身体左右病邪的盛衰状况,医治时也首先要调和病人身体左右的脉气,而如果有瘀血的存在,医治时还得先施以泻血法,消除血脉中的郁结,这样才能达到好的疗效。掌握了上述方法,针刺的原则也就大致通晓了。)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注⑦:所以针刺的原则,都规定医生需要先检查病人形体的强弱和元气的盛衰。如果病人形体不显消瘦,只是元气衰竭、脉象躁动,那么对于此种气虚脉躁而厥逆的病症,医生必须选用缪刺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只有这样,病人耗散的精气才能收敛,积聚的邪气才能消散

      针治时,医生必须神定气静,如同居住在深幽之处,这样才能够诊察到病人神的活动状况。此外,医生还必须精神内守,如同关上门窗隔绝外界,这样医生才能够专心致志,才能诊察到病人精气的分合变化。针治时,医生不应留心其他声音,这样才能够收敛意念,当意念收敛后,医生一定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针剌上,之后才可以开始行针。

      病人初次接受针治或畏惧针治的,对其要采用浅刺留针法。如果病人仍觉不适,那么医生捻针就需要更加轻微,同时还要将针尖提至皮下,以转移病人注意力,消解其紧张心理。之后,医生需耐心行针,等到针下气至时方可停止。

      针治前后,病人要严守禁忌,即男子不入内室,女子不出外房。意思就是说女子要拒绝行房而不出内室,男子要固守精气而不入内室,这样做都是为了避免房事。如果能够严守禁忌,人体的真气就很容易得到恢复,即所说的“得气”。)

      凡刺之禁:新勿刺,已刺勿内;已勿刺,已刺勿醉;新而刺,已刺勿怒;新勿刺,已刺勿劳;已勿刺,已刺勿饱;已勿刺,已刺勿饥;已勿刺,已刺勿渴。大,必定其气,乃刺之;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凡比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注⑧: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时,还应严守如下禁忌:行房后不久的,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不久的,也不能行房。喝醉之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喝醉。方才发怒之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宜发怒。劳倦之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宜劳倦。吃饱之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过分饱食。已有饥饿感的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宜饥饿。口渴之人,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受渴。至于过分惊恐的病人,医生需要等到他精神、血气平静之后才能行针。病人若乘车来治病,医生要让他躺下休息大约吃一顿饭的时间后,才能行针;病人若步行很远前来就诊,医生要让他坐下休息大约走十里路的时间后,才能行针。

      病人只要触犯了上面这十二种针刺禁忌,脉气就会紊乱,正气就会耗散,营卫运行就会异常,而经脉就无法正常循行,气血也无法正常地周流全身。这时,医生如果不首先诊察病人是否触犯了这些禁忌,而是根据病症草率行针,那么就容易令病人位于浅表的疾病深入内脏,或者令原来位于内脏的疾病外出而在人体浅表产生病症。这样,病人的邪气就会更加充盛,而其正气就会更加衰竭。医术粗浅的医生,毫不体察这些禁忌,妄用针刺,他们实际上是在伤害病人身体,这种情况就叫伐身”。“伐身”会导致病人身形瘦弱、身体虚弱,脑髓耗损,津液无法化生,甚至会使病人无法运化饮食五味的精微以产生精气,从而导致真气耗尽,这就是所说的“失气”。)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⑨:手足太阳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眼睛上视,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脸色苍白,全身皮肤无血色,出暴汗等病状。暴汗一出,说明病人即将死亡。

      手足少阳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耳聋,全身骨节松傻无力,因联系眼球和脑的脉气断绝而导致的眼珠无法转动等病状。当病人眼珠无法转动时,说明再过一天半的时间他就会死亡。病人临死时,脸色会由青转白,立刻死去。

      手足阳明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口眼抽动并歪斜,时作惊恐,胡言乱语,脸色发黄等病状。手阳明经所隶属的动脉在,足阳明经所隶属的动脉在,当病人上下手足二经的动脉脉象躁动时,说明他的胃气断绝,脉气无法运行,病人当时就会死亡。

      手足少阴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脸色发黑,牙龈变短,牙齿变长并满是污垢,腹部胀闷,上下气机不通等病状,而后便会死亡。

      手足厥阴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胸中燥热,咽喉干,多小便,心里烦躁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舌卷、睾丸上缩等症状,然后便会死亡。

      手足太阴经的脉气,在它将绝的时候,病人会有腹部胀闷,呼吸不利,多嗳气,多呕吐等病状。病人呕吐时气就上逆,气上逆就会脸色红赤。如果气不上逆,就说明病人上下不通,上下不通,病人就会脸色发黑,皮毛焦枯而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枢经第九篇终始之七三剌法
下卷 灵枢篇 终始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针灸是否有效,不能全凭病人所说!
灵枢》脉诊对针刺的指导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