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为“五运六气”
内容目录

地球是能量和物质的结合体,人体同样也是阴阳结合体。地球中能量高的物质会向四周物质传递能量,物质可以接受并储存能量,而能量在物质中蓄积到一定程度便会迸发出来。人体内阳气和阴体自然也是这样运动和变化的。所以毫无疑问,地球中能量和物质以五行圆运动规律运行,人体阴阳的运行必然也是呈现同样的圆运动规律。人和自然的规律不仅相同,而且相随。

由于能量的变化使地球呈现不同的天气,如地球表面的能量高,天气就热;地球表面能量低,天气就寒;空间的能量差,会影响空气流动而形成风;太阳发散出的能量,还能蒸腾地面的水,水在地面弥漫会形成湿气,升于高空遇冷还会形成雨。因此,水与空气在能量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天气。

而因为能量呈圆运动的规律,所以天气也会随之有一个规律。一年四季轮回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规律,暖春一过就是热夏,紧接着就是凉秋,跟在后面的是寒冬,寒冬过后又回到暖春。即使有一些地方号称四季如春,可是那里的一年四季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一年之中能量以圆运动的规律变化,这是一年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可是地球的能量变化规律始终没有像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那么恒定。因为阳气,也就是能量,在变化的过程中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有些地区有高山,有些地区有大河,有些地区是岩石,有些地区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些因素破坏了原本恒定的能量变化,导致了每一年气候都有略微不同:有时候冬天特别冷,有时候却又不太冷;有时候夏天热得半死,有时候反而挺凉爽。

复杂的地球环境将原本有恒定规律的能量变化弄得不太规则,而能量的变化又不会因为过个年就留在上一年,它还会影响第二年的能量变化,也就是说会继续影响来年的天气,这样就导致了每一年天气几乎都不完全一样。而有一些关键的变化还会像蝴蝶效应一样,甚至能影响几年后的气候。所幸的是,地球环境变化甚小,所以能量变化引起的天气变化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古人通过观察地球天气变化的同时,不仅分析地球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同时结合地球环境外对天空中的九星、七曜和二十八星宿等的研究,系统地整理后发现中国的气候会以 60 年为周期循环,年与年之间相互影响,每一年有其特定的规律。古人把这些气候变化规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即是将自然天气变化和五行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学说。五运是指五行的运行规律,即前面说的能量传递的五行圆运动规律。六气即六种天气,即寒、热、暑、燥、湿、风,我们都知道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接连出现是不变的规律。特点鲜明的四季可以用六种天气来划分,即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其中,风叫厥阴风木,热叫少阴君火,暑叫少阳相火,湿叫太阴湿土,燥叫阳明燥金,寒叫太阳寒水。这六气主要记住其天气特点就好,至于名字不用太纠结。一会是因为地上阴气少叫少阴,一会是地下阳气多叫太阳,在好多古籍中也没有找到针对这些名字的合适解释,在现代的书中,就更没人管这个问题了,个人在阅读大量文献过程中,不乏有关于名字的解释,但难免有些牵强,所以暂且先记住名字,以后找到合理的解释再进行补充。

五运六气是讲中国气候变化规律的,而每个天干地支的数是有其特点的。这是因为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能量的变化都是圆运动,即从低开始到高再到低,所以用来标记开始的地支“亥子丑”指示着能量比较低,即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天干地支

天干是取义于树干,而地支则取义于树枝,所以天干地支有干支主次之分。其最直接的用途便是用这两组数来计算时间。

天干有十个数,依次为: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xū)、亥。

天干地支纪年

天干地支两组数中两两搭配,合一记为一年,然后天干、地支按顺序依次都进一位。轮圈的意思就是天干从甲出发,每一年进一位,那第二年就为乙,依次下去第十年天干就为癸,到第十一年癸没位可进了又变为甲,这样每一年又从甲开始进一位。地支也是这样轮,只不过地支轮圈周期为十二年,天干周期为十年。

比方说,如果第一年是甲子年,第二年是乙丑年,第三年是丙寅年……第十年是癸酉年,到这里天干已经到头了,可是地支还没,下一年怎么算?轮圈,你天干轮你的,我地支轮我的,第十一年天干轮回到甲,而地支继续进一位为戌,所以第十一年为甲戌年,第十二年为乙亥年。到这里地支到头了,下一年地支就轮回到子,所以第十三年为丙子年。天干的周期为十年,而地支的周期为十二年,它们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年,所以从甲子年到下一个甲子年需要六十年。

举个例子,1984 年是六十甲子第一年,即甲子年,甲为天干,子为地支。到了1985 年,天干和地支都得进一位,甲子年天干之甲就变成乙,地支之子变成丑。所以,1985 年是乙丑年,这样依次下去,1993 年就是癸酉年。到了这里,天干已经轮了一圈了,而地支还没有轮完,那么这时候各论各的,天干从头(甲)开始,地支继续进一位,所以1994 年是甲戌年,同理,到了 1996 年地支从头开始,即为丙子年。我们以天干为主干,地支为背景列一个六十甲子年的表。

月份、日期、时辰与年份一样都是以六十甲子为周期轮的,而且是各轮各的,互不影响。月份从甲子月轮六十个月后又到甲子月,日期也是从甲子日轮六十天又到甲子日,而时辰是从甲子时轮六十个时辰又回到甲子时。传说中的生辰八字就是指婴儿出生那一刻的时间,例如某某生于乙未年庚辰月丁巳日庚午时,这个时间由四个干支组成,总共八个汉字,所以被称为生辰八字。把年月日都用干支来表达会比较混乱,容易让人犯迷糊,所以民间的百姓常会删繁就简,单独用地支来代表农历月份。

而为什么不以子月为一月呢?这是因为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配合农耕,将立春定为每年之始(这个规定持续两千多年,后被袁世凯篡改了),而按照黄帝计数时间,立春的时候是寅月,所以就将一年之始的寅月定为一月。至于日期就直接用数字,一月第一天就是寅月初一,依次下去。

月支划分法:以每年立春为年起始点,寅月起于立春至惊蛰前一天,卯月起于惊蛰至清明前一天,辰月起于清明至立夏前一天,巳月起于立夏至芒种前一天,午月起于芒种至小暑前一天,未月起于小暑至立秋前一天,申月起于立秋至白露前一天,酉月起于白露至寒露前一天,戌月起于寒露至立冬前一天,亥月起于立冬至大雪前一天,子月起于大雪至小寒前一天,丑月起于小寒至立春前一天。

古人以一个地支为一个时辰计算每一天的时间,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即二十四个小时。那很明显,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以子时为一天之始,按顺序排,最后以接近子时结束。具体分布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子丑寅对应的季节是冬天,此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午未申对应的季节是夏季,对应一年最热的时候,而相应的对应时间,子丑寅对应的23点到5点,这个时候也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午未申对应的11点到17点,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通过地支的对应的季节、月份、时间,我们清楚了每一个地支的特征。

六气

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接连出现是不变的规律。特点鲜明的四季可以用六种天气来划分,即风、热、暑、湿、燥、寒。此对应的六气即风叫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前),热叫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前),暑叫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前),湿叫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前),燥叫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前),寒叫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前)。

一、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前)(约11月23日至1月20日)

大寒到春分前为厥阴风木主气,此时地下水经一整个冬天的封藏,其能量开始向上散发到地面,所以地面天气由寒转温,而能量从封藏到散发的过程是一个能量疏泄的过程,是为五行之木也。

疏泄若不通则形成风,所以又称为风木,故厥阴风木的天气特点是温和风。厥者,极也。厥阴是说阴气最重之时,说的是大寒节气。大寒之时,地下水封藏能量已经达到极点了,此时地上阳气最少,阴气最多,所以叫“厥阴”。而从大寒节气开始的风木之气,就称为“厥阴风木”。

二、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前)(约1月21日至3月20日)

春分到小满前为少阴君火主气,这时因木气不断上升,能量得到累积,木化而为火,所以天气从温转热。火主神明,在五行之中拥有最高地位,故称君火。

大寒到春分期间,地下的阳气不断升于地面,地下阳气越来越少,而相对应的,地上的阴气越来越少。到春分时,地上与地下的阳气就相等了,而君火之气是由地上阴气变少过渡来的,所以称“少阴君火”。

地下和地上的能量变化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家里有口井的朋友就能明显感受到地下和地上的能量变化。冬天天气很冷,从井里出来的水竟然是暖的;夏天非常热,从井里打出来的水用来冰镇西瓜却是最适合不过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家里有口井的人是最幸福的,总能阴阳上下相协调。少阴君火的天气特点,无疑就是热。

三、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前)(约3月21日至5月20日)

小满到大暑前为少阳相火主气,从小满开始大气能量在继续增加,所以天气更热,而这么强大的火将地下之水蒸腾于上而为暑热。

在这里就能知道水的消耗是需要很强的能量的。那些脾阳虚的人动不动就会拉肚子,就是因为体内能量少,不足以消耗多余的水。

夏至处于少阳相火主气期间,这一天是全年阳气升发最快的一天。有的人说夏至是夏天到了的意思,其实不是的,夏至是夏天达到极致的意思。夏天代表的是一种能量的宣发,不单单是热。夏至日,地下的阳气升发最快,而地上的阳气降敛最慢,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升发速度。夏至过后,升发速度就开始降低,而降敛开始增加。这种现象,一直保持到大暑那天,升发和降敛速度一致。

也许有人理解不了我在讲什么,我画个图吧,如果对二十四节气尚没有接触的,先找面特别干净的墙,反省一下。再找一张漂亮的二十四节气图,对着下图看。

 

上图是四季温度在地面和地下的变化曲线,最高点代表地面温度最高值,最低点代表地下温度最高值。没有画的地方有劳大家发挥想象力,特别要想一下,同一时间地面和地下温度与阳气的变化。

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是由阳气在地下和地面的传递导致的,而传递的方式主要是升发和降敛。阳气从地下到地面是升发,而阳气从地面到地下是敛降。夏至时,阳气升发速度最强而敛降最低;夏至过后,其升发速度降低而敛降升高;到大暑时,升发与敛降同速度。可以知道,从夏至到大暑这个过程,升发一直强于敛降,所以温度在夏至过后还在不断升高,故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而过了大暑,敛降则强于升发,所以能量开始从地面敛收到地下,地表温度便开始不断地降低;冬至时,敛降的速度最快而升发最慢,从冬至后开始升发的速度变快而敛降变慢;到大寒时,两者的速度又一样,而在这之前地面温度依然不断下降,所以大寒是温度最低的时候。大寒过后,升发强于敛降,则阳气从地下而出,大地温度徐徐上升,升到大暑又开始敛降。

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阳气从地下升发到地上的同时,阳气也会从地上敛降到地下,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有强弱之分罢了。如果升发强于敛降,则表现出地上温度不断升高;如果升发弱于敛降,则表现出地上温度不断降低。

热极生寒不是说一盆热水突然变成一盆冷水,生活不是变魔术,哪有这么神奇的事情。热极生寒是说温度高到极点后就会降低,这个极点就是大暑,而热极之所以能生寒正是因为升发和敛降的速度相互转换的结果。

在大暑时,地面的温度最高,地下的温度最低,阳气也最少,所以叫少阳。少阳相火主气期间,升发速度达到最高而降,敛降速度达到最低而升。这是一个升降的转换处,有如一位承上启下的丞相,故称为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主气时,天气特点为暑热。

四、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前)(约5月21日至7月22日)

大暑到秋分前为太阴湿土。大暑过后,阳气开始从地面敛降到地下,而暑气随着天气变凉而化水于地上,故为水湿,此时大气充满水气,又称“太阴”。大暑到秋分是一年之正中,也是阳气升降浮沉之交,有土气运化之意,故称“太阴湿土”。太阴湿土的天气特点是有湿气,要注意的是湿气并非一定是在大暑和秋分之间主气。其实温度从低到高,地下的水被阳气上蒸于地面也能形成湿气,所以地面阳气从高到低、从低到高都会产生土气。土气统于四季之中,只不过在大暑到秋分这段时间最为明显。

五、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前)(约7月23日至9月22日)

秋分至小雪前为阳明燥金主气。随着敛降强度不断加强,地面阳气越来越少,温度也越来越低,而地面的湿气也被敛收于地下,故地面干而为燥,这期间最能体现出五行收敛之金气的特点。地下收敛的阳气越来越多,有阳则明,故称阳明燥金。阳明燥金主气时,天气特点为凉和燥。

六、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前)(约9月23日至11月22日)

下雪到大寒前为太阳寒水主气。地下的水把从地面收敛而来的阳气储存起来,地面的温度达到一年中的最低,故称“寒水”;而地下之阳气达到最多,所以称“太阳”,合称“太阳寒水”。所以太阳寒水主气时,天气特点是寒。

这六气按时间发展轮替,使得一年之间有春夏秋冬,其实一年分成六个季节是最好的,只是人们感受最深的还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才为四季。

这六气主要记住其天气特点就好,至于名字不用太注意。一会是因为地上阴气少叫少阴,一会是地下阳气多叫太阳,在好多古籍中也没有找到针对这些名字的合适解释,在现代的书中,就更没人管这个问题了。上面关于名字的解释是来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我个人觉得这解释有点牵强,为何当时不用同一标准命名呢?不过没办法,能先记住就好,不要太纠结,也请原谅我的才疏识浅。如果有更好的解释,也请告诉我。

识卦之人可以借十二消息卦来思考一年中地面与地下的阳气变化情况,非常形象有趣。不识卦的人可以尝试去了解《易经》(推荐《寻回中医失落的原神》),要想参透里面的大道也许不那么容易,但如果只是想了解下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用畏惧。

一年之中的天气基本是以这六气按顺序变化而成。但是我们之前说了,天气变化的核心是因为能量的变化。而除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恒定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影响,如地形、水陆分布情况、地球之外的星球运行影响等。因此,导致了每个国家每年天气变化不尽相同。

我国古人针对中国的气候做了伟大的研究,把气候变化规律整理成了五运六气,所以五运六气并不一定适合外国,这是在整理中国气候的变化,无疑是比较适合中国的。

接下来,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天干地支。地支没有特定的五行属性,但也可以根据地支主时和主月的时候天气变化规律将其分为五行;而天干是已经被古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定了五行归属的,分别为: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在人体内,五行的阴阳体现在脏腑之别, 即腑为阳,脏为阴。例如甲木指胆腑,乙木指肝脏,戊土指胃腑,己土指脾脏。而在这里阳指的是太过,阴指的是不及。天干的归属,两两合为一行,按五行相生排列(木→火→土→金→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大运(岁运)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大运”。祝福一个人在一年之中事事顺利会说“祝你今年行大运”,这其中的大运就是大的运气。在五运六气中是统指每年的岁运。例如甲午年是土运太过,则说明今年全年土之湿气都比较多,而且气运会提前而来。那怎么样知道每年的大运呢?古人将规律与天干的名字整理在一起做了归纳,得出以下规律。

天干之“甲”与与之相隔数为五的“己”合化为“土”,甲为阳数,表示土运太过;己为阴数,表示土运不及。有的人会问:“甲不是阳木,己不是阴土吗?怎么在这里都成土了呢?”这涉及天干合化的问题,阳木和阴土是可以氤氲交合生出金来的,五行不同,阴阳又不同,还要交合,要用能量来分析“氤氲”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只能从实践来检验了。有一个人实践得很好,就是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刘完素。他在治疗人体六气之偏时,能直接用天干合化的方法立方,与传统的缺木补木、缺火补火的方法截然不同,而效果却是出奇得好。对五运六气论有足够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素问要旨论》,这本书就是刘完素对《素问》中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他讲得绝对比我好,只不过需要很强的古文理解能力才可能看明白,要知道刘完素先生可是金代的人啊。

同理,其他的天干也都合化,分别为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代表太过,阴干代表不及。

简而言之:由天干可确定岁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意思就是甲年、己年为土运,乙年、庚年为金运,丙年、辛年为水运,丁年、壬年为木运,戊年、癸年为火运。岁运的太过与不及二者迎随更替,《素问·天元纪大论》:“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甲年为土运太过,乙年为金运不及,丙年为水运太过,丁年为木运不及,戊年为火运太过,己年为土运不及,庚年为金运太过,辛年为水运不及,壬年为木运太过,癸年为火运不及。

今年(2023年)是癸卯年,天干为癸,戊癸化火,癸为阴干,故为不及,所以今年的大运是火运不及。今年大气炎热之力弱,夏天该热时,炎上之力弱,故不热。秋天之金没有火的束缚收敛太过,秋天会有多凉燥的情况。而全年一切能量转化都会受这个炎热之力不足影响,在人体内因火气不足,会导致心阳不足而寒,故“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平时就有胸闷胸痹及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保养不当会容易诱发加重。有一大部分人,特别是冠心病的朋友,今年特别要注意保暖。而因为火克金,人之肺金因少了胜我之火的束缚,升发会太过,平时易患肺系疾病的人在秋天时应注意保养,因肺升降失司,今年秋季肺病同样也会成为热门的疾病。

主运

是主每年气候的一般常规变化,历年不变,主一年五季的常令,与五季的意义相似,从木开始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的规律,起于木,终于水,以五步分司五运季,此即主运的推算方法。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五刻,每年约从大寒节开始为初运木,春分后十三日起为二运火,芒种后十日起为三运土,处暑后七日起为四运金,立冬后四日起为终运水。鉴于五运又分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故在运气学说中又称“五运季”。

 

每年交运的日时:申子辰年,大寒日寅初交;亥卯未年,大寒日亥初交;寅午戌年,大寒日申初交;巳酉丑年,大寒日巳初交。古代无钟表,用铜壶贮水,壶上钻一小孔,使水自然经小孔滴漏,以为计时器,名曰漏下。壶中所贮之水,恰巧一经小孔滴漏,以为计时器,名曰漏下。壶中所贮之水,恰巧一昼夜漏尽。壶面刻有101条横线,线之间称为刻,合计100刻,每刻又分成10分。 

此外演绎五运,还须应用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步推运等法,兹分述如下:

(1)五音健运:《灵枢》有“五音五味”专篇,内论人身合五音、五谷、五果、五畜等内容,并以之为篇名。今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介绍一下五行配五音的内容:其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地为土,在音为宫;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地为水,在音为羽。所以在《内经》中,五行往往以角、徵、宫、商、羽五音为代表。五音是古代的音阶,配以五行,就叫作五音健运,故五运又可分为角运、徵运、宫运、商运和羽运。

(2)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天干各具有阴阳属性,阳干为太,阴干为少,太为有余,少为不足。

甲己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己为少宫。

乙庚金商音,阳金庚为太商,阴金乙为少商。

丙辛水羽音,阳水丙为太羽,阴水辛为少羽。

丁壬木角音,阳木丁为太角,阴木壬为少角。

戊癸火徵音,阳火戊为太徵,阴火癸为少徵。

十干分阴阳,太少别太少,太少相生,亦即阴阳相生的道理。以甲己年为例:甲为阳土,阳土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阴水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生阴土己,即太徵生少宫。己为阴土,阴土生阳金庚,即少宫生太商;阳金生阴水辛,即太商生少羽;阴水生阳木壬,即少羽生太角;阳木生阴火癸,即太角生少徵;阴火生阳土甲,即少徵生太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

(3)五步推运:年干只能代表本年的中运而不能代表本年的主运。主运虽然始于木角音,终于水羽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还不知道是太是少,这就须用“五步推运法”。

这种方法就是以年干的阴阳来认识属太属少,再以本年的属太属少,逐步上推至角,为什么要上推至角呢?因主运每年不变,初运木,必起于角,至于是太角还是少角,要根据大运来决定。例如:大运甲年为太宫,即以太宫上推,生太宫的是少徵,生少徵的是太角,这样甲年的主运便属太角。再如大运辛年为少羽,即以少羽上推,少羽→太商→少客→太徵→少角,这样辛年的主运便是少角。太少相生而终于太羽,余者类推,唯丁壬年为角运,便从本身起运,不必上推了。天干之中,五阴五阳确立了五运,从而产生了以五音纪运。于是产生以五音论太、少、正,即太角岁曰发生太过,少角岁曰委和不及,正角岁曰敷和平气;太徵岁曰赫曦太过,少徵岁曰伏明不及,正徵岁曰升明平气;太宫岁曰敦阜太过,少宫岁曰卑监不及,正宫岁曰备化平气;太商岁曰坚成太过,少商岁曰从革不及,正商岁曰审平平气;太羽岁曰流衍太过,少羽岁曰涸流不及,正羽岁曰静顺平气。

 

五运太过、不及与平气

太过不及。太过,即运气盛而有余;不及,即运气衰而不足。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凡阳干之年,均属运气有余,为太过;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凡阴干之年,均属运气不足,为不及。

如,甲己同为土运,凡逢六甲年,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均为土运太过;凡逢六己年,即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均为土运不及,其他四运亦依此类推。

太过为本运气胜,则本气流行;不及为本运气衰,则克气大行。故闩:“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岁土不及,风巧大行”,“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素问·气交变人沦》)。

五行的太过和不及,除了表现在气候的变化外,还表现在交运日期的早晚。凡属太过之运,约从大寒节前十三日交接;不及之运,约在大寒节后十三日交接。故曰:“运有余,其平。如丁亥年初交之月日时得壬者,则王与丁合之类是也,非初交之时日则不相济。所谓合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王合,戊与癸合也”(《类经图翼·运气》)。其他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戊与癸合,与丁与壬合同理,均属平气,无庸赘述。平气之年,年候平和,疫疠较少。 

五运郁发

五运除太过、不及、平气的不同,尚有“郁发”,计有“土郁之发”“金郁之发”“水郁之发”“木郁之发”及“火郁之发”。盖因受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五运被郁到极度时,就会发生反克的现象。如“火郁之发”,乃水胜制火,而火郁之待时而发。从岁运来说,水运太过之年,由于水可克火,水气太甚,火气被郁到极度,本身就可穿破水的约束而成火势燎原之况,此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讲的“郁极乃发,待时而作”的问题。

客运

客运是指一年之内五个运季气候的特殊变化,与主运的正常气候情况不同,它虽是每年轮转,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由于十年之内,年年不同,如客之来去,故称客运。客运的时段划分与主运相同,按五行相生之序以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各年客运的五运主步随岁运而变化,客运初运的五行属性及太过不及与岁运相同,以此类推。

推算方法,大运统管一年,而客运则以每年的大运为初运,循着五行太少相生的次序,分五步运行,每步亦约为七十三日五刻,逐步变迁,十年一周。客运为木运则主风;火运则主热;土运则主湿;金运则主燥;水运则主寒。例如:戊寅年,岁运是火运太过,其气候变化特征为初运主风主热,二运主热主雨,三运主湿主燥,四运主燥主寒,终运主寒主风。

甲己年大运土,则客运为土、金、水、木、火五步。

乙庚年大运金,则客运为金、水、木、火、土五步。

丙辛年大运水,则客运为水,木、火、土、金五步。

丁壬年大运木,则客运为木、火、土、金、水五步。

戊癸年大运火,则客运为火、土、金、水、木五步。

大运、主运、客运之间的异同

(1)大运是用以说明一年之中的气候变化;主运是用以推算一年中五个季节正常的气候变化;客运是用以推算一年中五个季节中异常的气候变化。

(2)大运从土算起;主运从木算起,年年始于角,终于羽,居恒不变;客运以本年的大运为初运,十年周遍十干,终而复始。

(3)大运、客运的太过、不及之分常用,主运则不常用。

(4)三者之间,以大运为主,因为大运包括全年,提示的是一年中气候的大致情况。其次是客运,客运是分析每年各个季节中特殊的气候变化。主运则年年如此,通过主运气候的常规变化,用以分析客运的异常变化。

主 气

主气,顾名思义是指主要的天气,即地气,或称主时之气,说的是每年的主气。主气有六气,分司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从大寒节开始至下一个大寒节气前结束,按五行相生之序,分为六步,每步约主六十日十七刻半包括四个节气,这六步分属每年各个季节中固定不变,所以称为主气。

主气的推算方法,是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分六步分属的,每年从大寒之日开始计算,每步六十日有奇(60.875日)。次序是: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前)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前)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前)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前)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前)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前)。

厥阴风木为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大寒至春分),斗建从丑中到卯中,为春木方生、风气化行之候。

木生火,故少阴君火为二气,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春分至小满),斗建从卯中至已中,为春分至夏初、火热益升之候。

君火相火,同气相随,故少阳相火为三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小满至大暑),斗建从已中到未中,为火热盛极、炎暑日蒸之候。

火生土,故太阴湿土为四气,主有奇(大暑至秋分),斗建从未中至西中,为炎暑渐消、湿土郁蒸之候。

土生金,故阳明燥金为五气,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秋分至小雪),斗建从西中至亥中,为湿土潜消、燥金肃降之候。

金生水,故太阳寒水为终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小雪至大寒)比斗建从亥中至丑中,为水气日盛、冬寒凛冽之候。

 

这六气导致了一年有四季。年年都有四季,所以每一年主气都不变,即为这六气分别所主之时。说了不变的,我们再来看看每年天气都不尽相同是受什么影响的。

司天与在泉

大运是指一年内主要的运气,这个运气影响着全年的天气。而司天是指上半年天气的主要特点,在泉是指下半年天气的主要特点。司天和在泉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即一年之中上半年与下半年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的核心当然还是大气能量的变化。

司天与在泉的具体关系是六气分别两两为一对,即少阳相火对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对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对太阴湿土。也有人把这种对应关系叫作一阳对一阴,二阳对二阴,三阳对三阴。若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若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司天和在泉一一对应。所以一般只需要确定司天的天气,就可以知道在泉的情况。而司天的规律与地支有关系,其关系如下。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比如2023年是癸卯年,地支为卯,司天为阳明燥金。由于火运不足,加之癸卯年阳明燥金司天,金侮火,则为气盛运衰,从运气相合的角度分析应以气为主,运次之。所以今年(癸卯年)上半年主要特点是偏燥偏寒,而下半年少阴君火在泉的特点是则偏热。

客 气

我们之前说了主气,而且还说一年的天气变化基本以主气为背景。可是一年的天气在司天和在泉的共同影响下,四季气候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把这些变动的影响归为六个客气,每个客气分别影响着四个节气。

主气因为能量变化的恒定趋向有其恒定的发生顺序,而客气也有排列顺序,这其中必然也是受能量变化的影响。客气的顺序为厥阴风木(一阴)、少阴君火(二阴)、太阴湿土(三阴)、少阳相火(一阳)、阳明燥金(二阳)、太阳寒水(三阳)。

 

  

因为客气是受司天和在泉的影响,所以每年的第三个客气为司天之气,第六个客气为在泉之气。还是拿今年来分析,今年癸卯年,地支为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所以第三个客气为阳明燥金,第六个客气为少阴君火。按照主客气的排列规律,可得出下表。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是:癸卯年为火运不及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故上半年气候偏燥偏寒,而下半年少阴君火在泉,故今年年底的冬天也就不会像往年那么冷。对生活观察比较细心的读者就会发觉今年的夏天来得很迟,我印象中四五月份还在穿长袖,南方地区还出现过冰雹。

 (图来自网络)

虽然客气的司天之气是阳明燥金,气候偏凉,应该用偏温的药物和食物来加以矫正,但是由于主气偏温,也要适当考虑主气而不能用大温大热的药物和食物,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及饮食调理,以味苦性小温的药物及食物为适宜。《素问·六元正经大论篇》云:“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下半年由于少阴君火在泉,气候偏热,咸对应五行为水,据五行生克水能克火,所以下半年对疾病的治疗及饮食调理,以味咸性寒的药物及食物为适宜,因咸可以胜火,寒可以泻热故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逆,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四之气,寒雨降,……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癸卯年阳明司天,初之气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主气厥阴风木,木克土则主克客为不相得中之逆,气候寒凉潮湿。二之气客气少阳相火加临主气少阴君火,二火叠加,气候偏热。人们寒湿偏盛的气候中转入温热的气候中,会感到舒服,故“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三之气客气阳明燥金加临主气少阳相火,火克金则主克客为不相得中之逆,阳明燥金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凉,特别是三之气所属这段时间尤为清凉,故“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四之气客气太阳寒水加临主气太阴湿土,土克水则主克客为不相得中之逆,太阳寒水主寒、太阴湿土主湿,气候寒湿,雨水较多,故“四之气,寒雨降”。五之气客气厥阴风木加临主气阳明燥金,金克木则主克客为不相得中之逆。气候偏温,应凉不凉,秋行春令,故“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终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加临主气太阳寒水,水克火则主克客为不相得中之逆,正值冬令,气候不寒反温,故“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用五运六气推算天气,首先要知道每一年有六个主气为一年气候的基本背景,然后用天干来推算当年的大运,用地支推算司天和在泉的情况,并最终把客气演算出来。这样在大运的笼罩下,客气影响着主气的结果就会是当年天气的变化趋向。我们可以逐个时令来分析客气和主气之间的影响,以预测天气变化,而通过分析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预测下疾病的发生趋势。

运气同化

主运和客运,主气和客气,在六十年变化中,除互为生克,互有消长外,还有同化关系。运气同化,就是运与气属于同类而化合之意。如木同风化,火同暑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由于运有太过不及,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因而便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的分别。兹分述如下:

1.天符

凡是每年值年大运之气与同年司天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者,便称作天符。如,以己丑年为例,己丑年的年干是己,甲己化土,己为土运,故己丑年的大运是土运。己丑年的年支为丑,丑未值太阴湿土司天,所以己丑年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大运是土,值年司天之气也是土,土湿同化,大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所以已丑年便是天符之年。在甲子一周的六十年中逢天符者,计有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戌十二年。故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素问·六微旨大论》)。

2.岁会

凡是每年值年大运与同年年支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便叫岁会。如,以丁卯年为例,丁卯年的年于是丁,丁壬化木,故丁卯年的大运是木运。其年支是卯,卯在五行属木。大运是木,年支五行属性也是木,所以丁卯年便是岁会之年。在甲子一周六十年中,逢岁会者,计有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丁卯、戊午、丙子八年。其中,己丑、已未、乙酉、戊午四年既属岁会,又属天符,所以单纯岁会的年份,实际上只有四年。故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3.太乙天符

既逢天符,又为岁会,便叫太乙天符。所以说:“天符岁会何如?曰:太乙天符之会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如,以己丑年为例,己为土运,丑为太阴湿土司天,此为天符,同时年支丑的五行属性亦为土,与运的属性相同。因其三者(大运、司天之气、年支)同属土,即“三合而治”(《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称太乙天符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太乙天符者,计有己丑、己未、乙酉、戊午四年:这四年,天符十二年中有之,岁、会八年中亦有之,都是大运、年支、司天之气三者相同,所以叫太乙天符。

4.同天符

凡年干与年支均属阳(阳年),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便叫做同天符。如,以庚子年为例,庚子年的年干是庚,庚属阳干,其年支是子;子为阳支,年支年干皆属阳,所以庚子年为阳年。庚子年的年干是庚,乙庚化金,故庚子年的大运是金运。其年支是子,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所以庚子年的在泉之气是阳明燥金。年干和年支均属阳,大运属金,在泉之气也属金,故庚子年便是同天符之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同天符者,计有甲辰、甲戌、庚子、庚午、壬寅、壬申六年。

其中甲辰、甲戌两年,既属同天符,又属岁会。因此,单属同天符者,实际上只有四年。所以说:“太过而地化者三……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昼·加,同天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同岁会

凡是年干与年支都属阴(阴年),同时值年大运又与同年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称为同岁会。如,以辛丑年为例,辛丑年的年干是辛,辛为阴干,年支是丑,丑为阴支,年干年支皆属阴,所以辛丑年属阴年。辛丑年的年干是辛,丙辛化水,所以辛丑年的大运是水运。其年支是丑,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所以卒丑年的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年干和年支均属阴,大运和在泉之气同属水,所以辛丑年便是同岁会之年。在六十年甲子中,逢同岁会者,计有辛未、辛丑、癸卯、癸酉、’癸巳、癸亥六年。故曰:“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不及而加,同岁会也”(《素问·六元正纪大沦》),

运与气相临的顺逆

运与气相临,是根据运与气于支结合,以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测运与气的盛衰及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1.顺化:气生运。2.天刑:气克运。3.小逆:运生气。4.不和:运克气。

运气相临异化规律:岁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不同,其间发生生克乘侮而出现运盛气衰或气盛运衰的规律。

运和气的盛衰关系:运和气的盛衰要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生气或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1、顺化:气生运,气候变化较平和;癸巳癸亥、甲子甲午、甲寅甲申、乙丑乙未、辛卯辛酉、壬辰壬戌;

2、天刑:气克运,气候变化特别剧烈;戊辰戊戌、己巳己亥、庚寅庚申、庚子庚午、丁酉丁卯、辛丑辛未;

3、小逆:运生气,气候变化较大;庚辰庚戌、辛巳辛亥、壬子壬午、壬寅壬申、癸丑癸未、己卯己酉;

4、不和:运克气,气候变化较大;丙寅丙申、丙午丙子、乙巳乙亥、丁丑丁未、癸酉癸卯、甲辰甲戌。

运盛气衰举例:今年2023年是癸卯年,年干是癸,戊癸化火,所以癸卯年的大运是火运;癸卯年的年支是卯,卯酉阳明燥金,所以卯、酉年的值年司天之气便是燥金,火与金的关系是火克金,用在这里也就是运克气,因此癸卯年这一年也是运盛气衰。(2024年甲辰年同理推导也是:土克水,运克气,运盛气衰)

气盛运衰举例:2021年是辛丑年,年干是辛,丙辛化水,所以辛丑年的大运是水运;年支是丑,丑未太阴湿土,所以辛丑年的值年司天之气便是湿土,土与水的关系是土克水,用在这里也就是气克运,因此辛丑年这一年便是气盛运衰。

为什么要分别各年运和气的盛衰呢?目的有两个:

其一,根据运气的盛衰可以推算出各年变化的主次,运盛气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便以运为主,以气为次;反之,气盛运衰的年份,在分析当年变化时,便以气为主,以运为次;

其二,根据运气盛衰可以进一步推算各年的复杂变化,根据生克的关系,气生运为顺化,气克运为天刑,运生气为小逆,运克气为不和。顺化之年,变化较为平和,小逆及不和之年,变化较大,天刑之年变化则特别剧烈。

以上便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想要近一步深入了解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经三十八层之第二十层 五运六气
伤寒之要
在地为木
​2020年五运六气
中医黄帝内经:肃静.寒湿.辰戍之纪
医道述真(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