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夫说脉系列第一篇 —— 脉诊基础知识

前言

近期,一些老夫连续两篇《人生的必修课是“中医”》、《自学中医——您没问题》的读者纷纷向与老夫联系与咨询,对“自学中医没问题”的问题进行了深讨。其中有几位读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脉诊”十分感兴趣,但又深深的感到辨脉及以脉辨病确实有些难,提出在自学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的同时,是否能分享一下老夫对脉学的一些见解。面对读者们的请求,老夫却连连苦笑不已。持笔谈脉,却为己班门弄斧而自嘲,老儿岂有资格以论脉?而若放下笔来,失信于读者的老夫脸面深感愧然。既然是骑虎难下,干脆咱就驾虎去神游!

脉诊,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脉诊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征程,最早脉学,包括寸口诊法在内的多种遍身诊法的理论,散见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之中。东汉时期成书的《难经》书中,也详细记载了以经络遍诊法为宗旨的脉诊方法,文中首次提出了以寸口脉诊为主的主张。公元三世纪一本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籍《脉经》问世了,作者是魏晋之际的医学家王叔和,在这本书中规范了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个脉位的分布。至此古老的经络遍诊法,已逐渐发展为以寸口脉诊为主的脉诊方法,《脉经》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公元1564年明代医家李时珍的又一本脉学著作《频湖脉学》脱颖而出,此书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的脉学理论思想,作者根据自己的医学临床实践,对中医脉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频湖脉学》的脉学理论,对中医临证诊断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临证诊断中始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后世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又有许多有关脉学理论的重要文篇和著作相继涌现,使中医脉学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为人类的医学和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今天老夫说“脉”,是基于前人的脉诊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如何学好脉学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公众平台”向读者讲述脉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老夫对脉学取脉方法和指感特征、脉象的机理分析、二十七种脉象的常见病证,以及各种脉象在寸关尺部位的病证反应,向中医脉诊初学者做以详细的介绍,为了加深读者对老夫所讲述各小节的理解和记忆,并在讲述后辅以本讲述内容的脉象”悟要“,以口诀形式对各讲述的内容进行小结。老夫的讲述意在为国医粉丝们搭建学习脉学的基础阶梯,伴随国医粉丝逐渐步入祖国中医脉学的神圣殿堂,起到提灯引路的作用。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贡献老夫微薄之力。

讲述中,老夫将以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频湖脉学》及天津著名中医学家赵恩俭老师主编的《中医脉诊学》,马居里、严惠芳老师主编的《频湖脉学通解》等重要文献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将以上医家、老师,对中医脉诊的理论思想容纳在本讲述中,以便使所述的脉学理论内容更加准确无误,在此老夫向前辈及各位老师表示敬意!

由于老夫的水平有限,讲述内容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敬请医学前辈及学者予以指正。

第一讲:脉诊基础知识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断方法中的切诊内容之一,医者通过手指末节接触并轻、中、重按压病人某部位动脉位置,将病人脉动异常反应变化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诊断目的,称为脉诊。脉诊多以人体的颈部人迎脉、足部的扶阳脉、腕部的寸口脉等作为观察点,临证诊断时常以寸口诊断法为主。本节将以寸口诊断法作为重点讲述内容。

一、口动脉部位分布

1.寸口部位分布及名称:寸口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掌后高骨处定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左右两手皆同,共为六部。见图:

附图1.脉诊定位图

2.六部同脏腑的分配方法:(1)左手:寸部侯心(心包)、关部侯肝(胆)、尺部侯肾阴(膀胱、小肠)。(2)右手:寸部侯肺(胸中)、关部侯脾(胃)、尺部侯肾阳(命门、大肠)

3.六部位与人体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关系,即:两寸所分配的脏腑归属“上焦”范畴,两关所分配的脏腑归属“中焦”范畴,两尺所分配的脏腑归属于“下焦”范畴。

二、诊脉方法

1.脉诊指下定位:进行切脉诊断时,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相对水平,手臂放松平放,掌心向上,医者以中指寻按患者腕部高骨内侧的动脉位置上以定“关”部,随后食指自然放在患者掌下腕部第二和第三横纹间的“寸”部,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部上,三指自然放松略有间隙,无名指与中指间隙稍宽松一些,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高矮、臂之长短情况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短,三部不分,可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进行诊断。婴儿不适宜脉诊,临证可采用望指纹的诊断方法代之。

2.诊脉的方法:即“三部九侯”法:诊脉时,医者对病者脉位观察可采取“浮”、“中”、“沉”的指下按脉方法,即:指下轻按取脉为浮、重按取脉为沉、不轻不重取脉为中,这种方法也叫“举“、“寻“、”按”,即:举为轻取浮取,按为重取沉取、寻为以不浮不轻,不沉不重的探寻脉象的方法去诊断脉象。同时,医者用这三种诊断方法对两手寸、关、尺三个部位逐一进行浮、中、沉方法的辩脉诊断共为九次侯脉,以观察疾病在体内的表里虚实的病理变化,在脉诊术语上被称为“三部九侯”法。

3. 病脉如何定位:脉诊时 ,如何判断主病脉是在寸部还是在关或尺部,这是医者的临证经验和是过硬的知识点问题了。诊脉时首先将寸关尺各部位正常脉象排除出,将不正常的部位列出几个疑点,进行严格的筛查,再将其它受主病脉影响的疑点部位排除,找出最可疑的疑点,再通过问诊的形式和病理推测进行精准判断,将主病证的脉象合理定位、定论。

如:整体脉象(1):浮而有力。经过排查,脉位反应(2):两寸部位明显出现”浮、紧“脉象。病脉定位:在两寸部位,病理分析”浮、紧“脉象是风寒感冒的主要特征脉象,定论:风寒感冒

又如:整体脉象:沉紧有力。经过排查,脉位反应:右关尺出现明显”弦紧“脉象。病脉定位:在右关脾胃,右尺肾肠部位。病理推论:沉、紧、弦脉为里寒瘀痛脉象。定论:寒邪内阻,腹痛。

【注释】

(1) “整体脉象”:即疾病在人体脏腑内部产生的某种病理现象,通过人体上肢寸口部位,以及在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个部位中反映出来的病症主脉象。如双寸、关、尺三部六脉皆为:或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或长、短、洪、微、动、促、结、代等脉象,大致反映出疾病主证的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及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缓急或病情转机的病理过程。

(2)“脉位反应”:是“整体脉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整体脉象”的理论补充。通过观察寸、关、尺各部位的脉象反应,它会对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位置的判断更合理、更准确,客观的证实了病、症、证对人体寸口部位的作用和外在反映。

本讲述需要说明的是:当“整体脉象”在对病、症、证临床诊断中被确立后,“脉位反应”内容对“整体脉象”所涉及的部分脉象内容,特别是有关脉的频率内容(如:“迟、数、缓、促、结、代”等脉象内容。)不再重复,只是对疾病“整体脉象”反应作进一步准确的阐述和补充,对疾病的病因及病理位置进行更加准确的辨证分析。

例如,暑湿感冒:“身热不畅,汗少恶风,肢体困重,头昏胀痛,咳吐痰粘,心烦泛恶,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苔薄黄腻。整体脉象:脉濡滑数。脉位反应:右关尺弱。”在这里“脉位反应:右关尺弱。”并不再对“整体脉象:脉濡滑数”做以重复,而是以“右关尺弱”做以部位和脉象的补充。实际上“脉位反应:右关尺弱”已包括了“整体脉象”的“脉濡滑数”,可以把“脉位反应:右关尺弱”理解为:“右关尺:濡弱滑数”。

又如,阳虚感冒:“阵阵恶寒,甚缩寒战,微见发热,头痛无汗,或自汗出,汗后寒甚,肢体酸痛,四肢不温,面白语低,舌质淡白。整体脉象:脉沉细缓。脉位反应:右尺细微。”同样,这里所指的“脉位反应:右尺细微”,可以理解为:“右尺:沉缓细微”。至于“沉”和“缓”,它是“整体脉象”的主体内容,而“脉位反应:右尺细微”,是对“整体脉象”所涉及的病、症、证的病因及病位,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补充。

三、正常脉象

正常的生理脉象会因时、因人而异。一般春季脉象多弦,夏季脉象偏洪,秋季偏浮、冬季偏沉。男人阳气偏盛,脉来偏浮而有力,女人阴血偏盛,脉来偏沉而无力。劳力者脉来偏盛,劳心者脉来偏弱。年轻人气血偏盛,脉来稍长而有力。老年人气血偏弱,脉来稍短而无力,儿童气血内盛,处于发育生长之时期,故年龄越小脉率越快一些。

四、诊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诊脉时间问题:历代医家对脉诊的最佳时间都以清晨脉诊为准,其实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只要避开饭后时间都是可以的,因为饭后会使人体经络特别是阳明胃经气血旺盛,人体气血的运行发生变化,极易掩盖疾病的情真实情况,以致对疾病错误诊断。

2.医、患诊脉前须注意的问题:首先患者在诊脉前适当休息10分钟左右,心平气和、气血运行平稳是脉诊的最佳状态,医者切脉时要精神集中,自调气息,与患者脉率相调吻合,以便观察患者脉率和正常的气息差值,认真诊判,诊脉时间不应过短或过久,可根据正确研判得出正确结论而定。

3.生理变异的特殊脉位:脉诊时,医者发现在正常脉位上脉动消失,但在腕关节的背侧面发现了脉动,这一现象问题是由于生理变异所形成的,在脉学上称为反关脉。斜飞脉,与“反关脉”类同。脉从尺部斜向虎口腕侧的叫“斜飞脉”。由于以上两种情况皆由于生理变异所致,故不视为病脉。

五.小结:脉诊基础知识悟要

中医脉诊看似难,志医专研豁简单。

寸口动脉寸关尺,左右皆同六部观。

左寸侯心心包经,关主肝胆脉在中。

右寸侯肺胸中症,关中脾胃不得空。

两尺属肾阴阳辨,左膀小肠右肠门。

脏腑定位寸关尺,上中下焦须弄清。

注释:①关中脾胃不得空。空,即:虚弱。说明右关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五行属土,土为万物之本。脏腑气血津精的生化来源于脾胃的功能活动。所谓“不得空“即为此意。

注释:②两尺属肾阴阳辨。意为肾阴肾阳,有左尺为肾阴,右尺为肾阳之说。左膀小肠右肠门,意为左尺为肾和膀胱、小肠的脉位,右尺是为肾、大肠命门的脉位。

请继续关注此连载后续:《老夫说脉》系列第二篇:'二十七种脉象之浮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脉诊法===
基本的诊脉方法
中医四诊---切
中医脉诊的寸关尺对应脏腑 转
《五运行大论》及时空医学模式 6
切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