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夫说脉》第十八篇:二十七种脉象之牢脉

牢脉,牢有沉实、坚固之意。牢脉的脉象,以沉实弦长的复合脉象为一体,借以似沉、似伏、实大弦长而重取牢实有力的脉象而命名,牢脉现象反应出体内寒实内伏,阳气沈抑,气血凝聚于腹中的一种特殊的疼痛病证。

一、取脉方法和指感特征

三指在寸、关、尺三部定位,以浮、中、沉常规取脉方法循脉,指下感觉脉在沉、伏二脉之间,形如实弦而长,重取之脉体至数清晰而有力,细推之,轻取或中取脉力似减似无往来反而不显,指下实弦伏革错综难辨。正如明末清初医家张璐《诊宗三昧》所云:“牢脉者,弦大而长,举之减小,按之实强,如弦缕之状,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伏脉之匿伏涩难,革脉之按之中空也”。这就是中医脉学中所说的第十七个脉象,牢脉。

牢脉配图以冰雪覆盖的松树。外表看似柔软,实则寒实内伏,里边已经冻硬了。

二、脉象机理分析

牢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寒实之邪过盛,脏腑及营中阳气受抑而沉伏于营内,以致气血凝聚,营气以强力而抗争,故见有力弦长之脉象。正邪之气相搏于营中至深之处,故会出现重取脉象时脉来至数清晰而脉搏实强有力,轻取或中取脉象时脉搏力度却有似减似无、往来至数不清的牢脉现象。

三、牢脉常见病证(寒实内盛,气血凝聚)

1. 寒盛疼痛:(牢为寒实,寒疝腹痛。癥瘕痞块,气凝而成。)

牢脉主寒盛积聚、阳气抑避之痛证,临证常见寒实腹痛或疝气、癥瘕痞块之证。

2. 寒凝痈疾:(牢脉寒积,凝聚痈成。伏梁息贲,久必坏证。)

牢脉现象鲜见一些因实寒之邪过于强盛,脏腑阳气异常受抑以致气血运行内阻,久之脏腑气血壅聚不解,逐渐会出现痈肿或脓血之症或恶型包块的形成。

3.  虚症见牢:(牢脉实邪,虚见逆证。临证思辨,且勿乱刑。)

牢脉为寒实内盛之脉象,因寒实之证而见牢脉者,谓脉证相符为顺证。若气虚血弱之人,临证应见虚弱或细濡之脉而见牢脉者,切为逆证,多为危象,应以补益扶正为纲要,且勿以牢脉实邪而论之。

四、牢脉在寸关尺部位的脉证分析

牢脉现象,临证观察与其它脉象相比较却不多见,牢脉为寒实重症之脉象,在病症发生的初期,以寒邪为主的疾病极易被早期发现,临证迅速得到诊断和治疗,使牢脉的条件难以形成。其次是牢脉的形成是以寒实之邪抑制机体阳气为基础,在正常人体的条件下,寒邪直入和抑制人体正气的机会有限,故临床不为常见。但牢脉多为重症或恶性病症的反应现象,临证应对其脉证严加关注。其脉象在寸、关、尺各部位的病证反应分析如下:(见:例1-例6)

例1.伏梁之证。整体脉象:沉缓有力。脉位反应:左寸关间人迎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沉缓有力。沉为里证,缓为阳气虚弱湿气积聚之脉。脉位反应,人迎脉牢(左寸关之间交接部位),病位在心肝之部位,寒积抑制心阳及肝脉气机受阻之象。

判断:整体脉象,沉缓有力,脉位反应,人迎脉牢。此脉是由寒邪过于强势,机体阳气受抑、湿邪在体内聚积气血凝滞成痈,伏结于心胸下的伏梁病证所致。

伏梁证是古病名,根据古医籍记载分析此证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脓血伏梁等。其证皆由气血结滞所致,痈积自脐上逐渐发展至心下、伏于腹内,或形若植物掌科分节而生,有血脉与肠腹相连。古人观之其大如臂伏于腹内,外观状似“屋舍栋梁”,故命名为伏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有:“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的记载和论述。在《难经.五十六难》中也有:“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的记载。随后古代医家提出了化瘀消积的治疗方法,以伏梁丸方及其变方,对此病证进行对症治疗,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古人的伏梁脉证描述提一下看法,我们从“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的脉证说法来看,这里所述的”急甚“、”微急“、”缓甚“、”微缓“等,是古人对某种相似病症不同程度的描述方法,或是病证在某一阶段的脉证反应,并非是对其病证进程和脉象反应变化的完整论述。对于伏梁证的脉象为”微缓“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古人对伏梁证后期阶段脉象的描述,或是后人对前人的排比分析方法的一个误解。

伏梁证的牢脉现象,是病证初期或中期的脉证反应。在整个病情的发展过成中,牢脉并非是始终如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脉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寒实证的牢脉现象,同样也会向虚证的“虚弱”、“濡细“或“微缓”等脉象过度和改变。

例2.息贲之证。整体脉象:沉滑有力。脉位反应:右寸气口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沉滑有力。沉为里证,滑主痰,沉滑有力为痰湿壅塞之脉证。脉位反应,气口脉牢(右寸关之间交接部位),病位在脾肺部位,为寒抑脾阳,寒痰壅结于肺部之象。

判断:整体脉象,沉弦滑有力。脉位反应,右寸气口脉牢。此脉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脾肺阳气萎靡,寒邪之气乘虚而入,侵袭于肺,以致寒痰湿浊瘀阻于肺,证见咳嗽、呼吸困难、或寒热,胸闷、咳痰吐逆,或痰吐脓血,气息喘急、夜不得卧,久之发为右胁下有包块如覆杯状肺积之证的息贲证所致。

息贲,中医肺积证名。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息有长繁衍之意,贲为隔位肺之所处。唐代医家杨玄操有:“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之说。《济生方》卷四又有:“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的经验之谈,闻其所述,似乎又为后世中医脉证理论提出了一个疑难点。

息贲证是一种恶性病变的肺部疾患,其症沉牢之脉证,多指病证初期的里虚实兼见的寒邪内侵之脉象。症状常见咳嗽、吐血、呼吸困难或胁下有包块等证候,皆因寒湿之邪困脾抑肺、脏腑气机功能失调,痰湿积结气血凝聚而成。本证牢脉的形成同样是指息贲证初期或中期所见到的脉证,古人言之“脉浮而毛“以及对息贲症状的具体论述,无疑是指息贲之证的后期之脉证。随着息贲证的病情发展和变化,初或中期的虚实兼见的牢脉现象,逐渐会演化为息贲证的虚危脉证,而会见到”虚弱“、”濡滑“或”浮毛(细)“等脉象。

例3.寒滞肝脉,腹痛。整体脉象:沉紧弦。脉位反应:左关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沉紧弦。沉主里、紧弦主寒痛。脉位反应,左关脉牢,病位在肝胆部位,为肝之积寒气凝聚之脉象。

判断:整体脉象,沉紧弦。脉位反应,左关脉牢。为实寒凝滞肝经,证见少腹冷痛,阴部坠胀,或阴囊收引作痛,或痛经,或巅顶冷痛,恶寒肢冷,舌淡苔白等证的肝之积,寒滞肝脉的腹痛证所致。

例4.阴寒痞癖。整体脉象:沉弦缓。脉位反应:右关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沉弦缓。沉主里、弦缓脾虚寒积之证。脉位反应,右关脉牢,病位在脾胃部位,为脾之积、寒邪瘀阻之脉征。

判断:整体脉象,沉弦缓。脉位反应,右关脉牢。为寒邪侵脾,气机不输,证见四肢无力,脘腹胀满,痞塞不通,气结之久胃部壅肿成痈,久日不愈、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的脾之积、阴寒痞癖证所致。

例5.奔豚之证。整体脉象:沉弦紧。脉位反应:左尺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沉弦紧。沉主里、弦紧主寒凝而痛证。脉位反应,左尺脉牢,病位在肾阴部位,为寒伏肾脉之象。

判断:整体脉象,沉弦紧。脉位反应,左尺脉牢。此脉证是由肾水寒凝,脾土湿郁,阴气凝结,真阳受抑。以致水不涵木,肝木郁久气失舒达,逆而上行,木气独行奔腾似豚,由脐而上,直冲于胸隔,而心腹剧痛发作欲死的肾积奔豚之证所致。

例6.疝瘕痛证、寒疝。整体脉象:弦紧。脉位反应:右尺脉牢。

脉解:整体脉象,弦紧。弦为寒积,紧为痛证。脉位反应,右尺脉牢,病位在肾阳部位,为寒实抑制肾阳之气脉象。

判断:整体脉象,弦紧。脉位反,:右尺脉牢的脉象,是由寒凝气滞而腹痛,或腹中有包块,或阴囊肿硬、畏寒喜暖、或伴有小便出白的癥瘕寒疝之证所致。

五、小结:(附十七)牢脉悟要

1.脉象指感特征:

沉伏之间,实弦而长,重取有力,中轻迷茫。

2.脉象机理分析:

阴寒凝聚,沉伏脉弦。正邪相争,脉深力强。

3.脉象主病:寒实内盛,气血凝聚。

1)寒盛疼痛:牢为寒实,寒疝腹痛。癥瘕痞块,气凝而成。

2)寒凝壅证:牢脉寒积,凝聚痈成。伏梁息贲,久必坏证。

(3)虚症见牢:牢脉实邪,虚见逆证。临证思辨,且勿乱刑。

4.牢脉,三部主病歌诀:

寸牢息贲左浮梁,关肝冷积脾癖成。

左尺奔豚肾积冷,右尺寒凝疝瘕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42)
古人名医论脉诊(3)
徐汝奇老师;脉与气的思考(六) 云海邹羿
第29讲:第六篇:虚劳病辩证
常见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常见病顺口溜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