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

阴阳五行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我国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隋萧吉《五行大义》说:“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这说明我国古代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源于阴阳五行。《周易》和八卦也是我国学术上的一大理论问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对它进行研讨,几乎从未间断。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阴阳五行和易理称为中国科学最基本的观念或理论,实在不为无见。因此,在新发现材料的基础上对它们重新进行研究,探索其根源,理清其来龙去脉,在我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于这三者的起源问题,前人已经作过许多研究。但前人的研究多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概念方面,可以说尚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近年发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过去曾长期行用过一年为十个月的历法,人们正在对这种历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作者认为十月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实与十月历有关;因而要解决它们的起源问趣,必须从研究古老的十月历开始。



大小凉山彝族十月历给我们的启发

 

早在解放以前,关于彝族十月历已有报道[1]在一些与外界隔绝的最闭塞的地区,它还在行用。最近我们两次到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地区作实地调查,不但发现许多地方曾使用过这种历法,而且基本弄清了这种历法的结构[2]

 

彝族分为若干互不相属的支系,由于分隔时代久远,所用十月历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

 

(1)一年都分为上下两个半年,每隔半年过一次新年。


2)一年都分为土、铜、水、木、火五季,每季都分为公母两个“特补特摩”(意为时节),每个特补特摩包括三十六天,相当于一个月。

 

3)一年十个月,共三百六十天,其余五至六天都作为过年日,不计在月内。

 

4)都用十二生肖纪日,每月三周,一年恰为三十个十二生肖周。


至于不同之处则有以下各点

 

1)大小凉山等地的彝族,大多以夏至和冬至作为大小两个新年,彝语称为“补故”和“补久”。太阳运动到最北点为夏至,到最南点为冬至。夏至为大年,冬至为小年。云南等地的彝族,包括白族等彝语支民族,他们的两个新年在大暑、大寒前后,称为火把节和星回节,以北斗斗柄南指和北指来确定。彝族改用农历后,仍保留这两个传统的节日,并大多确定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十二月十六日,其间正好相隔半年。

 

2)大凉山彝族五至六天过年日也用十二生肖纪日,十二生肖纪日是连续的。因此,每年的元日和各月第一天的属相都要向后推移五至六个。小凉山彝族过年日则不用生肖纪日,因此,十二生肖纪日是不连续的,每年元日和各月第一天都为鼠日。然而,大凉山地区也有过年日不用十二生肖纪日的说法。因此,这个地区改用十二生肖连续纪日,可能是近百年的事。

 

3小凉山彝族将五至六天过年日分为两部分:大年三天;小年平年两天,闰年三天。大凉山彝族将五至六天过年日主要集中在冬天的新年使用,火把节仅为一天。


从以上大同小异的情况来看,这种古老历法与月相周期毫无关系,是一种与农历大不相同的十月太阳历。

 

熟悉阴阳五行和《周易》八卦的学者们,了解了彝族十月历的特征以后,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与十月历有许多一致之处,因而想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是根据这种想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尝试性的讨论,以求解开明阳五行八卦起源问题这一千古不解之谜。


解放前个别从事民族社会调查工作的学者,对彝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缺乏认识,过低地估计了彝族的文化水平,因而轻率地把十月历当作晚近时期彝族吸收汉族文化的产物[3]


这种错误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彝族民间史诗“门咪间扎节”[4]说一年过两个新年的历法是彝旗人民创造的最早最原始的历法,《梅葛·造物》把一年称为十个月[5]在汉族文献中,有关彝族星回节的记载可上溯到南诏初年[6]有关火把节的传说则更可上溯到三国和西汉时代[7]从这些记载来看,它肯定是一种很古老的历法。



关于星回节和火把节的历史记载,仅是说明中国古代存在十月历的一个不完整的证据。在古代文献中,是否还能找到更完整更具体的证据呢?现已查明《夏小正》中的许多记载可以充分证明《夏小正》是十月历。例如,《夏小正》夏至在五月,冬至在十月,其间相隔只有五个月;春分在二月,秋分在七月,其间相隔也只有五个月;从正月斗柄下指到六月斗柄上指,其间也是相隔五个月。半年为五个月的月,不可能是太阴月,而只能是十月历的月;《夏小正》中所有的天象(两条错简除外)和绝大多数物侯,也都只能用十月历加以解释[8]。掘文献记载,《夏小正》是孔于从夏宗室的后裔杞国得到的,它应该是属于夏代的传统文化。《史记·夏本记》引《帝王纪》云;“禹名文命,本西夷人也。”《六国年表》云;“禹兴于西羌。”夏宗室出自西羌,夏文化自然也应具有西羌文化的特征。现今人们都承认彝族是古西羌族的一个主要分支,古西羌的传统文化在彝族中保留得最为完整。由此看来。《夏小正》与彝族古历同属十月历,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起源。


以上事实说明,彝族十月历的起源确实很古老,把它与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是有根据的。下面我们将详细地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五行即五时


什么叫五行?《辞海》“五行”条说“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其实这是后世通行的说法,早期的五行概念并非如此。孙星衍在《尚书·洪范》疏中引郑康成说“行者顺天行气”又引《白虎通·五行篇》云“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春秋繁露·五刑相生》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因此,五行中“行”字的涵义是行动,而不是物质,五行就是五种不同气的运动,而气即指节气。由此可见,五行原来的意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亦即五个季节的变化。《吕氏春秋》把五行直称为“五气”,意义更为明显,五行即一年中的五个节气,或五个时节。后世将五气运用到其它方面,则是人们对五行观念的附会和发展。《管子·五行篇》云“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当时五行只与天时有关,亦即五行为五个时节“作立五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正天时”,而“正天时”即是定季节。



古代文献中常有关于五时、五节的记载。《尚书·皋陶谟》“抚千五辰,庶绩其凝”,孙星衍疏引《诗传》云:“辰者,时也。”《礼运》云:“播五行于四时,故五时谓之五辰。”《皋陶谟》的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遵循五时的变化。才能正确地处理日常事务。《礼运》把五辰释为五时是合理的,但并不完全准确。中国上古的辰字都与定季节的标准星象有关,例如火为大辰,北斗为大辰,日月之会谓之辰。此处的五辰应释为五个定季节的标准点。有五辰就有五季,亦即五时。夏代只有五时而不讲四时,这也是夏代用十月历的一个证据。

 

春秋时代虽然已行用四时制度,但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年分为五时的说法仍然存在,《左传》昭公元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古时时、节并称,意义相同,五节即五时,只是为了区别起见才并称四时、五节。

 

班固《白虎通德论“五行”条说“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这说明时至东汉,人们仍然知道五行即是五节。在东汉时,五时之说不仅见于传闻,而且见于实用。《后汉书·东平王苍传》中有“五时衣各一袭”的记载,可见五时的观念在当时是影响很深的。《春秋纬说题辞》说“《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说明《周易》这本书继承一年分为五时的文化传统,同时与历法有密切关系。关于这一点,下文还将进行讨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早期的五行决不是单纯地指五种物质材料,也不是指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指一年中的五时或五季。四时之说是后起的,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无四时。这说明在上古时代曾经存在一种一年分为五时或五季的历法系统,即十月太阳历。后时的阴阳,五行、八卦,实际上都是在十月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历法虽然后来被十二月阴阳历所取代,却留下了许多不可麿灭的痕迹,使用夏时的《夏小正》自不待说,即在阴阳、五行、八卦等上面,十月历的痕迹也都灼然可见。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话,这五材指的是人们与之打交道最多的五种物质,即水、火、木,金,土。用人们最熟悉的事物名称作为时节的名称,就原始民族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日常用语中五材与五行就难免发生混同的情况。后人因《左传》提到五材,于是便推论到《洪范》五行即是五材,从此五行便逐渐失去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五种物质的总名。然而,即使从这种意义来看,它也只能表明当时人们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至于后世哲学家或术数家由此出发把它发展成为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阴阳五行学说,恐怕不是殷周之际首先创用五行二字的人们始料所及的。我国史家研究五行说一般都上溯到《洪范》五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存在的含义转移的情况,更无人提到五行何以会成为《洪范》九畴中的第一项。关于后一问题,在以下的讨论中将作出解答。此外,这里还要提一句,正是由于《洪范》五行的记载,我们才知道了上古历法中五时的排列顺序,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研究是重要的。


三、五行生成说与十月历月名

 

五行生成说又称生数说,主要出现在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其它如《逸周书》、《关尹子》等书的记载,也同属这个系统。

 

《尚书·洪范》说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鄄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立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洪范》记载的是,周武王取得政权以后,向殷商贤臣请教治国方针;箕子教武王治国的九条大法,其中第一条就是五行。这九条大法,据传说早在夏禹时就已经有了。传统的看法认为,《洪范》乃是周初的作品。但本世纪初有些学者认为它出自战国,因此怀疑周初是否已出现五行的观点。有人甚至武断地说,《洪范》中的五行思想应晚于邹衍,五行说是甘公,石申观测五星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学说[9]还有人断言“其发生的时代最多不会早过邹衍一个世纪”[10]这些疑古派的说法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相信这种观点,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就会全被否定,殷周及其以前的历史就将变成漆黑一团。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这种疑古派的观点持批判态度:金景芳曾列举许多事实,证明《洪范》为西周作品,并指出“五行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来应用,并不始于《洪范》,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11]黎子耀根据《卜辞》的记载,证明殷周时已有五行[12]作者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本文的结论也完全证实五行说的起源是很古老的。梁启超曾经指出,《洪范》五行不过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言其功用及性质,丝毫没有哲学或术数的意味[13]从后世五行说的观点来看,《洪范》五行确实看不出有什么哲学方面的意义,但说它没有术数的意味,则稍嫌武断。由于《洪范》五行的排列顺序与晚出的五行生胜说不合,所以后世研究阴阳五行的学者们常常忽视其重要性,实际上,它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河图》、《洛书》和《周易》都属于《洪范》五行的系统。


既然五行起源很早,可能产生于夏以前的原始社会,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把它看作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这种哲学概念在原始社会便己产生,后来并成为奴隶制国家的一条基本大法,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在原始社会时代,人们所接触和所思考的,都是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具体事物,后人所理解的五行,却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这是与原始社会的文化水平不相容的。因此,所谓《洪范》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上文已经阐述过的五时,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我国古代由于重视农业生产,把颁布正朔即历法当作皇权的象征,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历法当作巩固其政权的根本大法。这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早在周代就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春秋》记鲁桓公“四不视朔”,《论语》说“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都当作大事来记载,说明周代各诸侯国都把历法视为国家的大政。由此可见,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也是把历法当作大政来对待的。所以,五行作为《洪范》九条大政中的第一条,必属历法无疑,鲧不重视历法“汩陈其五行”,所以失败了;禹把治历当作大政,取得“洪范九畴”,所以成功了。


上文已经介绍过,小凉山彝族十月历以夏至和冬至为夏冬两个新年;两个新年之间各占五个太阳月;相邻的两月又分别以公母称之,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中国上古最古老的十月历的月名,当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顺序来命名的:从夏至新年开始,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到冬至新年;再经水火木金土五个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十个月分别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如以冬至为一年之始,情况也相类似。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依照现今的凉山彝族十月历来臆造古史,而是有文献作为根据的。《易·系辞上》将一年分为“天数五,地数五”,又说“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孔颖达疏“天一与地六相得合为水,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天三与地八相得合为木,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天五与地十相得合为土也。《易·系辞》这些话并不是讨论什么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说明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天为阳,地为阴。彝族十月历称公母,公为阳,母为阴。公母、天地和阴阳是同一概念。以公母表示阴阳,似更为朴素和古老。

 

所谓相得相合就是生数和成数的配合。这种历法依冬夏二至将一年分为两个半年: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萌动而上升,到夏至时达到极点;然后阴气生,到冬至达到极点,这样完成一年的循环。因此,前半年可称为阳年,后半年可称为阴年。《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具体应用在历法问题上,一年中季节阴阳变化的循环规律即是道。前半年气温逐渐上升,万物处于生长的季节,后半年作物成熟枯黄,所以前半年称为生年,后半年称为成年,这就是生成说的真实意义。古人将一年分为两个半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民以食为天,古人将收获的季节看作最快乐的季节,收获之后,便要进行庆祝活动。作物的收获分夏、秋两季,每收获一次,便称为一年。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自古有一年过两个新年的传统习俗[14]这种古老习俗可从《卜辞》中得到印证,《卜辞》中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这是殷商时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半年的证明[15]陈梦家《股虚卜辞综述》亦曾指出,殷人只有春秋二季,称一个收获季节为一岁,一年中有两岁。

 

《系辞》十个生成之数代表十个不同的季节,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清楚的记载。宋陈抟《河洛理数·大易数妙义》就说过:“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数,乃天地四时节气也。”十个节气和十个阳历月是一回事。

 

通过对《洪范》五行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上古时的十月历,将一年分为生和成两个半年,冬夏二至是这两个半年的开始,即十月历的两个新年。所谓水、火木、金、土《洪范》五行,实即半年中五个太阳月的名称。这种历法的相邻两个月又以公母相称,所以便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月名。这就是所谓五行生成之数。


五行相生说与十月历月名

 

十月太阳历十分古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它也必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作者认为,五行相生的排列顺序,就是古老的十月历在行用过程中作出变革的反映。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五行相生说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关于五行相生的道理、五行在一年中时节的分配和天空二十八宿方位的分配,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说得比较清楚和系统。

 

现摘引如下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

 

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

 

从以上关于五行相生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理论对十月历中五行生成月名的排列顺序作了彻底的调整和修改。它已不再如《洪范》五行那样将五行作为十月历半年的月名,而是对全年作出统一的分配,根据五行中五种物质的不同属性,来安排它们的顺序。最明显的事实是火暖和水凉,这就很自然地火被分在夏季,水被分在冬季,木代表草木,春季是它们的萌发和生长季节,而金是用于切割和杀伐的工具,秋季是作物成熟收割和草木枯萎的季节,因此木分配在春季,金分配在秋季,剩下的土就被分配于夏秋之间。这种排列方式同时也可用相生的理论来解释,即木依靠水才能生长,木燃烧之后出土,金从土而生,金属融化后成为液体又类似水,故金又生水。这种循环相生的理论,与《洪范》五行五种物质各不相关的说法相比较,较接近于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因而,在社会上流行较广。



五行配五方大致是这样的,人们早就有了四方的概念,为了与之相对应,人们也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分为四组,顺次为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当冬至新年时,太阳位于玄武。在黎明前观看二十八宿,苍龙位于东方,朱雀位于南方,白虎位于西方,玄武位于北方,所以有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之说。春季太阳运行到苍龙,夏季到朱雀,秋季到白虎、冬季到玄武,故有东方木主春、南方火主夏、西方金主秋、北方水主冬的说法。夏秋之季,太阳运行到朱雀和白虎宿,太阳位于太微垣中的五帝座和轩辕座之间。由于传统上只用四方,所以这里也就只能称为中方了。古代天文学家把这个天区称为太微垣,把这两个主要星座称为五帝座和轩辕座,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太微即表示中央,它并不表示“众星拱之”的中央,而是指五方之中央;五帝座设在此处,表示太乙驾御五帝,巡行五方。太阳运行到五帝座时,正位于五行之一的土;此处的轩辕座,以黄帝得名,轩辕即黄帝的号,黄帝为黃色,代表土,故有此名。

 

将木、火、土、金、水作为一年五季的名称并不是只用于理论而是要付诸实际应最早和最具体的记载见于《管子·五行》


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天于出令,命左右土师内御。总別列爵,论贤不肖士吏。赋秘,赐赏于四境之内。发故粟以田数。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发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麋?,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凋。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沟浍,津归涂。发臧,任君赐赏。君子修游驰,以发地气,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夭予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农事为敬。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则天为粵宛,草木养长,五谷藩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選禽兽之禁,五谷之先熟者,而荐之祖庙,与五祀,鬼神飨其气焉,君子食其味焉。然则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内御。组甲厉兵,合计为伍,以修于四境之内。谀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然则昼炙阳,夕下露,地竟环。五谷邻熟,草木茂实,岁农丰,年大茂。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天于出令,命左右使入内御。其气足,则发而止;其气不足,则发撊凟盗贼。数剥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所以贵天地之所闭藏也。然则羽卵者不段,毛胎者不赎。赎妇不销弃。草木根本美。七十二日而毕。


这段文字,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农事记载:

 

一一木季时,冰解而冻释,草木萌动。天子散发种子给农民,要及时播种。给禾苗壅土。出行时要衡顺山林,勿伤禾苗。正是生长季节,要禁止砍伐,爱护草木。要挖去蛰虫及卵,以防止害虫孳生。春气已和,不杀幼鸟,不伤幼兽。幼畜不可缚之过紧。

 

一一火季时,发地气,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郁气息。修掘沟渠,以利灌溉。男女相会,繁衍子孙。君子出游,聘问诸侯。

 

一一土季时,天散其郁结之气,草木养长,谷物蕃实修大,六畜兴旺,人民富足。农事紧急,应致力于农事。

 

——金季时,凉风至,白露下,五谷熟。草木茂实,岁农丰。组甲厉兵,合什为伍。

 

——水季时,削竹箭,伐檀柘,出猎禽兽,不择巨少而杀之。然而羽卵者不杀,毛胎者不赎。

 

以上所述实在是一本完整的农事历书[16]与《夏小正》、《月令》所载内容和性质完全相同。三者都记载天子在不同时节应进行的政治活动以及农事、物侯等。不同之处在于《管子·五行篇》以五季区分,《夏小正》以十月区分,《月令》则以十二月区分“至日,睹甲子,木行”,意即“冬至,遇甲子日,木行统治”。

 

从以上文字可以滑楚地看出,五行即为五节。这种历法以冬至为新年,冬至之日即甲子日,这就是五行中的第一行一一木一一的第一天。所以“睹甲子,木行”,“七十二日而毕”,即木行从甲子开始,共七十二天。甲子冬至后第七十三日为丙子,是第二行一一火一一的第一天,所以有“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冬至后一百四十五天为戊子,是第三行一一土一一的第一天,故有“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冬至后二百一十六日为庚子,是第四行一一金一一的第一天,故有“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冬至后二百八十八日为任子,是第五行一一水一一的第一天,故有“睹任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经过五行五个七十二天,合计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过年日,恰为一个周年。依照这个系统,当时以干支纪日,大约与现今小凉山彝族太阳历的纪日方法一样,过年日是不用干支纪日的,故每年冬至都为甲子日。

 

古代注《管子》的诸家,例如唐代的房玄龄(一说尹知章)等,把“日至”释为“春日既至”,把“睹甲子,木行御”释为“睹甲子用木行御时也”,把“七十二日而毕”释为“春当九十日,而今七十二日而毕者,则季月十八日属土位故也”。可见他们是望文生义,对这段文字的科学意义根本不了解。历代注家作出诸如此类的错误解释以后,这本农事历书的本来面目便被掩盖了,千百年来成为十分神秘难解的东西。

 

在《洪范》五行和《易·系辞》中,都存在五行中阴阳两个方面,例如:水,一阳六阴;火,二阴七阳;木,三阳八阴,金,四阴九阳;土,五阳十阴。改造成五行相生的顺序以后,便很自然地会将每一行中的阴阳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成为五季中的一季。例如,木行分为阴阳两个月,从冬至甲子开始的三十六天为木阳,庚子后三十六天为木阴。从丙子开始的三十六天为火阳,壬子后三十六天为火阴。以此类准。因此,《管子·五行篇》虽未提及五行中每一行又分为公母或阴阳两个部分,但它存在阴阳两个部分的事实,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管于·幼官图》中有“五和时节”之说,这五和时节也就是五行。《幼官图》中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以及由正副五方组成的十图和一年三十节气。这东南西北中自然与五行相当。这里的正副五方,也就是正副五行。由正副五方组成的十图,实即由阴阳与五行相配组成的十个月。《幼官图》有一年三十节气的分法。一年分为三十个节气,就不能与传统的十二月相配。而十月历一个月为三十六天,正好是三个节气,一年正好是三十个节气。这无疑是十月历的分法。正和副,公和母,阳和阴,其意义是完全相当的,只是表示方法不同而已。《管子·五行篇》和《幼官图》的记载加在一起,正好反映出中国上古十月历完整的内容。

 

幼官即玄官·这是注释家较为一致的看法。闻一多说“本篇(指《幼官》)大似《月令》,题曰玄官,盖犹《月令》或曰《明堂月令》乎”张佩纶说“明堂则正建孟”,“黝宫则重日至”。郭沫若说:《幼官》“以五行方位纪时令”。诸家早有此认识,五行相生为十月历五季的名称。《管子·五行》和《幼官》属十月历系统的《月令》,当无疑义。

 

除《管子》以外,有关五行相生及其在季节中分配的记载还有很多,尤以西汉的著作最为丰富。例如,《淮南子·天文训》、《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在科学内容上与《管子》所载几乎完全一致,这里就不必多作介绍了。

 

但在某些著作中,也出现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史记·官书》、《淮南子·时则训》等,把木、火、金、水与四季相配(每行三个月),与土相配的却只有季夏之月一个月,干支则为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这里的甲乙、丙丁等天干日名,应是指每一行中的一、二两日的日名。这自然是后人只知有十二月阴阳历而不知有十月太阳历,迳以五行与十二月历相配所产生的不合理的配置方法,其中月的分配与日的分配互相矛盾,可见这些作者实系不通历数,牵强附会。

 

东汉的著作《汉书·律历志》和《白虎通·五行篇》,在将木、火、金、水分配于四季之后。又在四季中各抽出十八日与土相配,以符土王四季之说,这是完全脱离历法实际而只空谈理论了。在研究五行的起源时,这些后起的枝节问题当然不足深论。


五、河图、洛书与十月历的月序

 

关于河图洛书的名称,在《尚书·顾命》中就有“球、河图在东序”的记载;《吕氏春秋·应同篇》说周文王时“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书·五行志》则说“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人们认为,伏羲氏兴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伏羲依据它画成八卦;禹治洪水,上帝赐予洪范九畴,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这就是洛书。《广博物志》十四又引《尸子》曰:河精“投禹河图”。由于只有河图洛书之名而不知其内容,人们便把它理解为圣王受命时天降的祥瑞。圣王受命,天降祥瑞,这显然是附会之辞;然而在荒唐的神话后面,却往往隐藏着一些历史事实。依照中国古代的习惯,新的帝王即位要颁行新的历法,这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所谓伏羲受河图、禹受河图或洛书,是说天授与他们治理国家的大法,其中自然包括象征王权的历法。因此,被后世儒家说得神秘万分的河图洛书,原来就是指当时颁布的历法。

 

今日所见河图洛书的图形,是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传下来的。陈抟的学说后来分成三派,即邵雍的先天图,刘牧的河图洛书,周敦颐的太极图。他们说,八卦是依据河图洛书画出来的,河图是先天八卦,洛书是后天八卦。从河图与洛书的结构来分析,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河图用的是四方,洛书是八方;河图还保留着十月历月序的大致形态,而洛书则为了满足数学和逻辑方面的需要,作了很大的调整,已经成了抽象的哲理性的东西了。

 

按陈抟《龙图·序》(《宋文鉴》卷八五引)和元张理《易象图说》的意见,龙马负图出,原为天地未合之数,仅为天数一、三、五、七、九和地数二、四、六、八、十,合计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五。圣人观象而明其用,合而用之,成天地已合之位。然后才发展成河图洛书。

 

按照通常的画法,河图中间为天五地十,中圈为一至四,外圈为六至九。天数为白圈,地数为黑点。北方一六水,南方二七火,东方三八木,西方四九金,中方五十土。称之为天地生成之数,所以有“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见图1


此图的来历,人们大都承认受到《礼记月令疏》引《易》“大衍之数”郑玄注的启发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在元张理《易象图说》中,载有天地已合之位图(见图2)。它分为上下两图,上为生数图,下为成数图。将上下两图按五方对齐,便成为河图。从这天地已合之位的生数图和成数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即是十月历上下两个半年的月序数。生成说中的五行原本没有方向概念,但后来的相生说将木火土金水配为东南中西北,所以在此图中才有火南、水北、木东、金西的分配。因此,河图包含了生成说和相生说两个系统。对生成说,从圈点数可知月序;对相生说,从五行按方向的排列并配以阴阳可知其月序。这是二者兼顾的巧妙安排。

 

人们通常所用的洛书图(见图3),可用下列口诀来说明,就是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十居中”从组成来看·实际与汉代出现的九官是一致的,它的功用主要用于卜筮。它与八卦已经完全对应起来。洛书的九个数的排列十分有趣,无论从纵横斜向计算,在一直线上的三数之和都是十五。正因为这种排列方式的神秘性,它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张理的《易象图说》中,载有一幅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图(见图4),与洛书相比较,北方水和东方木都相同,仅西方金和南方火与洛书不同。它的方向排列与河图一致,即依照相生说排列。与河图的不同之处在于河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的八个数都两两排在四正,而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则将一、二、三、四排在四隅,六、七、八、九排在四正。其性质和特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从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图与洛书图的比较使我们得到启发,所谓河图洛书,可能原本都是符合相生说的方向排列,其不同之点仅在于河图的生数和成数都排在四正方向,而洛书的成数排在四正,生数则排在四隅。这一点正好说明汉代的易学家为什么常将河图洛书混淆起来。后来人们终于发现,如果将洛书中南方火与西方金调换方位,改成南方金西方火,再规定阳数在四正,阴数在四隅,便有以上所说的三数相加均为十五的奇特排列方式。正因为有此奇特的性质,后来便发展成洛书的固定形式。从五行的方向排列来看,便由原来的木、火、土、金、水相生序变为木、金、土、火、水。倒过来读,便是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人们常称的近世序。由于十月历有冬夏两个新年,为了从物质特性上符合五行相胜说,便将夏土改为冬土,因而随之也有土王四时的理论。这样便奠定了五行相胜说的基础。相胜序和近世序同出于洛书,是同一来源,没有本质区别,仅是中方土安插的方位不同而已。

 

关于洛书九个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一项成就。正因为要在洛书中显示这一成就,便使得洛书原有的性质有所变化。为了符合三数相加等于十五,中方便去掉十,只保留五,因而只剩下九个数,称之为九宫。郑玄注《易乾凿度》说“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推算时反正以五为单位,逢“五寄中官”,因此中宫去掉十以后,并不改变它的性质。洛书和九宫与五行生数说和相生说相比,可能是比较晚出的,但史书明载战国时邹衍将五行相胜的观点应用于改朝换代,因此它的产生不会晚于战国时代。

 

《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明堂月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记用九室,谓法龟文故用此数,以明其制也明堂与历法有密切关系,古人已熟知之。明堂象征着月令和季节,汉蔡邕就著有《明堂月令论》一书。这里的九个数从右至左三三排列,即成洛书图。

 

周人造明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祭祀用的,用于怀念祖先的业绩,表示继承祖先的传统文化。因此,这九(十)室、三十六户,十二牖,决不是毫无意义的:一室必然象征着一个阳历月,一户象征着一个阳历月的日数,一牖象征着一个季节(一行)的日数。与《明堂》月令相对应,还有《礼记·月令》,它属于十二月历的历法系统。《礼记·月令》记载着一年十二个月天子每月在明堂中的居室,十二居室按每月斗柄所指的方向排列。这就意味着明堂中的室,是与历法中的月相对应的。由此更可推知,《大戴礼记·明堂》中的室,也必与月相对应。前已述及,九宫中九这个数是从十演化来的,因此,《大戴礼记·明堂》必属十月历系统,除此以外别无其它解释。


阴阳变易与十月历的季节变化

 

阴阳二字的原义是指日光的背向,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人们把它引申为哲学上的两个对立面,应用极为广泛。有人研究中国上古文献,认为阴阳的概念出现较晚,始于《老子》,最早也不会早于西周[17]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在解放前的知识界中颇有影响。但许多哲学家早已指出,这种意见是不正确的,阴阳的概念在原始社会时代就已形成了[18]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名词,阴阳两字可能出现较晚,但作为表示一组对立事物的概念则应早已出现;至于用来表述这种概念的词却不一定是阴阳二字,可能是更为朴素的公母或雌雄等等。

 

阴阳二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应用自然是十分广泛的,但在与此有关的最早的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仍然主要与季节有关。《周易》建立的基础就是阴阳,利用阳爻和阴爻组成八卦。《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义配日月”。此处的“日月”即指季节的循环。哲学家把道释为规律或变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这样解释是正确的。然而作者以为,道的原义就是道路或轨道,其抽象的哲学意义则是后来哲学家的引申。阴阳循环变化是一种规律。《春秋繁·阴阳终始》说“天之道,终而复始”《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因此,古人说的阴阳变易,主要是指季节循环的规律而言。

 

《管于·乘马篇》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礼运》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这就是说,一年分为天地两部分,天地即为阴阳,阳为天,阴为地。


《春秋繁露·阴阳位》说“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休。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故阴阳终岁,各一出一年来说,阴和阳是各占一半,各有其位的。《天辨在人》说“少阳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阳因火而起,助夏之养也;少阴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阴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此,古人不但将一年按阴阳分为上下两个半年,而且还进一步将阴和阳各分为两半,这就是八卦中的四象。少阳为木行,为阳气初生,相当于春季;太阳为火行,阳气正盛,相当于夏季;少阴为金行,阴气初生,相当于秋季;太阴为水行,阴气正盛,相当于冬季。

 

前已述及,生成序的十月历将一年分为阴阳两半,前后各五个月,均以水、火、木、金,土命名。因此,水、火、木、金、土各有阴阳两个月。前五个月为生数月,后五个月为成数月。前后各月按顺序阴阳相配,因此,便成为单数阳双数阴。前半年的五个月与后半年的五个月,按五行月名顺序相同,按阴阳却又一一相配。

 

相生序对五行月名作了调整,但月序和阴阳相配的结构没有改变。


周易与十月历

 

《周易》赖以建立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关于《周易》中有关阴阳五行的论述,我们在前面已有多次引述。既然《易·系辞》中天一至地十这十个数与河图洛书有关,而河图洛书中的十个数就是十月历的月序,那么八卦也就必然与十月历有关了。

 

《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疏》说“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云四象也”太极是什么?孔《疏》日“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这是抽象的哲理性的说法。《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可见太极即是太一。太一是最贵的天神,又是天枢北辰,通称中宫太一,与九宫中的太一相同。那么,太极原出于五行中的土行,在河图中代表五和十。八卦中的太极,实即一年的通称。它与土王四季有一定的关系。有的著作中把中宫直说成是招摇,也是有道理的,其意即北斗循行四方,以定季节。两仪指天地,实即指阴阳,为一年中的上下两个半年。四象为金、木、水、火,亦即一年中阴阳两季的再划分,称之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关于四象与八卦的配置,易家说法较为混乱。据《春秋繁·辨在人》、《五行大义·辨体性》和《云籍七籤·阴阳五行论》,应是东方木少阳,南方火太阳,西方金少阴,北方水太阴。这是符合阴阳五行的原义的。


太极一年分为阳阴两个半年,可用一阳一阴两个卦画即

来表示阳仪再分裂为阴阳两部分则在阳画
上加阴阳两个卦画,便成
在阴画
上加阴阳两个卦画便成
四象再分裂分别在上面再加阴阳两个卦画便成为八卦(见图5



在由三条阴阳卦画组成的先天八卦中,下面一条属于两仪,中间一条属于四象,上面一条属于八卦。因此,从八卦的卦面中即可看出季节的变化。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震(

)为少阳中的阴卦,它必然是阳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离(
)为少阳中的阳卦,应比震暖和一些;兑(
)为太阳中的阴卦,应比离更暖一些;乾(
)为太阳中的阳卦,阳气最盛,也是阳卦中最热的月份;巽(
)为少阴中的阳卦,应是阴卦中最热的月份;坎(
)为少阴中的阴卦,应比巽凉一些;艮(
)为太阴中的阳卦,比坎更凉一些;坤(
)为太阴中的阴卦,应是阴卦中最为寒冷的月份。


从先天小圆图伏羲八卦的排列顺序(见图6)可以看出,东北方的震属少阳中的阴卦,东方的离属少阳中的阳卦;东南方的兑属太阳中的阴卦,南方的乾属太阳中的阳卦;西南方的巽属少阴中的阳卦,西方的坎属少阴中的阴卦;西北方的艮属太阴中的阳卦,北方的坤属太阴中的阴卦。

 

很明显,在先天小圆图中,无论从方向排列或阴阳理论本身进行分析,都可看出震离为木行,兑乾为火行,巽坎为金行,艮坤为水行。因此,先天八卦是属于五行相生序的。从月序上说,震为木阴、离为木阳、兑为火阴、乾为火阳、巽为金阳、坎为金阴、艮为水阳、坤为水阴。从性质上说,八卦是用于卜筮的,但其卦画图,却整齐地显示出相生系统的十月历月序的排列。由此看来,八卦的理论当出自十月历系统。

 

河图既要采用五行中的生数系统,又要包括相生系统。它的方向为相生系,数为生数系,因而八卦与河图是有差异的。先天八卦,用刻画符号来表示相生系的十月历月序,是最为清楚的。

 

八卦有卦面、卦名、卦象,据说卦象是自然现象在八卦中的反映。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的排列完全不同,它依据卦象附会其说,对八卦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因此。从后天八卦的卦画排列顺序看不出什么规律,使人感到莫明其妙。

 

后天八卦按方向的排列顺序,是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这是因为,按卦象震为雷、离为火、兑为泽、乾为天、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春天始雷,故震在东方;初夏多风,故巽在东南;夏天炎热如火,故离在南方;初秋万物致养,为阴为母,故坤在西南;秋天为收获的季节,人们欢欣喜悦,兑源于悦,故兑在西方;初冬阳衰阴盛,阴阳相薄而战,故乾在西北;水凉性,冬天寒冷,故坎在北方;山体静止,象征一年的终止,故艮在东北。

 

后天八卦就是根据以上卦象的理论而给各卦定位的。冯友兰说“在这个世界图式中,离为火居南方,于时为夏;坎为水,居北方,于时为冬;这跟阴阳五行家的世界图式相合的。其余六卦的方位和季节,照《说卦》的解释,都很不明了,可能都是些废话与胡说[19]说后天八卦的卦位分配纯粹是附会,那是不成问题的,即卦象中的离火和坎水,与五行相生中的火位和水位,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后天八卦的卦位已经与十月历的月序脱离关系。


关于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时代的讨论

 

由于以上种种,可知以往那种阴阳五行起于战国的说法,是不值一顾的。我们知道,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密不可分的,五行不能离开阴阳而独立存在,而八卦的基础就是阴阳,而且其中也隐含着五行的概念。现在哲学界大都承认《周易》确是周初的作品,那么在西周以前已存在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观念,应当是无可置疑的。

 

《洪范》记载周初箕子的谈话,说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天乃锡禹洪范九畴”。由于隔两代,又无其它史料可为佐证,人们对这段话大都采取怀疑态度。但作者认为,说夏代已有五行,从各种传说来看是有迹象可寻的。鲧不知治水之法,因而用土陻水;不明季节的循环变化,因而治水失道。禹治天下,得“洪范九畴”,五行就相当于后世象征皇权的正朔。颁正朔是治国的大政,故此处提到五行。禹的儿子征伐有扈氏,作《甘誓》,贵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讲他暴虐而又不奉行夏的正朔,怠惰弃废了天地人三政。有些注家把五行释作五行之德,把三正释作历法中的子丑寅三正,都不正确。夏用寅正,怎能同时奉三正呢?前已述及《皐陶谟》“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是说只要依据五季的知识去安排各种农时,就会获得好的收成。孔子从夏宗室后裔手中得到《夏小正》,据说是夏代的历书。由于年代久远,人们一直对《夏小正》是否确是夏代历书有怀疑。我们对《夏小正》用以定季节的星象和物侯作过研究,已证实它与记载阴阳历星象物候的《月令》大异其趣,而与十月历互相吻合。那么,具有十月历特征的夏代农事历书,在夏宗室后裔手中保留下来,这是完全可能的。从《甘誓》、《皐陶谟》、《洪范》、《夏小正》这四种有关夏代的文献来看,夏代确有使用十月历和五行的迹象。因此,我们说夏代使用十月历,并且已有阴阳五行,决不是无稽之谈。

 

现在看来,《夏小正》也不是夏代创立的。《礼纬·稽命征》有“禹建寅,宗伏羲”的话,《夏小正》可能与所谓伏羲时代的历法有关。伏羲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以虎为图腾的部落。据《山海经》说,巴人是伏羲的后裔,而巴人又是古羌人的一个支系,也崇拜虎。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是西羌人。因此,禹和伏羲同属羌族,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20]《易·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说“《易》之为书不可”,这是确实的;但八卦与《易》不同,原始的八卦只是八个卜筮的符号,或者连符号也不是,只是若干根筮草。但是,古今中外的占卜,毫无例外地都要借助于历法。传说八卦出自伏羲,而八卦是出自十月历的,那么八卦和十月历同出于伏羲时代,是大有可能的。实际上,它们就是河图和先天八卦。

 

《系辞》作于孔子以后,其中所载属于后天八卦,与九宫和后世流行的洛书图中的数是一致的,但若以为《说卦》中所载的八卦就是夏禹或周文王据龟书所作的八卦,则并无根据。如果夏禹或周文王果真改画过八卦,可能也只是如本文前面所引述的“洛书天地交午之数”,它与河图的区别只是将四方改为八方,奇数在四方,偶数在四隅,看起来较为方面而己。将后天八卦说成是来源于洛书,恐怕是春秋战国时人的附会。


参考文献:


[1]   常隆庆等《雷马峨屏调查记》;李亦人《西康综览》;江应梁《凉山彝族奴隶制度》。

[2]   刘尧汉等世界天文史上具有特色的彝族太阳历”,民族学报》,19822月;阿苏大岭等云南小凉山发现彝族太阳历”,《自然科学史研究》3卷笫21984

[2]   常隆庆等《雷马峨屏调查记》。

[4]   《彝族文献译丛》第一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彝族文化研究室编1982年。

[5]   《梅葛》,云南人民出版壮1978

[6]   五代《玉溪编事》载南诏骠信星会节诗等。

[7]   明杨鼐《南诏通记》和清胡蔚滑《南诏野史》等。

[8]   参见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自然秆学史研究》第1卷第21982夏小正正解”,《农史研究》第1期,1983年。

[9]   《东洋天文学史研究》第十篇,中译本第629页。

[10]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台译本第 2 册第383页。

[11]  “西周在哲学上的两大贡献”、《 哲学研究》,第 6 期,1979年

[12]  “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杭州大学学报》,第 1 期,19792

[13]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东方学报》,第20101923

[14]   刘尧汉、陈久金、卢央: “世界天文史上具有特色的彝族太阳历”,《民族学报》第2 期,1982年。

[15]   商承祚:“殷商无四时说”。《清华周刊》 第37卷 第9期,1932年

[16]   参阅郭沫若《管子集校》。

[17]   参见梁启超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东方杂志》二十卷十号1933年。

[18]   范文澜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三期,1931

[19]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490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

[20]   参见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时空医学
关于六爻纳甲与六爻历法,与易友聊天记录
河图洛书的秘密,可在彝族经典中找到
春秋古易:以夏至为新年,所以伏羲八卦称为夏历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术理论
河图、洛书中的两种太阳历 (刘明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