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丙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是“就业”
 

  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二是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非正规就业现象仍然严重。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背景下,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呼声下,我们看到不少学校确实增设了“热门”专业,减少了传统学科的招生规模。但令人不解的是,这种调整并没有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结果却是一些“热门”专业,在大学众星捧月式的追逐中,转眼变为“冷门”。

  问题出在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以为需求就是就业需求、经济需求。而实际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仅有就业需求、经济需求,还有为社会提供思想、发展人文的需求。当然,高等教育出现这样的偏差,与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对需求的理解也有密切关系。政府部门近年来一直以就业率来考核各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社会舆论也高度关注高校的就业状况,认为能让学生“好就业”的大学就是好大学。

  只以就业需求来要求高等教育,必然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所有高校都以就业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结果是把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二是什么专业热门、好就业,大学就一窝蜂地开设什么专业,结果是专业开设重复,大学缺乏特色,虽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结果却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

  如果认识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那么,高等院校就应该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其中,有部分高等教育应该以社会就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则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提升。而对应这些不同办学定位的高等教育,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10多年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高等院校被称为“象牙塔”,所有学校都与社会保持着距离;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高等教育大扩招,在教育产业化观念的指引下,几乎所有高校都走产业化路线,学校办学变得极为功利,非职业化、技能化的课程在大学逐渐淡出。出现这两个极端,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由政府部门确定的,而不是自身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其结果是都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最近研究生教育备受社会关注,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50多万,是10年前的两倍多。从教育的定位分析,研究生教育总体来说属于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能如此快速地扩张,在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也是比较罕见的。这源于我国大学错位地“积极满足”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由于办学定位出现了根本性错误,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就下降,就业情况不如本科毕业生也在意料之中。

  只有让高等院校有合理的定位,才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赋予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会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传统,确定不同的办学定位。在这种办学环境中,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评价才会趋于理性,才会结合办学定位去评价大学开展的教育和培养的学生,而不是用单一的就业标准来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取消“国家承认”学历,大学“自主授予”学位是大势所趋 -...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谁来给高校办学定位
600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如何才能不走回头路?
虚拟大学VS巨型大学
大学排行榜对大学行为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