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心理疗法?——?移精变气
中医心理疗法 —— 移精变气
“移精变气”也称“移情易性”,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病人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移精变气”一语出自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唐代王冰认为:“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明代吴崑撰《素问注》注曰:“移易精神,变化脏气。”即转移病人精神,改变病人脏气紊乱的状况。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以移易、变更其精神意念活动的方式,促使患者精神康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清代高士宗则从“导引谓之移,振作谓之变”的角度,说明了可采用情志导引、振奋精神等方法改易心志,排遣情思。
【治疗原理】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医生可以调动患者的有意注意,也可以利用突然的、意外的刺激使患者产生无意注意,以此改变患者原来的注意中心。这一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因过分注意而产生的病态行为;或因患者过分注意躯体某些部位,而产生的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病痛,以致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障碍者。移精变气疗法强调采取积极的调摄方法去解脱各种恶劣情绪、消极情感的困扰,改变和转移其意念活动的指向,克服个性中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倾向,而并不是要求人们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活动,也并非改变其独立的个性。
“移精变气”作为中医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医“形神合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治神以动其形”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治疗效应。因此,凡能移情易性的各种方法都可根据病情和心理变化而灵活运用。
【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移精变气”的治疗方法。《续名医类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病则自愈。”《北史·崔光传》曰:“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吴师机《理瀹骈文》也指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一般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精神转移和情志导引两大类。
所谓精神转移,是将患者的精神意念活动从疾病的中心和(或)内心思虑的焦点上,转移、分散至其他方面去,以缓解或消除由于过分的关注躯体某些部位的不适而产生的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过分注意某事而产生的病态行为。由于患者对自身疾苦的过分关注和强烈的情感纠葛(如:亲友亡故、事业挫折、突发灾难、家庭变故等),容易导致情志抑郁而难以自拔,并成为某些疾病的主要诱因或久治难愈的关键。如果不能设法分散其注意力,变更其消极的情感指向,虽处之以针药治疗,往往也少效或无效。精神转移的具体方法较多,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心理和不同的环境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灵活运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在治疗某些心身疾病时擅长以音乐、歌舞乃至于戏谑等形式分散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他治疗悲伤过度的病人,常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找来一些巫医、艺人,在一旁载歌载舞;或者在运用针灸治疗时,找一些善于声乐的人吹笛鼓琴,杂以歌唱,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每每收到良效。
而情志导引法则是主要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吐纳锻炼,或配合以一些动作来引导和控制其精神意念活动,达到移精变气的治疗目的。这种方法一般不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多以“导引”的方法移情易性,故称为“情志导引”。古代养生家有所谓“导引”、“吐纳”、“行气”等不同的称谓,其最基本的要领可分为“调心”(意念控制)、“调气”(呼吸锻炼)及“调身”(姿势调整)三个环节,而情志引导则偏重于“意念”和“气息”的基本锻炼。《云笈七签》所谓“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的说法,揭示了自我意念控制的作用,在意守凝神的基础上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产生强身祛病的效应。改变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和性质,使之由外驰而趋向内守,凝神聚气,并在意念的引导下调畅气机,祛邪复正,达到形神的和谐统一。对某些境遇性因素诱发的各种恶劣情绪和消极情感,可运用以呼吸吐纳方法为主的“六字气诀”等功法宣泄之。梁代养生名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转引《服气经》称:“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临床实践证明,默念吹、呼、呵、嘘、咽字吐纳行气,确能排遣紧张、焦虑、忧郁、愤恨等不良情绪,使胸闷胁胀等脏腑滞气得以消散,产生精神舒畅松弛等良好的感觉。
【病案分析】
历代医家诸多采用移精变气的心理治疗手段治疗心身疾病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移精变气作为中医意疗在临床上使用是非常有效的。
《灵枢·杂病》记载:“哕,以草刺鼻,喷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讲述的是治疗呃逆不止,除“以草刺鼻”等方法外,还可以用“大惊”的方法治疗。这是经验证明非常有效的以转移患者注意力即移精变气来治疗呃逆的方法。
《儒门事亲》记载:“昔闻 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竟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本案例载述了医者治疗府主洞泄不止,在诊治时并未开方措药,而是与患者大谈日月星辰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时至未时连续七八个小时不停止,患者听得入神,连上厕所都忘了。
《仪真县志》记载:明代眼医李瞻,治一肝火上炎之红眼患者,因其性情急躁,服药效果不佳反渐加重。李知其情况后,假装吓唬他说,近几日内,火毒会流窜到大腿而生脓疮,那样将会更难治疗。患者便把注意力由眼疾转移到日夜担心他的腿会发脓疮,转移了患者对病位的过度关注,于是几剂药后患者眼疾便好了,亦未见脓疮发作。
《历代中医心理疗法验案类编》载有:岳州有名医某,闻声即知病之所在。某心微痛,请诊之,诊毕曰:“心将生痈,不可为也。”其人哀恳,医竭智图之,明日曰:“思得一方,故妄为之。”因用笔于病人左腿上画一黑圈,大如杯,诫曰:“务刻刻目注圈内,心想圈内,自以为肿矣,发热矣,痛极矣,使一刻不如是,痛必不治。”其人如诫,至七日,果红肿,起一大痈。医曰:“心痈已移于此,可保无虞。”后医之未久即瘳。此医案讲述了患者心微痛,医者设法使其将注意转移至左腿,从而缓解了心微痛。
【评价】
清代医家叶天士亦十分重视“移精变气”的心理疗法。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说到:“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浊饮不解,经谓之膈消,即上消症也。言心移热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操心太多,刻不宁静。当却尽思虑,遣怀于栽花种竹之间,庶几用药有效。”叶天士认为治疗消渴,应让病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栽花种竹之间,此理论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乃心身疾病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
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的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着这类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症迁延难遇。移精变气疗法是通过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它的劣性刺激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心疾病“心身同治”方案
中医心理疏导六法调情志
易经与心理
《黄帝内经》心理治疗初探与名家临床实践举隅
杨教授论疏导情志疗法
气功锻炼的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