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颈椎旋转扳法
第1页/共7页 下一页>
文本预览:

《 按摩与导引》 20 年 2 09 月第 2 卷 第 2 总 10   5 期( 7 期)

C iee Maiuai & Q  og teay Fb 2 0 V 12 N .  hns  np l o tn iG n h rp .e  0 9, o.5, o2 5  

论颈椎旋转扳法 

龙翔 宇 汪 田 

广东省佛 山健翔颈腰医院

摘 要

(2 00  58 0 )

颈椎 旋转扳 法以其 良好 的临床 疗效成为治疗颈椎疾病 的常 用治疗手法 , 文 旨在 通过 对旋转扳 法的机  本

理及临床研 究的分析 , 探讨 该手法的 临床应 用, 以期提 高手 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治疗

旋转扳 法 斜扳 法 机理

应用  

颈椎旋转扳法又称颈椎斜扳法 ,是临床上治疗  椎活动提供动力 ,并且通过肌肉间的平衡帮助维持 

颈椎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法 , 在临床报道其疗效显著 , 颈椎的结构稳定 。在病理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椎间  但是各种 因手法不当或失误导致 的颈椎损伤也屡见  盘退行性改变 , 髓核脱水萎缩 , 间盘弹性减弱 , 椎 椎  间隙变窄。周围韧带退变钙化 , 紧张性减弱 , 由于椎  不鲜 。本文尝试 以机理及 临床进展为基础对其应用 

进行探讨。  

1 生理 结构 与病理 

间隙变窄 , 韧带松弛, 两者 问的弹力拮抗作用减弱从  而难 以维持颈椎 的稳定 , 使椎体失稳 , 小关节紊乱、  

静力系统: 颈椎由七个椎骨组成 , 相邻椎骨间通  错位 , 对颈周 的神经 、 血管保护作用减弱。椎体失稳  过椎间盘、 双侧钩椎关节、 双侧关节突关节等 5 个支  导致关节的慢性损伤 ,从而导致代偿性骨质增生而 

点 以及韧带、 关节囊等组成 。 个支点随着颈椎的生  刺激神经、 5 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 。颈椎不稳 、 增生以   理曲度形成受力线 , 其中椎间盘为主要 的负重结构 , 及颈椎生理曲度 的改变影响了颈周肌群的平衡 ,   并  椎骨间的关节配合周 围韧带形成颈椎结构上的稳定  且刺激神经引起肌 肉的紧张,从而出现颈部肌肉的  性 , 间盘( 椎 尤其是髓核 ) 的膨胀性 弹力( 使两椎体分  易疲劳、 僵硬、 疼痛等症状。 由于人体功能的需要 , 颈  离) 和椎体

周围的紧张性弹力 ( 限制椎体分离 ) 维持  椎容易长期处于屈曲状态. 从而使颈后肌群长期处  这种稳定性结构 , 并且 由于关节 问关节囊的存在 , 这  于被动牵拉状态而损伤 , 颈部 四周肌群拮抗失衡 , 长 

种弹性 的拮抗作用使 颈椎 间具有 一定程度 的活动  期疲劳的肌 肉可发生炎症水肿 , 导致痉挛 , 肉的异  肌 度, 形成了头部活动的结

构基础 , 而且在颈部活动时  常牵拉引起椎体失稳 以及小关节紊乱、 错位 , 而后者  维持其稳定性 。   又进一步刺激引起肌肉症状 , 产生恶性循环, 引起长  动力系统 : 颈椎周围存在众多 的肌肉群 , 肉的  期的、 肌 反复的临床症状 , 同时加速椎间盘及颈椎韧带  收缩提供颈椎 向各方向活动的动力 ,同时由于肌 肉   等组织的退变 。  

间的相互拮抗作用 ,使颈椎在活动的同时其稳定性  2 机 理及研 究  受到保护。   颈椎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颈椎在其可活动的各个  本文对两个系统分开叙述 ,但实际上两者是密  位置 , 各颈椎关节的受力是平衡的。当椎体不稳时,   不可分的。 在生理功能上来说 , 颈椎本身的结构维持  其 随颈椎曲度分布的受力线发生改变 ,受力平衡受  其稳定性 ,并且通过椎间盘以及韧带的弹力拮抗作  破坏 ,当颈椎最大位置活动时这种不平衡表现得尤  用, 提供颈椎活动的结构基础 , 颈椎周 围的肌 肉给颈  为明显 ,这个受力线上的不平衡限制了其进一步活 

cl ie cei   a e  ̄wt crncn c a [ .p— a kns hs i pf n i  ho i ekpi Ja i      an i h   n ] 

[1 2 胡军 , 6 吴嘉容, 沈国权. 手法对颈本体觉紊乱眩晕头颅空 

间回复能力的作用研究【, J 按摩与导引 , 04 2(: 9 】 20;0 )   37 [】 2 邱卓钢 . 7 本体感觉与 软组织损伤 的康复 . 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 ,0 4 1  ̄) 9  ̄ 9 . 2 0 ,0 : 5 2 6 2  

[8 K kd k , D  t 1 evcl ana dpo r cpi  e— 2] oo oo 一 A e a . ria pi n  rpi et nsn     C   o o

l td . M np lt n p yia- hr 9 7 ̄ ;02: o s yJ- a iua o - h s lT e. 9 b 2 () tu i c 1  

8—   05

[4 Lu o , J  t1 blyt  po ueh a oio .tr 2 】 odn -K e . it or rd c  edp s na e  a A i  e i t f

w ils  j ̄[ . ie19  p 5 2 ()85 8 hpahi u J S n . 7A r1 ;28:6 -   n ] p 9

【】 2 许敬人 , , 国权 , 陶. 5 房敏 沈 严隽 颈椎病患者头 回复至中立 

sii [.—tlm d l .9 6JlN v 1(- )19 3 。 iv J G i — e -a 19  u o ;8 6:2  ̄ 4  tt ] y a v - 4

位的能力测定.中华物理医学


与康复杂志阴,002  20 ;2

( :2   4 23 )

【1 2 沈国权, 9 严隽陶. 对脊柱推拿“ 错位” 整复” 与“ 理论的思考 

【,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0 21( :6 2 . 】 20 ; 2 2 ~ 8 6)  

《 按摩与导引》 20 年 2 09 月第 2 卷 第 2 总 10 ) 5 期( 7 期  

6  

C iee Ma iuao & Q  og teayF b 2 0 V 12 N .  h s  nplt n n i iG n h r .e  0 9, o.5, o2 p

动 。旋转扳法通 过 颈椎 在最 大位 置时 的 瞬问手 法力 

鲜见 , 其主要有骨折脱位 、 高位截瘫、 动脉损伤( 血管  内膜下撕裂、 血肿、 血管周 围出血、 血栓形成、 痉挛形  成)颈脊髓与神经根损伤、 、 软组织损伤等。陆然翻 从  解剖学角度研究认为,过度前屈位牵引下手法使颈  椎后关节间隙拉大, 椎间连接的后半部稳定性下降,  

量, 应用杠杆原理 , 借助韧带 的紧张性弹力 , 重新调  节关节位置, 纠正变更 的受力线 , 故其对关节错缝 、   交锁 、滑膜嵌顿等原因所致 的常见的力线失衡尤为 

适用 。  

颈椎斜扳手法定位性较差 ,在临床中应用该手  并使颈椎后部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而加重颈椎连结的  不稳定因素 , 并损伤各韧带与关节。后伸位牵引时,   法时颈椎前屈的角度对疗效影响较大 。 史继祥等f  

用 生物力学 电测技术 ,采用 自行 设计 的斜 扳测 定装  置测定 七具新 鲜颈椎 ,斜 扳时 颈椎寰 齿关 节 和后部 

( ) 间隙拉大 , 1椎 钩椎关节的作用减少 , 椎间连结的  

前半部不稳定 ;2承重点落在椎体后缘 , () 稳定性差;   () 3退变黄韧带可形成前凸皱折 , 易压迫脊髓 ;4寰  () 关节突关节在不 同状态下的关节作用力的变化 。根  据测定结果 , 正常生理状态下 , 对寰齿关节而言 , 后  枢椎之间无钩椎关节 , 小关节接近水平位 , 颈椎活动  后伸位牵引时, 寰椎沿冠状轴向   伸 位下斜扳 时其关 节 内力 大于前 屈位 , 于 中立位 , 度最大且最不稳定 。 小   认为中立位下斜扳可能并不如以前提 出的后伸位下  后上运动 , 使寰椎后 弓前移 , 此时手法危险最大。只  更安全。在小关节作用力上 , 后伸位斜扳时最大, 前  有中立位牵引或轻度前屈牵引时 , 颈椎 问连接关系  屈 角度较小 时关 节 内力较 小 ,认 为斜 扳 时头部 最好  改变较小 , 稳定程度高 , 此时施行手法较为科学。李  处于微屈位伪 l。 发现斜扳时各椎间关节内力从  义凯等[ 51 。 硐 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

, 观察颈极度后伸对椎 

上至下有不规则增大趋势 ,但在 c 处出现了内力    反常骤增 , 认为可能与 C 处于颈椎生理 曲率较大    位置有关 , 说明斜扳对该处的力学调整效应较大。 在  拔伸下状态下斜扳 ,寰齿关节和小关节都的作用力  都小于生理组和病理组 , 其引起 的关节内力约 比同  

动脉 血流 的影 响 ,并 在 活体 上进行 经颅 多普勒  (C ) T D 检测发现, 颈极度后伸时 , 双侧椎动脉滴数均 

明显减少( < . )在极度后伸位上的旋转 , P0 5 , 0 可使部  分对侧椎动脉完全闭塞。故认为对有眩晕耳鸣等症 

状, 怀疑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患者 , 在颈部 

样情况下的非拔伸下斜扳小 1%, 6 认为拔伸下斜扳  推拿时要尽量少使患者 的头颈部处于后伸位 ,更不  更加安全。该研究还发现椎 间盘破坏失稳引起关节  能在后伸位的基础上极度旋转患者的头颈部 ,或是 

内力 显著增 大 , 认为 对于存 在严 重退 变 、 稳 的颈椎  失

使患者在头颈部后伸位 的体位上保持较长的时间,  

病患者进行斜扳操作时 , 在旋转幅度、 范围上应 当谨  c 的三维空问有 限元模型 ,   利用 S P S P软件采  U —A

以免造成患者脑组织缺血 , 产生不可逆性损伤。   慎 。郎继孝等圆 根据新鲜尸体颈椎 的解剖形态建立  4 临床探 讨  颈椎关节与颈周肌肉群在生理和功能上密不可  用8 结点三维空间计算模式 , 测定各关节应用 , 结果  分, 从而决定了两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者的病变  显示钩椎关节 、 关节突关节应力集 中于 中下段 , 在  往往引而另一者从而产生颈椎不稳与肌 肉疼痛痉挛  c 水平 的钩椎关 节剪应 力较 大 。     的恶性循环。 尤其是现代生活中, 由于颈椎处于长期 

3 临床疗 效及不 良反应 

的固定体位, 颈肌慢性炎症引起的肌肉弹性减弱 、 僵 

有关斜扳法治疗颈椎病 的临床报道众多,笔者  硬 、 痉挛 , 这种肌肉的异常牵拉下引起颈椎关节的紊  使用维普数据库对 18 99年到 20 的文献进行检  乱,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恶性循环成为颈椎病发病的  08 索, 中包括以斜扳法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 、 其 椎动脉  常见原因, 并且这一病理改变加速 了颈椎的退变。 从  型颈椎病 、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  机理上来看 ,颈椎斜扳法是针对颈椎关节的整复手  相关疾病 , 其总有效率均在 9%以上。在各临床报  法 ,而颈椎关节 的紊乱只是上述病理过程的一个环  0 道中, 各医家所使用的手法不尽相 同, 但

均强调应严  节 , 而肌 肉的炎症、 疼痛、 痉挛作为病因不容忽视 , 并  格把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主张手法应在患者放松状  且在众多临床报道提及在行颈椎斜扳之前应行颈椎  态下及牵引下进行 , 以提高疗效 , 减少损伤。认为手  的痛点及穴位的手法治疗以放松颈部肌肉,并以此 

法的要点在于尽量使患者肌 肉放松 , 应使患者保持  作为扳法的要点 ,笔者认为这是提高扳法疗效以及  轻度前屈 , 手法不宜过快 、 幅度不宜过大 , 应在上提  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力量的基础上作颈项旋转 ,以避免椎管 内组织及神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产生在于颈椎增生压迫神经  经血管的损伤。  

根而出现症状。 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有两种情况 ,   旋转手法不当或失误导致颈椎损伤的报道并不  种是增生物直接压迫神经根 ,另一种是增生物间  

《 按摩 与导引》 20 年 2 09 月第 2 卷 5

第 2 总 10 ) 期( 7 期  

7  

C iee Ma i ltn & Q  o g teay F b 2 0 , o.5, o2 hns  np ai u o iG n h rp .e  0 9 V 1 2 N . 

接压迫神经根 , 后者 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大部分。 其  手法较其它部位更轻巧 , 这对于临床医生技术要求 

产生原因是 由于颈椎 的过度或不协调运动使增生物  对周 围软组织产生过度刺激而引起 损伤性炎症 , 软 

较高。 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在看到疗效 的同时,   考虑到不 良反应 , 谨慎使用。  

组织炎症水肿从而间接压迫神经根。这就是在临床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是负重 , 其活动度很小 , 而且  上 ,有很多患者 x线片上表现病理变化不明显 , 但  研究表明 , 颈椎间盘 的抗压能力很大 , 但对扭曲力的 

是临床症状 、 体征却很重的原 因。 这种情况下治疗 的  耐受性较差 , 故旋转扳法时应尽量保护椎间盘。 有实  关键在于减轻局部 的炎症水肿从而缓解对神经根 的  验证明在挤压旋转时易损伤椎 间盘 ,拔抻可以降低  间接压迫 。局部的手法治疗可 以通过促进局部的血  椎体对椎 问盘的压力和剪切力 ,从而有效地保护椎    液循环 , 促进新陈代谢 , 加速炎症物质 的吸收 , 从而  问盘 ,因此颈椎旋转扳法应尽量在颈椎始终拔伸的

消除水肿 , 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对于增生物的直接  状 态下进 行 , 以减 少扳 对椎 间盘 的损 伤 。 颈椎 间盘 的  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决定 了颈椎 间盘的抗扭转  压迫 , 其治疗关键在于改变增生物与神经根的相对  位置。 颈椎斜扳法对于

定位不 明确 , 而且 由于压迫 的  

能力较弱 , 而颈椎旋转扳法多在旋转位操作 , 因此 ,  

部位不同, 颈椎斜扳法无法作相应的调整 , 因此可能  颈椎旋转扳法应在有指征时规范使用 ,最大限度的     由于手法调整过程 中引起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而  保护椎间盘组织。

加重临床症状。 陈军圈 等认为颈部拔伸法治疗此种类 

5 问题 与展 望 

运用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是 中医手法治疗的特  型压迫上疗效优于颈椎斜扳法 ,因为颈拔伸法可直  接扩大椎 间孔 , 从而解除压迫 , 并且操作 简便 、 易于  色之一, 经过中西医数年来的临床与研究表明, 其对 

掌握、 安全性较高。   颈椎间盘的退变导致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扭  曲, 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 。 同时颈部的损 

于多类颈椎病早期或中期疗效肯定, 方法简便 , 可重  复使用 , 但是其操作不当易致医源性损伤也是事实 ,   不可忽视。因此 , 临床上应在 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 恰  到好处地运用或配合运用 。 此外 , 在手法方法学的度 

伤或病变可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 椎动脉 的痉挛 , 从  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  量上应把握手法 的角度 、 速度 、 力度 、 时间, 以提高疗  各种症状。包 晓东同 认为颈椎椎体的位移造成棘突、   效及安全性 。 临床医生应在明确颈椎解剖的基础上 ,  

横突的位移 , 而椎体作为位移 的轴心 , 其细微 的位移  结合生物力学、计算机工程学等的研究 ,将如何从  经验型” 手法过渡到“ 科学型” 作为提高旋转手法安  可由远端的横突更为明显地表现 出来 ,从 而影响穿  “

准确性及其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行于横突孔 中的椎动脉 ,使之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   全性、 参 考文献  现扭曲痉挛 。 根据其临床体会 , 寰椎横突的侧方偏歪 

1 史继 祥等 , 颈椎斜扳手法 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 医用生 物  及 压痛 在该 病 中 占相 当高 比例 ,有 文献 报道 占   [] 力学 ,9 8 1 ( ) 1 9 ,3 2  10 n 0%r ,而颈椎的前屈旋转复位可纠正这种寰椎横 

突的偏歪 , 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普通扳法  定位性差 , 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 , 行扳法时 

【 郎继 孝等 , 斜扳手法 的三维空 间有 限元研究 , 2 】 颈椎 中国医 

骨伤科杂志 ,0 5 1 ( ) 20 ,3 2 

的应力主要集 中在颈椎 中下段 。并且根据关于旋转 

【 陆然等, 3 ]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旋扳颈椎引起的并发症原 因, 按  摩与导引. 9 ;6  1 3

( ) 9

扳法不 良反应 的报道显示 ,颈椎斜扳法引起的不 良  『 李义凯等 , 4 1 颈后伸对椎动脉流速影响的研究及意义,   中国 反应中有很多是由于盲 目地、强制地调整寰枢关节  康复 医学杂志 ,981( ) 19 , 3  3 从而导致寰环关节脱位 、 骨折 以及椎 动脉地损伤。 而  【 陈军等,拔伸法及斜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5 】   且颈椎的过度旋转本身就能引起椎动脉的扭曲及损 

陕西 中医学院学报 ,0 5 2 ( ) 2 0 ,8 4  f] 晓东 ,颈椎旋转 扳法治疗椎动脉 型颈椎病作用机理浅  6包 析, 中国社区医师 ,0 8 (2  20 ;1 )

伤从而加重脑部供血不足症状 ,这就要求对椎动脉  型颈椎病患者行扳法时要明确应用 的情况下 ,使用 

定位旋转扳法 以减少对其它颈椎的损伤 ,并且要求 

f 郭 亲聚 , 7 ] 椎动脉 型颈椎病 9 O例分 析 , 颈腰痛杂 志 , 9 ; 19 9  

2 () 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背部病症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
旋涡里流转
推拿治疗颈椎病98例临床经验总结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