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46

 概要:调胃承气汤(感冒发汗后津液干;伤寒吐法后腹胀),小承气汤(太阳病汗吐下后大便排不出;无太阳、少阳证,烦躁胃里硬能吃饭),大承气汤(湿盛头鞭后溏,加五苓散;大便难视物不清;阳明发热流汗;腹满痛),大柴胡汤(阳明兼少阳,下利),抵挡汤(不大便有淤血),协热利(无血葛芩连汤,腹痛黄芩汤,血便混合白头翁汤赤石脂禹余粮汤),麻黄汤加黄芩黄连白术茯苓(伤寒有湿热),茵陈蒿汤(身黄上焦热中焦湿下焦实,有汗实热),栀子柏皮汤(身黄仅上下焦热,小便痛;用于眼科发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身黄无汗有表症)。

01

条辨二六三: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发汗就解;有人肠胃不好,一发汗津液没了,用调胃承气汤。

02

条辨二六四: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伤寒,本应服用麻黄汤,遇吃坏肚子吐,或医生善用吐法,吐后表症解,但还有腹胀满,在中脘与神阙之间堵,用调胃承气汤。

表症发汗为正解,吐法也可以好,但有遗留症。吐伤胃津液,可用调胃承气汤。

03

条辨二六五: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

太阳病,汗吐下都用了,大便排不出,用小承气汤。

太阳病,吐法,腹满,用调胃承气汤。

04

条辨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可能得病为太阳中风、伤寒,二三日,没有了太阳证(表症,怕风、恶寒、体痛、发烧、汗出、项强等),也没有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等柴胡证。出现烦躁,胃里硬,有东西梗,还能吃饭,用小承气汤。

五六天时用小承气汤,不大便,小便少,不能食,先头鞭后溏,是因为腹中湿很盛,大便未完全鞭。要大便完全鞭才能用大承气汤。此时,可用去湿的药利小便即可。去湿可用五苓散,去湿的方法即是利小便,除非湿在关节用汗法。(小便不利、口渴,用五苓散)

如何判断湿盛:腹满,大便溏泄、软湿、稀,舌苔厚腻,即为湿盛。

上述症状可五苓散与承气汤共同使用。

医圣张仲景认为,纯阳明,燥矢无副症,大便完全鞭硬,才会用大承气汤。

下法包括大便和小便:

  • (1)阳证:攻大便,大黄芒硝一定会见效,速度快。

  • (2)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利小便,不见得一定利出来。实脾饮、分消汤、补气建中汤都是利小便,很少通大便。

  • (3)医生一定要赢在阳明证阶段。

05

条辨二六七: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证,沼气会回逆,捻衣摸床,发狂奔走,如见鬼状,还会影响视力,眼睛看不清。

此时,无表证(恶寒体痛发热脉浮),急下通大便。

06

条辨二六八: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便堵在肠子里,会造成很多人热、流汗津液丧失的很快,急下,不要顾虑。否则,津液伤完,食物都吞不下去,危险。

07

条辨二六九: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浮紧,诊为伤寒,发汗后,身体还是不舒服,出现承气汤证:腹满痛、拒按、实症,急下寸阴,大承气汤,一剂解。

08

条辨二七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承气汤攻下后,大便排出来,但肚子照样胀,宿便很多,需要再攻。

阳明燥矢问诊:

  • (1)小便黄还是白:黄。

  • (2)口渴还是不渴:渴。

  • (3)肚子痛不痛:痛。

  • (4)大便臭不臭:臭(热)。

09

条辨二七一: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业;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证兼少阳证,本应下利。少阳三焦系统,要入阴。

少阳脉为弦脉,阳明脉洪大。脉证相符,为不负。阳明兼少阳脉为浮弦,脉证和。若失和脉滑数,燥实结,当下之用大承气汤。

临床上,少阳下利,脉大有燥实,肚子硬拒按,胸胁苦满,为阳明兼少阳,柴胡汤、承气汤复方,即大柴胡汤。

10

条辨二七二:病人无表里证,脉浮数者,虽发热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挡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脉浮为表,脉数为热,表热,勿攻下。

若攻下,浮证没了,脉数,代表里实,不大便,有淤血,抵挡汤。脉数,下利,为胁热利,葛芩连汤(没解表直接攻下造成胁热利,便脓血)。

表邪,病停在表,攻下,或表邪没治好,会跑到肚子里,到肠胃中,即肠病毒,出现肚子疼,用葛芩连汤或黄芩汤。感冒时用抗生素也会如此。

11

条辨二七三:伤寒,已发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用麻黄汤发汗,居然会全身黄,因本身有寒湿。

黄色为脾的营养,食物入小肠后生化为五种颜色营养(青赤黄白黑)之一。

中焦有寒湿,在脾周围,发汗发散时引动寒湿,寒湿进入脾脏占用了空间,黄色营养不能入脾,跑到皮肤表面为黄色。

去寒用附子,去湿用白术。

如何区分寒湿的黄与其他的黄:

  • (1)胆结石、胆汁逆流会黄,肝炎(急性、慢性)会黄,此两种为热。

  • (2)伤寒发汗出现的黄为寒湿。

  • (3)区别为:热会口渴,寒不口渴。

协热利:

  • (1)大便无血,用葛芩连汤。

  • (2)肚子疼,用黄芩汤。

  • (3)血便混合,大肠炎,用白头翁汤、赤石脂禹余粮汤。

寒湿、湿热:

  • (1)寒湿发汗变黄。

  • (2)湿热,热向上走,发汗表症去,脸会浮肿(湿热上行)。

伤寒时,看舌苔,黄、湿、厚,可在麻黄汤中加黄芩、黄连、白术、茯苓,去湿热。

12

条辨二七四:伤寒七八日,深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茵陈。用于上焦热、中焦湿、下焦实三证合一。有便秘、湿热盛、小便堵出不来。

用茵陈蒿汤后,大便出来,小便颜色会深红。

13

条辨二七五: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

没有表症,也没有实症(大便通畅),与上一条辨相比,仅有热身黄,用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十五个劈,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栀子去上焦的热,黄柏去下焦的热,中焦无湿。

湿症的诊断:

  • (1)湿盛,堵在内,小便不利。

  • (2)舌苔厚、粘。(燥为舌苔干)

黄柏去下焦之热,常用,例如小便痛、肾脏痛,发热发炎所引起的。

栀子柏皮汤用于眼科:煮稀一点,过滤后,棉布洗眼睛,治发炎、角膜炎、结膜炎。

三种全身发黄的处方(阳黄):

  • (1)无汗,有表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2)有汗,实热:茵陈蒿汤。

  • (3)无表证,无里实,有热: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

  • (1)栀子3钱,炙甘草1钱,黄柏3钱。

  • (2)药性均为寒凉,对症就不会觉得苦。

栀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保柱:太阳病茵陈蒿汤证
胡希恕讲伤寒论251条~27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64)搜狗网页
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262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