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扶阳思路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前后相沿仅一百多年,临床重视人体阳气,善以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疴,疗效显著;学术思想主要源于《易》《黄帝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经宋、元、明、清等朝诸多医家的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最终发展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及实践体系,强调人身立命,阳气为本,“万病分阴阳”“首重扶阳”。其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所以凡是帮助、宣通、保护、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都可称其为扶阳。

1扶阳的原由

1.1阳气的作用

阳气为一身之根本,无论何处,无论何病,皆阳气之病。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阳气用现代词汇描述为身体的热量,热量充足,如做饭时火足,所食所饮就容易被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充足;气血运行通畅,脏腑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个脏腑所具有的功能,如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身体热量足,留在人体内的垃圾如痰湿、瘀血则少,身体气机通畅,万病不生。

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说:“在于人者,惟此以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

阳气其主要作用有:温煦、推动、气化和防御。①温煦作用:阳气为身体的热量,其温煦作用主要是温煦看得见的、外在的身体及看不见的内在的脏腑经络。外在身体的温度是阳气温煦作用,《质疑录》曰:“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阳气温煦内在的脏腑经络最为重要,脏腑经络功能的实现全赖于阳气的温煦,如肺得温,呼吸畅,不闷不咳不喘;心得温,血脉运行畅快,胸不痛,泵血射血有力;脾胃得温,食物容易被运化吸收完全,气血来源充足;经络得温,经气运行顺畅,身体就不会疼痛等。②推动作用:阳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阳气推动作用也可体现在阳气足有助于痰湿、瘀血、高血糖、高血脂、尿酸等病理产物的排出。③气化作用:气化是在气的作用下,脏腑的功能活动,精、气、血、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又由气向有形物质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④防御作用:指阳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免疫力,体表的阳气足,就能抵抗外来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正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2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有阳气存在,我们就能生存。就如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之所以得病,全赖于机体阳气的不足。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靠阳气的推动作用,一旦阳气不足,推动气血无力,就会产生瘀堵的情况;机体的温度,靠阳气的温煦作用,若阳气不足,机体温度下降,出现寒证,寒令人痛;食物的消化吸收亦需要阳气,寒冷条件下,食物不会被分解吸收。阳气是人身立命的根本,“人之生由乎阳,人之死亦由乎阳”“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充足,身轻体健,神朗气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阳的要义在于阳气充足,阳气足,寿命长;阳气竭尽,身体虚弱,不足以立命,人便死亡。“扶阳”,就是为了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阳气得治,命才得立。

2不扶阳、不重视阳气的后果

2.1阳气及功能受损后产生的症状及体征

阳气虚弱及功能受损,各脏腑功能不能正常实现,新陈代谢减慢减弱,血液运行无力,产生的气血就会减少。由于热量不足而导致所食、所饮之物不能被完全运化,运化不完全的产物增多,不能被身体所吸收,堆积体内,又进一步阻碍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得不到气血营养,各项功能受损,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如阳气不足时,心脏功能减弱出现心悸、无力、心率减慢;脾胃功能减弱出现嗳气、消化不良、便溏、四肢乏力;另外不能被完全消化的水谷变成痰湿等垃圾聚于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又进一步消耗人体阳气;造血机能减弱就会出现贫血、白细胞低、月经量少,缺钾、缺钙、缺乏维生素等。虽然这些症状和体征表现不一样,但其根本原因相同——即阳气不足。

阴虚也是由阳虚引起的。“阴为阳之源,阴为阳之主”,阳气不足时,身体就会调用体内属阴的物质(阳气的一种储存形式,如血、精、津液等),补充阳气之不足。以平时所说的“上火”为例说明,在临床中,病人甚至是某些医者经常会根据口唇干裂、咽喉干痛、眼睛干涩、口腔溃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状断定为上火,遂服用各类苦寒祛火药,服用时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一经停药,火又上来甚至比原来更大,主要是因为其一,身体阳气不足,便动用血、精、津液等补充,所以症状会有干燥不适;其二,阳气不足,温煦、气化、推动作用不得实现,病理产物大量堆积,聚而生热,热又易耗津液。所以阳虚在前,阴虚在后。

2.2阳气受损的因素

医源性因素:一方面现代医学巨大影响和冲击,许多医家将现代医学诊断、化验指标与中医辨证简单对号入座,导致中医西化,放弃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如将体温、血压、白细胞计数等理解为阳亢、实热证,滥用苦寒中药、抗生素、激素,中药西化,攻伐人体阳气;另一方面受温病学影响,不求经旨,不辨阴阳。

生活工作饮食习惯因素:过食寒凉生冷,凉茶、冷饮、冰镇食物比比皆是,冰箱、空调的使用使得人们感受寒邪的机会越来越大,人们知道热了减衣服,却很少有人冷了加衣服;过度烦劳、生活压力增大耗伤人体阳气,阳气产生越来越少,阳气损耗越来越多,病理产物越来越多;房劳耗伤人体肾精等。

3如何扶阳

根据阳气作用、重要性、受损因素等,得出扶阳方法:只要是可以帮助、保护、调节、治理阳气的都可称为扶阳方法。阳气作为身体的热量,补充身体热量是首法,食补方面可以食用牛羊肉等具有温热性质的食材;选用药物多为性味温热、辛甘淡味之品,如附子、肉桂、干姜、当归等,方剂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等。本人拙见,临床扶阳药中,可以加入“风药”来助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阳气在下,没有“风”把火烧大,阳气就不得升发,稍加风药,升其阳,阳气得风助,阳气功能更强大。

另外艾灸也是不错的扶阳法,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云:“大风汗出,灸意喜穴”,即指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宋代医家窦材写的《扁鹊心书》中重点把艾灸作为扶阳第一法。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平日里尽量做到不喝冷水、凉茶及冰镇饮料;少吹空调、风扇,使汗正常排出;气候变冷时,注意添衣;劳逸结合,适时减压;睡觉之前勤泡脚等,减少阳气消耗,保护、扶助阳气。

总之,凡是可以帮助、保护、调节、治理阳气的思路,都可称为扶阳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冲刺: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篇
【气血的作用】
『黄帝内经对症食疗』第一章 第一节 七、辨证气血阴和阳
血寒则凝,血温则行,温度决定生死
《伤寒论》温阳七法浅析
中医阳虚原来是这么回事!虽老生常谈,又有多少人真的懂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