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1张清晰照片:1971年的华师附中、滨江路第四小学……

1972年2月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

继1971年6月至7月“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CCAS)代表团15人一行成功访问中国后,于1972年3月初再次组团访问中国,这次由29名成员组成,也就是尼克松结束其历史性访问的十天后抵达中国。

因为这次代表团的人数较多,分为两组,一组从广州起沿着海岸线北上访问了上海、无锡、济南、天津和唐山。,而另一组则从广州起北上深入内陆。

虽然,在行程上和上次访问过的地点有几个相同,但所采访的内容不同。

从他们数千张幻灯片中,出现了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显著的场景,描绘了主人气氛热烈地欢迎和送别美国客人的场面,在许多照片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温暖和热情的流露。

连续二次参加代表团的成员,现为韦尔斯利学院政治学教授的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感慨地忆述:

“在中国我们所去过的地方,除了最温暖的温暖外,从未受到过任何不公正的待遇”。

来华访问过的这些代表团成员,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重建美中关系的坚定支持者。

点击查看第一部分:

1971年4月,中美建交前夕,15个美国学者来到广州……

图1:“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CCAS)友好访问代表团一行29名成员也和上次一样从美国坐飞机到香港再从陆路过深圳罗湖关口来到广州,图为代表团1972年3月8日拿到的出入境签证,从1972年3月11日起至1972年4月10日止,但因为参观广交会的缘故,所以,在北京申请延期至4月16日。

第一站

滨江路水上居民定居点

图2:这是他们去年隔着珠江遥望过的水上居民新村,这次决定进去深入了解。

图3:1972年3月11日,入境的当天,代表团为了争取时间,马上来到位于珠江南岸滨江中路、纺织路一带的水上居民新村,村民见到来自远方的朋友立即自觉地鼓掌欢迎。

图4:水上居民新村的居民穿着都是一身崭新的衣服。

图5:这个小女孩很可爱,今年已经是50几岁的人了。

第二站

纺织路滨江肉菜市场

图6:代表团看过水上居民新村后转入了滨江中路滨江横一路与纺织路交汇处的滨江肉菜市场,市场于1969年建成开业,职工有225人,占地面积0.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万平方米,内有冷藏库设备,专营各类肉、菜、食杂等。迎面就碰见了肉菜市场的一位卖菜职工,这位见过世面的阿姨见到远方的朋友到访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友善地微笑着鼓掌欢迎。

图7:水上居民新村街道居委会为代表团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和交谈会,图为代表团的一位成员穿插在街道居委干部群中。

1954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回国途经广州,乘船视察了黄沙、白鹅潭、沙面一带水上居民生活情况后,指示省、市负责人一定要为水上居民建设陆地聚居点和水上居民新村。滨江路于是开展填滩筑路,在1957年完工,紧接着水上居民新村选址在滨江中路,纺织路一带开始动工,1965年9月建成58栋4至6层楼房并交付使用,成为广州市首个水上居民新村,也是广州市最大型水上居民聚居点。

随着江湾桥兴建,桥边楼盘的落成,58栋水上居民新村目前仅剩四栋。

第三站

滨江卫生院

图8:散会后,代表团一行在滨江横一路滨江肉菜市场旁见到了滨江卫生院,好奇之心又起便进卫生院内看个究竟,先在西药房拍了张照片,柱子上挂着的日历显示:1972年3月11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廿六

◆ ◆ ◆ ◆

图9:然后转去中药房,见到正在抓药的药剂师后有一个大姑娘竟然没着工衣便随便进入药房。

◆ ◆ ◆ ◆

图10:又见到一个中医药剂师正在用秤秤着中药,如果他们在美国的唐人街行过也许会见过这种场景,未见过的话就觉得稀奇了。

◆ ◆ ◆ ◆

图11:参观完滨江卫生院,代表团便回到纺织路向东行去东沙街参观滨江路第四小学,在行进中见有一宣传栏,大字标题写着: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下面内容是讲庆祝“三八”妇女节的,“三八”妇女节刚过,纸还很新。

◆ ◆ ◆ ◆

图12:看过宣传栏后猛一抬头,见房子二楼窗口内有一老太正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他们。

◆ ◆ ◆ ◆

第四站

滨江路第四小学

图13:滨江路第四小学处于石冲口客船轮渡码头后面,就是现在大元帅府旧址前面的大元帅府广场位置,这所小学创建于1966年前后,专门招收水上居民新村的适龄学童,在周边的一小、二小、三小、五小等也同样招收水上居民的适龄学童。

四小的校门开在滨江横二路,见代表团到来,首先迎接的是校内老师,热烈鼓掌还带着自信的灿烂笑容。

◆ ◆ ◆ ◆

图14:然后轮到学生们列队鼓掌欢迎,口中还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前排那几个胸前佩戴着菱形布质胸章的学生从左到右分别是:大队委、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

学校外面高耸的大楼就是大元帅府旧址正面,大元帅府前身为兴建于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厂,因孙中山1917年-1925年间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而得名。

照片上见到的是大元帅府旧址正面西侧,当时是广东省机械工业局材料供应公司办公、居住用房

◆ ◆ ◆ ◆

图15:欢迎过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回到课室继续上课,操场上只剩下代表团众成员。

◆ ◆ ◆ ◆

图16:广州市人民政府2001年投入1500万搬迁江边一座水上居民新村的六层楼房和滨江路第四小学,复建大元帅府门楼,并开建了至江边的广场

自始,滨江路第四小学消失

◆ ◆ ◆ ◆

图17:代表团进入到课室参观,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

◆ ◆ ◆ ◆

图18:有个顽皮的学生正紧盯着相机镜头。

◆ ◆ ◆ ◆

图19:还观看了课室后墙的黑板报。

◆ ◆ ◆ ◆

图20:然后,代表团转到操场观看学生的体育课,镜头前一个男学生正在打羽毛球。

◆ ◆ ◆ ◆

图21:体育老师在教学生武术。

◆ ◆ ◆ ◆

图22:最后,老师叫全体学生集合,准备开展跑步比赛。

◆ ◆ ◆ ◆

图23:跑步比赛开始,一声令下个个争先,在起跑线上有位代表团成员正在抓拍。

◆ ◆ ◆ ◆

图24:回程路上每一个学生都在努力争先。滨江路第四小学的照片就到此为止,紧接着,代表团又赶往下一间学校参观。

◆ ◆ ◆ ◆

图25:1978年广州历史影像图集所看到的滨江路第四小学位置。

◆ ◆ ◆ ◆

第五站

广州市第61中学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图26:代表团离开了滨江路第四小学后马不停蹄赶到位于天河石牌村北面中山大道西的广州市第61中学,也即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附”,61中学是1969年3月至1983年2月这段时间使用过的校名。因为准备得仓促,在教学楼门前放置块欢迎牌就算了。

图27:61中学两位男老师。

华师附中的课堂

图28:61中学学生正在上物理课,学校设有初中和高中班。

图29:61中学学生正在上物理课,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改试验:在初中、高中各年级各设1个综合试验班,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科性试验。

图30:另外,在初、高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单科试验班,进行教材教法改革、自学能力培养等单项试验,学生正在上英语课,后来还聘请外籍教师主讲“英语口语课”。

图31: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对学生还按单科程度编排教学班,高中一年级按学生的英语、数学、物理3科不同程度分为A、B、C3种类型上课。

图32:61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校标识为“进德修业,格物致知”。“进德修业”出自《周易·乾》,指修学之人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概念,“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图33:课堂正在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一次见之于1954年4月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图34:物理课中老师正在讲授电气线路,这个老师很有水平,课室内外都站满了旁听的教师员工。

图35:学生们胸前佩戴的布材质牌,证明TA们还是初中生。

华师附中的校办工厂

图36:61中学的校办化工厂,在那个年代,广州市只要有条件有场地的中学都设置一间校办工厂,处于郊区的还建有校办农场。

图37:校办化工厂正门,门内墙边可见到一字排开的硫酸瓶。

为了应付美国友人的到访,加急把门面粉刷一新,工厂招牌也换了个新的,门上还贴上一张“热烈欢迎美国朋友!”的大字。

图38:厂内的墙壁也是加急粉刷一新,只见院子内有学校工人在搞拌水泥砂浆。

图39:还见几个学校工人在加煤烧炉,墙外见一个代表团成员正在举起相机拍照。

图40:厂房内见到一个教师带着两个学生正在进行带酸碱腐蚀性的工作,那个年代的老师没有1985年后那高高在上的架子。

图41:其实,这间校办化工厂不但搞化学用品,在厂内靠路边处还有一间厂房用作电机车间,场地上可见到车、钳、铇、铣、钻等各式设备,这是学校给学生们一个活学活用的好办法,出了校门就成为一名有专长的技工了。

图42:这位同学正在加工电机机芯。

图43:这位女同学正专注地在牛头车床上加工铁件。

图44:眼前的这位校工应该是这个车间的老师傅,学生们的技术由他指导。

华师附中的校园内

图45:代表团参观完校办工厂后又返回学校,见到校内大道旁的草坪上,学生们分组开展学习政治和讨论政治上的理论。

图46:好奇心的代表团成员,以为学生们在学习什么知识,靠前去想看清学生手中的书本。

图47:围着学生们转了一圈,而这班学习中的学生聚精会神到有人靠近也全无知觉。

图48:再来一个近照,学生们还是埋头苦读。

华师附中的体育表演

图49:看完静的又要看动的了,操场上同学们正在集结列队。

图50:首先打上一套军体拳。

图51:接着操练一套刺杀。

图52:喊“杀”声震天响。

图53:场面相当震撼。

图54:严肃过后,开始分组活动,先上场的是女子组篮球比赛。

图55:在那个年代,没办法,连双球鞋都没有,顶多穿双解放鞋就上阵了。

图56:而另一个场地正在开展接力赛跑,女生先跑,最后留待发力的还是靠男生。

图57:最刺激的还是拔河比赛,这边厢人仰马翻;那边厢高喊加油之时还哄堂大笑。

图58: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跳绳是女生的专长。

图59:看下你们的妈妈在花季之时笑得多么灿烂。

华师附中的文艺表演

图60:又来到最后一个环节了,少不了文艺表演。最先上场的是舞蹈表演。

图61:舞蹈中表现出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奔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图62:第二个出场表演的是歌颂党的红色舞蹈。

图63:轮到最后一组出场了,随着乐声响起,歌舞《北京的金山上》款款而来。

图64: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迷人的小演员。

图65:当最后一句歌词:“哎 巴扎嘿”唱完,表演节目完美结束,在场掌声一片,代表团也结束了一天的访问。

图66:附上一张1978年广州历史影像图集航拍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61中学)照片。

第六站

广州市区自由观光

图67:第二天,1972年3月12日,代表团没有进入其他单位访问,而是自由活动,观光广州市区,在西村他们拍下了西村街儿童识字班招生通知。

图68:还拍到一张“广州市郊区三轮车(坐客)线路车价表”,可惜图片被压缩过而看不清内容文字。

图69:今天是星期日,学校放假,几个小学生在草地上玩足球。

图70:星期天都要上班?

图71:海珠广场标语牌后面见到海珠桥引桥。

图72:在沿江路上东望海珠桥。

图73:在海珠桥上望西北方的沿江路上五仙门发电厂,那个时候发电厂还在运作,直至1975年才停止运作。

图74:解放路前东望中山五路,路人停下来张望的是对面马路华北饭店(镜头外),不知发生什么事情。左边第一条骑楼柱内为鸡林旧址,白墙圆拱门的是越秀区环卫局,往前骑楼是青山冰室,再往前是新星电影院,然后左转入中央公园,右转入广州起义路,1995年,两边骑楼全部被拆除。

图75:流花路东方宾馆前车站, 反修大厦指的是对面马路的中苏友好大厦,第一届和第二届广交会在此举办,这时的广交会又搬到海珠广场。

图76:东方宾馆楼上北望,楼顶有红色标语是中苏友好大厦(反修大厦),右边圆拱顶是广州体育馆。

图77:越秀山体育场,左前方远处高楼是广州宾馆,右边蓝瓦顶是中山纪念堂,中间黄瓦顶建筑群是市政府

图78:东方宾馆上东南望,下面平房是双井街,远处左边蓝瓦顶是中山纪念堂,中间蓝瓦顶是纪念堂门楼,右边黄瓦顶建筑群是市政府。

图79:然后,在原地把镜头南望,抬高少少,收焦距避开双井街按下快门,可见远处的广州宾馆、花塔、石室和光塔。

代表团在广州停留2天后,第3天(1972年3月13日)开始2组,一组从广州去惠州然后沿海岸线东上到北京会合:另一组从广州北上内陆到北京会合。

当2组成员在北京会合后,本来是4月10日离境,之前在广州市公安局办理过延期至4月14日离境,但时间还是不够用,因要返回广州参观广交会。

于是,又在北京市公安局再申请延期,北京市公安局于4月7日再签证延期至4月16日,代表团返回广州是4月12日晚。

第七站

广交会

图80:1972年4月13日早上,代表团应邀参观广交会。来到了海珠广场,巨幅宣传牌后面是华侨大厦,华侨大厦位于海珠广场东侧的侨光路,是华侨投资所建,建筑面积18,880平方米,中部高达八层,框架结构,总投资250万元(其中用于土建155万元,水电设备27万元),平均造价约为96元/平方米。自1956年初设计,同年5月上旬开始施工至1957年4月底完成,施工日期计10个月零20天,平均每层约28天。

◆ ◆ ◆ ◆

图81:来到广交会门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称为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因为在广州举办,所以简称广交会。广交会位于广州起义路1号,于1958年11月1日动工,1959年8月底竣工。展馆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为侨光路2号(华侨大厦南侧)陈列馆的2.65倍。第6-34届广交会在此举行。第一届的广交会于1957年4月,在流花路东方宾馆对面的中苏友好大厦举办,举办2届后迁移到海珠广场侨光路2号,举办了3-5届,然后再迁移至广州起义路1号举办,在这从第6-34届广交会在此举办。1974年4月15日,第35届广交会在新建成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展馆迁回到东方宾馆对面的流花路117号,于1972年10月动工,1974年4月建成。举办到第93届后,在2003年秋,第94届广交会首次在海珠区琶洲展馆试运行后直至现在。广交会在一年中分为春、秋2届,正常情况下,春交会定为4月15日-30日,秋交会定为10月15日-30日,一届分3期,每期5天。一共15天。

◆ ◆ ◆ ◆

图82:进入广交会展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出自黎雄才手笔的大型横幅国画《长征第一山》,款识:梅坑云石山位于江西省南部一九三四年十月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首经此山。上钤印仿金体“革命圣地”白印:下钤印篆书“河山壮丽”朱印,没署名没时间,这是那个年代之使然。

◆ ◆ ◆ ◆

图83:后来补画了这张画,右上角款识和钤印没变,在左下角署名:雄才画,上白印篆书“黎雄才”,下朱印字体看不清。长征第一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西部,1934年7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沙洲坝迁驻此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编为红军中央纵队,从此处出发开始长征,因而云石山被称为“长征第一山”。

◆ ◆ ◆ ◆

图84:广交会展馆大厅的红色标语。

◆ ◆ ◆ ◆

图85:展品:空心胶囊。黑色字体英文:各种颜色,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这是装药物用的糖衣外壳。

◆ ◆ ◆ ◆

图86:展品:“天坛”牌男士衬衫。

◆ ◆ ◆ ◆

图87:展品:真皮皮草大衣。

◆ ◆ ◆ ◆

图88:展品:童衣、女衣。

◆ ◆ ◆ ◆

图89:山东烟台丝织厂的柞蚕丝绸—芝罘绸。

◆ ◆ ◆ ◆

图90:展品:女士服装面料。

◆ ◆ ◆ ◆

图91:展品:被褥外套布料。

◆ ◆ ◆ ◆

图92:展品:烟花。

◆ ◆ ◆ ◆

图93:展品:爆竹

◆ ◆ ◆ ◆

图94:展品:酒类,下面的是广东出产的“九江双蒸酒”米酒,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出口九”。

◆ ◆ ◆ ◆

图95:展品:壁毯也叫挂毯。是指挂在墙壁、廊柱上作装饰用的地毯类工艺品。

◆ ◆ ◆ ◆

图96:展品:壁毯工艺品上圆形的是孔雀,长方形的是猛虎下山。

◆ ◆ ◆ ◆

图97:展品:陶瓷工艺品。  

◆ ◆ ◆ ◆

图98:展品:手工制作的塑胶花花卉工艺品。

◆ ◆ ◆ ◆

图99:展品:贝壳制成的孔雀工艺品,题为《锦翎争辉》辛亥福喜作于青岛。

◆ ◆ ◆ ◆

图100:展品:茶叶类。

◆ ◆ ◆ ◆

图101:展品:袋装泡茶“中国红茶”。

◆ ◆ ◆ ◆

图102:展品:国产解放牌轮胎汽车起重机及工业产品。

◆ ◆ ◆ ◆

图103:展品:各种果汁饮料和啤酒。

◆ ◆ ◆ ◆

图104:展品:各类香槟洒。

◆ ◆ ◆ ◆

图105:代表团在广交会(今海印缤缤广场)楼上西北望,前面大楼是大新路东边的前越山中学,后为市三中,再后为越秀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

◆ ◆ ◆ ◆

图106:广交会(今海印缤缤广场)上往东北望,下面是维新横路的建筑。    

代表团参观完广交会后便结束了这一天的行程回到东方宾馆休息。

◆ ◆ ◆ ◆

1972年2月 《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发表后,经国务院批准,1972年春第31届广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有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二十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会。

在此之前,美国客户无法获得广交会邀请,相关请求也被明确拒绝。其中,这个代表团不是来做生意的只作参观,所以不计在美国商人的人数上。

第八站

花县洪秀全故居

图107:1972年4月14日,一大早,安排了代表团去花县大布乡官禄布村参观洪秀全故居。洪秀全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出生不久,全家就迁到官禄布定居。官禄布村一开始没有正式的村名,因村子里有家卖棺材的铺子,“官禄布”便得名,广州花县当地客家话中“棺材铺”的谐音。

图108:洪秀全故居始建于清代,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

图109:这是“书房阁”,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读书和教书的村塾,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18岁的洪秀全被聘为官禄布村塾师,任教于书房阁。

图110:围栏中的一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的,在太平天国失败那年,它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奄奄欲绝。清政府曾借此残枝示众。可是这棵树活了下来,并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一棵青龙体态的大树。

图111:代表团参观完洪秀全故居回返时拍下了这张花县水库的照片,3月天寒潮还未退尽就已经有人游水了。

至此,美国友好访问代表团于下午离开广州,与追加的有效签证期提早了2天结束了在中国内陆的行程,于傍晚时分回到香港。

因篇幅所限,只讲述了代表团在广州的活动情况,本篇资料多来源于Paul Pickowicz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William Joseph教授(韦尔斯利学院)和Stephen MacKinnon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Pickowicz教授最近发表的与1971年来中国旅行有关的回忆录,图片选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创建的CCAS数字馆藏。有些叙述是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中国研究图书馆员陈曦的文章改编。

这两集的图片出自美国友好访问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教授在名为《广州天际线》的相簿内。

威廉·约瑟夫曾经在1971年和1972年两度随团来华访问,他是主要的拍摄者,这本影集是由他个人的照片和收集其他成员的照片整合而成,经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字图书馆网站发出,并由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中国研究图书馆员陈曦写成文章一并刊出。

鸣谢

本篇由广州历史建筑研究爱好者:

成戈戈  渡渡鳥

amazing grace

吾係學生  猴子

等共同研讨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闻新说 ▎广州15万“疍家人”哪里来?哪里去?
世界仅存的一只藏獒之王:鬼獒王
[第81期·广州史记篇] 水上居民 不见“连体船”,只见疍家添新愁
广州最大民俗博物馆成鸡肋:半天5个游客
从52届到133届“广交会”
旅游攻略 | 广交会有哪些展品?多到你无法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