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实版樊胜美”引热议:这种情况,我建议你绝情一点

作者|江林姝

来源|Momself

ID|momself



前几天一条微博上了热搜。

杭州#现实版樊胜美#「姐姐殒命,父母索赔为弟弟买房」。


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19年10月份,因心情不好独自一人去钱塘江散心,不幸遇到涨潮意外去世。
 
 
事后,其公司老板出于人道主义赔偿 6万 元。

结果三天后,其父母又跑到公司要求公司支付 41万 

理由是,要为给其弟弟买房付首付。

而随着洛洛微博的曝光,洛洛和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也被披露:

父母长期向洛洛要钱,每次都是一万、两万,即使女儿身上只有7000,也被要求全部打给家里……


这样的新闻不是一次了。
 
每次我并没有和很多人那样愤怒,只觉得有很多很多的悲伤,以及无能为力。

如果只是愤怒,或许倒好办了。
 
原生家庭的问题,更多的是折折叠叠细细碎碎不足为外人道。

外人看来再三下五除二简单明了不过的事,当事人却身处其中不能自拔。

在洛洛朋友发的一条微博中,我看到了这样的隐情:

她日常生活对自己很小气,买一双匡威都得思考一个月舍不得按下付款键,但对待父母弟弟倾其所有。


在很多人看来,「扶弟魔」简直让人恨铁不成钢,甚至「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让你给钱,你不给不就完了吗?怎么就做不到,就这么难?

钱花在自己身上不香吗?干嘛对家里人这么大方,对自己这么抠?

这个疑问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有同事也提了出来: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女孩仿若被控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生活?
 
这成为我想要写这篇文的一个缘由。

是的,我就是现实版的「樊胜美」

曾经的我靠自己勤工俭学读完四年大学。每天的伙食费不超过2块钱,舍不得买半份荤菜。

自己在宿舍做腌菜,吃馒头,活生生把自己的胃搞坏,却舍得把攒了半年的2000块学费全部给父亲……
 
或许,作为亲历过一些类似事情的我,通过梳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可以给到有过或者正在经历原生家庭之痛的女性,一些安慰也好,启发也好。
 

扶弟魔背后:
是重男轻女,or「弱」者有理?
 

很多「扶弟魔」事件,背后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

儿子是宝,是老来所依,女儿嘛,终归是要嫁人的,趁早拿来帮衬家里。
 
但是否只要消灭了重男轻女思想,就不会再出现扶弟魔?
 
恐怕并不会。
 
我自己,包括我认识的一些长大后被原生家庭所累、需要帮扶弟弟的女性朋友。

在父母的眼里并非如「草芥」,小时甚至也是被疼爱过的。
 
我出生在80年代初一个偏僻的山村,那个时候「重男轻女」几乎是个普遍价值观。

客观地说,我家的这种观念算是淡薄的。

我的父亲虽然懒惰、自私,但好在观念开明;

我的母亲善良、勤劳、隐忍,有着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

所以,我们家从小并无独宠男孩一份的做派。

至少在教育机会上,我和弟弟是均等的。

幸运的是,我天生就是考试的好料,很小就成为父母的骄傲。

相反,弟弟因为调皮捣蛋,常常挨骂挨打,初中毕业就早早出门打工。

而我,一路升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在宴请亲友的席上,亲戚们举杯祝贺我的父母,祝词简短而朴素:

「苦出头喽哟。」
 
一个家庭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在那个年代,仍是一个能可见回报的投资,残存着几分老底子「中举」的意味。
 
而我的内心,也早早种下了这样的观念:

我是要「报恩」的。
 
这种意识既是天成的:

一部分来自我的母亲遗传基因中的「善」,一部分或许是集体无意识的传承。
 
也是在一次次「身份指认」中强化的: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

“家里以后就靠你了。”

“你弟我们是指望不上了。”

……
 
你能你上。能者多劳。

对上一辈来说,或许是再朴素不过的价值观。

我们能指责他们什么呢?

他们也不过是那个时代价值观的一颗微粒。

相比时代,个人意志和觉悟都太过有限。
 
所以在很长一算时间,我都不觉得家庭是负担。

即便家里因为一些变故负债累累;

即便大学四年除了第一年学费是家里亲戚凑的,其他都靠自己勤工俭学来完成。

我心里想的也只是:以后会好起来的,以后我会让家里过上好日子的。
 
但人性的复杂就在于,人性中的「恶」总是以驱逐善而存在的。

换句话说,因善存在,「恶」才容易闻风而来。

这里的「恶」并非大奸大恶,大多时候是人性中的模糊地带:

自私、懒惰、虚荣,欺软怕硬……
 
我的第一笔钱是在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打工五块十块地攒下的。

父亲听说后,千里迢迢赶来,说是有笔好生意缺本钱,我取出存折,从2300块的存款里取出2000给到他。

再后来,我读研究生,有了更多机会,可以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赚到一些钱,并攒下来,我和家里的联系就变得「频繁」起来。

对,就是父亲和弟弟都知道打电话来要钱了。
 
二话不说,当然是给的。

因为觉得可以帮到家里人,是自己的责任,也是终于有能力了。

而这么容易可以得到钱,也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对方的「贪婪」
 
所以从读书到毕业刚工作的几年,我给家里花的钱远远多于花在自己身上的。

这些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用途:

给父亲「做本钱」;

给家里「造房子」;

给弟弟租房子;

给弟弟女朋友买衣服鞋子;

给弟弟女朋友找工作付押金;

弟弟找的工人摔伤赔偿金;

弟弟结婚酒席钱;

弟媳妇生孩子住院费;

弟弟开店资金;

……

 
而这其中,除了结婚生孩子这两件事是真的办成的,其他全无下文。
 
每一件仿佛都可以撇清,可以无关自己,但放在当时的情境里,你很难拒绝。

为什么?
 
因为在你的认知里,你是要报恩的,你是有能力的,你是比他们强的,你的努力是可以换来家里的「翻身」的。
 
而对方是大奸大恶吗?

并不算。
 
能有的依靠当然依靠,能不劳而获谁愿意自己努力?

听起来,不也是很说得过去的逻辑?
 
我理解人性的交锋,所以即便现在,我和父亲、弟弟也一直保持着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正如新闻里,洛洛的父母表现出来的,很多人觉得拿自己过世的女儿做筹码要挟并无过错的就职公司,实属不耻。


洛洛的父母,包括出主意、帮腔要钱的亲戚,更大的可能不过是散落在我们周围的平常人。

在某种情况下,勾引出「恶」的种种,丢了体面。
 
因为「平常」,更显悲凉。



情感的双重「虐杀」
才是最大的伤害
 

国人习惯讲亲情,喜欢把家营造成温情脉脉的港湾。

可惜,太多的未能如愿。

但这个预设,令人在遇到相关难题时多了一份犹豫:

我真的可以说我的父母不好吗?

真的可以说我的家很糟糕吗?

我结婚可以不告诉家里人吗?

……

家和亲情,预设了我们 “应该” 感恩父母, “应该” 在过年的时候回家团聚, “应该” 在结婚的时候获得他们的祝福。
 
只是,这世上,哪来那么多「应该」。

林黛玉评论妻妾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人性的交锋也一样。

我还记得上学时,我打着几份工,终于攒够了2万块。

弟弟打电话来说隔壁有个餐饮店想出让,他想盘下来自己做,需要一笔钱。
 
我说我只有两万块——该死的诚实

于是,在那样的年代,两万块几乎是一笔巨款,就这样划到了我弟的账上。

许久后,我才知道那个餐饮店的转让费用只需要5000,我姐问我弟为什么要问我要两万那么多,我弟回了她一句:

“我不要吃用的啊?!”

意思是除了转让费,生活费当然也要的。
 
我希望我的努力能改变家里人的境遇,但家人想的是「算计」

这样的时刻一再出现,伤害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家人?

为什么明明最该值得信任的人却充满了欺骗?

……

有个朋友和我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

如果你有困难,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那么,这个人在你眼里就是可以欺负的。
 
人性的底线大约是,善待那些甘愿让你欺负的人。


「洛洛」们处境压力不止来自家庭和自我拷问。

还有周围人甚至社会的标签,比如被冠以「扶弟魔」的称号。此前,网上甚至有「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
 
个人非常不喜欢「扶弟魔」这个称呼。

仿佛是说这类女性是魔障了,中邪般了,但正如新闻里的洛洛,她们努力,独立,聪明,能干,表现优秀。

惟独在处理家庭事务上宛如 “智障” ,为什么?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不是成年后,而是学龄前。

所以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不是说因为有较高的学历、良好的学校教育,就可以完全摆脱影响。

这是一层。

而且这样的家庭往往有个特别强势、自私、推波助澜的母亲;

或者父亲自私贪婪,母亲特别善良、怕事、无主见——比如我。
 
并且,一个单身女性的关系网其实相对是简单的,除了工作伙伴,三五好友。

最直接的关系输出就是原生家庭。
 
工作伙伴很难涉及到家庭隐私,闺蜜虽然能坦诚无碍地沟通,但认知和能力基本相当,很难给到翻盘性的意见和支持。

而家里人的沟通简单粗暴,直指「道德」层面:

给钱。

“我们养你这么大,你现在给我们一点钱算什么。”

缺乏有效的情感和认知支持体系,原生家庭的牵连就容易成为解不开的「劫」。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面对解不开的「劫」,有办法吗?
 
有的。
 
虽然很难,但如果我们先承认难,或许也是改变的开始。
 
依然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算不上方法论。

 一、认识到这世上本无标准化的原生家庭 

家也不意味着温暖,亲情不意味着是支持,拒绝亲情绑架,道德绑架。

许多时候,我看到那些渲染亲情温暖的文章都容易生气、沮丧、自责:

是啊,我并不爱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很糟糕,非得爱吗?

但现在的我不这么想了:

这世上本无绝对正确,只有真实。

真实有可能其乐融融,也有可能一地鸡毛。

这一点,作为内容传播者、旁观者,也请加入你的思考。
 
 二、先发制人,守住底线 

拒绝家里人,是非常非常难的。

如果觉得自己承受不住,可以拒接家人电话,换电话号码,短暂失联。

我曾有段时间对家里来电视而不见,或者接通了就放得远远的,等到没声音了无关痛痒说两句,挂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要让自己看起来有钱”

甚至把可支配的钱降到最低,其他的交给可以信任的人。

比如我,因为怕自己顶不住压力,自从结婚后,从不管钱,银行卡全部交给先生。

但这个方法仅限于非常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三、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家里人已经习惯了有求必应,当你开始拒绝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反弹。

比如道德指责,甚至出口伤人、过激行为。

但只要不至于人身攻击(如果有,建议避免见面,报警),慢慢家里也会习惯你的强势和「绝情」。
 
以我的个人经验,基本是经历了四五年这样的拉扯,才渐渐扭转了一些。

这中间,经历过父亲的勃然大怒、威胁恐吓。

在我挺着孕肚的时候扬言不给钱就烧房子,半夜发来短信:你们就当我死了,不用管我……

我无数次问过: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为什么家人之间会只剩下如此冰冷的关系?

但事情并没有变得无可收拾。

我坚持了我的态度和底线,父亲和弟弟反而因为连连求而无果,再无战意。

积重难返的顽疾或许经历过一场暴风雨,反而迎来了彼此的相安无事。
 
当然,这也感谢我的家人也是有良知底线的人。

现在父亲和弟弟已经很少问我要钱;

而我会根据真正的需求,实属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给父亲买保险,家里安装空调。

只办事,不给现金。
 
被索求,和自愿给,完全是两种感受。形成的也是两种关系。

当然,偶尔还是会被想起。
 
去年的某天,弟弟在微信上发来微信,目的一如既往,缘由各有不同。
 
我一分钟纠结都没有:
 
没有(钱),有我也不给。
 
直截了当,两不相欠。
 
会因此恩断义绝吗?

并不。
 
你足够坚定,就有影响力。

拒绝,也是。

还有特别强调一点,如果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已经有抑郁症倾向。

此时靠自己很可能是不够的,建议一定求助医生。
 
洛洛的微博里,有一条让我心有戚戚:
 

这几年,「原生家庭」的理论很火,也常常被提及。

感谢它让我们了解到事情是如何发生,但我不希望它只让我们记住伤害。
 
相比父母的爱,我们还拥有自爱的能力。

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我们很多很多的爱,就让我们余生给自己很多很多的爱。

如果别人的人生是一出生就拥有爱的抱持,我们也许会更难一点。

但这些难,扛过去了,就是自铸的一副铠甲。

希望我的分享,不只是勾起了你的一些痛,而是能从中获得力量,早日走出原生家庭的迷局。
 
愿热搜再无「扶弟魔」,世间再无「樊胜美」。END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Momself(ID:momself),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Momself。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嫌弃的“樊胜美”们的一生
《安家》: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女人,怎么都变成了扶弟魔?
《安家》:疗愈原生家庭之殇,需要狠狠背叛一次
23岁女孩意外身亡,父母索赔41万为儿子买房:有些人,这辈子不配为人父母!
“女儿,你弟结婚一人出彩礼,一人出首付”“妈,你压榨我们”
如果我是樊胜美,才不管她爸妈的死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