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

从实验室到车间

——德国科技创新路径揭秘

  

在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德国是靠制造业的优势、强劲的出口以及劳动力收入的增长来实现稳定增长的。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德国之所以能保持制造业的优势,关键是能顺畅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有经济学家测算指出,德国经济增长额的60%是依靠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企业家们经过长期实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靠大批量生产、简单加工等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是无法长期发展的,只有以质量、诚信等非价格竞争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所以,德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竞争中打开局面并长期立足。为了使自己的看家本领不被替代,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创新。这种压力和动力迫使企业在研发上不断增加投入,更新改造原有的技术和设备。

    在德国,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据统计,2010年,德国企业的科研投入总额为490亿欧元,占全国科研总投入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的前25名里,德国企业占了11个。德国政府也不遗余力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德政府先后通过了《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小型企业服务投资促进计划》等一系列法律,这对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科技成果的转化关键在于科技界与企业的结合,这就需要企业主动采取行动,与科技界沟通,获取科技人员的帮助与支持。德国的具体做法是,只要中小企业安排研究任务,公布需要攻克的难题,就可得到科技与教育部的奖励基金,企业则利用这笔奖励基金聘用科技人员。如有关政策规定,任何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个中小型企业参加,否则就不予批准。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增加了实力,从而更有信心和热情开展创新。而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从一开始就避免盲目选题。

    德国有众多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对科研的热情也非常高,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都有严格的最低限额标准,并且普遍设有研究部和开发部,分层次展开科研活动。研究部立足于探索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开发部则负责利用现有知识与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例如,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高达20亿欧元。该企业有8300多名工作人员在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工作,他们参与的合作项目约1400个,并且与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合作伙伴及全球各行各业的客户开展合作。

    高校重视科技成果的转换

    作为德国三大科研(企业科研、大学科研和专业科研)支柱之一,德国高校在德国国家科研与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德国大学科研约占国家研发投入的18%。大学科研的21%为技术工程,29%为自然科学,24%为医学,4%为农业科学,其余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为了使大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德国大学的科研活动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合作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合作研究,二是委托研究。如德国亚琛理工大学就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重于机床这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研究。

    为了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德国很多大学设有专门部门联系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事宜。德国柏林工大就设有技术转让处,职能是管理合作项目,宣传大学的重要技术成果,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柏林工大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企业如果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很容易就能直接找到负责的教授进行协商。柏林工大技术转让处的米勒先生强调说,科技园模式是转化大学高科技成果、孵化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园地。各大学均把建立科技园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柏林布赫生物科技园为例,该科技园由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参股,目前拥有41家生物技术公司,业务领域集中在基因组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信息方面。在这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效果明显,园区内的企业更是得益于科研力量而发展迅猛。

    德国工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80%的德国企业已经把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看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捷径。德国许多大型企业都在高校开办研究机构,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为企业生产服务。

    非营利性的专业科研队伍

    德国蓬勃的创新力,与其分工明确、统筹互补、高效运作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密不可分。其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功不可没。以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公益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首先,它是政府基于公益性考量并对市场失效领域研究进行补偿而设立的。按照德国的有关规定,研究所是用纳税人的钱支撑的,不能与纳税人竞争,即不能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共有56个研究机构,13000名科研人员,一年为3000多家客户完成10000多项科研开发项目。研究所与工业界的合作形式主要有: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开发项目和研究计划开展合作;接受工业界的委托开展合作研究;以许可证形式向工业界转让研究成果;允许企业使用大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人员交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像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这样的科研机构拥有德国科研开发的重要骨干力量,集中了人才、资金和大型设备,这使得研究所有能力处理跨学科的复杂问题,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高技术前瞻性项目,参与时间长、耗资大的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

    在总结德国经济的持续创新力时,德国制造科技协会负责人莱布博士说,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创新目标,即“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尖端制造”。正是这些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使德国工业在世界经济不振时保持相对良好的发展状态。所以,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欧债危机并未重创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 光明日报 》(20121117 05 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只能和高校合作?深入解析产学研结合七大模式
美国如何崛起
产学研用合作正当其时
经济日报新闻调查:哈工大(深圳)为何能成为企业科研“福地”
企业研究院如何做好科研管理工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