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峨眉千年禅与茶
峨眉千年禅与茶

  一部峨眉山禅茶史,既是茶文化的成长缩影,也是禅宗的发展足迹,更是古代寺院经济制度的侧面反映

  峨眉千年禅与茶

  金顶的佛光,报国寺的钟声,机灵的猕猴,以及金庸笔下最具个性的郭襄、周芷若开创发展的峨眉派武功,几乎是人们对峨眉山最经典的几大印象。其实与这些美景与传说一样经典的,还有峨眉山的禅茶文化。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绚烂的两笔重彩,在历史上也一直交错发展,彼此影响,浸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深处。

  一部峨眉山禅茶史,既是茶文化的成长缩影,也是禅宗的发展足迹,更是古代寺院经济制度的侧面反映。

  绵延至今“三道茶”

  如今去峨眉山,都会听到一种叫“佛门三道茶”的养生秘诀:寅卯、午未、戌亥为每天饮茶最佳时间。第一道茶,为晨饮之茶,即寅卯时辰饮茶。这道茶需在“恭前饮用”。即入厕前清饮三杯,能够将杂陈于体内的毒素秽气清洗出去,起到去秽气下浊物的神奇茶疗效果。第二道茶就是上午11点到中午1点之间饮绿茶两杯,能够起到防治口腔系统疾病,具有排毒养颜、明目醒脑的茶疗效果。而这第三道茶,就不是用来喝了,是用来洗。每天睡前半小时用浓淡相宜的绿茶清洗面部,重点是眼部,能够排毒养颜,安神补脑。

  相传,这个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茶诀,源于南北朝时期驻锡峨眉山洪椿坪的中印度高僧宝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宝掌法师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千年和尚”,传说运用各种养生之法活了一千多岁。当然,这样的神话是否科学尚不考,但由此足以见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养生传统。并且也可以推断,峨眉山僧人种茶饮茶习俗很早便有。
据可考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然而到了隋唐以后,佛教的兴盛和寺院经济的扩展以及当时的土地制度,佛门的种茶制度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峨眉山万年禅茶始于唐宣宗在位期间,由时为峨眉山南岳临济宗第三代门人的昌福禅师创立,并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以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并传授茶法给众僧人,随后传给下一位主持隆元法师。隆元法师是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禅茶又溶入了一些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并获得大量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此后,峨眉山禅茶遂发扬光大。

  一部禅宗发展记

  为什么唐代峨眉山的茶就叫禅茶了呢?这得由禅宗的传播说起。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历程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而隋唐时期的峨眉山寺庙几乎皆是禅宗寺庙,直到现在,峨眉山的僧徒也多属于禅宗的两大南宗派别——临济宗和曹洞宗。

  禅宗的和尚、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而且,“禅茶”颇讲究礼仪,一直有敬茶之后,僧侣向客人的礼仪,在香火兴旺的隋唐,很有益于增进僧人和善男信女之间的关系。这昌福禅师创立峨眉山禅茶,正处于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

  到了北宋,中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茶叶买卖也成了各种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候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运得最多的商品之一也是茶叶。也在这个时候,禅宗处于鼎盛时期,禅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于是公元1016年,也就是北宋中期,仁空法师和圣云禅师两人共同从能明法师手中接过峨眉茶道的主修权,大力提倡全山僧众修习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对参禅者大有益处。随后的果悟大师也广收俗家弟子学习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龙洞考察地形,最后在这一地区开荒种茶达600余亩,形成了僧人进行茶事的传统。
峨眉武术化入茶艺

  当然,由昌福禅师发展出来的禅茶还并不算是完整的禅茶文化,因为这时候的禅茶更讲求静坐参禅。但到了公元1140年,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禅茶迎来了转机。

  还不到22岁的果德无从修习茶法,平常做点记录算是完成任务,他对果悟大师的授法难以达到静寂状态。但就是他这样一名武僧,却为峨眉茶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作用。因常年习武,养成了动的习惯,并时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术的方式比划起来。果悟大师见多识广,要求果德将其动作细化成一种规范的表现套路。这便是峨眉山茶艺表演的雏形。

  事实上从中国最早的茶道萌芽时期晋代开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无茶艺表演的专职。到了宋代,民间已经兴起斗茶这种技艺较量,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被称为“茶百戏”,既能称“戏”自然是一种表演内容了。果德也是得到了这样的灵感,加上自己的武术功底,开创了这样的茶艺表演形式。再者,到了南宋,由于其他教派的纷纷成长,禅宗的影响力其实已经开始衰微,只是静坐的参禅形式已经减少,这种动的形式也算是应运而生了。

  不仅如此,果德大师还主持著出了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师以求静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样的书——《茶之缘》。《茶之缘》以动为修习茶道,结合武术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强,同时对静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条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达400余人,分为动和静两种类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圆寂后长达30年时间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大多自然修习,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长壶茶道四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但是,很快进入元代之后,由于藏密等宗派的崛起,禅宗的衰微,峨眉的茶道也慢慢不需要专人主持服务了。在很长的岁月里,峨眉茶道已成为峨眉山众佛家人士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门专门的法政了。
茶园中的寺院经济史

  到了明朝,禅宗又一次迎来发展的机遇,而峨眉山的僧众终于迎来了几次享誉神州的机缘。明孝定皇帝无子,李皇后听说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有求必应。于是千里迢迢临仙山礼佛,回宫不久便真的生了儿子,这便是后来的明神宗。神宗为了感恩万年寺,赏赐了金印给峨眉山。当时的主持别传和尚进京受赐紫衣和纯金制万岁牌时,就向神宗演绎了峨眉茶道,并回赠了神宗峨眉山白芽茶叶。于是明神宗当即赐茶园,该茶叶也在当年被列入明朝贡茶册。

  说到赐茶园,就不得不说峨眉山僧众种植茶园、从事茶事的历史背景了,这背景正是历代土地制度下的寺院经济发展史。

  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杜绝生产活动的,但到了中国便发生了变化。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唐德宗兴元元年,一代大师怀海禅师大扬禅风,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禅苑清规”。在清规中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并成为禅者的生活信念和行为方式,使禅者的农业耕种建立在符合戒律和伦理的诠释之上,要求每一个僧尼都要参加劳动和寺院建设。这不仅由于许多中心寺院逐渐转移到深山偏远地区,随着供养的减少寺院经济已经入不敷出,再加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僧团自己从事生产劳动,也是势所必然的事情。

  同时,唐代寺院有免役免税等特权,因此选择做僧尼的人众多,而且寺观有养奴脾的传统。佛教寺院的奴婢有两种,一是属于寺院,二是属于上层僧尼个人的。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孩提时代为智积禅师煮茶,实质上就是童奴。这些奴婢和下层僧尼是种茶的主要劳力。

  当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唐宋寺庙有诸多田产,这些田产来源有三:国家政权的赐田;贵戚豪富的损献田;小民的施舍。即使后来的统治者的田令规定僧尼道士只有二三十亩的受田额,寺庙依然有很多土地可以耕种。因此,峨眉山的禅茶文化就在这些僧侣年复一年的种植与制作中慢慢沉淀,形成了今天的文化。至今到峨眉后山,依然能看见满山的茶园隐没在云雾中,这些茶园记载的正是禅与茶千年交错共生的千载风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禅风堂 - 茶禅一味
喝茶人必读的茶道知识
您不知道的这些茶文化,小故事讲给您听
读万卷茶书,行万里茶路
中国之道在于茶,茶乡如此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