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年过去了,我们还是需要蔡元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古往今来,歌颂教师的文章和佳句不可胜计。能够遇到良师,是一个人生命中何等幸运的事。

好老师的标准,从来不是单一的。他可能治学严谨;可能幽默风趣;可能别具一格。

但是好的老师,总能给学生以智识的启迪,犹如长夜里的明灯,为行人照亮前路。


蔡元培是在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十年,我讲了十余次,因足疾进医院停止。”

蔡元培认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 为什么美育能陶养感情?


因为美是“普遍的”。比如一块面包、一瓢水,一个人占有了,另一个人就无法拥有;但“美”不一样,“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它是普遍与无私的。

美也是无关功利的。“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人们做这些,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实际的用途,而仅仅是出于对美的热爱与向往。

美的普遍性打破了人与我相分别的成见,美的超脱性摆脱了对于功利关系的考量。这些在无形中陶冶着我们的情感,让我们在重要关头,可以抛却功利与成见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而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 什么是美育?


美育不是美术的教育,它不止包含建筑、雕塑、图画,还涵盖音乐、文学,乃至城市的布置、美术馆的设计,甚至一个人的行为礼仪等。“美育”可以说是关乎人的生活、生命各方面的判断力的养成。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育的缺失便产生美盲。

在欧洲许多国家,人们逛博物馆美术馆,就跟逛公园一样习以为常。美是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的,所以便自然而成一种优雅的气质。而创造艺术、创造美、创造时尚,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天性与自觉。

但是在中国,这种对于美的观照与自觉似乎淡化了。

曾经的我们,也曾创造出令世人惊艳的美,如魏晋的文学,如唐朝的诗歌,如宋朝的瓷器,如明朝的家具等。只是现在一路奔跑着追逐发展的我们,把“美”落在后面了。

所以城市建设中会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奇葩建筑,生活中会充斥庸俗而不自觉,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辣眼睛的审美也在荼毒着孩子们的心灵。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蔡元培先生在百年之前提倡美育,是何其的先知与明智。

“美育”看起来无用,却是滋养精神的最佳养料。因为经受过美的映照,我们的生命便不会被功名利禄所占据,我们在作选择时候还将葆有一点赤子之心,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才不会被同化,而始终有一叶安放灵魂的“方舟”。

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关于人的。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是做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做为一位专家。”

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何为健全的人格?蔡元培曾做过阐释,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我们说“体育”,是为拥有健全的身体,而不只为在竞技场上争第一。

我们说“智育”,是为着激发兴趣、求索真理,而不只是知识的灌输。

我们说“德育”,是为着时时善言善行,而不是熟读一些行为规范。

我们说“美育”,是为着人生的慰藉,而不是升学的途径。

如此,我们拥有了求索的精神,善良的品行,以及独立的思考判断力,大约才算一个“健全的人”吧。

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要旨的回顾,或许可以让我们在思想上保持一种清醒,以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必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经过现实的磨练,大多数人不久倒向现实一边,并由此认为大学生活太脱离现实,一旦完全认同于世俗社会的生活原则与价值取向,身上的大学文化气息就如同一层油漆一般脱落地干干净净。”

倘若真正在教育的旅途中经历一番智力的涤荡与美学的熏陶,我们将拥有丰沛的精神与坚韧的风骨,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哪怕将来面对现实的重重重压,仍可保持一种进取之心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而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俯首称臣。

这是对过去的反思,亦是对于未来的追问: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打造标品的模式,以快速契合地投身到社会发展的步伐中;但是今天,当我们面临新的发展命题时,我们的教育又将何去何从?

今年7月底,华为总裁任正非一连走访了中国四所高校,探讨产学研的合作。他说,“未来我们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没有谁比华为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早在2018年以前,华为就与国内外近30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外的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华为开始将产学研合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国内各大高校。

只是当我们社会越来越多的精英阶层都不约而同地将孩子送往私立或者国际学校,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当我们的青年都用世俗的、实用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者评判别人的选择时,甘愿多年如一日坐在“冷板凳”上做学术与科研的还有多少人?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任正非说,“教授甘坐冷板凳,这就是中国的希望”。隔着100多年的光阴,两个人却有着知音般的默契。

我们需要蔡元培,需要的是一种大学的精神:是专致学问的毅力,是不慕荣利的耐心,也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坚持。因为它们,是构成中国未来的希望。

文章

文章来源:十二美学知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元培名言警句
蔡元培教育名言
蔡元培20大经典语录,句句直戳教育问题
蔡元培名言(21条)
焦点|中国美育的历程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