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学问就像盖房子,打不好基础就盖不成高楼
因本人本科毕业于一所刚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2007年,我怀着对重点大学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的心情,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读研究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我还保持着本科阶段养成的读书习惯,有好心的师兄说我还停留在本科阶段,不懂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我对师兄的劝告半信半疑,于是上网查找了一些关于研究生阶段学习、科研方法的资料,归纳这些资料,大概意思是,本科阶段是接受现有的,成熟的知识,而研究生阶段要更注重阅读文献,带着问题去学习,面对的是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领域的问题。但我的性格比较固执,没有认同这些观点,研究生阶段始终把读经典教科书放在首位。
去年六七月份,有一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到我工作的集团公司(非我现在上班的子公司)做实验,在车间里和他闲聊了几句,我问了他研究生阶段学习过什么课程?他冥思苦想,才回忆起那么几门,天啊,才过了一年,居然学了什么课程都很难回忆起来,他接着解析道:“我的导师认为研究生阶段上课没有用,还不如扎扎实实做课题”。去年十一月份,去清华大学搞校园招聘,应聘者多是研究生,北京市各高校的,中科院的都有。我很有意去了解他们研究生阶段的读书与科研情况,至少我所面试的全都认为:研究生阶段应以课题为主,以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的学习,本科阶段就应该完成。
以上所举,无一例外不是好高骛远的表现,我的观点是:本科阶段只读书,不搞科研;硕士阶段70%读书,30%科研;博士阶段50%读书,50%科研。这样做你毕业的那一刻可能很普通,但对你长远发展或许很有利。
我曾写过《读书,大学才开始》一文,现在学历“查三代”也只是查到本科,不会查到幼儿园。小学至高中十二年只是基础性的,义务性的教育,本科才真正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除医学外,其他专业本科阶段学制为四年,除去政治,英语一类的课程外,专业课的学习仅仅两年余,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只有考前半个月才学习的,那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更是少得可怜。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学好,除非你是天才。我所说的学好,不是指期末考试得高分,拿奖学金,而是指掌握你所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历史背景,适用范围,实用意义,前后之间的逻辑结构,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等。比如,为什么《机械原理》学习在前,《机械设计》学习在后;流体力学N-S方程做了什么假设,应用时要注意什么;数学知识与物理意义和几何直观的联系等等。另外还有知识广度的问题,现在高校开设的专业课还是比较狭隘的,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做补充。比如机械专业的需补充材料,力学,自动控制等相关知识。
本人本科入学时已意识到前途不妙,因为所读的学校实在太普通,现实只能接受,但我相信命运靠自己把握,在这个理念的鞭策之下,我实实在在读了四年书,以致我的一个舍友笑问我:“你有那么多书要看的吗?”。第一次体会到读书有用的是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当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复试是专业笔试100分,专业面试200分(每人不少于20分钟),英语口试和听力共30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之和为总成绩,我的专业笔试还不错,尤其不错(在此得意一下)的是专业面试,除了一道关于电子技术数模转换的问题不懂之外,其余通杀。专业面试在约一百六十人中得了四,五名左右(忘了具体名次),最终公费录取,后来才知道,初试成绩有八人跟我同一分数,其他都自费录取。
研究生阶段一样要把积累基础知识放在重要位置,那种把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的学习看成是“解决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领域的问题”未免有些自视过高,没有自知之明。基础知识非常肤浅和狭隘的情况下,怎么能一下子走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领域?去年六月份我面试过一位研究生,这位研究生来自某重点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前不久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摘牌教授跳楼的那个实验室。他简历上写了做过数控机床热力学研究的课题,我问了他几个热力学概念,如“熵”,“焓”,“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关系”,他基本上哑口无言,后来进一步细聊才知道,所谓的数控机床热力学研究不过是用ansys软件画了一个模型,按软件操作步骤往下点,研究是假,学了点软件操作技能是真,硕士阶段做这一类研究的不在少数。
用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临终遗言结束本文,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从你的工作之始就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在攀登高峰之前,要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没有走完第一步的时候千万不要走第二步,永远不要企图用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去掩盖你在知识上的缺陷,这个肥皂泡虽然绚丽夺目,但它一定会破灭,它留给你的只有难堪。
下面,一字不变地抄录程代展老师《读书、科研与人生道路》一文的两段: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博士学位只有修课的要求:16门课,48学分,却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我毕业时发了一篇期刊论文,一篇会议论文,按国内标准可能不够毕业。我有的同学毕业时并未发表任何文章,却照样毕业,而我修过的16门课却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个人以为,从长远看,打好基础比发表几篇论文重要得多。做学问就像盖房子,打不好基础是盖不成高楼的。我招研究生,硕士期间就发表了一堆论文的学生一律不要。你该念书时不念书,就学会并凑垃圾论文,就像你学武功不练基本功,却学了花拳绣腿,道走歪了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基础理论研究,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林肯年轻时当过伐木工,他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8小时砍掉一课时,我会花6小时磨斧头”,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本文来源于叶春浓科学网博客,作者:叶春浓,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5553-690981.htm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自己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三境”
终身学习才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研究生毕业继续读博是一种什么体验,是什么推动你继续做研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的解释 最好有例子
3个大学“最累人”的专业,读研以后身价倍增,高薪很简单!
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