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话风云春秋三百年,三点原因浅析西周衰落的原因

引言:

自夏改禅让制为继承制,后商取而代之,而殷商暴虐,武王以武力推而自立,是为周(史称西周)。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

西周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开创'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封建)分封制,目的为分'封'土地,在战略要地'建'立以“亲亲”为主的诸侯国,认周为“天下共主”。

话虽如此,但如若统治只靠此'唯亲'为唯一手段,来达到'大一统'的发展,长久看来,是万万难以维持下去的,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周穆王时期的'王室遂退,戎狄交侵',以及周厉王的'诸侯不享'的尴尬境地。

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到平王东迁,周王室彻底被打落尘埃,至此,各诸侯国虽任就打着'尊王'的旗号,实则进入了'春秋争霸'的历史轨迹。

回顾周末期的春秋时期约三百年的历史,或许可以从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三点,浅析一下为什么周会衰落至此,或许会给我们以一点小小的'启示'。


风云春秋三百年

首先,还是先梳理一下约以平王东迁为开始的春秋三百年的历史进程。

话说,当年周幽王为求宠姬褒姒一笑,受馋臣献计,'烽火戏诸侯',而使得周王室的'信誉'跌下神坛,后犬戎进攻,失信于众诸侯的幽王,终于被杀死。

幸存下来的继承王位的平王,也被迫东迁,此时王室权利以失,日后风云三百年的春秋时期就此而来。

春秋三百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百年:

1. '苟安局面'

起码的尊重还是要的,表面的'和平'还是该有的,此时唯一不'安定'的因素也只有郑庄公的'小霸'而已,这个百年到齐恒公元年为止;

2. '尊王攘夷':

'大树'底下好乘凉,'争霸'也要争得'名正言顺',春秋最乱的一百年,此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齐恒公率先打着'尊王'的旗号,成就霸业,接下来就是晋文公称霸,再来楚庄公通过'积极'的改革而问鼎中原,此百年约到吴寿梦元年为止;

3. '三家分晋':

王室算什么,诸侯又算什么,卿大夫崛起才是正'礼',自鲁国卿大夫开始'三分公室'开始,此间一百年唱'主角'的不再是'王权'而是'实力',一百年的起起伏伏,由晋国'六卿掌权'到日后的'田氏代姜齐',再到最后结束春秋的'三家分晋',此时,春秋时期正式到此为止。

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殷商末期,商纣王不施德政,暴虐成性,天下遂群起而攻之,最后武王成就'周天下',一改'家天下'而成亲亲'族天下',大力分封家族血亲为战略要地为诸侯国,以周王权威统治,此时周王室的主要政治依靠,就是(封建宗法)分封制,以及其每年朝觐周王时带来的'贡品',以维系'松散'的周的'大一统'。

诚然,建周初始,尤其是灭殷商时,'全宗族'上下出力最多,所以理当'得到'的也最多,于是分封制就是权衡各方之下'最好'的一种“众乐乐”的办法,或许也是让大家都得利的'唯一'办法,此法也使得周统一天下长达八百余年,可谓'最佳'。

成也分封,败也分封,一法有用,是没错,但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心当然不会一成不变,所以初期'最佳'的分封制,到了后期,却成为周衰落的'毒瘤'。

风云春秋三百年,也是'称霸'、大战、小战的兼并的三百年,初期周以美好的设想'以藩屏周'分封的诸侯国们,通过混乱的春秋时期,被兼并的不知凡己,既然诸侯国都'消失'了,那周向谁去收'应有'的供赋?

况且,当初诸国分封时,不过'百里之国',此后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一番下来,要么被兼并消灭,要么合而为一成为'千里之国','大国'此时就有话说了'我打下的江山,凭什么分你!'不要说朝贡,光是碍于'礼'不反过来索'奖赏'就是很懂'礼'的大国了。

此时,周在政治上'最佳'的分封制,已名存实亡,不会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只会一套'分封'用到底的统治方式,此为周衰落的原因之一。

而西方边陲之地的秦国,就是最好范例,秦国任商鞅进行变法,'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史记·秦本纪》)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上下齐心一致,也为后来的'扫六合,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鸡肋'

周的衰落,归结到经济上的,其实还属统治者对'井田制'的美好设想,却不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科技'的发展与后续战乱的'推波助澜',导致'美梦'的破灭,要知道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此一泱泱大国——周,到春秋中后期,居然反而穷得响叮当,经常要'舔着脸'向各诸侯国借钱、借粮、借物才能'活下去',可不就是因为'井田制'的崩溃而失去经济控制权导致的。

井田制示意图

其实'井田制'当初的设想是很'好'的,毕竟诚如孟子所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设想是指,'全国'的耕种土地全部一分为九,如'井'字一般,四周'私田'为各家耕种,出产为私有,而中间'公田'出产则为上缴赋税所用,人们应该首先耕好公田,再去耕种各家的私田。

但是,设想归设想,放到实际现实,这种'井田制',以及附带的'大公无私'或者说'先公后私'的道德要求,就太过'理想化'了。毕竟是人就有人性,生存永远在道德之前

再来,由于当时'科技'的发展,冶铁业开始逐渐下放于民,人民获得铁制工具,使得耕种效率大大提升。

那么,当初设想的耕种分配劳力,由于效率的提升,已有富余,那么这'多'出的劳动力就会为寻求更好地生存,而开始因私垦荒,既然是自己'恳'出来的田,当然就是私田了,出产也属于自己,那何必去管从前分配的'井田'?

最重要的还是,春秋时期的'争霸'使得各国大战小战不断,今日在宋国,可能他日宋国破灭,就会流离失所,人民朝不保夕,必然开始寻求其他的出路,比如迁徙。

其中各国相互的交战,也会使得人口锐减,所以此时的人口流失和补充、鼓励人口'落户'就成为各国'强大'的重中之重,那么随之而来的,例如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其实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逐渐开始取代旧有的'井田制'了。


全都想要,'周'怎么不上天!

周既然安排了诸侯们的出路,安排了广大的'农民'们的出路,那剩余商贾、手工业者们,也'必须'安排,于是有了'工商食官'制度。

“工商食官”的记录

简单来说,就是周作为'天下共主',不允许有逃离自己控制之外的人或者说'行业'自由发展,周想要的是真正的'共主',所以才设想出来针对'余下之人'的第三招——'食官'。

当然,在百废待兴,社会安定的初期,这种把商贾们归于'商府',手工业者们归于'工府'分别统一管理的制度,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毕竟抱团全暖好过单打独斗。

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周,设'工府、商府'的目的却是为了'限制',方便控制这群人而已,所以理所当然,在根本上的制度设置方面,就显得十分'严格',譬如'商、工不知迁业。'(《国语·晋语四》),以及'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国语·齐语》)

简单来说就是定'死规矩',一代为商贾、手工业者的,那么世世代代都'应该'继续以此为生,不能更改;而'身份'为商贾、手工业者的从事着们,就应该生生世世都'住'在规定的地方,例如手工业者应该'住'(工作)在官府(或称手工坊),而商贾应居住在'市井'之地,不能随意'更改'。

看似为'人们'着想,使各为其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乱开始,战火纷飞之下,各诸侯国尚朝不保夕,何况各大、小城池?

于是乎,那些'限定'的居住或者是商贾、手工业者们的聚居之地,很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工府、商府'都不在了,那商贾和手工业者们该何去何从?

于是就有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史记·货殖列传》)人性本就是厌恶束缚,向往自由,既然'束缚'不再,那么自由地'工作'就是人心所向,于是商贾们开始'商'游天下,手工业者们也开始以自己所长或'改行',或走私营的道路。

尤其是商贾们,“天性使然”一朝解除'束缚',如游鱼入'大海',天高海阔任其遨游。

管仲与鲍叔牙

如'管吹'(相当于现在的崇拜'偶像'的迷弟)鲍叔牙口中'知己'管仲一般,就是'鄙之贾人'(《战国策·秦策》)正因为'工商食官'的自然'消散',管仲得以'名正言顺'地被齐君拜相,'改革'初始,就言:'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管子·国蓄》)这就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而制定的'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富国'之策。

当然,还有郑恒公更是'亲自'经过商,所以继承王位之后,与商贾们订立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后继者子产更是以此为'国训',阻止了很多当时'上层'对商贾们的'强买强卖'的行为,使得郑国变得富强起来。

事实上,虽然春秋时期最出名的为'百家争鸣',但其实'下层'的工商业更是繁花似锦,商贾中有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赀拟王公,驰名天下'的大盐商猗顿,手工业更是百花齐放,冶铁、开矿、纺织、漆器、玉器等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以上,这都是'工商食官'的崩溃导致的'自由'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当然,这也成为一个周衰落的重要原因,既然'自由'了,何必还'上供'?既然不上供,周何来'收入',权利'消失',又没有'钱',周的衰落,就成为必然。


结语:

泱泱大周八百年,风云春秋三百年。

当初周的祖先们励精图治,文治武功为周打下江山,与其说周的统治终究抵不过历史的'车轮',不如说不会变通,不懂得变通的后世子孙们,躺在先贤们的'摇篮'太久,以至于思想僵化,安于享乐。

一套'分封制'、'井田制'以及'工商食官'制就风雨不动地用了几百年,既不与时俱进,那留给周的必将是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周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或许通过周从政治和经济上的衰落原因,可以给我们后世以一点启示:

'变则通,不变则汰矣。'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参考:《史记》、《孟子》、《诗》、《国语》、《管子》、《大国争霸之春秋》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
周朝及其四大制度
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有多惨?晚年被债主堵门,躲在高台上哭泣
成也井田败也井田,西周中后期国力衰弱的根源之一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国祚长达791年,远超后世王朝,周朝的寿命为啥这么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