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学渣到学霸,方法比努力重要100倍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从小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

前六次落榜的原因,除了曾国藩天资平平之外,和他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

当时,曾国藩的课业是由他的父亲曾麟书教授,曾麟书自己读书就很笨拙,教学方法自然十分落后,只有四个字:死记硬背,这样就限制住了曾国藩学习的灵活性,造成屡次落榜的结局。

六次落榜之后,曾国藩通过反思,调整学习方法,才在第七次的科举考试中,顺利上榜。此后,考举人,中进士也十分顺利。

由此可见,有效的学习方法,比起毫无章法的努力更为重要

之前,我们使用的都是传统学习法,比如“头悬梁”、“锥刺股”, 或者至少每天坐在书桌前十几个小时,如果稍微放松懈怠一下,就会心有愧疚,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不能偷懒马虎,三心二意。

如今很多人也有学习的意识,报名参加编程、写作、理财等各种课程,看似学得火热,学习效果却是差强人意,感觉学和不学,没有太大差别。

其实,在我们开始学习前,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学习,因为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效率

《论语·卫灵公》里有一句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不能用蛮力,得用巧劲,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学习中的利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科学作家万维钢通过各类科学研究,从坚实的理论出发,探寻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科学学习方法。掌握这些正确的学习法,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名更有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干货知识,我选取其中自认为最重要的3点来进行分享,分别从学习的思维模式,最高学习效率,遗忘式学习三个方面,来帮助你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01. 成长型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互联网时代,学习其实已经不只是青少年才需要做的事,与时俱进的学习应该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终身学习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然而,即便是同样两个都有学习意识的人,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同样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有的人拖延、回避,而有的人则主动积极,尝试解决。

事实上,两种相反的学习态度,揭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研究,发现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认为:

  • 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
  • 面对失败灰心丧气,面对挑战退缩躲避
  • 否定努力,认为只有有缺陷的人才需要努力

固定型思维的人将挑战当作危险,觉得如果失败的话,就证明自己不行,所以会刻意避免各种任务和挑战。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

  • 人的智力和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
  • 失败只是一种反馈,乐于接受挑战
  • 努力才是成长的基石

成长型思维的人将挑战、任务当作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

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对智力和能力的认知、对待努力的看法、遇到失败和挑战时的反应,有着云泥之别。

读书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班中那些差生,总是被老师批评学习不好,他的成绩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相反,如果一个差生有家长、老师和同学能够一直鼓励他,相信他,成绩则会越来越好。

这其中显示的就是家长和老师看待差生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孩子的表现和成绩。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学习心态的基础和心法,我们学习最底层的思维模式。

开篇所提到的曾国藩,其实就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如果在连续6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曾国藩陷入自怨自叹中,认为自己的确天生笨拙,永远无法改变,那么他也就不会再参加任何考试,更不会成为晚清四大名臣。

相反,6次考试失败,反而给了曾国藩反思自己学习方法的时机,通过调整学习方法,顺利考中秀才。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提高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呢?德韦克教授给出了一个特别简单,但十分有效的方法。

假设你的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这时你要给他一个口头表扬,这个表扬非常关键,你要字斟句酌。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他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他会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表扬他的努力:不错呀,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只要你努力认真,就能取得好成绩。

02. 最高学习率,学习的甜蜜点

心理学家把人类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两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们熟悉,完全符合我们已有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如果这本书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但是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如果这本书,我们完全无法理解,那就是在恐慌区。

想要持续的进步和提高技能,我们就得在学习区内做事,所谓的学习区其实就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配比恰到好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也早就认识到,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个“最有效点”。

如果内容太简单,学习者不费吹灰之力、不出任何错误,但容易感到没有收获。如果学习内容太难,学习者绞尽脑汁仍错误不断,不仅会产生挫败感,知识水平也难以提高。

当我们面临挑战,掌握一些刚好超出现有知识范围之外的东西时,我们学得最好,也最有效率。

学习效率高低与学习内容的难度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这个最高学习率应该是多少呢?

在一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助理教授罗伯特·威尔逊博士领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让计算机学习处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将不同的模式分成两类,或者将手写数字的照片分为奇数和偶数,结果发现,当反应准确率达到85%、错误率为15.%时,计算机学习得最快,效率最佳。之后研究人员又对动物学习进行研究分析,他们发现“最佳学习的85%规则”仍然成立。

这项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学习的难易程度。在学习过程中,当正确率≤50%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学业内容高不可攀,畏难情绪倍增。然而不出错的学习又会让你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而85%的正确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其实,除了学习,很多电子游戏的设计者也是运用这个比率。如果在一个游戏关卡中,玩家一点都不会犯错,轻松过关,那这个游戏就太过简单,玩家会感到无聊。如果设置太难,让玩家频频犯错,也就没有任何兴趣继续玩下去,而15%左右的犯错率,恰恰是最好玩的游戏。

所以,作者万维钢提出最科学的学习安排是在每次学习前,确保有85%的旧知识,15%的新内容。

比如学英语,一篇课文中85%的内容是你熟悉的,15%的内容,包括单词和语法,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这样的学习效率才会最高。

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遇到熟悉的东西,可以巩固我们原有的知识,让我们再次确认之前学习的内容是对的,另一方面15%的新内容,又能给我们带来意外感,这样才能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

03. 遗忘式学习,忘记是为了更好地记住

我们人类的记忆主要依靠两种: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

短期工作记忆类似电脑的内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人脑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事情的个数,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同时应付4个东西,多了就不行。

长期工作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类似于计算机硬盘,里面记忆的东西并非杂乱无章,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长期工作记忆中的所有信息存在于意识之外,在我们使用之前,它都静静地待在那里,进入工作记忆时,他才浮现到意识中。

比如,我问你北极熊是什么颜色,你会脱口而出说:白色,这个信息三十秒前还在你的长期记忆中,但是在我问你这个问题后,你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才进入你的工作记忆。

我们人类的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提出了“记忆遗忘曲线”,该理论认为大脑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之后趋于稳定。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学习时,需要在遗忘的最佳时期进行复习,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

在书中,作者万维钢补充了另一个关于记忆的科学研究结论,是由加州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比约克和伊丽莎白·比约克夫妇提出的记忆力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指出,人的记忆和记忆强度有关,记忆强度由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构成,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

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具备两种能力,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我们希望记住的东西实际上会被大脑永久存储起来,日常人们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缺少复习,导致记忆的提取强度在逐渐减弱,但知识其实还在大脑里。通过我们的每一次记忆提取,内容的提取强度和存储强度都会相应增加

记忆其实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越变越淡,直到毫无踪迹。准确的说,丢失的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的记忆,它的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低到几乎为零。

储存能力用来存储我们学到的东西有多坚固,比如九九乘法表,上学时它被植入在我们的脑海中,之后一生中我们不断反复运用,核对账目,辅导孩子数学作业。

提取能力不同于储存能力,它是用来衡量某种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

这一能力同样也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而变得越加坚实,反之,如果得不到强化的机会,提取能力就会迅速下降。

比如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看似记得快,但往往考完,脑中已全部忘记考前所记的知识,其实就是这些知识本身的储存强度不够高,没有被我们主动记忆在大脑中,考完试后,这些知识也不再被我们提取出来,自然就会迅速遗忘。

而学习完一个新知识,天天复习也并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是应该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我们已经有点遗忘时,再进行一次复习。

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越费劲,在提取得到之后,这项记忆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就飙升越高,也就学得越扎实。

如此一来,我们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下不必要的信息。

记忆遗忘曲线和记忆力理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有效学习的方向指南,就是“学而时习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复习旧有的知识,可能短期看来比较麻烦甚至无用,但长期下来,有用而系统的知识理念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可以随时提取出来。

结言

《学习究竟是什么》的作者万维钢说:

真正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

成长型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内在动力,最高学习效率和遗忘式学习就是恰当的学习方法。

思维方式如同我们学习的心态和主体,学习方法就是助攻的两翼。想要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不可或缺。

从学渣到学霸,我们缺少的不是智商,而是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我们才能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佳学习方法手册》
高中学习的方法
什么是学习能力,包含哪些核心能力,进行学习能力训练目的
你的学习方法不只一种,可以有26种
生物学习方法,致高中生
反思你的学习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