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为是胃病,原来是抑郁!总疑心生病的老人,不妨去看这个科

  老人本该是活得最坦然、生活最放松的群体,但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精神科病区主任燕江陵发现,门诊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

  这个月初,回龙观医院开设了老年抑郁专病门诊,如今,每天来看病的老人平均能有30人左右。“不少人觉得抑郁就是闷闷不乐等,但老年抑郁的表现更加复杂多变,需要多加留意。”

  老疑心胃病原来是抑郁

  专病门诊里,李女士的手里拎着两个大大的手提袋,袋子里装满了病历本、检查片,还有不少空药盒。她先请母亲坐在凳子上,然后向燕江陵“诉起苦来”。

  “大夫,您说我妈妈这胃镜也做了,CT核磁也做了,全身都检查了个遍,什么问题都没有,她还总是说胃疼、头晕。医生推荐她到心理科这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李女士话说得快,母亲在一旁直嘟囔,“我是真的胃不舒服……”

  看着一大摞病历,得知李女士的母亲已经看了五六家医院都查不出什么大毛病,燕江陵心里有了底。她把检查报告仔细翻阅了一遍,问老太太,“能说一下胃哪里不舒服吗?”一听这话,老太太来了精神,怎么发病的、什么时候加重等说得很详细。“那最近睡觉好不好,胃口好不好,有没有看什么都不顺眼呢?”听到这话,老太太马上没了兴趣。一旁的李女士连忙补充,“是啊,成天看病,脾气可大了!”

  最终,通过综合评估,李女士的母亲被诊断为抑郁症。燕江陵说,抱着一大摞病历来精神科的老人非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常年看病,是辗转各大医院的“老病号”。

  燕江陵介绍,主诉各种躯体疾病、躯体不适本身就是抑郁的一种表现,这类病人往往是被其他科室医生建议后才想到来精神科就诊的,“上午刚看了一个患者,退休前自己就是学医的,老觉得自己肝不好,还有心脏病,每个月都打120紧急输液,也被确诊为抑郁症。”

  老年人慢病多,病情本来就复杂,如何准确判定?燕江陵解释,一方面需要排查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看是不是像临床表现得那么严重。另外,看抑郁的核心症状是不是齐备。“其实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在患者身上都有,只不过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躯体症状上而已。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通过详细的问诊来找到抑郁的苗头。”

  燕江陵说,大多数抑郁患者有三大症状,活动减少、情绪低落以及持续的兴趣减退。不过,老年人的表现可能更加复杂和极端,一部分老人明显的无欲无求,另一部分病人则容易暴怒,非常挑剔。

  对于大家对心理门诊的“偏见”,燕江陵也有些无奈。医院有“心情工作室”,可以免费为患者提供“话疗”,还有护理咨询门诊,可以为手术、卒中后出现情绪问题的患者或家属提供专业心理指导。一对一私密诊室,不需要担心隐私问题。“抑郁是一种常见病,来这里看病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陪伴老人也是一门艺术

  如今,随子女从外地来京定居的老人有不少,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门诊里的刘女士就是如此。10年前,儿媳妇怀孕后,她就来到北京帮忙照顾家庭,虽然有些辛苦,但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刘女士的内心也很知足。但最近这两年,孩子慢慢大了,交流越来越少,课业辅导渐渐力不从心,刘女士觉得自己越来越“没什么用”。有时候做的饭菜不对胃口,孩子偶尔的一句抱怨就能让她伤心好几天。一进诊室,她就趴在桌子上委屈地哭了起来。

  燕江陵说,在老家,老人有几十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但来到北京,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情绪无法得到宣泄,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忙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一旦闲下来,就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她建议,子女们此时可以帮助父母建立本地的社交圈,“比如其他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是从外地过来的,如果有老乡,可以牵线搭桥,找到情绪释放的出口。”

  老人的心理其实比想象的脆弱。在燕江陵的门诊里,导致心理问题的“小事件”比比皆是——打牌下棋时,被别的老人嫌慢而不愿意和自己玩的;孩子给了个智能手机,不会使用感觉到受挫折的;骑自行车摔了一跟头,老伴不让骑,觉得岁数大不中用的……平时可能不起眼的小事儿对老人来说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燕江陵说,中国人普遍不太擅长表达情感,在看到父母情绪、性格、饮食、行为出现异常时,子女要多加留意,更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关爱。“说些好听的话,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或者陪父母逛街买买衣服,不要因为觉得关系熟或者开不了口,就觉得不需要表达这些感情。”燕江陵说。

  门诊里,当着面吵着要离婚的老人也有不少。燕江陵说,老人退休后,生活没了规律,在家里除了家务也没有其他事情,相互指责的机会可能更多。老年人一定要“找点事儿做”,保持生活规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疫情带来不便引发抑郁

  家住海淀区的刘大姐在弟弟的陪伴下缓缓走进燕江陵的诊室,脸色发白,身体瘦削,说起话来有气无力。

  退休前,刘大姐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父母去世得早,她又是家里老大,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们,刘大姐一直没有结婚。退休后她一个人住,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交往,不过,好在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平时买菜做饭,给家里人打打电话,出去遛遛弯,生活虽然平淡但也比较有规律。

  不过,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刘大姐觉得,生活开始“不方便”起来。

  因为不敢开通手机银行,也不会用智能手机,刘大姐一直用现金支付,每个月去银行取点现金是多年来的习惯。现在,去银行不光要测体温,扫码登记,人工窗口也没以前多了。取钱不方便,又担心被传染,刘大姐再也不敢去银行了。

  弟弟妹妹们岁数都大了,每次还要让他们的孩子上门给自己送现金,一辈子好强的刘大姐心里愧疚。后来,她决定把房子租出去,换个面积稍微小点的,赚差价增加点生活补助,对方也同意用现金支付。结果新租的房子家具不全,原有的床刘大姐又不愿意用,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大姐竟然蹲在墙角或者靠着墙站着睡觉,把自己摔得鼻青脸肿。

  这个月,刘大姐瘦了十几斤,弟弟妹妹打电话也经常不接,看到情况不妙,弟弟赶紧把她送到门诊来。一诊断,刘大姐已经是重度抑郁,需要住院治疗。

  “通过咨询能感受到,刘大姐的自尊心太强了,不希望被弟弟妹妹们看不起,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心理防线就被击垮了。”燕江陵说,疫情暴发后,不少社会活动改在网上,不少老人适应不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心理问题。

  “老人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放平心态,积极地拥抱变化,”燕江陵说,最近,她就收治了一位因自杀被送到医院抢救的老人。患者是位大学教授,孩子在国外工作并定居,但他坚决不去养老院,最后两次选择自杀。“这位大学教授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坚守养儿防老的观念。”

  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正常人也会有一些焦虑、睡眠差等情绪反应,燕江陵提醒,判断是否成为病态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持续的时间是不是长,第二对日常生活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燕江陵介绍,目前回龙观医院老年精神心理科有三个病区,一共150张床位,虽然床位紧张,但疫情期间医院的住院收治都是正常的,有隔离病房,还有急性期观察病房,有相关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

  老年人要善于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

  “门诊经历告诉我,大多数老人的退休生活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家人活着。这是一种真诚的朴素的家庭观念,但当身体情况和外部环境出现变化时,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燕江陵认为,老人应当提前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变化。

  如何做好晚年规划?燕江陵建议从三个维度上考虑。身体素质是一个基础条件,老年人躯体疾病逐渐增多,体力下降,要先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匹配的活动。同时,要做好身体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心理准备,当出现意外后,计划需要随之调整。

  同时,根据身体素质分年龄段来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燕江陵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律,“深夜刷抖音,通宵玩麻将,还有老人迷上'抠图’半夜不睡的,这些都会影响生物节律,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问题,”燕江陵说,一切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可取的。此外,还要考虑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因盲目攀比导致的家庭矛盾和心理问题也不少见。

  此外,老年人还要善于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困难时学会主动求助,同时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做好规划、顺势而为,就是老年人对待晚年生活的最好态度。(记者 杨绪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空巢老人 敞开心扉才能不孤单
推荐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献!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在父母眼里 子女真的是“远香近臭”?|家庭教育|教育方式|心理
老人体检最好查查智力和心理
老人养生18
南京军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