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效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的方法居然如此简单!

如何有效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没想到在我重新学习 「元学习」的时候得到了破解。

这需要从元学习的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谈起:

我们的大脑只能通过自己的「已知」去理解「未知」。

一个很简单的现场测试足以说明上述理论:

现在请脱口而出如下算数的答案:

① 7×8=?
② 77×88=?

很明显,第二个算式的答案,大脑并不能像第一个算式那样「极速」给出正确结果。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至少两种方式去获得答案:
①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用小学算数的方式去手动计算
② 拿出计算器,按出相应的按钮,得出答案

反思以上方法,每个步骤都是基于我们自己所「熟知」的方法,以第一个为例:
① 计算需要载体(白纸)→ 我们的大脑已知
② 笔是可以写字的 → 我们的大脑已知
③ 算数方法是小学教过已经会的 → 我们的大脑已知

换言之,我们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是它的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方式原本「存储」都存储在我们脑海里面。我们得出正确的结果,只是把它们从我们的脑子里面「调用」出来执行了而已!

大脑对新知的联结原理

而面对一些远比「77×88」要难得多的高阶知识,我们自己脑子里面没有相应足够的「库存」时,我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常见有如下三种可能:

  • 不停的设法调用自己大脑中「已知」的信息去关联与理解高阶知识。

  • 不停的设法大量弥补自己脑中原本并不存在的「新知」,然后再设法用这些「新知」去关联理解高阶知识。

  • 选择无视、忽视、麻痹的方式逃避。

尽管第三种选择处处可见,但我们仅分析一下前两种方式的「结果」究竟如何?

① 大脑库存对「高阶知识」的相关库存严重缺乏,所以无法产生有效连接,所以无论如何「调用」,最终都是「搞不懂」。
② 对于大脑中「严重缺乏」的新知,采用「 临时补充」方式,因为要弥补新知量太大,所以大脑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获得,而面对新知如果再试图去用大脑有限的「已有相关知识」去关联,亦会产生相似的无效结果。这样的方式除消耗大量的新知收集时间外,因为耗费大量时间而成效依然低下的现状,极易触发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而伤害了自己的注意力,引发各种焦虑,结果就是无数次的「从入门到放弃」。

三大传统方法

何解?

第一步,重新定义「死记硬背」


先说结论:
我们需要采取「刻意记忆」的思路,将「新知」通过反复提取练习的方式,强行锁定在我们自己大脑的「临时记忆区」,然后通过「高留存率」的学习方式,植入到我们的大脑深处,实现类如上述「7*8=『七八五十六』口诀极速调出」的效果,即不断将新知转换成我们大脑的「真实库存」,从而将「已知去理解未知」实现为可能。

大脑库存脑连接网状图解

如上图所示,当自己的脑库存通过增量达成的存量越大,那么面对任何一种新知可形成的脑联结机会将越多,自己通过新知学习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大,而这种成就感将会反作用于对任何高阶知识/问题的学习/解决上。从这个维度来看,「读书过程拼的是理解力」这句话相当有道理。

而如果我们面对或者要学习的知识只需要通过我们「花时间 理解 践行」就能够领悟或掌握,那说明这个知识是本身的密度或者内涵仍然在我们自己能够触及的范围内,那么这个知识有可能会变相限制我们自身的成长。

再说原因:
因为我们的大脑现有的脑库存过少甚至没有,那么对获取到的「新知」关联联结极其有限,所以「理解性学习」(「理解」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用大脑的已知去理解未知」)在对于「高阶知识」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所以只能采取「刻意记忆」的方式。

实现这个步骤,有两个重要关键:

  1. 关键前提:我们需要主动放弃我们的傲慢,过往认为「死记硬背属于低等低效学习方法」的理念,应该被颠覆式重新认知。而刻意记忆的「刻意」二字,是让我们放弃过往的「理解型」记忆方式,不求理解,只求记住。

  2. 实现「刻意记忆」的三个关注重心:

  • 什么内容值得我们「刻意记忆」?

  • 刻意记忆的频率和数量?

  • 对刻意记忆内容的记忆强度要求?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①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更深刻、更有效、更便捷的提升自我价值的知识,比如关于思维的思维、关于学习的学习、关于认知的认知这样的「元认知」理念。
②刻意记忆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天的自我要求
③刻意记忆的最终成果是使其成为我们能够「脱口而出」的信息,所以,这里需要对自己刻意记忆的内容进行自我打分。

举一个关于「好运气」的例子。
过去,我在读到笑来老师的《惊喜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一文时,觉得文中说的很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是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时,不禁自问:

你希望自己拥有「惊喜」吗?

答案当然肯定。那么若借用「刻意记忆」的方式,我必须首先将文中的七条方法论通过刻意记忆的理念强行植入到我的大脑,首先做到脱口而出,其次再通过「按照理念践行」与「教」的方式,将其转换为自己的「肌肉记忆」。而此时,我已经能够脱口而出这七条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QQ20170302-13@2x.png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天/一周/一月/一季/甚至一年里面,我们通过「刻意记忆」的内容有多少?

上面这个问题可以折射出我们在过往一天/一周/一月/一季/甚至一年里面的自我成长幅度。



第二步,优先采用「高留存率」的学习方式,将学到的新知进行落地践行。



由上图可见,目前互联网各类学习平台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视频还是音频或者实体书、线下课程,归根都属于「被动学习」的方式,它的学习内容留存率是可怕的低下。所以对于学习,我们必须刻意避免停留在这些低留存率的学习方式上。坚守「输出大于输入」理念,让所学内容成为自己可以被随时调用的「深度脑库存知识」。
【BTW,就像现在的您阅读这篇文章,仍然属于「留存率低」的学习方式 :)】

第三步,知识迁移


笑来老师在最近的「得到」栏目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薪酬瞬间翻倍?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并联」,即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价值。这个理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可以是「我如何让我工作时获得的收益运用在我自己的成长上面?」这就是「知识迁移」的一种。如果我们能将自己通过高留存率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维度,那么这个知识将发挥指数级的影响力。

如果「不」的后果
查理芒格经常引用数学家雅各比的一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所以,我不禁思考如果我对高阶知识采取不「刻意记忆」的方式,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我很少甚至没有「刻意记忆」,那么尽管我都在「学习」,不过那只是「我用自己的现有脑库存知识去非常有限的连接理解」而已,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脑库存,那么最终看来,我只是通过提取我自己脑库存中的现有知识来:

  • 认识我能够认识的人

  • 说出我能够说出的话

  • 学习我能够学的内容

  • 做出我能做出的事情

  • 解决我能解决的问题

  • 理解我能理解的事物

  • 作出我能期待的期待

  • 评价我能评价的现象

  • 作出我能作出的决定

—— 奇葩而自洽

如果这样,我的认知边界早已圈定。

一个简单可行的立马践行方法论:
将「刻意记忆」行为列为自己的日工作项。

以上表格模板点击直达:刻意记忆精进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强大脑里的人聪明吗?你可以比他们更聪明!(深度好文)
学习五环法之—思做教赢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1年读透100本书的高效学习秘籍 》学习笔记
基于全脑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脑科学:想要学得牢,就得多睡觉
惊人发现让你脑洞大开的学习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