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理之本义

余历来主张“垃圾治理”起初囿于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治理之义,突出政府管制与社会参与之间的矛盾,强调社会与政府共治,希望“变垃圾处理、垃圾管理为垃圾治理”,在处理与垃圾相关的事物的过程中“减少政府干预”“广泛吸收社会公众参与”“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强调健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自主自治网络体系”后来回归中国传统的治理之义,关注一切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希望化解“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矛盾”“公益与私利矛盾”“供给与需求矛盾”“效率与公平矛盾”和“及时处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垃圾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自治与他治的统一”“治已废与治未废的统一”“秩序、效率、公平与正义的统一”和“人物(资源)、事务、体系(世)和表象的统一”。

这个“垃圾治理”是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的治理,或治理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垃圾”是治理对象而非治理主体,这是垃圾治理的内涵。仿此内涵,在本职工作领域,又主张“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希望用“治理”代替由乱而治的“整改”。这样应用“治理”一词之初确实少有响应,但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常言“环境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便是证明。

其实,“治理”是一个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用词和理念,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绿衣》之“治”:“绿兮丝兮,女所治兮”,多用于赞誉尧舜禹之治,如《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商君书·修权》:“为天下治天下”、《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成词于春秋轴心时代的儒、道、法家经典,如《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韩非子·制分》:“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孔鲋《孔丛子》:“夔为帝舜乐正,实能以乐尽治理之情”,较多出现于汉代古籍,其中就有国人耳闻能详的“修齐治平”,之后“治理”一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其词义也不断丰富,但其基本词义始终是“修理、调整、协调关系”,基本目的是平理关系以致中和,包括维持应有的关系(致中)、使关系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恰到好处(致和)和纠正紊乱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治理“惟修”“惟和”“惟叙”,追求天人合一。儒家追求礼仁、“无意必固我”“天下为公”“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荀子·君道》),道家追求法天地、“万物一府”“天道无亲”“上善若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注·五章》),法家追求“以法治国”“废私立公”,目的都是要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包括国家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态秩序。金耀基认为“追求秩序与趋避动乱是中国一个突出的文化取向”,美国汉学家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更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秩序至上”的价值取向,何止如此,中国简直形成了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地理)、价值和制度等指向的“秩序天下”,而贯通其中的就是“治理”——各种人物事世关系的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秩序天下”由一个个以“我”为中心的“小天下”叠合而成,这些“小天下”和而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允许差异共存的秩序;此外,“秩序天下”强调秩序至上以确保其运行有序,但并不意味着正义和高效率。

要维持秩序天下就必须治理有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道御治和循理而为。以道御治就是要求治理遵循客观规律,一要遵循治理行为本身的治理之道,二要遵循治理事物的事物之道。循理而为就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因变调整治理方案。“道”和“理”是2个传统的中国哲学范畴,道指客观世界存在、运动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而理是道作用于具体事物时的具体表象,是道的具体化,如道作用于天表现出天理(又称“命”),作用于人表现出人理(又称人性),作用于人、物(包括时空)、事所形成的体系(世界)便表现为世理;循理就是要遵循行为本身及其所涉及事物的人理、物理、事理和世理,其实就是循道的具体化,相应的,循理而为本质上就是循道而为;循理就是要遵循行为本身及其所涉及事物的人理、物理、事理和世理,其实就是循道的具体化,相应的,循理而为,归根结底,也就是循道而为;正因如此,道和理在日常使用中常组合成“道理”一个词,治理也可笼统称为是一种以道御行的行道行为。愚以为,各家治理之道的统合要义可概括为柳宗元的“遵道秉义”、王安石的“爱民而力行之”和毛泽东的“组织起来”。

儒家主张“仁”“里仁为美”“为政以德”“人与天地参”。《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道家主张“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正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庄子·天道》:“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黄老道家融道家和儒家于一炉,主张以“道”统领“德”“仁”“义”“礼”,《文子·道德》:“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加以力”。法家主张法治,《韩非子·有度》:“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韩非子·饰邪》:“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诡使》:“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 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纵横家鬼谷子强调善用仁、义、礼、乐、名、法、刑、赏,“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则天下乱”。墨家创始人墨子将“兼相爱、交相利”视为“天下之治道”。

较之西方,中国更重视治理的本义——治理的词义、目标和治理之道,而不受诸如治理主体、客体、制度、环境等治理外延的约束,因而,中国应用治理更加放开和得心应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
【精彩钜献◆宏篇巨著】《道德经》全文〖下篇〗
《道德经》试译
“中庸”正解
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