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信阳州的来历

1949

西西

西

688西

680594

531

529


西


便

广西

48927

      

      秦灭楚后,实行的是郡县制,并无置。

古分“九州”,来自大禹治水,也是对三皇时期的继承。

但远古的“九州”概念都是虚的,只是文化地理的意义,并无具体实指的某个地理坐标点实际意义。

史载这一带被楚统一后,率先置县。

秦统一后的各个小国又都从楚国的成为秦的县乡,诸如息县”“雩娄”“期思”“城阳”“西阳”“平氏”“弋阳等等。

义阳的名字就是这时候流传下来的,秦统一后南阳称宛县,信阳称义阳。南阳以郡县置,信阳彼时仅为

秦以后汉代,西汉东汉405年,信阳一带混沌一片,延续着古时称谓,只是“义阳”的称呼和更东的“弋阳”称呼一同流传下来。

作为南阳郡平氏县的一个乡,一直到三国将尽时期,魏文帝正式把这里了定名“义阳”,并从“乡”晋“县”——从“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分出了个“义阳县”。

220年曹丕称帝后三年,从“豫州”分出个“汝南郡”;从“江夏郡”分置出“弋阳郡”、从“南阳郡”分立出“义阳郡”,魏天下“郡国八十九”,义阳居其一。

“义阳郡”,就这么来的。


国时期属于荆州的义阳乡

郡、县头目称“郡守”“县丞”。

一直到“州牧”、“刺史”出现,才有了“州”的概念。

汉代的“州”大致上依然是虚衔,西汉的州是概念上的监察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时候并非实际政区。

开始设“刺史”只是作为监察御史,中央统治直接到郡县两级。

到东汉末年刺史的权限扩大,监察区变成了实际上的行政区,才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比郡更大的管理范围是“州”——东汉末全国十三州。

汉代皇家古风犹存,先有同性后有异姓封国,豫南有“淮南国”,辖雩娄、安丰、蓼等县。

东晋西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州郡遍天下了。

乡晋县,县晋郡,郡晋州,官越来越多,地界越来越小。官本位体制下官越大越好,最大的甚至要复古到称”。

西晋一个时期,南阳(宛)义阳(申)开始正式分野。

弋阳(潢川)封国,随着豫州衰微,光国变成了光州;而义阳也开始升格称“州”——“申州”“义阳郡”“义阳县”——三城同治。

西晋末年全国有二十一个州,南北朝时有五、六十个,到隋结束南北朝时全国已有三百多个“州”了。

那个时期“州”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概念上感觉是地方行政区中的“最高级”。

南北朝时期以淮河为界,南北攻来伐去,义阳时而属南时而属北。

梁时,527年在义阳置“司州”;北魏时,503年改称“郢州”;东魏怼回来把“北司州”改为“南司州”;550年北齐灭了东魏,又把“南司州”改回“郢州”;579年北周占住江北之地,复把“郢州”改成“申州”(同时把息县的“广陵郡”这么好听的名字,改作了“息州”)。

“申州”“义州”,就这么来了。


五代时期“豫州”四分五裂,义阳开始“司州”


       隋唐时期,隋炀帝中央集权收缩州治,觉得还是一竿子插到底好,人家认可郡县制

但到了唐高祖又恢复了州治,全国所有的州郡,都可以叫,所谓郡县,实际上也是州县。全国竟有300多个州。

上又延伸出的概念——因为州太多,就把大的州叫”。

府州太多,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就在“府”上增添加了便于皇帝亲自管理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地面上的”“就是道、路(由沿着道路负责监察、观察,向皇帝负责的官员,渐渐拥有行政实权)。从而,在中国的吏治层级中,正式开启逐渐形成道、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

唐初10道,到唐末全国有道40多个,州府328个,县1573个。

“道、府、州、县”的长官分别是,“使”(采访使、按察使、监察使、处置使、节度使)、“刺史”(下设上佐、参军、判司)、“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县尉)。

信阳这一带,此时仍然是“州郡同城”,称为“申州”“义州”。显然,不是大州,并没有称“府”;而南阳则拆改为2郡:“南阳郡”和“淮安郡”。


唐“淮南道”之“申州”“光州”


由于上面有了“道”这一层级,“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益严重,贞观年间“申州”“光州”归属于“淮南道”。

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延续唐的地方层级。

梁唐晋汉周半个世纪,义州光州分属南北。

到五代结束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北破契丹,南摧南唐,将中国南北分界线由淮河推进到长江,尽得江北、淮南24州,“义州”“光州”均归周界。

大宋(960-1279)分北宋、南宋。300年的光景,因为随时面临北方来的异族威胁,自然也不得安宁。

历史上除了东周时期平王与西申、南申有那么一段渊源,信阳与帝王家几乎没有直接关联。但到了北宋开国,又有那么一次与帝王的遭遇,不过这次不像上次是亲缘,而是忌讳的瓜葛并且就此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赵匡胤(太祖)的弟弟赵炅(太宗)既避讳“光”,又避讳“义”。他自己原名赵匡义避讳赵匡胤改为“赵光义”。天下又得避讳他,“光州”“义州”这样的地方因避讳皇帝而改名。

据说,因为“信”“义”相通,义阳从此改为“信阳”,义州、申州,也就改为“信阳州”了。


                                                     ·京西北路信阳军


  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令全国各州直辖于中央,府州县长官为知府事”“知州事”“知县事,简称知府”“知州”“知县

 州之上的通通变,北宋末不包括北方”“所辖地区,全国共有26路(相当于后来的“省”)。

由于战事频仍,适应军事调度,“路”之下还设“军、监”;

地方政区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

行政区划中多出的这个名目“军”,唐代即有,称“军镇”。

“军”多在边区,直管军队不理民政,属军事系统。唐后五代时期,“军”开始辖有土地兼管民政。

宋代“军”演变为地方行政区(有领县和不领县区别),不领县的“军”也就是县级政区;领县的“军”与相当于“府、州”但地位低于府州。

唐代还有个地域官衔叫“监”,是监督、监察的意思,治特派专职的使节。“监”与“军”的异同在于:“监”是国家经济监管系统,铸钱、矿冶、制盐、牧放等的管理机构;

也有领县与不领县的区别,层级不同。“军、监”的首长称“知军事、军使”“监事、监使”。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改义阳为“义阳军置”,属于领县的“军”。


义阳改信阳后,义阳军即“信阳军”,属“京西北路”,辖县包括罗山。罗山和信阳历史上“一卵同生”。

宋元以豫南一带为边境,信阳军接近无人地带,淮河以北连同南阳均陷落成金国领地;息县、褒信也一并归金;

光州一度也改为“光山军”,是岳飞抗金的前沿阵地。


南宋与金对峙图


蒙古人在北方席卷各国,“辽、宋、夏、金”均不敌。1271年蒙古人在“汉地”建立了“大元”王朝,忽必烈称帝(太祖)。

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全国按“山川形变”的大区分,共有10个“行中书省”。

行省下设“道、路、府、州、县”都是延续过去的形制;

“省”的首脑名曰“平章政事”,其余沿袭旧称。

元时“河南省”还没定型,称“河南江北行省”,辖境包括湖北、安徽、江苏的江北地区。

1276年南宋全境入元,今河南境内黄河为界,河北属元中央直隶“中书省”(辖大名、彰德、卫辉、怀庆府路),黄河以南,大巴山以东长江以北全归“河南江北行省”:包括监利、黄陂、汉口、黄冈、安庆、芜湖、扬州、通州、直至上海崇明岛。

元朝历时98年,席卷江南,大一统中国完型到海。

元朝,信阳沿袭古称,取消“信阳军”,依“义州”继续叫“信阳州”。

      1277年(至元十四年)信阳曾一度称“信阳府”,只一年复为州治。兵荒马乱的年代信阳荒野茫茫,1283年(至元廿年)州治曾徙罗山。

1293年(至元卅年)元太祖忽必烈改蔡州为“汝宁府”,汝宁府归河南江北省辖,而信阳州、光州俱归汝宁府管辖。

信阳就此与“汝宁府”取得相关。


元·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延续元朝“行省制”,全国设13个行省,省长官始称“布政使”,后改“巡抚(主政)”“都督(主军)”。

明朝实行“省、府(直隶州)、州、县”四级制行政权力。

河南省版图基本定型,信阳以南为“湖广”,再南为“两广”,与今天版图十分接近了。

明代276年,信阳州属“散州”性质,地位基本与县相当。继续隶属汝宁府。

,源自秦;,源自楚。

数千年郡县制贯穿中国封建统治,郡,含有经济政治中心和城市的意味;县,则多系乡土农村的寓意。

随着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变迁,州取代了郡,府取代了州。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东方城市,截然不同于西方,它脱胎于农村,与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城市虽大却决然难成现代化城市,因为它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政治的产物,而不是工业化形成的城市化进程。

无论是郡县制,还是州郡县三级行政、道府州县四级行政,抑或省道府州县五级行政,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中央对地方统治。

这些层级都是围绕着中央政权服务的,必要时这些层级直接就转化成了经济、军事用途,例如”“这种不伦不类的地方政权机构。

而介于府州之上的道、路、省,其实就是中央的直接管理者。随着中央政权的集权体制成熟,这些派驻各地的大员形成了统治者层级。

中央政权就把”“集中到首都,称为京官;从部厅遴选的大员到各地去管理,就称为外放

中央集权的专断统治与西方民主政治形成对比,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东方国家管理模式。明朝一代中国城市雏形渐显,市井生活逐渐有别于乡村。

明朝迄今,中央统治的威权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统治日趋成熟,形成了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中国式行政区划

这种体制自古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不须民主,有的只是中央集权统治的自由,为中央政权服务行之有效。


                                                        ·汝宁府


清朝乃满族入侵的政权。

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清除了接收了崇祯帝的皇宫外,也接受了明代成熟的政治经济和地方制度。

顺治时期依然设南北二京,体制上沿袭十三布政使司;顺治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留都”,二京依旧。但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改为“江南省”。

康熙三年(1664年)元明时的“湖广行省”被分为湖北、湖南二省;

康熙六年(1667年)又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二省;

康熙七年(1668年)分出陕、甘两省,形成基本与今天版图相似的“汉地十八省”。

在政区划分上为便于统治,将“道”这个已经被淘汰了的层级捡起来,作为自己随意使用的统治工具加以利用,省下设“道”“府”“州”“县”四个层级;

非汉人地区则设五个“将军府”、“驻藏大臣”、“办事大臣”特殊政区,以管理西藏等少数民族。

到清末与东三省、新疆省合称“二十二省”,这种体制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


清·汝宁府、光州

汝河入淮图


没有铁路时,内陆人以山脉走向、河流流域为界限,依方位划出地域,称“山川形便”。

东西走向的黄河是中原最主要的河流,“河南”“河北”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因为河北靠近京都,直属中央就叫“直隶省”,河南则是“行中书省”(行省)。

河南境内还有淮河及众多的河流,其中起源于泌阳五峰山下驻马店境内的“汝河”途径汝南向东流到新蔡,再流到淮滨的“洪河”注入淮河,汝河全长222公里,古代是处于中原的一条闻名河流。

汝南县就是以汝河命名。

汝南历史其实并不亚于信阳,信阳还是“申国”时,汝南地属“蔡国”。信阳流传一则传闻:毛泽东专列停靠信阳站,召见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问他“你们信阳有个上蔡县?”路喏。又问“有没有下蔡县呀?”路愕。半晌答曰“没有下蔡,只有新蔡。”毛笑,“新蔡即下蔡。楚国逼迫蔡平侯迁至下蔡,后来又迁往安徽州来,那是蔡国最后的所在。”

汉高祖时设置“汝南郡”,上蔡即为治所,说明其人口聚集的程度已经远超普通集镇的规模。汉景帝甚至封其子为“汝南王”,置其国曰“汝南国”。

今日驻马店世人诟病其地名莫如恢复“蔡州”或“汝宁府”,因为蔡州春秋战国即存在,汝宁府系元朝时期蔡州升府改称,源出一体,均历史久远。而“驻马店”仅为一无名小镇,源于明朝驿站。

历史上南阳、信阳、驻马店一带战事频仍,四分五裂,归属莫衷一是,但并非全系无稽之谈。


清·南阳府、汝宁府、光州


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河南设分巡南汝道

如果要勉强比喻的话,相当于军区”“专区的概念,主监察”“调度作用。隋唐开始运用道路的概念,元明时期有粮储、漕运、河道”“守备、分巡、督查的功能,至清朝具有大监察区、大军区的性质。


南汝道虽然没有信阳的字眼,但道署设在信阳州。说到南汝道可看作信阳概念。

“南汝道”管辖包括南阳府、汝宁府、汝州(临汝)在内的242散州;雍正二年(1724年)光州直隶州亦划归“南汝道”(次年,令信阳州、邓州、裕州所属各县归府直辖),名称更改为“南汝光道”(南阳、汝阳、光州),辖域增加了光州所属的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和潢川(光州)41州;

又十年后,雍正十三年(1735年)汝州划出,所辖51州划出归“陕汝道”,但“南汝光道”名衔仍旧。


汝光淅道


“南汝光道”辖南阳府(南阳县、南召县、唐县、泌阳县、桐柏县、镇平县、内乡县、新野县、舞阳县、叶县、邓州、豫州)、汝宁府(汝阳县、正阳县、上蔡县、新蔡县、西平县、遂平县、确山县、罗山县、信阳州)、光州(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共22县、3散州。

南汝光道光绪年间增辖“淅川直隶厅”,所以又称“南汝光淅道”,道尹署驻信阳州,信阳州判驻平昌关。

这种行政区体制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甚至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撤地设市”。

“南汝光淅道”延续至1913年民国北洋政府“废府存道”,本来尚属虚悬的清代“道”的层级为袁世凯所强化。

北伐成功后民国南京政府废除“省道县”三级管理,改为“省县”二级体制。

实践说明二级体制管理不易,因为系来自孙中山建国大计,便变通处理。

1932年实行“首县制”作为地区的召集者(南京政府最多是将县分为6类),创行“行政督察区”(专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1949年后中共建政沿袭民国“专区”的设置,只做局部调整;

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之后“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市管县”,逐渐演化至后来“撤地设市”,成就今日“省市县”三级行政(其中“市”称“地级市”“大市”)。


民国·北洋政府“豫南道”


民国北洋时期河南分“南北东西”四道。

“南汝光淅道”1913年改名为“豫南道”,19146月又改称“汝阳道”。道署驻地俱在信阳县,所辖不变。

民国南京政府时期1932年在全国“废道设区”,设“行政督察区”。汝阳道属“河南第八行政督察区”,光州属“河南第九行政督察区”(署驻潢川)。1937年信阳东的光州改称“河南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8年光州改称“潢川行政督察区”。

中共夺取政权前信阳及周边有众多的地下党组织,在省界沿边设置“豫鄂边工委”(1946)“豫鄂区党委、行署”(1947);在区域和县域周边设置“罗礼经光中心县委”“豫南地委、专署、军分区”“豫东南地位、行署、军分区”(1946)“汝正确信工委”(1947),纷纷纭纭不一而足。

19492月合并鄂豫区一、二专署为省直属“潢川专署”;

19493月设立“确山专区”,专署驻信阳市(7月改“信阳专区”);

195210月潢川专区撤销,辖地划入信阳后信阳专区辖16县。

1965615日,增设驻马店地区,信阳地区和驻马店地区分置。





小结:

信阳州历史悠久,机缘天定,让这个地方有着“领衔”的义务。

信阳,先有“申国”“申县”“申州”,再有“义阳乡”“义阳郡”“义州”,“信阳州”

信阳历史上与南阳、汝南密不可分,“申”其实就是一个逐步由西向东移动的概念。“西申”是申国的最早封地,“南申”即南阳“谢”地,“东申”乃信阳之申。

秦汉、三国时期,信阳是“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取代郡县,信阳是“义州”“申州”,一会儿属北国,一会儿归南国,又有“司州”“郢州”叫法;大唐时期,信阳依然是“申州”“义州”,归“淮南道”。五代十国“申州”“光州”有分有合,终统一于后周。

两宋和金元时期,“义州”更名“信阳州”“信阳军”,北宋属“京西北路”南宋属“京西南路”(两宋光州始终属“淮南西路”);元朝“信阳州”治“汝宁府”,隶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信阳是“汝宁府信阳州”,属散州性质。

清乾隆时期设立“道”的层级,把“南阳、汝阳、光州”合称“南汝光道”(后来加了“淅川”),又称“南汝光淅道”。道署就在信阳(原信阳地委所在地,今解放路西端“华庭酒店”左右)。

民国北洋政府将河南省分为“东西南北”4“道”,“南汝光淅道”又称“豫南道”(“汝阳道”)

民国南京政府“废道设区”,“豫南道”拆为三个行政区:第六区(南阳13县)、第七区(淮阳8县)、第八区(汝南7县)和第九区(信阳9县)。

至于信阳与驻马店的关系,就是信阳与“蔡州”、“汝宁”(汝阳)的关系。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一统志卷三十一
河南与湖北边界的形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七十五卷
中国不南不北的城市: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
元代所设的河南汝宁府,与其他朝代相比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这么设
河南省一个市,人口超800万,因宋朝皇帝而改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