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行拳时不是秘诀的“秘诀”【收藏】

有人问:练你们孙氏太极拳,达到高深境界是个什么样子?

答:孙氏太极拳的高深境界,我没有达到,不敢以私意度之。但作为孙氏太极拳行拳的初级标准,孙剑云老师讲过于浑圆一气的开合起落中呈现出中平直圆的功夫、古茂浑朴的气势、空灵逸宕的神意。对此在我以往诸多博文中曾略述其大概。很遗憾,如今在各派太极拳的研修者中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家皆不见有谁在行拳时能呈现出这种功夫、气势和意境。经常看到的是,连最基础的浑圆一气之意都没有呈现出来,遑论什么中平直圆的功夫、古茂浑朴的气势、空灵逸宕的神意

浑圆一气之意乃是判别一个人的行拳是否符合太极拳之意的重要标准。

有人说:这是你们孙氏太极拳标准,别家太极拳不是以这个为标准。

是的,我也一致认为孙氏太极拳与其他那些太极拳本非一家,立论、技理、成效皆有不同。我给出的这个标准源自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第二版(1919年出版)中陈微明先生的序以及孙剑云老师的讲解。陈微明先生在该序中写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故先生是书,首论太极之体。昧者不察,乃言形意非太极,岂知拳术精微之理乎?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习太极拳术者,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能演长拳及十三式之形,又乌得谓之太极耶?”斯言诚是!未得浑圆一气之意,虽徒有太极拳十三式之形式亦非真太极拳。所以演示孙氏太极拳起码的要求就是在行拳时能呈现浑圆一气之意。

可能有人会问:符合这个标准就能打吗?就能与当代职业竞技技击对抗吗?

答:行拳符合这个标准,才谈得上具有了太极拳技击的基础,至于能不能打,能否与当代职业竞技技击对抗,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对抗训练。但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你能不能打,打出来的东西都与太极拳无关。换言之,无论你是以技击为目的,还是以健身、修身为目的,最起码行拳要符合这个标准,否则,你打人也罢,健身也罢,修身也罢,出来的东西与太极拳都没关系。

那么如何找到浑圆一气之意的状态呢?

这里有一个由虚灵致浑圆的过程,其中有16个字尤需注意:藏胸拔背,提垂裹翻,周身对应,十字松开。这是引导研修太极拳的人找到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的门径。很遗憾,对于这16个字当今一些太极拳“大师”们多不知其义,甚至对这16个字的前四个字“藏胸拔背”的状态还没做正确。

常见习拳者多犯两个身病,一是挺胸、撅臀,二是缩胸、驼背。这两种身形都是错误的,皆为拳病。有人提出练拳时身形要如国旗班战士一样。对此说我不敢苟同。正确的身形如山、如松,顶天立地,更进一步如立虚空。而国旗班战士挺胸收腹,此状态是三害之一。

说到藏胸拔背,胸如何藏,背如何拔?

藏胸是胸要开,但不能挺。如何做到?胸部横向打开,两肩根处向内抽。如何自查?胸大肌无论何时都不要较劲隆起。

拔背,有的人能一下就做到位。有的人需要分两步甚至三步才能做到位,各人的悟性不同。如以三步来讲,即挺脊、沉气、塌腰(坐胯)

挺脊是指腰椎以上的脊骨要节节向上挺起。

沉气是指将胸部松开,自然顺气下沉,藏胸即帮助顺气下沉。

塌腰是指将脊椎的命门处拉直,尾闾下插,尾闾不得向后翘。塌腰也称坐胯,即身体上身正直,两胯向下坐。

挺脊、沉气、塌腰(坐胯)同时呈现就是拔背。就我本人而言,在学拳之初,一下子就能找到这个状态,所以,孙剑云老师认为我与孙氏拳有缘。有的人一下子做不到,就从挺脊开始。以后逐步找顺气、塌腰的状态,最终合成一体。

过去一些老前辈,先从技击用法练起,如果身形一下子做不到位,以后通过练拳逐步修正。杨澄甫、薛颠等先生似乎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径,好处是容易对练拳产生兴趣,上手快、见效快。目前能够见到的杨澄甫先生40多岁时的拳照、薛颠先生40多岁时的拳照,其共同特点是挺脊、沉气的状态具备,塌腰(坐胯)的状态不充分。而从杨澄甫先生晚年拳照中明显呈现出其挺脊、沉气、塌腰(坐胯)的状态已能同时具备。

有意思的是,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只知道挺脊、沉气这个状态,以为拳术对身形的要求到此为止,忽视塌腰(坐胯)这个状态,造成的结果是劲力不整爆,此外对启动的突然性也有影响。

有人问,既然这样,杨澄甫先生怎么还被尊为太极拳大师?

答:能不断纠正自己的问题,才反映出杨澄甫先生的悟性以及好学。很明显,杨澄甫先生南下后,他行拳时身形在不断改进,趋于合理,终成为一代名家。有人硬说杨澄甫先生晚年行拳的身形,是因为体态发胖所致,可为笑谈。

以上是以藏胸拔背作为举例,说明标题这16个字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字眼,人们对其拳中之义未必了解。研修太极拳,心先要沉静下来,这是我多次提醒的。

当今流行标题党,一些很普通的个人体会,一些人非要冠上一个骇人的标题诸如“解密内家拳”、“给孙禄堂武学解密”等,说其骇人是指其无知与无耻的程度。

一些人怎么能无知和无耻到这种程度,试想,当年那些得到孙禄堂先生言传身授的技击大家、武学大师们能真正理解、掌握孙禄堂武学的人尚且百无一二,当今一个业余锻炼身体并无多少技击实践的习武者,谈一点自己的练拳心得,竟要给自己戴上一顶“给孙禄堂武学解密”的高帽,这不是太无知、无耻又是什么?练拳要实诚,如此虚张声势、咋咋呼呼练的好拳吗?他们把一些江湖小把戏,实际上是一些力学作用当作先天真一之气的作用,不是在自欺欺人吗?不久前张烈师兄的学生刘杨访我,见面后,我问他找我何事?他说没有事。我觉得不解,大老远来找我,见面说没事。后来他终于问我知不知道有个“孙氏拳的 13秘诀”,我告知,我不知道孙氏拳有什么秘诀,当今习武者对孙氏拳的基本规矩如三体式能站对的人都没有几个,谈什么秘诀。

当今一些人总以为有什么秘诀,其实秘诀就在你自己身上,你下功夫研修、体悟拳了,你就能获得一些对你有效的体会,你自己的这些体会就是秘诀。但这不是孙氏拳的秘诀,更不是孙禄堂先生、孙存周先生的秘诀。当年有人问孙存周先生有何秘诀?孙存周先生讲,秘诀有,惟一恒字。

江湖上有些骗子或装腔作势的沐猴而冠者,他们把东拼西凑的东西或把自己的练拳体会当做秘诀来贩卖,上不上当由你。

话回到标题上这16个字,有拳友问:什么是提垂裹翻?在行拳时如何体现?

答:先谈提垂,

提垂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整体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从孙氏无极式开始,

开始站无极式时,头顶百会处有微微上提之意,如有一根细线垂直向上牵着一般,全身自然松垂。站到一定程度,逐渐将提垂之意放空,全体内外浑浑噩噩,一派自然状态。但是开始练时这个提垂之意不能没有,此意微微,渐臻自然。

第二是行拳时全身的整体状态要将此提垂之意贯穿始终,也是从有意到无意,渐臻自然。

第三是行拳时肢体的动作要提垂同在,梢节之意与周身之劲相对应。

比如手指有上提之意,手腕则随肩肘下垂。手腕或手掌跟部要有提意,而手指随肩肘要有向下垂之意。和美太极每日19点更新体悟, 这是指行拳时大略的意思,对此提垂之意,还有更细的要求,需要具体到每个具体的拳式中,涉及具体手指的变化,所谓手上有太极。我常说手指领劲,这个劲怎么领,内容之一就是手指的提垂变化要与手掌、手腕、肘、肩、身等周身劲意相对应。再如,脚趾的提垂也与身劲密切相关,向前迈步时,若脚趾上提,则身劲向下落,落于另一足的脚踝骨处。当向后或向侧迈步,脚趾下垂时,则身劲上起并与脚趾下垂对应贯通。

所以提垂关乎身劲全体状态,提垂同在,二者不可分,分则皆失。提垂同在,提则周身举动轻灵,垂则身劲松整,提垂同在,周身轻灵松整。这个做不到位,则身不轻灵,劲不松整饱满。

提垂做到位,需与浑圆一气之开合起落相合,有顺化体内真气之功,蓄神养气,内劲渐成。

裹翻是行拳时周身更为含蓄的劲势之一,绝非仅体现在手法、手臂上的状态,而是关乎周身。一动即有裹翻,裹翻同在、互寓、相生。最初行拳时,要注意的是起裹落翻、横裹顺翻,裹翻皆自足跟始,手指与身劲相对应,由身至手指,三体式一站即有裹翻。手指一动皆含有裹翻之意。此乃大略。细讲必须结合具体拳式示范演示。

提垂裹翻培育的是行拳中的劲势,其势由内而外,呈现为气势。这种劲势、气势培育的是浑圆一气之意,同时又以浑圆一气之意为基础,其劲势、气势才雄浑。所以,提垂裹翻是周身之意,而非局部。提垂若刻意为局部手法则劲僵。裹翻若刻意为局部手法,则变为单纯的缠拿手法,劲力生硬单薄。提垂裹翻愈含蓄于内、隐而不显,则其气势愈彰,呈现于周身全体。这是要特别提醒的。

我曾多次提示,练习拳架子一定要弄清楚每式的劲路、劲意、劲势,否则近乎于白练、瞎练。

有人问:提垂裹翻呈现的这种劲势、气势有何用?

答:当提垂裹翻这种劲势、气势成为自然本能,打人时与人一接触,其劲、其法如水银泻地一般,自然生发,无孔不入。支燮堂先生与人一搭手,即将人扔出丈外,如抛泥丸一般。提垂裹翻使手指至肘尖自然变化成各种有灵性的粘绵挂圈,与对方接触瞬间,通过触点立即穿拿对方重心,随之将人打出。

现在的人不知为什么要把自己弄的那么愚蠢,当代的太极拳明明早已不能技击,诸如提垂裹翻这样的基础能力都已不在,他们不去静下心来研究如何重构太极拳的技击技能,而是急急忙忙的找几个练散打的二三四流选手打着太极拳的旗号冒充太极拳如何能技击,搞比赛、录视频,想为太极拳技击正名,其思维幼稚的可怜而可笑,把天下人都当成象他们自己一样的傻瓜,现在这类节目不少,共同特点就是脑残+意淫,如早些的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等都属于这类意淫作品。这些电视台编导们思维之浅陋实在是到了让人惊骇的程度。我们的媒体,我们那些从事武术搭台推广的传播者能不能不要把自己和民众当成脑残,思维稍微正常一点行不?看来很难。不久前,某影视发行公司的一位老板与我商谈影视剧合作的事,自然是没有谈成,因为该老板有言,影视剧编的越脑残,收视率就越高,票房就越高,这就是当今中国的现状。但是作为一个良心未泯的武术人不能为这些愚民行为推波助澜,而是要尽自己所能来启迪民众形成有深度的观察和思考,这是当今最让人讨嫌的行为,我笃定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讨嫌的人。

前面粗略的介绍了藏胸拔背、提垂裹翻的含义,我说过这些都属于练习太极拳的初级要求。但有朋友来电提醒,他说我所写的这些内容很可能多少年后又出现在某拳派的什么老谱、秘本中,成为他们的家传。劝我还是慎说为重。

的确,类似的事情已有不少前例,如上世纪初自孙禄堂先生公开出版了一系列武学著作后,某拳派的所谓老谱在数年后编篡了出来,逐渐浮出水面,甚至几十年后还有人把孙禄堂先生的文论改头换面作为他们祖上的作品。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缺陷,缺少创新的价值理念,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版权、发明权的意识。

孙禄堂先生的著作是划时代的武学巅峰之作,真正开拓了武学的新境界、新领域,直到今天仍然是通向武学巅峰的路标,用当年杨明漪先生话讲:“从此衣钵不传。”当年孙禄堂先生尚且不介意别人盗取他的成就,我写的这点东西又算什么,谁愿意拿去就让他拿去吧。只要对广大太极拳练习者能有所帮助就好。另外,也确实有太多的人包括一些太极拳大师们练的拳不成样子,且这种以讹传讹的太极拳群体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所以,我决定还是要写下去,否则就辜负了我所学的孙氏太极拳。

前面谈了藏胸拔背、提垂裹翻,这里粗略介绍一下周身对应,十字松开。

前面讲了,标题上这16个字全部都是围绕着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这是练习太极拳最基础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有找到,就别谈在练太极拳。

周身对应,首先对应的就是浑圆一气之意这个状态,这个状态不是抱着某种死架子。有人一看到“浑圆一气之意”中有浑圆两个字,就以为是站浑圆桩的状态,实际上这二者并无关系。练孙氏太极拳入手就要求得浑圆一气之意,但练孙氏太极拳是不站浑圆桩的。

浑圆一气之意不是在外形上抱出一个圆的形式,而是神、意、气、势的浑圆,这个浑圆是完全没有任何边界和固定形式的,是神、意、气、势、形在相互对应的虚实转换中动静相生的浑圆一体。孙氏太极拳在最开始的起手未起的太极式中即要有此意,并要将此意贯串到行拳各式中。

浑圆一气之意是一种虚灵的气势,是动静互寓、待机而动、虚空中绵密无间、因敌成体的状态。其次这个状态的每一个瞬间都要具有技击含义,呈现为一种劲势、气势,是蕴含着无限变化的随机打法的母势。所以,周身对应的对应点既有不变的对应点,也有变化的对应点。

所谓不变的对应点指形成身劲贯穿始终的基本形态的对应点,如前面讲的藏胸拔背、提垂裹翻等。

所谓变化的对应点指每个架势所形成的具体劲意、劲势状态的对应点,这个对应点只有结合具体的拳式来讲,来示范。

关于周身对应点,本门内知其意者甚少,同辈中多茫然不知,我曾对门内几个人做过指点,反映效果甚好,对于掌握拳中劲意、劲势甚有帮助。对应点是获得浑圆一气之意的关窍。

通过对应点使拳式走架中周身对应,由此还有一通百通之效,从某个对应点的劲意稍加延伸,即能获得另一种劲意,其意浑圆松整贯穿始终。如退步跨虎一式,除形成身劲贯穿始终的基本形态的头、尾闾及肩胯肘各处对应点要相互对应外,此式关窍是两臂成90度形式,两手在同一水平面上,虎口撑开,左手食指要与右手拇指相对应。此式身劲松整,化发同一。将此式稍加变形,即左脚由在右脚前悬空变为落在右脚后一拳的距离,两臂、两手的对应点不变,而将两小臂提高至胸前,则劲意由转体摆莲延伸为进退闪赚中的整体力爆发的预发劲意。所以,指点周身对应的对应点是个十分具体的细活,对应上了,身上的劲意立即就有感觉,蒙不了人。判断一个拳师是明师还是庸师,通过他是否了解拳式中的对应点可作为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

写到这里,我知道又会有很多同门骂我,他们会说:“当年孙剑云老师教我们时,怎么没跟我们说过这些。”

我一向反对秘传之说,不过这个对应点,的的确确是孙剑云老师当年告诉我的,否则我找不出来。你不知道这个对应点,只能说孙剑云老师没告诉你而已。争论是否是我瞎编的,是争论不出所以然的,而且这也不是靠举手投票,按赞成反对的人数多少就能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就是实践一下,武术是实践性的学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实践一下,只需实践一下,体会一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常说庸师最喜欢说的就是你去下功夫吧,练到一定程度你就有体会了。明师不这么说话,对自己没有体会到的,直接承认。对自己有体会的,不仅自己能一下子做出来,并且能让学生也立刻找到相应的感觉。

行拳要周身对应,否则找不到浑圆一气之意的状态,对应点是周身对应的关窍,这是贯穿行拳始终的。特此提示之。

下面谈谈十字松开,这里有三个要点:十字、松和松开。

十字,作为大的形态有两个,脊椎与两肩的肩胛骨和脊椎与两胯胯骨的骨盆。这两个十字要始终处于伸展开、疏散开的状态。但不是硬撑。

松,不仅是太极拳,形意、八卦、通背、八极、戳脚翻子都讲究松,田径、球类也讲究松,松是一切运动得以发挥训练技能的基础。松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的发挥训练效果。所以,松是要在规矩中松,松是从里到外都要松,从心态到身体、肢体。松是与专注力相对应的,越专注,松的越彻底。

松开,行拳时身体放松要沿着两个十字呈球状的劲意疏散开,此为松开。

十字松开是行拳时形成浑圆一气之意的关键基础,找对应点也是以此为基础来找。一个人行拳的基本状态是否味道正,就看他是否做到十字松开。

十字松开如何疏散松开?

十字松开,是由脊椎与肩胯形成的两个十字随着拳式的要领带动周身关节松开。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内外有开合之节律。开合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有重心交替与两肾相摩相互协同的法要。如此才能引动周身气机随着开合起落自然呈现整体鼓荡之意,由此培育遍体灵机。

以上所言听起来简单,然而行拳时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一些人自幼有名师指点,练拳几十年,但行拳时不知十字松开之意,全身上下死肉一块,全无鼓荡活泼之势。真不知道这拳是怎么练的,恐怕是不明拳理之故。

研修拳术,第一要得其象,第二要会其意,第三要明其理,第四要下其功。第五要验其用。否则,不要说照猫画虎,就是天天守着老虎看,也画不象。研修拳术有成者莫不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氏太极拳的无极式与太极式
太极拳论
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二)
太极八法秘诀及双重
整劲发力初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