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载寺文化与中国武术关系之探讨(下)


 

三、武术文化繁荣——多拳种及理论的诞生


(一)武术拳种的多元化

(1)十三势;也称十三势软手,这是唐村李氏原创的当家拳种。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地所流传的的太极拳、通背拳,(有的已经被改造为其他拳种)大都是唐村李氏族人所传;以及被收集在《王宗岳太极拳谱》中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论》《打手歌》《十三势释名》均为唐村李氏的先祖李春茂、李仲、李鹤林所创作的。目前由王堡村王三其所传的十三势软手、仍有习练者。王三其是清末民初的武术家,他以拳、枪为妻为子,一生以教拳传枪为业,终生未娶未育。他所传授的王堡枪、十三势软手等武术绵绵不绝仍有传播

(2)太极养生功;李岩、李仲是李春茂的儿子,二人与陈王廷为姑表兄弟。他们结拜于唐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在精心研习李春茂无极养生功、十三势软手家传武功的基础上,共同创编了——太极养生功,并使之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据清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序》载:“九世公讳仲、讳信(李岩)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可见,创艺太极拳的是陈王廷、李岩、李仲姑表三兄弟。

(3)陈式太极拳;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兄弟因科举案分别避难他处,李岩兄弟后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陈王回家务农,继续演练太极养生功等。陈王廷的创拳之说,在民国《温县志稿》曾如此记载:“陈王廷,字奏廷。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独之秘。”

陈氏族人在陈王廷的带领下,在陈家沟世代相传,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发展成今天的具有陈氏特色的太极拳,在太极养生功的园地里开出了艳丽的陈氏、杨氏、武氏、孙氏、吴氏、赵堡等太极之花,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4)王堡枪;王堡枪出自圣门,号称神枪,与千载寺的神拳(十三势软拳)结伴相传。据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所作《王堡枪谱·王堡枪源流序》记载:王堡枪始传于王氏先祖王仲锦,王仲锦明末受枪法于千载寺太极宫董秉乾。董秉乾,武陟小董人,李春茂门徒;拳、枪、棍法皆精(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王仲锦与唐村李氏系亲戚,又与董秉乾最相契,随传绝技于王仲锦。王仲锦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

《王堡枪谱·王堡枪源流序》对王仲锦编枪谱的事迹作有记载:“王仲锦,明末清初,王氏六合神枪之鼻祖,受枪法于董老人秉乾,复编注枪谱,有承先启后之功。”七代王安民,将先辈所传枪谱整理,使王堡枪更加系统化,这是王堡枪在传承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王堡枪谱·王堡枪源流序》记载:“安民,清乾隆,枪法绝伦,授徒千人,生于雍正辛亥。”王安民生活在乾隆时期,与王宗岳共同师事李鹤林,属同门师兄弟。王安民在《王堡枪谱·王堡枪源流序》中说,“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传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我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

第九代传人王霖苍帮助获嘉县令熊公平平息宝丰、郏县诸贼,清嘉庆十八年又帮助怀庆府知府袁公御滑匪于修武。王堡枪架势低,枪用中锋取其窄,在使用中作用非凡,在武林有“枪挑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之称。

(5)通背拳;这是千载寺的当家拳种之一。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李氏族人曾踏遍祖国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广东、广西、江西等十多个省市,传授通背拳、十三势拳、剑、枪。目前在博爱流传的通背拳有,无极通背缠拳、108势通背拳、通背拳对练之《通背招递》等,这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

(6)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李自奇所创,李友传于济源。李自奇墓碑上记载“?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李开,字佑,号友,配吴氏,行二,生二子怀启、怀元(字生明),迁井里村,庠生,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牟诱入闯贼营为将,十七年李信遭杀后,生死不明,身无所终。早年千载寺习拳,文武双修。”

据济源传说,李友负伤后到此养伤,并在此传拳。济源市勋掌村所传《神拳拳谱》内容包括太极拳、心意六合拳、通背拳、炮拳以及其他拳种。就拳谱而论,多为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谱以及一些练功的方法。但从《神拳拳谱》中可以看到,李友所传的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正是李自奇所创修研传的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勇战心意枪法》的序,应是李自奇所作。谱中的《神拳九要论》与陈长兴的《太极拳十要论》除个别字句有些不同外,大部分一字不差,只是陈长兴的《太极拳十要论》比《神拳九要论》多了“刚柔”一篇。《神拳拳谱》这一铁的事实证明,李自奇创修研传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是一代宗师,

(二)武术理论的成熟

(1)从唐宋而到明季,无极养生武功的传承绵绵不绝。到了明万历年间,无极养生武功不仅得到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武术拳论《无极养生拳论》。《无极养生拳论》载之于新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李元善所修撰的唐村《李氏家谱》,为无极拳大师李春茂于明万历十八年春在太室祠的传拳训论。据清康熙五十五年所撰《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名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他的《无极养生拳论》宗旨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相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认为“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也。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他的《十三势论》现在仍被研究太极拳的理论家们和太极拳爱好者视为最高经典。该家谱还载有《十三势行功歌》残篇一则:“十三拳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间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推用意络何在,益寿……”以下残缺。

(2)李仲作《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势行功心解》为:“以心行乞,务令沉着,乃能收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众所周知,儒家经典的核心是“中庸”。太极拳讲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讲的都是这些道理。在技击上,更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克刚。”

道家的精髓是阴阳、动静。《十三势行功歌》就贯彻了道家导引养生的思想。如“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闾中止神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在千载寺还有一块《导引图》就是教导习武者如何循经走穴,畅达气机,实现大小周天的。

佛家讲求对立的统一,如开即是合,合即是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家的这些理念实际上是我们常讲的对立统一,阴阳转化。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无不及等等。

(3)李鹤林继承了其先祖所创的武功并把它发扬光大。他所创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被研究者们认为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太极养生功的理论渊源,是指导我们习练太极养生功,应用太极养生功进行实战的好教材。《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的内容是互相依存的。《打手歌》的第一韵:“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韵的重点是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怎样做到呢?《太极拳论》给予的回答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打手歌》第二韵:“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则有“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打手歌》第三韵“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则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打手歌》第四韵:“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太极拳论》则有:“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历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因此可以这样说,《打手歌》是取之于《太极拳论》的精华;《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理论化、系统化。《打手歌》是将《太极拳论》用之于实战;《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的实战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人以“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以否定《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相依的关系,这是非常错误的。在李氏先祖的武术著作中就有“四两换千斤”的说法。李鹤林只是将其先祖的武术语言加以改造而翻新而已。

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李鹤林《太极拳论》、《打手歌》等的发现,使目前在全国、全世界广泛流传的不朽的太极拳理论著作都有了母本。唐村的这些新发现震撼了整个太极拳界,这些新发现使多少年来太极拳流源之谜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四、结  语


太极拳,只是千载寺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是凝聚千载寺三教合一特殊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它之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浩翰的民族文化的精华。陈王廷创立陈式太极拳已属定论,但是,我们仍要深入考释千载寺武术文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载寺武术文化孕育了闻名世界的太极拳,而太极拳仅仅是千载寺武术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

千载寺作为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势养生武功——太极养生功——太极拳发源地逐渐被人认知。太极拳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拳种。不仅中国各城市、乡村到处都有太极拳爱好者,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太极拳爱好者的队伍。追根求源,是一切爱好科学探索的人的共同的志向。随着太极拳的日益普及和太极拳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千载寺作为太极拳的创拳地、发祥地将日益受到国人和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关注,并呈现出了全球化的研究发展趋势。千载寺武术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观念变革和观念更新,打开了很多创造领域和可以想像的文化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修复千载寺,使古老的养生文化发挥出更加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功法】单鞭一式最称雄——太极单鞭拳架与打手(视频)
博爱县李氏太极拳谱拳论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6)
张三丰太极十三式(视屏)
千载寺太极拳起源的文化的探讨
武当武术,你应当要了解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