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类方 之 白虎汤类方(一)

“白虎”为西方之象,应肺名金。在《伤寒论》是治疗厥证(气绝、血厥、寒厥、热厥)之热厥主方。第一次见到白虎汤的威力是在我大二去医院见习时。住院部有一年轻小伙子高热不退,给予退烧药、抗感染等治疗高热依然反复,遂请中医科赵主任会诊,给予白虎汤,石膏用到了100克,第二天高热便退下来且未反复,第三天没问题便请求出院了。若按照《伤寒论》原文剂量,石膏用一斤可是有250克。同时现在研究表明,白虎汤若不加粳米,石膏的功效则大打折扣。粳米能极大提高石膏溶解度,换句话说粳米能有效溶解出石膏有效成份。若运用了大剂量石膏效果不佳,想一下是否是没有加粳米的原因。

正如每个人有所喜和所恶,方剂也有其适应和不适应的证候。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病人,用正确的方剂,并用适合的剂量,以达到正确的疗效。

本篇将从第01-04首讲解:

第01首

白虎汤

【组成】知母 六两 石膏 (碎) 一斤 甘草 (炙) 二两 粳米 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用法中简明了煮药方法,四味药一起放下去,等到粳米煮熟了便可以。这里是温服,有人说石膏需要凉服,以取其清热之力更效。

【条文】

后世医家总结出白虎汤四大实证,即“大热、大汗、大渴及脉洪大”。但并不是要四个实证具备了才能使用白虎汤。

第176条,林亿做了解释了,条文是错的。白虎汤应是治疗表里具热之方,而第176条却说“此表有热,里有寒”,是不对的。对于这一点可从多个条文得到证实。如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太阳病之表证者不可以用白虎汤,这里表证指“表寒”。如果里寒还用白虎汤,则犯虚虚实实之谬。

第219条,“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主颈项、背部
  阳明→主面、腹部→面垢
  少阳→主两侧
身体前后左右都热邪困住,故可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胃开窍于口,被实热侵犯,自然有“口不仁”的症状,阳明主面而出现面垢,正如《医宗金鉴》在讲解葛根汤所用歌诀:“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有热面部有表现。遗尿谵语为热盛伤津,膀胱失约所致。

这里开头就说“三阳合病”,在这个大前提下去理解后面内容。而这里三阳合病的焦点是在阳明病,治疗侧重于阳明病。若去治疗太阳病则发汗伤津加重病情,因此后面说“若自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没有出汗呢?可能就是麻黄汤证,而不应该用白虎汤。如果治疗少阳呢?那么对于阳明之实则杯水车薪,其不到太好作用。

“三阳合病”,可以治疗太阳,治疗少阳,也可以治疗阳明。前提是得看病邪在哪里,那里是焦点。祖师爷张仲景示范得那么仔细,真是用心良苦。

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脉滑为里热之脉像,厥为热厥。《伤寒论》第337条已经说明了:“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热厥、寒厥、气厥都会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手足冷的情况。

第02首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 六两 石膏 (碎,绵裹) 一斤 甘草 (炙) 二两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

用法和白虎汤一样,把五味药一起煮,粳米煮熟即可。

相关条文如下:

白虎加人参汤是治“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症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纵观以上所有条文都说明出现了“口干舌燥、心烦、欲饮水”的症状,明明是津液丧失为什么加人参呢?人参补气健脾胃的(后人考证说《伤寒论》的人参是现在的党参。)为什么不加一些滋阴生津之药,比如麦冬、地黄、栝蒌等?不着急,后面竹叶石膏汤给出了示范。

白虎加人参汤可以用补气以生津、健胃脾以生津来解释。但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啊,试想一下你发高热、胃口全无时你真的一点东西也不吃吗?人体也会自救的,你水液一定会喝一些的,加人参健脾胃之气,辅助“人体这个最大的药”发挥作用。张仲景难道用药治考虑药物本身吗?不可能,还有“人体这个药”本身。

长期着眼于药物本身有局限,也导致很多病人认为疾病治疗不好是医生开的药不好的问题。许多抽烟导致肺部疾病,饮食不控制导致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经常问医生:为什么我已经一两个月不抽烟、严格控制饮食,吃了药还是不好?人体这个最大最宝贵的药都被你玩坏了,寄希望于外来药物,岂不是舍本逐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03首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 六两 甘草 (炙) 二两 石膏 一斤 粳米 二合 桂枝 (去皮) 三两

【用法】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得了温疟,这个脉为什么“如平”,这个“如”字用得太妙了,是“如平”,而不是“其脉平”,这个脉终究不是平脉,只是一个容易与平脉混淆的脉。胡希恕先生就说这是“桂枝汤证”和“白虎汤证”两种脉的结合而出现“脉如平”的表现。“身无寒但热”,这里的前提是“温疟”,温病范畴,温病特点是“但热不寒”。为何又加桂枝呢,因为后面出现了“骨节疼烦,时呕”的桂枝汤证。故而在白虎汤基础上加桂枝以除表证,同时平冲降气。

第04首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洗) 半升 、麦门冬 (去心) 一升、人参 二两、甘草 (炙) 二两、粳米 半升 。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用法上也很有意思,煮好了以后要把米给去掉,白虎汤以及白虎加人参汤都没说要去米,这里为什么这么独特要去你?

如果说白虎加人参汤是因为人体还有能力吸收运行津液,同时也能运化水谷;而竹叶石膏汤提示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已经差到一定程度了,比白虎加人参汤时更严重;这时候不仅要辅助人体本身了,而且需要药物治疗,故而把寒凉的知母去掉,加了滋阴之麦冬、健脾胃之人参、清虚热之竹叶、根据症状又加了半夏止呕。至于竹叶的作用,其条文出自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一个是胃阴亏虚初期,一个是胃阴亏虚后期。竹叶石膏汤阴虚程度比白虎加石膏汤更重。白虎加人参汤是主动补津液,而竹叶石膏汤既是主动补津液又是被动补津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肖相如教你用白虎汤| 伤寒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伤暑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集石膏类伤寒方察石膏意
方剂学清气分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刘渡舟:白虎汤类方加减证治
伤寒杂病论暑病十二条分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